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风文游戏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前,慈禧太后曾经幻想着倾尽全国之力,击败世界上所有的西方列强,正是因为有这种自信,慈禧太后才会同时向11个国家递交了《宣战书》。在递交宣战书之后,慈禧太后给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袁世凯等人下旨,让他们赶紧做一下战争准备。看到这个命令后,李鸿章等人大眼瞪小眼,都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清朝的国力究竟如何,李鸿章等人心知肚明,不要说一个国家单挑11个国家,就是从这11个国家里面单独拉出来一个,清朝倾尽全国之力,也没有太大的胜算。要知道这11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11个国家,日本在里面排名后三位,而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刚刚被日本击败。这场战争肯定是打不赢,李鸿章和张之洞一合计,干脆就不打了。李鸿章表示:这是假命令,我不相信。张之洞更是直接骂慈禧:这个老寡妇乱搞一通,我宁死都参战。刘坤一和袁世凯看到李鸿章和张之洞牵头,也都表示不参战。就这样张之洞和李鸿章牵头,东南地区的省份长官和西方列强签订了和约,史称“东南互保事件”。

“东南互保事件”发生后,清朝有战斗力的湘军、淮军、北洋军都退出了战斗序列,慈禧太后能够依靠的只有八旗子弟兵和义和团了。然而八旗子弟兵长期养尊处优,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义和团只会一些障眼法,所谓的“刀枪不入”,在真正打仗的时候根本发挥不出来作用。慈禧想要用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开战后不久,义和团就和清朝军队发生了矛盾。在守卫天津的战斗中,八国联军攻势猛烈,义和团见情况不妙,竟然抢劫天津守将聂士成的家眷,掳走了聂士成的妻女。聂士成无可奈何,只能分兵追赶义和团,义和团则掉过头来攻击聂士成,聂士成腹背受敌,最终战死沙场。

而清军同样也大量屠杀义和团,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一直到签订《辛丑条约》,清朝军队屠杀的义和团人数,要比列强杀的还要多。在慈禧太后退出北京的时候,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毫无动作,慈禧身边能够调动的军队少之又少,义和团也和清军彻底翻脸,慈禧太后想要倾尽全国之力抵抗,也没有机会了。这样看的话,慈禧太后根本就没有机会倾尽全国之力抵抗,她能够调动的只是北方的地方部队,和自己的八旗子弟兵罢了。当然慈禧太后即使真能够倾尽全国之力抵抗,也无法战胜八国联军,在热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优势,要远胜于人口的优势。


史海泛舟摆渡人


在八国联军已然打到北京的时候,如果慈禧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和八国联军死磕的话,那么我觉得李鸿章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最终取代慈禧成为新帝国权力最高的人物或者成为新帝国表面上地位最高的人物。


说到这种种可能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八国联军的大概细节。

历史中慈禧的逃亡

在清朝廷和诸国列强爆发冲突的早期,他们互相之间产生的冲突并不是多么激烈。

最开始的时候,列强们只派了几百人的军队来到他们在北京的使馆驻扎地,专门对付在北京进攻使馆或者外国百姓的义和团,而在那个时候,慈禧还没有彻底的和列强们翻脸。

在后来激烈冲突之后,他们又派出了几千人。

然后在慈禧彻底和他们翻脸、在国内进行了战争动员后,列强们才出动了两万人的军队,凭借着这两万人军队一路攻占了天津和北京,然后在这两万人占领了清帝国的核心北京之后,他们又再度派出了三万军队,加大了对清帝国的侵略。


总的算下来,列强们在八国联军侵略的时候一共出动了将近5万人的军队,凭借着这些看似人数稀少的军队,达到了震慑整个清朝朝野的效果。

至于慈禧,则是在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但还没有完全把北京攻占下来的时候,带着光绪皇帝等一帮人逃出了京城。

