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萬一臺的“達芬奇”專利到期,國產手術機器人機會來了嗎?

從2018年開始,由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第一批專利保護陸續到期,美敦力、強生、西門子、史賽克等醫械巨頭開始入場。

國內企業的動作更為迅猛,多家企業加入賽道,希望打破“達芬奇”的壟斷,有的產品已經獲批。

國內企業的策略是做低配版“達芬奇”,通過價格搶佔市場。

“達芬奇”的領先優勢不僅在於硬件。近年歐美也有同類產品獲批,但推廣應用頗為困難。

瞄準“達芬奇”的弱點彎道超車,或許是機會所在。

2000萬一臺的“達芬奇”專利到期,國產手術機器人機會來了嗎?


2020年伊始,國產手術機器人儼然站上了風口。

1月7日上午,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任週一新教授通過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為一位十多年不能正常行走的患者完成了髖關節置換術。這是國內首例通過國產手術機器人輔助完成的髖關節置換術。

差不多同時,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成功實施。手術的主角同樣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設備。

1月14日,高端智能醫療設備製造企業鑫君特宣佈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加速公司智能手術機器人產品的研發及商業化。

從2018年開始,由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第一批專利保護陸續到期,這個市值千億的市場就湧入了眾多覬覦已久的冒險者。過去一年,美敦力、強生、西門子、史賽克等四家醫療器械巨頭,合計斥資67億美元,以收購的方式拿到了手術機器人的入場券。

而國內企業的動作更為迅猛。

近幾年,天智航旗下的天璣骨科機器人、柏惠維康旗下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先後拿到了第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醫療器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指通過常規管理足以保證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器械。第二類是指對其安全性、有效性應當加以控制的器械。第三類是指,植入人體,用於支持、維持生命,對人體具有潛在危險,對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須嚴格控制的醫療器械。)

2019年11月,由天津大學主導設計的國產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妙手S”,正式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預計最快將於2020年下半年獲批。

本土企業競相佈局手術機器人,其中既有利益驅動,也有情懷加持。

過去20年,美國公司INTUITIVE SURGICAL(以下譯為“直覺外科”)靠著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這一個產品,實現了股價從9美元到600美元的飛躍,資本回報率年均超過40%。


2000萬一臺的“達芬奇”專利到期,國產手術機器人機會來了嗎?


其在中國的市場儘管起步較晚,仍展現出驚人的潛力。2018年,鄭大一附院藉助達芬奇機器人完成手術1198例,創下單機年手術量的世界最高紀錄,龐大的市場需求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中國一直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賣得最貴的地區,單臺售價高達350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超過2000萬。而在同樣一家獨大的歐洲市場,達芬奇售價只有200萬美元,差不多是國內的一半。打破壟斷和價格歧視,也成為本土企業發展手術機器人的情懷所在。

一家獨大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手術機器人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外科手術的精準和安全。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有醫生嘗試通過工業機器人來輔助進行腦組織活檢。1988年,美國人設計出一套名為PROBOT的前列腺手術系統,這是史上第一臺應用於外科手術的機器人。

1997年,“手術機器人之父”王友侖成功研製出了“伊索”——一種可以聲控的“扶鏡”機械手,以避免扶鏡手生理疲勞造成的鏡頭不穩定。“伊索”也是FDA批准的第一臺手術機器人,由此開啟了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之路。

1998年,“伊索”通過安裝內窺鏡等一系列升級改造,進化成了“宙斯”。“宙斯”可以通過遙控操作,為病人進行微創手術,已經是一套完整的手術機器人系統。

兩年後,真正的“神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橫空出世。“達芬奇”沿用了“宙斯”使用內窺鏡的思路,並在3D成像和精準控制上做了大幅提升,最終受到以挑剔著稱的外科醫生們的歡迎。

實施手術時,醫師不和病人直接接觸,而是通過三維視覺系統和動作定標系統,操控機械臂以及手術器械來完成手術。這相當於彌補了過去最能影響外科手術成敗的兩大因素——視野的可及性、手的穩定性。

“達芬奇”最適合病變部位較深,醫生用手很難觸達的外科手術操作。比如前列腺癌根治術,前列腺位於男性盆腔深處,傳統開腹手術切口大、出血多,術後併發症概率高,恢復極慢,一直被公認為最困難的微創手術之一。在“達芬奇”的輔助下,醫生只需要在患者身上開幾個直徑不到1公分的小孔,就可以看到病變部位放大20倍的3D影像,更為精準地完成手術。因為創傷小、出血少,併發症風險明顯降低,恢復期也大大縮短。

2000年7月,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獲得FDA批准,開始在普通外科手術中應用,2001年又進一步獲得在胸腔和前列腺切除術等項目的許可。

一位使用過“達芬奇”的外科醫生告訴八點健聞,從操作體驗上講,就是一個字:爽。首先是坐著做手術,而且手臂有支撐,不會出現生理疲勞。其次,3D成像效果好,1080P分辨率外加立體視覺,彷彿開了“上帝視角”。最後就是機械臂的任意角度扭動,遠勝過人手的關節自由度。

