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資本蜂擁!“抗疫”催動的在線醫療是藍海嗎

文丨張文欣

突來的疫情將雲經濟推上風口,“一醫難求”的特殊時期卻成就了在線醫療。除了互聯網醫療企業和各大公立醫院外,非醫企資本也紛紛加入,2月17日,天眼查數據顯示,瑞幸咖啡經營範圍新增零售藥品、醫療器械;18日,格力電器斥資2000萬元設立醫療科技子公司格健醫療,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出任該公司董事長。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2月初,A股市場的在線醫療相關個股也取得不菲漲幅。資本的嗅覺是總是敏感的,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從地域分佈來看,目前“在線醫療”企業主要集中於醫療資源優勢的北上廣,非一線城市還有豐富的下沉空間。那麼,在線醫療行業究竟如何?《紅週刊》為此製作了本篇深度專題為您詳細解讀。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萬物皆可雲!看病也能!

特殊時期下,除了醫療資源緊缺外,出行受限使得患者就醫成為一大難題。且有類似症狀、懷疑自己患病的人也並不罕見,前些日微博熱搜#總懷疑自己的病怎麼辦#閱讀高達5.7億。

在線醫療的興起,為本已緊張的醫療資源分擔了極大一部分壓力。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展義診,其中包括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微醫、京東健康等,相關平臺流量暴增。以平安好醫生為例,據統計,疫情期間其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公立醫院方面,有大批的醫院都是於疫情期間上線了互聯網醫療平臺等多種線上義診渠道,其中除發熱門診外,對於常見病的線上門診也陸續開通。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日前建成的武漢火神山醫院遠程會診平臺,可以使一線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遠程會診。而衛健委在2月兩度發文大力支持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

在線諮詢診療短期需求暴增,也在考驗著互聯網醫療企業APP使用感受。除了本次疫情期間諮詢問診,之前有機構對平安好醫生、微醫、阿里健康等APP進行了橫向調查比較,其中,平安好醫生提供的問診體驗最佳,平安好醫生擁有全職自有醫療團隊,其自有醫院管理層多來自阿里、平安系。其他APP基本採用與線下醫院合作模式,由門診和專科醫師在空餘時間進行回覆,問診效率和體驗相對得不到及時保障。平安好醫生的AI問診系統和全職醫師能夠時刻滿足用戶的看病需求,給予針對性的選擇,流程簡潔,相對體驗較好。

根據易觀千帆的APP活躍人數數據統計,平安好醫生的註冊用戶相對也遙遙領先其他幾家。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政策是綱!衛健委2月兩度發文支持,行業前景明朗!

互聯網醫療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興起。1999年,提供健康資訊的39健康網、搜狐健康網敲開了行業發展的大門;2011年,春雨醫生成立,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醫療行業逐漸興起;2014年阿里健康成立,2015年平安好醫生APP上線,在資本的支持下,互聯網醫療迎來熱潮;2016年起,行業過熱與不規範的行為,使得政策有所轉向,行業高增長勢頭受阻;2019年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後,行業再次開啟蓬勃發展之路。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從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歷程中可見,行業受政策影響極大。在疫情防控中,衛健委在2月曾兩度發文支持互聯網醫療:2月2日發佈《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2月8日發佈《關於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特別是對發熱患者的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發揮其在疫情防控中作用。

其實早在疫情前,互聯網醫療相關政策便有所明朗。作為互聯網新興產業,短期的快速興起,使得相配套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自2018年下半年,相關配套政策逐步完善,9月國家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3份文件,明確了行業准入程序及法律責任關係,我國互聯網醫療進入牌照化時代,行業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互聯網醫療首次納入醫保支付體系,8月國家醫保局印發《關於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旨在支持“互聯網+”在醫療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結合2020年2月衛健委兩度發文,互聯網醫療受國家層面的重視程度空前,儘管政策落地仍需時日,但長期趨勢向好幾乎明確。

行業痛點:依舊變現難,盈利模式仍有待探索

互聯網+醫療的盈利模式和前景有怎樣呢?簡單歸納來看,互聯網醫院主要分為互聯網醫院自建模式和互聯網醫院平臺模式。自建模式,指醫療機構自身負責平臺業務開展,委託醫療IT公司建設軟件平臺及提供相關維護服務。平臺模式以平安好醫生、微醫為代表,即通過第三方平臺與醫療機構合作,整合多家醫療機構資源,雙方共同運營的互聯網平臺。從互聯網醫院的運營模式來看,日常醫療IT的運營維護和互聯網服務並非醫院強項,實體醫院獨立撐起互聯網平臺,必然付出較高的運營成本。而通過平臺模式,可實現“術業有專攻”:第三方機構負責醫療IT等中後臺工作,並統籌規劃醫療資源分配;醫院方面則主要負責安排醫生問診。如此可以使各方投入產出比最大化。因此綜合來看,共建合營的平臺模式將大概率成為未來主流模式。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相較於傳統的求醫問診模式,互聯網醫院擁有著可以實現分級診療、提高醫療資源調度效率、避免交叉感染、優化患者體驗等諸多優點,但尚缺乏良性的商業模式的問題制約了行業的發展。以“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平安好醫生為例,最新發布的年報顯示,2019年實現總收入50.65億元同比增長52%,淨虧損7.47億元有所下降,2015-2019年5年累計虧損超37億元,缺乏良好的變現模式無疑是當下行業發展的難題。