慈禧选择死磕的三种不同可能

首先不管慈禧打不打算死磕八国联军,她都是无法抵挡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

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的时候,虽然慈禧下令让人给守城的士兵们分发了从列强们手中购买而来、跟列强们所使用武器差不了多少的先进武器,但是由于他们未经训练、根本不会使用这些武器,所以他们就如同一个新手开着战斗机去和一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开着战机去战斗一样,根本就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在历史中呈现出来的是一面倒的失败。


要是慈禧当时选择死磕八国联军,这些守城军队是根本保护不了她的,在八国联军的进攻下,她会和光绪等人一起被包围在紫禁城中,最终有可能经历到三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种结局就是被八国联军处死;第二种结局是被八国联军囚禁控制起来,然后她手中的大权会被八国联军交给光绪皇帝执掌;第三种结局则是如同历史中一样,让她签定下一系列赔款后,把清帝国的大权归还给她。

李鸿章可能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如果是第一种结局发生的话,预示的是八国联军根本就不看重清朝廷的影响力,这个时候李鸿章的机会就来了。

在历史中爆发八国联军侵略的时候,以李鸿章、张之洞等多位东南一带的总督、巡抚为首曾签订了一份东南互保协议。

他们这份协议是在得到列强们认可的情况下签订的,为了保障列强们在上海等租界的利益,他们承诺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爆发冲突的时候不会对清朝廷进行任何的帮助、不会跟八国联军们爆发任何的冲突。



在当时大有一番一言不合就会脱离出清朝廷掌控的局势。

在那个时期里,张之洞等人甚至还提出了如果见机不妙就把李鸿章推到台面上让他当新帝国总统的想法。

如果慈禧被八国联军处死、如果清朝廷彻底失去了对这些东南督抚们的掌控力,那接下来李鸿章是有非常巨大可能成为新帝国总统的。

而成为新帝国总统的李鸿章也有两种不同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走上传统的封建道路,手中掌握着高度集中的权力,与历史中的其他君王一般无二。



第二种可能则就是和西方的总统制差不多,虽然成为了总统、成为了新帝国名义上最隆高的人物,但是在权力分散的情况下,将会处处受到旁人的限制,无法做到如同传统君王一般的权力集中,就如同成为大总统后权力处处受到限制的袁世凯一样。

历史中的袁世凯之所以称帝,除了受到自己儿子的蛊惑之外,很大的原因就跟他想集中分散的权力有关,如果李鸿章遭遇到这种状况的话,他也很有可能会做出一定的改变。

在我看来,如果慈禧这位手段强悍的女人真被列强们处死的话,那李鸿章走向通天之路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几率远超光绪皇帝当权的可能。

所以说这就是慈禧如果在八国联军时不逃跑的话,将会经历到的结局,其中可能会有种种不同的结果,丢掉小命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孤客生


1900年对于慈禧太后来说绝对是一个大喜大悲的年份,早就受够了列强欺压的老佛爷,一心想要一洗前耻,恢复自己天朝大国的威严,以前是没得选,现在国内百姓经过长期的列强压迫,加上一向与自己作对的义和团都站在自己一边,民心可用,洋务运动以来的巨大变化,让自己也有枪又炮,组建的新军也有莫有样,几十上百万的军队难道还抵不过数万人的联军?于是一场虎头蛇尾的宣战,随着慈禧的跑路而告终,又一顿割地赔款,最终的信心再也不复存在,那么,即便是慈禧真的能够死守,强硬到底,就能够改变结局吗?


自然不可能,虽然说清政府有打败列强的实力,毕竟清政府的实力也摆在那,不然她也没胆量叫嚣诸国列强,但是她忽略了自己的掌控力,也高估了底下人的忠心和能力,看到的是这个华丽的外表,却回避了内部的腐朽。

开战之后,单论武器装备,自然是不输于列强,甚至是要比列强的还要好,连联军打开清军的仓库,拿出崭新的各式武器时,都惊讶的发现竟然比自己用的还要好,但即便如此很多城池几乎都是不战自溃,提前跑路,当然有血性的亦有之,义和团部分民勇,万余蒙古骑兵,只不过在炮火中,血肉之躯,又何以抵挡的住?