對醫療器械來說,贏得醫生青睞就意味著贏得市場。截至2019年上半年,“達芬奇”全球裝機量超過5000臺,手術量達到600萬例。光是2018年就完成了超過100萬例。

直覺外科公司2019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由於全球範圍內手術系統安裝量的增加,其銷售收入達到11.28億美元,比2018年增長23%。

尤其是,出於對產品的充分自信,直覺外科還為“達芬奇”設置了一套可以提前鎖定利潤的銷售模式——耗材智能鎖死。“達芬奇”的機械臂是一種高值耗材,每臺手術平均至少需要4條機械臂,但每條機械臂最多隻能使用10次,用到第11次時,機器人就會自動鎖死,必須更換新的機械臂才能重啟,而一條機械臂的價格約為10萬元人民幣。

這個策略為直覺外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財報顯示,從2009年開始,“達芬奇”的配件及服務收入就超過了主機的銷售收入,毛利率常年保持在70%左右。

“達芬奇”的護城河

過去20年裡,直覺外科公司的後視鏡裡,始終都沒有出現過追趕者的影子。這在美國高度鼓勵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幾乎不可想象。

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沒有一家公司能做出類似產品來和“達芬奇”抗衡?答案是專利保護。

在美國專利局的數據庫裡,達芬奇手術系統擁有相關專利2000多項,包括多自由度手術機械臂、前端手術器械、三維立體視覺定位、人機交互等等,幾乎覆蓋了現有同類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所有技術保護點。

以“達芬奇”的柔性機械手為例,從第一代產品開始,就引入了“腕關節”的概念,使其具有上下、前後、左右、旋轉、開合以及彎曲等7個活動向度,且每個關節的活動範圍都大於90度,超出人手的極限。

這基本上都是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必須採用的通用設計,但因為直覺外科提前申請了專利保護,大量後來者無法採用上述設計。在找不到更好替代方案的情況下,他們只能等待“達芬奇”的專利有效期結束。

根據美國法律,專利期限從授權日開始生效,有效期為20年。“達芬奇”所涉及的2000多項專利,最早一批申請於1997年,其它專利也將在這幾年陸續到期。也就是說,時至今日,希望模仿“達芬奇”的公司才真正看到了希望。

不過,20年的專利保護期,已經為“達芬奇”築起了一條足夠寬敞的護城河。

“醫療器械行業和別的製造業還不太一樣,它需要企業根據醫療機構的反饋,不斷調整產品的最終形態。”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告訴八點健聞,過去20年,“達芬奇”陸續更新了6代產品,每一次迭代的背後,都是大量專家總結出的臨床案例和實操經驗,這才是它最厲害的資源。

一位使用“達芬奇”做過上百臺手術的專家向八點健聞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曾受邀試用國內某款新研發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對比下來差距很大。

“腹腔鏡手術面對的是人體的軟組織,每個病人的差異性很大,醫生下刀的輕重緩急也都有講究,相比於骨科和神經外科,腹腔手術對機器人的精密性要求是最高的。如果你達不到這樣的精密度,出現意外狀況就沒法處理。這種精密度怎麼來呢?只有靠大量的臨床總結,反覆改進。”

更換手術機器人,也不僅僅是更換設備那麼簡單。還意味著一整套操作流程和使用習慣的改變。

“‘達芬奇’抓取器械的角度是90度,但現實中醫生手持器械都是平握,僅僅是這一點不同,就意味著要改變很多操作上的習慣。”上述業內人士告訴八點健聞,據他所知,任何一個醫生在正式使用“達芬奇”做臨床手術前,必須經過150個小時的培訓。如果未經充分培訓就上手,很可能發生事故。2015年,英國就發生過一起因為主刀醫生操作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經驗不足,而導致病人死亡的案例。

或許正因這些巨大的隱形成本,近年來,歐美一些模仿“達芬奇”的手術機器人儘管都獲得了歐盟CE和美國FDA的認證,真的推廣到醫療機構時,卻很快就被醫生棄用。

“我想,一方面是醫生習慣了‘達芬奇’的操作方式,懶得換。更重要的是,這些設備遠沒有‘達芬奇’那麼成熟,甚至是穩定性不夠,這對於一場打開腹腔的手術來說是致命的。”上述專家如是說。

國產手術機器人PK“達芬奇”

雖然“達芬奇”領先優勢巨大,但就像芯片行業一樣,打破國外壟斷已成為共識。國內以天智航、柏惠維康、妙手機器人、哈爾濱博實、重慶金山科技等為代表的企業都已加入賽道,全力追趕。

去年11月宣佈正式進入臨床試驗的妙手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最有希望阻擊“達芬奇”的手術機器人之一。這款產品由天津大學、中南大學、威高集團共同研發,曾作為重大科研突破,入選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八點健聞了解到,過去幾個月,妙手機器人已經完成了預定的上百例對照手術,目前正在收集數據,和“達芬奇”進行非劣效性評價。如果進展順利,有望在今年下半年獲批。

