流浪兒班臺萊耶夫和他的《表》:從騙表到還表的艱難歷程


流浪兒班臺萊耶夫和他的《表》:從騙表到還表的艱難歷程

一、 簡介

“彼奇卡•瓦列特出事兒啦。”這是前蘇聯中篇兒童小說《表》的第一句話。它開門見山又含義深長,如同在我們面前展現了琳琅滿目的萬國博覽會的一角,使得你開卷之後非讀下去不 可。

而當你循著小主人公的行跡再走上幾步,就更沒法釋卷了。彼奇卡種種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經歷,深深地吸引著你,你時而為他不聽勸告而痛心,時而替他陷入困境而擔憂,時而因他機敏滑稽而開心。待到讀完小說的最後一個字,你才如釋重負,為他走上正常的生活道路而發出會心的微笑。

《表》的小主人公彼奇卡,是個失去雙親的流浪兒,才十一歲,卻已經是第七次去警察局“做客”了。他偷人家的果子醬、褲腰帶、小麵包,甚至想偷秤砣和桶,結果又一次進了警察局。在禁閉室裡,他意外地從醉漢庫德雅爾手裡騙得了一隻金錶,作品於是以彼奇卡從千方百計保住這隻金錶到自覺還表,展開了一系列曲折有趣的故事情節,創造了一個完美和諧、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塑造了小主人公彼奇卡等許多生動形象,在世界兒童文學園地綻放出奇光異彩。

流浪兒班臺萊耶夫和他的《表》:從騙表到還表的艱難歷程

二、作者班臺萊耶夫

一切文學作品,都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能動地反映。《表》的作者為什麼能寫出這部以流浪兒的成長為題材的優秀作品?原來,連卡•班臺萊耶夫本人就曾是一位流浪兒。

連卡•班臺萊耶夫生於一九〇八年,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木材商,父親先是在沙皇軍隊裡當過下級軍官,後來也成了小商人。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父親大為不滿卻無力反抗,於是酗酒胡鬧,和自己及家裡人過不去。他不僅對妻子沒有好聲色,對兒女也動輒咒罵責打。

連卡•班臺萊耶夫八歲以前,就是在這種鉛一般壓抑的環境中度過的。父親不幸去世後,體弱多病的母親以教書為職業,帶著班臺萊耶夫兄妹三人輾轉各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他十三歲那年,又一個沉重的打擊落到他頭上:他不幸與母親離散了。於是,在良莠並存、魚龍混雜的街頭,多了個十三歲的流浪兒。他滿臉烏黑,骨瘦如柴,常常為了爭奪從垃圾堆裡翻出來的一點點食物,而和別的流浪扭打打在一起。他甚至和小偷、騙子、流氓打過交道,為填滿自己的肚子,還使用過詐騙手段。有時從詐騙中嚐到點甜頭,竟想入非非,決心作一個職業強盜。

幸虧蘇維埃政權已經建立, 他被送進了社會勞教學校重新學步。 三年後走出校門時,他已是個身心健康的新人了。後來他學過放映電影,當過皮鞋匠、小廚子和圖書管理員,最後成長為寫出了《表》、《文件》等許多優秀中短篇小說、童話的著名作家。


流浪兒班臺萊耶夫和他的《表》:從騙表到還表的艱難歷程

三、《表》的藝術特色

1、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表》是班臺萊耶夫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文筆的簡潔而活潑,故事的奇譎而合理形成了自己的顯著特色。看看彼奇卡騙到了金錶之後的遭遇吧:先是市場隊隊長準備搜身,由於卷頭髮警察嫌他遍體骯髒,衣服破爛,估計除了蝨子,不會有其它值錢的東西,才躲了過去;然後是他在去少年教養院的路上,為了保住金錶,好不容易跑掉,金錶卻從破口袋裡溜出來了,使得他為了找表而再次“落網”;

衛生員把他領進澡堂,要他脫下衣服,他只好把金錶塞進嘴裡以至洗澡水燙得“放個母雞可以燒雞湯”,也沒法喊叫。後來他總算把金錶藏在澡盆底了,再撿起來往嘴裡塞時卻急中忠錯,將堵塞澡盆放水孔的大銅塞子當作金錶;

後來金錶總算又到手了,而且藏到了圍牆腳下的小坑 裡,還插上一根小樹枝,可是不巧,表的主人——醉漢庫德雅爾索表來了,彼奇卡不得不去警察局狡辯一番;好不容易脫了身,埋藏金錶的圍牆下卻堆滿了準備過冬用的木柴……

作品就這樣環環相連,緊緊地扣住你的心絃,使你非得一口氣讀下去不可。當然“表”提供給小讀者的,不光是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還有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流浪兒班臺萊耶夫和他的《表》:從騙表到還表的艱難歷程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教養院院長費多爾•伊凡諾維奇,是那樣寬厚慈祥,教育得法。第一次見面,他就鼓勵彼奇卡說: “這沒有關係……再過幾年,你就能變成一個有用的人。”