而清朝最强大的实力,袁世凯的新军以及最发达最精锐的东南各省诸军,都采用隔岸观火的策略,听调不听宣,而这些势力才是清政府最为强大的实力所在,毕竟靠着洋务运动以及南征北战镇压动乱武装培养出来的军队,自然不是京津地区抽鸦片的老爷兵所能比的。

另外,虽然列强可恨,但是清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好不到哪去,所谓的民心可用,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所以说,固然慈禧有拼死一战的勇气,她也没有拼死一战的能力,毕竟这也是她自己经年累月种下的恶果。


历史微探索


1900年6月31日,卖豆汁的老刘一大早就挑着单子吆喝,街上商户大都还未开门,等他找到位置摆好摊时,老刘感觉有东西掉在他头上,他用手一摸,顿时吓得脸色发白。他转过身,发现午门正中央挂着一颗人头,鲜血正一滴一滴掉落在地上,溅起血花,滴滴哒哒。

昨天夜里,紫禁城内,黑影涌动。守门的侍卫,要么被抹了脖子,要么就是换了新人员。一切都在静悄悄的进行,带头的正是直隶总督荣禄,当有人过来质问,荣禄便拿出一块金牌,凑到侍卫耳朵旁“今晚有事发生,特过来护驾”。侍卫见来者人数众多,加上荣禄一直都是太后的亲信,不敢再质问,只得退到一边。

储秀宫,慈禧正在批改奏折,外面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让她很不安,于是她朝弓背的李莲英吩咐道“小李子,你去看看,谁如此不懂规矩”。李莲英拍了拍袖子,翻下死鱼眼,小声说“嗻,奴才这就去。”桌上的油灯渐渐黯淡下来,慈禧急了,放下手里的折子,径直朝房门走去,跟在后面的太监宫女,也跟一并走来。正当慈禧想推开门时,谁知门正好开了,慈禧脸色一沉,顿时变得惨白。“袁大臣,怎么你来了!”。袁世凯挺着大肚子,一身戎装。“臣特来护驾”。

1900年6月21日,慈禧正式跟各列强宣战,南方各省却不见动静,不久身在广州的李鸿章、身在南京的刘坤一,位于武昌的张之洞和山东的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这个行动,称如此鲁莽的行动,肯定是未经皇帝授命的“乱命”。甚至这几位督抚,封锁宣战声明南传。暗地里他们各自联系,商量如何在管辖区保护外国传教士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本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坚决予以镇压。

不久,南方督抚联合起来,他们向京城内的刚毅、端王、载绮等主战派发出警告:同时跟几个列强开战简直愚蠢之极,他们呼吁京城有志之士,立即停止迫害外国人的行为,敦促朝廷派军队护卫各国使馆,镇压义和团,并如期支付外国债款。在他们的呼吁下,直隶总督荣禄主动投诚。

住在“东北三所”(冷宫)的珍妃,今天心情特别好,早上换上一套崭新的素色旗袍,正打算出门打水,谁知刚一推门,她就看到有个人站在院子中间,俩人因分别太久,谁也没有开口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彼此,俩人眼里都闪着泪光。珍妃打破沉默“皇上,你终于来看臣妾了!”,光绪一把抱住珍妃“从今往后,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本草百晓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已经死磕了啊,磕到最后北京城都丢了,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了。

八国联军是一路打硬仗,从天津直接杀到北京,攻破北京城的。

这一路的清军,大部分是清军最有战斗力的武卫军。

连这些军队都打不赢,何谈其他部队。

死磕的结果,肯定都是北京城沦陷,慈禧被抓。

慈禧如果不跑,下场只有一个,被八国联军抓住。

抓住以后会怎么样?