互聯網行業發展模式已不再新鮮,好的產品應符合剛需和高頻。互聯網醫療也有幾個痛點:

痛點1:由於滲透率及醫療資源受限,在用戶線下求醫習慣養成以及信賴感有限的條件下,並不能完全患者的剛需;

痛點2:由於醫療服務屬於低頻消費,難以培養用戶習慣,流量成本高的同時單一客戶價值量又有限。

痛點3:我國C端消費者線上付費意願低、醫療服務難以標準化衡量、醫療機構在產業中相對強勢等其他原因,儘管行業巨頭們通過早期的燒錢模式獲取了流量的快速增長,但變現成為互聯網醫療行業的一大難題,從而使得相關企業盈利能力並不強,資金斷裂後黯然退場的例子也數不勝數。

所以,對於互聯網醫療企業,診療人群和盈利點還需下大功夫。

結合行業特點,互聯網醫療作為線下醫療的有效補充,尤其是針對常見病、慢性病,在複診時,醫生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進行問診。由於疾病特徵不同,網上診療替代率也不同,針對高血壓、糖尿病替代率較高,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則網上問診空間很小。目前我國互聯網醫療滲透率仍然不高,地區分佈集中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尚未實現渠道下沉。從年齡結構上來看,年輕人追求便利性且更易於接受互聯網,老年人更保守傾向於安全性,25-34歲用戶是互聯網醫療使用主力軍,45歲以上用戶多患有慢性疾病但佔比最小,因此針對常見病以及45歲以上用戶的慢性疾病管理成為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點目標。

互聯網醫療行業總規模超千億,經過多年的摸索,目前互聯網醫療初步落地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四類:1、線上問診,患者可通過互聯網平臺選擇線上付費諮詢,例如浙大邵逸夫醫院;遠程醫療,目前部分省份已出臺官方定價標準,逐步規範化2、處方外流服務,即患者可憑處方單去院外零售藥店購買處方藥,處方共享平臺方按交易金額收取服務費;3、線上支付返傭,即按支付流水抽取佣金4、另還包括健康管理收費,消費商城運營等其他模式。未來,互聯網醫療領域將探索更多其他類服務模式,例如互聯網+健康管理、網約護士、商業保險服務等。不過,目前網上問診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核心環節,也是企業競爭的要點所在,有了客戶流量的積累,才能談及後續環節。

龍頭公司對對碰:新興和傳統企業各尋其道

1、新興互聯網醫療企業流量為王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企業中,目前主要包括互聯網創業公司(以平安好醫生為代表),大型互聯網公司(以BAT為代表),傳統醫療IT企業(以衛寧健康為代表)。A股上市公司中,所涉業務多數屬於醫療IT範疇,並逐步向互聯網醫療新生態進軍。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互聯網創業公司的代表平安好醫生,包括在線醫療、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和互動四大重點業務,憑藉平安集團的客戶群及分銷網絡優勢,平安好醫生在線健康諮詢服務平臺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在國內的在線醫療診療服務中排名第一,鎖定業內大部分流量並大幅跑贏同類平臺。不過在營收上,2019年最新年報顯示,主營構成中健康商城佔比57.29%,消費型醫療佔比21.96%,仍為主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內在線醫療同比增加108.9%,顯著增長,主要支出依舊在健康商城業務上,相關業務依舊持續虧損。

平安好醫生的核心優勢在於其抓住互聯網醫療的痛點——“好醫生”,通過自建醫療團隊保障了醫生的數量與質量;其次通過AI輔助問診及大數據提高了諮詢問診效率,優化客戶體驗;最後在宣傳燒錢上也敢於痛下血本,在行業快速發展期完成初始流量積累。平安好醫生近期公佈其疫情期間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到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超9800萬,再次體現出領先者的優勢。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則憑藉自身強大的流量優勢,通過“自有”和“投資”兩種方式深耕“互聯網+醫療”。以阿里為例,自有佈局包括阿里健康、螞蟻金服、阿里雲和淘寶,醫院端,佈局有恆生雲泰、華泰醫院,搭建支付寶“未來醫院”;健康管理端,投資了U醫U藥、尋醫問藥網;智能設備端,與魚躍科技、華潤萬東、迪安診斷戰略合作;在醫藥端,阿里擁有天貓醫藥館、阿里健康APP,與衛寧健康、白雲山合作。阿里健康,與平安好醫生相比之下,以醫療電商為主,更類似於“醫生的淘寶”,平安好醫生的優勢則體現在擁有自己的醫療團隊,力求打造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其實,這與阿里的電商基因與流量優勢密不可分,企業原股東本身的基因決定了相應公司的發展戰略。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2、傳統醫療IT企業積極謀求轉型