胖胖的衛生員魯多夫•卡雷 奇雖然說話有點囉嗦, 但當他以為彼奇卡得了感冒時,“抬腳就往跑,他撞倒一把椅子,從屋裡飛奔出去”,很快就找來一小瓶阿摩尼亞水。

正直的黑小子更叫人難以忘懷,不僅在彼奇卡遭受獨眼龍欺負時勇敢地替他辯護,而且在彼奇卡心緒不佳而無理糾纏他時,表現出寬容態度:“你幹嗎張牙舞爪?我反正也不準備跟你打架。”

當然,作品中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還是小主人公彼奇卡。


流浪兒班臺萊耶夫和他的《表》:從騙表到還表的艱難歷程

彼奇卡聰明伶俐,機敏活潑,同時又沾染了不少流浪兒所共有的不良習氣:愛說假話,喜歡閒逛等等。由於聰明機智,因而每每陷入困境中他都能堤法解脫;由於愛說假話,所以導致他常常誤入歧途。

他在被卷頭髮瞥察護送去少年教養院途中,明明趁警察迸店喝茶時逃跑過了,只因為丟失了金錶才被迫折回,卻在被警察再次發現時故作姿態:“我坐在這兒吶。”在澡堂洗澡時,為了把衛生員趕跑,找到金錶,他故意“哎唷、哎唷” 大叫,“直挺挺地往地板上一倒。”

少年教養院的生活條件雖好, 但是過慣了流浪兒生活的他,成天想的幾乎都是“無論如何,半夜裡也得逃走。” “一個人怎麼能忍受這種生活?”但他後來還是轉變了,不僅沒再逃跑,而且主動交還了金錶。

這說明:他雖然染上了許多不良習氣,但畢竟還稚嫩得很,在泥坑裡陷得不深,只偷過人家的小麵包,果子醬。他以前嚮往的除了吃飽肚子,也就是“買一件外套,帶小羊皮領子……也許再買一把手槍。”

少年教養院不僅滿足了他物質上的要求,而且教他讀書、識字。最使他感動的是,還選他當了教養院總管務的組長。瞧他興奮得:“身上帶著一大串鑰匙走來走去活像個市場上的商人。懷裡揣著一本賬本,還有一支用繩子系在身上的化學鉛筆。腰裡扎著一條圍 裙……”

他還富於同情心,這同情心在集體的溫暖下逐漸升華,最後成為一種極為寶貴而純正的感情,使他見到女孩子娜塔莎在市場上膽怯地拍賣錶鏈子的可憐模樣,又得知她是醉漢的女兒時,竟難過得“全身搖晃站立不穩,差點摔倒”,終於“把手伸進衣袋,掏出那隻表來,用不聽使喚的手指急促地把表掛在錶鏈子上,遞給娜塔莎,說:‘給你。’”

這時,一個真實可信的,日漸成長的流浪兒形象,彷彿就在我們眼前。


流浪兒班臺萊耶夫和他的《表》:從騙表到還表的艱難歷程

四、出版後大受歡迎

班臺萊耶夫之所以能寫出為少年讀者所喜愛的優秀作品,還與他深厚的文學素養有關。他從小喜歡讀文學作品,四歲時就主動要求成人教他識字,八歲時就已經讀完了他母親的全部藏書,包括莫泊桑的小說和俄羅斯古典文學名著,從十七歲開始, 在報上發表短篇特寫、小品文和電影評論等。他的第一本書是和另一個同學合寫的,描述了他親身經歷的社會勞教學校的生活。

這本書的出版可費周折了。先是有個“權威”懷疑地問道:“你們兩個小孩想幹什麼?你們寫了一本書?”嚇得他們丟下稿子就走。後來書決定出版了,出版社卻找不到兩位年輕的作者。 原來他們的手稿轉到了當時前蘇聯最著名的作家高爾基手裡,受到了高爾基的肯定和稱讚。從此,世界兒童文學作家隊伍裡, 出現了一顆光華閃爍的新星。

《表》一問世,就以其豐富的現實內容,盎然的兒童情趣, 細膩的心理描寫,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並被譯成英、德、日文等多種文字。

由於作者是根據自身經歷寫成的小說,所以該書的敘事口吻更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作者通過該書告訴青少年即使是有不良習慣甚至偷竊行為的孩子,他的身上也有好的因素,只要我們善於發現這些因素,加以引導教育,就能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轉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我國,早在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將這部作品親筆譯出,作為獻給中國小讀者的精神食糧。幾十年過去了,時光老人不僅沒使這部作品沾染半點塵埃,反而使它更璀燦奪目。生活在新世紀的少年讀者,仍不妨將它好好讀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