杀倒也不会杀,个人认为两种可能。

第一,软禁起来。

也不是说把慈禧就会怎么样。

很简单,就把你包围在紫禁城里面,然后跟你谈不平等条约。

这种情况下,慈禧还有什么好说的,等于无条件投降,洋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当然,如果慈禧不肯就范。

那么洋人有一百种方法对付你。

最简单的,封锁紫禁城的粮食供应,看你怎么办。

第二,叶名琛的下场。

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也是存在的。

叶名琛被英国兵抓住以后,押解到印度关押到死。

这种情况下,慈禧也就成囚犯,比丧家犬还不如了。

把慈禧关押以后,洋人可以扶持光绪上位,这是慈禧最不愿意看到的。

从慈禧的角度来看,她逃走是正确的。

逃了以后还有回旋的余地,如果被抓就彻底完了。

只是,这样一逃,慈禧的威望也就瞬间降到低点,随后也无力服众了。

谁知道,洋鬼子打过来,慈禧太后就溜了。



萨沙


历史不是已经有了答案了吗?


1900年,还在北京城的慈禧太后下旨公然和11国的列强开战,来啊!相互伤害啊。可是慈禧太后的一番豪情转眼间就被臣子们浇了一盆冷水,那些真正手握大权的臣子们根本不听她这个老太婆的话。


而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民众对于列强的仇恨,希望义和团可以为她大败八国联军,可是那会知道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瞬间打趴了义和团。再次之前义和团屡屡杀害西方列强的传教士,洋人对于他们而言就是魔鬼,不仅如此为了煽动百姓加入义和团,义和团还号称“刀枪不入”,一时间北方各地和京城都遭到义和团运动的侵扰。


而西方列强对此十分的不满,希望清政府保护这些传教士,可是清政府那里管的来,国内形势乱成一片,哪有闲工夫管理这些破事。


慈禧的想法是:利用义和团和西方列强的矛盾,索性让他们鱼死网破算了,这样不仅解决了国内义和团的暴动,同时也解决了西方列强的问题。


《宣战诏书》一出,可能西方列强也傻了,那就打吧。


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在洋枪洋炮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义和拳其实并没有多少的战斗力,说白了就是一群土匪,打仗的时候就是烧杀抢掠,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压根就没想替清政府出力,而八国联军更是不费摧灰之力就攻入了北京城。


慈禧和光绪慌慌张张逃亡到了西安。


而在东南和西南的那些大臣们,包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不奉诏书,这个时候我们大概已经能够看得出来,此时的慈禧虽然贵为太后,虽然作为满清政权的实际领导人,其实她已经失去了全国权力的控制,这个时候中央的地方的关系已经离心离德了。


地方自保,无视中央。


慈禧不跑,怎么举全国之力?此时压根就没有人想听她的,她自己喜欢玩就自己玩啊,何必拉着大臣们和他趟这趟洪水呢?


处在历史的洪流当中,最容易出英雄,但是也最容易出狗熊。


慈禧这种愚蠢的做法就像极了一头狗熊,她有好的统治手腕,却没有对地方政权好的约束力,或者说这种约束力已经随着满清的没落而在渐渐退化。


历史总探长


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光绪帝可高兴了,因为他将再次掌握大清帝国的实权。

我估计,不出意外的话,慈禧大概率会被八国联军抓住判刑。

首先,清军战斗力不行,别看当时京城周围兵不少,能打的却没有。

就拿京城最精锐的虎神营和神机营来说,虽然这些军队装备了西式武器,并得到了德国陆军操典的训练。其实,根本一点战斗力都没有。

当时神机营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糙米要掉,见贼要跑;雇替要早,进营要少!

意思是领俸禄的时候要刁难监放者,打仗的时候一定要比谁跑的快,训练的时候得赶紧雇人顶替省的累着自己,没事别往军营里去。

这就是京师第一精锐的写照。

所以,慈禧在京师坐镇,死磕八国联军,最后只能剩她一个孤家寡人在那儿硬抗。

而且这次来的八国联军可不好惹。

八国联军这次来了一共有5万多人,由8个国家组成,他们分别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

(八国联军合影)

这些国家派出的军队数量参差不齐,其中日本和俄罗斯派兵比较多,俄国出动了1.2万多人,日本出动了2万多人。

德国和奥匈帝国派的比较少,各派了几百人,就是来这里凑个热闹。

总体上来看,八国联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毕竟这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8个国家。