同為腹腔鏡手術系統,“妙手”最初對標的就是“達芬奇”。也正因為如此,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難度頗大,大量的初始設計都會撞上“達芬奇”的知識產權保護壁壘。為了繞開這些問題,研發團隊花了十多年時間,最終以完全自主產權的方式造出了目前這臺“妙手S手術機器人”。

“我們認為通過評價的問題不大,像出血量這些關鍵指標都很不錯。”一位參與項目的內部人士表示,“妙手”早在2014年就完成了基礎研發工作,當年就做了3例人體手術。此後的四五年裡,研究機構和醫院一直在針對臨床問題打補丁。

不過,上述人士也坦言,對比“達芬奇”,“妙手”從手術效果上來看差不多,但從醫生的操作體驗上看,肯定不如“達芬奇”。“大概就是開豪車和開買菜車的區別吧,一腳油門下去,司機肯定能感受出差別,但對於乘客來說,你都能被送到目的地,而且價格會便宜很多,差不多四分之一。”

2000萬的四分之一,就是500萬,設備身價的大幅下降,必然會反映到醫院的收費上。據瞭解,目前國內一臺藉助“達芬奇”實施的手術比普通手術要貴3萬元左右,還有巨大的下調空間。因此,國內絕大多數佈局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的企業,共同策略都是:做低配版的“達芬奇”,通過價格搶佔市場。

對此,也有人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一位醫療行業投資人認為,低配版的“達芬奇”不會有市場。“目前在使用手術機器人的醫生,大都是三甲醫院裡手術功力深厚的科室帶頭人。對於他們來說,是不會願意用低端設備的,另外一點,這些專家做的都是高精尖的手術,四五百萬的手術機器人也很難應付得下來。”

這位投資人表示,正常來說,一臺手術機器人光零部件就有3萬多個,再加上電子控制系統、人機交互軟件,這些環節都對精準度有很高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勉強國產化的效果並不好。

“我在這行做了20多年,幾乎考察過國內所有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得出的結論是,普遍落後‘達芬奇’5~8年。都能做非常基礎的手術,比如闌尾切割。但像前列腺癌根治術這樣的手術,就沒那麼大把握。換句話講,如果只是切個闌尾,我何必要用手術機器人呢。”

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哪裡?


“‘達芬奇’最大的弊端在於,它是從工業機器人改造來的,巨大、笨重、不可移動,這些特徵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會佔用掉寶貴的手術床旁空間。”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英國CMR公司於2017年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通用型外科手術機器人Versius系統,並在2019年取得了歐盟CE認證。在設計上Versius系統突破了整體固定吊頂安裝的設計,採用分體式落地床旁系統,並且可以靈活移動,體積也較主流產品大為減小。

如今,Versius已在歐洲上市,價格約為“達芬奇”的一半。除了能夠完成腹腔鏡手術,CMR團隊還在加緊研發,力爭早日將Versius系統的適用範圍擴展到更多領域。

項目負責人付曉陽告訴八點健聞,靈活、輕巧、高度精確控制將是手術機器人的發展方向。目前,Versius的國產化正在快速推進中。“爭取有朝一日能夠實現完全國產化。”

智蕙林醫療(原木木機器人)董事長蔣化冰同樣認為“達芬奇”的霸主地位不會持續太久。“醫療器械行業,和生命相關,對於穩定性的要求很高,所以在新技術出現的早期,更容易出現贏者通吃的局面。而一旦這種新技術鋪開以後,一定會有別的企業憑藉後發優勢,找到彎道超車的機會。”

蔣化冰判斷,“達芬奇”的挑戰者一定出現在中國。因為中國既有最龐大的外科手術需求,又有世界一流的5G通信技術,但前提是,必須找準細分市場。

事實也確實如此。避開“達芬奇”所在的腹腔領域,國內一些轉攻骨科、神經外科、介入手術的企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天智航的天璣骨科機器人、柏惠維康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都順利通過了第三類醫療器械審查,並且在拓寬手術機器人的功能邊界上越走越遠。

2019年6月27日,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通過5G技術,遠程交替操控兩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為山東煙臺和浙江嘉興的兩個脊柱骨折病人,進行了三維定位脊椎螺釘固定手術,總共打入12顆螺釘,定位準確無誤。這是全球首例通過5G完成的遠程骨科手術,在外科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不僅意味著遠程手術可以不受光纖通信的限制,更意味著醫療資源不均衡的鴻溝有望通過技術的方式來填平。

另外,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自身也還有升級的空間。美國FDA公佈數據顯示,自2000年至2013年間,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致死的患者達144人,原因包括“機器人短路走火”、“零件掉入人體體內”等。經過數次更新迭代後,2018年,直覺外科又兩次主動召回售出的“達芬奇”整機和零配件。

對國內乃至全球同行來說,能在安全性和穩定性上面做得更好,也是他們反超“達芬奇”的機會之一。當然,第一步還是要先達到“達芬奇”現有的水平。


毛曉瓊|撰稿

八點健聞微信訂閱號:HealthInsigh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