傳統醫療IT企業,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經濟,也在積極謀求轉型。相較之下,相關企業在業務理解、客戶積累、渠道資源、醫療機構系統對接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通過與互聯網巨頭的公司的合作,有利於C端流量的積累。相關A股上市公司中,所涉業務多屬於醫療IT領域。

醫療IT的需求爆發源自政策對醫療信息化的推進。醫療信息化建設分為三個階段:醫院管理信息化(HIS)、醫院臨床醫療管理信息化(CIS)階段和區域醫療衛生服務(GMIS)階段。HIS階段,目的是提升醫院管理效率,實現醫院非醫療業務的信息管理,以收費為核心;CIS階段,旨在實現對醫院核心醫療業務(手術、診療等)的信息化管理,其中包括電子病歷系統(EMR)、醫療影像系統(PACS)、手術麻醉系統等;GMIS階段,最終目的是實現多渠道信息的互通互聯,實現資源共享優化,建設前提應基於醫院前期的HIS、CIS系統。我國目前處於醫院臨床醫療管理信息化(CIS)階段,同時HIS仍有較大增量空間,少數醫院可實現GMIS。但由於上一輪HIS建設潮在2010年,早期開發的應用在當下存在非標準化、繁瑣等諸多問題。總體看,國內醫療信息化市場仍維持較高景氣度,目前醫療IT行業整體仍以硬件為主,未來軟件及相關配套服務佔比有望提升。考慮疫情前後的影響,醫療IT建設的相關政策落地有望進一步加速。

以醫療信息化龍頭衛寧健康為例,春節假期開始,公司在全國各地幾百位一線技術人員為6000多家醫院提供實時的信息化支撐服務。作為2017成為唯一一家入圍IDC全球醫療科技50強的中國企業,主要產品是以HIS(醫院管理信息化)為代表的傳統醫療信息化產品,於2015年提出新戰略,進軍互聯網+模式下醫療健康雲服務等創新業務。推出的“4+1”創新業務模式,即雲醫、雲藥、雲險、雲康+創新服務平臺,將秉承互聯網+醫療與傳統信息化業務並重的模式。同時注重與互聯網巨頭的協同,與阿里系開展深入合作,以謀求優質互聯網平臺和豐富的C端流量。

同行業的創業慧康,疫情期間上線了互聯網醫院信息平臺,為全國各地醫院免費接入,幫助其開展線上諮詢活動。公司針對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更為擅長,2015年創業慧康受中山市衛生健康局委託承擔相關項目,2018年公司建設的“健康中山”信息平臺項目順利完成建設,“健康中山”運營平臺也正式發佈,當年年底,中山信息平臺接入了全市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了中山全市醫療健康數據的互聯互通,為後續公司開展為期“健康中山”模式的的異地複製奠定了基礎。

互聯網行業模式的框架下,馬太效應只會更強,頭部企業和搶先佔領市場的企業擁有著先發優勢。畢竟儘管變現依舊是當下難題之一,但流量尚且沒有更是無需談及變現的問題,平安好醫生儘管2015至2019年虧損超37億,但取得了得天獨厚的流量優勢,自然也就受到了大量資本的追捧,可見醫療IT企業進一步拓展市場,自然也需要藉助互聯網巨頭的流量。由此可見,行業或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並且有著優質互聯網合作伙伴的企業,相較而言有著更好的發展機遇。

相關人士建議疫情之後中國公共衛生系統要花兩三千億補短板,在線醫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從產業角度來看,本次疫情將成為加速線上化的催化劑;其次培養了用戶習慣,從而帶來了滲透率的提升;在疫情結束之後,線上診療服務有望迎來進一步推進,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蓬勃發展值得持續,一些機構判斷,2020年有望形成拐點之年。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疫情期間,雲經濟受到各路資金追捧,相關個股很多短期已經不便宜。但但落實到投資層面,短期漲幅已經透支業績的個股,顯然當下並不適合佈局。另外,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短期行業風口減弱,在線醫療作為中長期的投資主題,還需觀望政策進一步推動力度與實際落地情況。下表為相關上市公司,僅供參考。

深度!资本蜂拥!“抗疫”催动的在线医疗是蓝海吗

一鍵下單《銀行股的新徵途》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