而且派出军队最多的俄罗斯和日本在这次战争中还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 俄罗斯这次野心最大

俄罗斯这次不仅派人和其他几个国家攻打京城,还在东北地区出动了数万人马。当时俄罗斯的目标是夺取东北,建立一个黄俄罗斯。

在此期间,俄罗斯制造了多起大屠杀,比如著名的海兰泡大屠杀和江东64屯大屠杀,这些大屠杀让20万人失去了生命。

尤其是对江东64屯的屠杀更是骇人听闻,当时很多老百姓听说俄国兵在搞大屠杀,赶紧向黑龙江南岸逃走。

这些人已经准备走了,你就放他们一条生路吧。

俄国人可不是这样想的,士兵们追到河边对正在渡江的老百姓无所顾虑的展开射杀,顷刻间江面和岸边就尸横遍野。

所以,这次俄国人攻打京城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给大清王朝一个下马威,最好能够把东北地区完全占领。

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取得大胜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 日本也不是善茬!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政府发现军队的军事训练水平还有很多短板,于是重新开始了整军备战的工作,经过几年的训练日军战斗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时日本高层认为应该找一个对手练练,当然,最好的对手就是大而无能的清王朝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给了日本攻打大清的机会。

说实话,义和团运动和日本就没什么关系。义和团的主要敌人是那些传教士和欺压老百姓的教徒们,他们敌对的主要是西方国家。

但对日本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日本认为这次动乱给了他展示自己军力的机会。

于是日本政府照会西方各国不需要他们出兵,只需要日本派出军队就可以教训大清了。各国并没有让日本单独出兵,因为这毕竟是捞取好处的一个机会,怎么能完全把这个机会让日本。但也没有拒绝日本的帮助,同意了他派兵的要求,因为当时英国正在打布尔战争,拿不出多少军队,不仅同意日本的请求,还提供了100万英镑作为报酬。

所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次事件中也是一定要取得胜利的,哪怕再和大清王朝来一次甲午战争那么大规模的战争,他也不会拒绝,毕竟这是他向世界展示自己军力的最佳机会。

所以,这次战争日本必须得赢,失败是他不能接受的。


有了日本和俄罗斯,哪怕其他几个国家没有在这里出多少力,也完全可以将大清帝国打败了。


慈禧死磕八国联军后的命运

自己的人不能打,敌人又这么厉害,慈禧假如在八国联军杀过来的时候不逃走,等八国联军进入京城慈禧肯定会被俘虏了。

大致过程也许是这样的:八国联军向紫禁城发起了攻击,慈禧点齐宫廷中的侍卫前往午门外抵抗。走着走着她觉得后背开始发凉。扭头一看,侍卫们都跑光了。这时,八国联军从午门外冲进来抓住了慈禧!

慈禧作为向八国宣战的始作俑者将会被作为战犯处理。不管怎么处理,肯定会与权力无缘了。

光绪会怎么样?

在这场战争中光绪皇帝因为没有权力,他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而且,当慈禧在对八国联军宣战的时候,光绪帝还表示了反对,虽然反对后一点用都没有,但也给列强留下了好印象。

再加上光绪对待西方列强一直是持学习态度的,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光绪帝不被作为战犯,反而在西方列强的扶持下重新掌握大权。

(光绪像)

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就是袁世凯,袁世凯当初没有帮助光绪帝,以至于他被囚禁在在瀛台。

在列强支持下,光绪就算不将袁世凯杀掉,也会把他革职。

然后,光绪帝会再进行一次君主立宪式改革。

大清的未来

就算改革也没用,大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光绪虽然有上进心,但能力真不敢恭维。看他在百日维新期间急功近利裁撤掉京师上万公务人员,让我想到了崇祯帝裁员后失去工作的李自成。

可见,光绪帝和大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还是非常像的。个人认为,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折腾十几年之后大清被推翻,光绪成为亡国之君!


历史风暴


太后不逃不行了。

朝庭宣布与各国开战,这不是找死的节奏。

东南各省督抚宣布自保不参加与洋人争斗。

将迫在眉睫的战争置之度外。

仅凭朝庭掌握的军力,无法与洋兵抗衡。

若太后一意孤行,则死无葬身之地。

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太后一路凄凉,悲悲切切地逃到西安。

留下了以后为洋人交涉的窗口。

故,太后昏聩,朝庭腐朽,官员贪婪,军队羸弱,才使国家与民众遭此大难。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我们所经历的最威风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了。

我们所经历的最糗的事情是什么?自然是还没刚抬起胳膊,正要说话,人都跑没了。

清末最有权势的慈禧太后,当时的境况就非常的糗。慈禧并不是不想举全国之力与联军对抗,而是当时根本就没多少人听她指挥了。

清朝自1840年开始,在对列强的战争中,是屡战屡败,越败越惨。而且每次战争之后,哪怕是占优势,也都会赔款割地。特别是在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惨败,列强们看到,昔日辉煌的大清朝,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软弱可欺,自然是越来越不把清朝放在眼中。他们趁火打劫,都希望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慈禧呢?内忧外患之下,她的生活品质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赔款可以转嫁给全国百姓么,而她自己可以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排场派头是一点都不能少。她为了享乐,也是还要继续大修园林,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的。

举国危难之时,慈禧还贪图享乐,难道说她“圣明”,只能说是异常的“昏聩不明”。

慈禧不爱天下百姓,那天下百姓还会爱慈禧么?很明显不会。慈禧早点死掉,岂不是对天下百姓更好。

慈禧同样也不爱众多的维新派大臣。慈禧代表的是落后的守旧势力,灭亡已经注定了,只是慈禧还要挣扎一番。慈禧首要关心的并不是大清的前途命运,而是她自己的权势。

慈禧心中最大的一根刺就是光绪。光绪有一腔热血,也相对务实。在甲午战争中,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但现实很残酷,大清战败了。光绪痛定思痛,深知革除弊政,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就强力支持变法维新。

原本进展顺利的维新运动,却因为慈禧认为自己的统治地位遭受威胁,而遭到镇压。慈禧的这一举动,让很多能够看清发展大趋势的维新派大臣,与慈禧也渐行渐远。

慈禧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又失去了代表进步的维新派的支持,让慈禧举全国之力?答案很明显,根本就不可能。支持慈禧的,只有那些思想禁锢,目光短浅的守旧派。


正是在这些守旧派的怂恿下,慈禧才挑起了“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事端。

原本“义和拳”,只是因为国外宗教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对普通民众的欺压行为,损害了民众的利益,由百姓自发组成的抗争团体而已。对于所发生的争端,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制定规则,妥善处理不就行了。但是保守派的满清大臣,满脑子都是小农经济思想,以封闭为准,坚决将外来之物全部赶走。

保守派是从内心深处,惧怕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因为在普通民众的意识觉醒后,他们就再也不能靠君命天授的绝对权威,光明正大的剥削天下百姓了。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指使“义和团”来抵制外来的一切,看似是为了普通百姓,其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结果,引发了“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北京的严重事件。

慈禧正是在毓贤、刚毅等守旧派大臣的怂恿下,召义和团入京,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毁损洋物,进攻使馆的。慈禧甚至以光绪的名义,发布诏书,向十一国宣战,号召全天下的力量与列强作战。但是,除了部分义和团和守旧派统领的清军之外,很少人响应。

清朝的中坚力量,包括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等等众多的封疆大吏在内,全部都未响应慈禧的号召,反而私下和列强签订了地方协议,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维护了南方等广大地区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进步势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时的慈禧,只能表示无奈了。逆潮流而动,终将被抛弃,只有顺应发展大潮,才是明智之举。但是,慈禧并不明白,也最终让她尝到了苦果。

清朝部署在京津地区的近8万清军和近30万义和团民,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快做鸟兽散。联军也顺利的攻下了北京。

慈禧在1900年6月21日发布了向十一国宣战的诏书;8月14日北京城攻陷;8月15日的凌晨,慈禧悄悄的踏上了西逃的路途。慈禧的逃亡,说明在慈禧统治下的清朝,已经是处于“失道寡助”的境况,必将很快迎来灭亡的结局,而由进步势力取代。


奕天读历史


1900年的“庚子国难”是每个炎黄子孙难以忘怀的一段屈辱往事。

那年慈禧太后老佛爷宣布与万国交恶,不惜放马一战,八国联军如约来到北京。好端端的,为什么列强要联合起来一起来教训慈禧?



俗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当然要“归功于”我们大清朝的慈禧太后老佛爷,杀了人家的公使和书记员等外交官,杀了人家的神职人员,她居然还公然叫板,人家可能不接招吗?

是什么让她如此勇敢?那就不得不说维新派与守旧派这场论战了,因为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策划下,有爱国之心、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没有实权的年轻的光绪帝也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救亡图存,并且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大权。

因为光绪帝主张的是维新,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强希望扶持光绪执政。

西方列强的想法自然激怒了慈禧,慈禧镇压维新,使维新变法如昙花一现。慈禧本来一直在求和派和主战派之间徘徊,然而八国联军又攻占了大沽台,这成了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导火线。

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守旧派,尽管表面上一直想要通过义和团的力量来与西方列强进行顽抗斗争,但实际上她却在背后搞小动作,一直牵制、破坏义和团和清军官兵与八国联军的战斗,前线攻打人家的同时,她还暗地派人去送西瓜给人家解渴,严禁使用重型武器攻击,这相当于自缚手脚。清军和义和团之间互不信任,不断地发生内斗,所以和八国联军的战斗没有打赢的可能性。



最后八国联军一直从天津进犯北京,慈禧和稀泥不成,一看人家懂了真格,为了自保,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弃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挟光绪帝仓惶西逃而去,还为了自己不失颜面美其名曰是去西狩,来躲避八国联军的兵锋。

北京失陷了,导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大肆掠夺破坏,这些严重的后果都是慈禧为首的腐败的清政府所造成的,她不但没有留下来主持大局与八国联军进行斗争,反而在逃亡途中还发布镇压义和团的上谕,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铲除不可”,并命令各地文武官员对义和团要“严行查办,务净根诛”。

事实证明,义和团这杆枪不好使,如果慈禧在北京用这杆枪配合清军与八国联军死磕到底,结果只能起副作用,不够添乱的。

且不说武器装备和兵力上能否可以和八国联军抗衡(几年前的甲午战争一个小日本都能把大清摁倒在地狠狠摩擦,你指望列强合作会输给大清朝?)。最重要的是当时民心并不可用,可能还没开战,义和团大师兄二师姐都跑没了,顺便还影响了清军的积极性,这仗还怎么打?

清军士兵傻,当官的可不傻,人家也能看出来形势,这明明是你们的帝后之争的一场延续,我们打的这场仗是为谁而战?为了皇帝也好,太后也罢,难道这不是你们娘们儿之间的事情吗?与我们何干?看清这个道理,没人愿意卖命送死。

所以人家李鸿章他们才会搞“东南互保”,人家老油子都知道,列强并没有灭亡大清朝的动机。

真要是抵抗到死,官、兵、民心皆不可用,慈禧坚持不了多久,会被列强一鼓作气掀翻,没准儿还连累光绪帝。李鸿章出来发挥余热,当上“伯理玺天德”的概率极高,对未来中国并非一件坏事。

但慈禧的“坚持抗战”一定会有个坏影响,当时沙俄已经入侵东北全境,后来在列强干涉下,也的确没有站住脚的理由,最后才退兵。假如慈禧二杆子精神发作,跟沙俄硬杠,沙俄一定会找到理由,什么士兵损伤、军费开支等等,占了东北,死活不会再吐出口。


所以说,慈禧服软,还是有她的道理的。客观上来说,保全了国土,当然,她对上面这个结果并不上心,她老人家更在乎的是保全了她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