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摩火:藏著青海漢族移民的歷史密碼

跳摩火:藏著青海漢族移民的歷史密碼

跳摩火。攝影:趙家銘

在青海河湟地區,一年中的幾大節日都各有特色。

過春節主要講究一個“寧”字,過去大年初一至初三這三天家裡不能有大動靜,大人們說話要和藹,小孩子不許吵鬧,為了安靜很多人家都不掃地。端午節人們把精力放在“遊”上,古人很重視春遊,但青海地區地處高寒,物候延遲,整個春天大地基本上荒涼寂靜,尚沒有外出遊玩的景緻。到了端午時節,才草長鶯飛,雜樹生花,於是蟄居了半年的人們帶上美食美酒,到山間草灘林下河邊遊玩。中秋節這天,青海人圖一個“圓”字。其實過去青海本地沒有中秋節這個叫法,就叫“八月十五”,這個時節所有外出的人回家,一是此時為莊稼、蔬菜、瓜果集中收穫的時間,要幫家裡收割莊稼和蔬菜;二是要與家人團圓相聚。

剩下的元宵節就要承擔青海人的娛樂活動了。元宵節凸顯出了一個“鬧”字,這一天是河湟地區民俗文化的集結展現。年後鬧春的皮影戲、眉戶戲、社火、秧歌等的壓軸節目都放在元宵節這天演出。地域性很強的湟源排燈,樂都火龍舞、黃河燈會,湟中踩高蹺、高臺,大通的四片瓦舞,塔爾寺的酥油花等民俗文化也在這天集中表演、展出。

以上的民俗文化活動一般在河湟地區的某個局部開展,但元宵節晚上有一個習俗,卻是在青海所有的漢族地區以及一些少數民族中均有流傳,那就是——跳火堆。

元宵節跳火堆是青海地區的傳統習俗,民間叫跳“mao”火,雖然其它地方也跳火堆,都沒有跳“mao”火這個叫法,這個稱謂很重要,對於字面有學者認為是“茅火”,有專家堅持“冒火”,各有各的解釋,但跳火堆目的就是祛除邪穢,祈求安寧健康。

跳火堆這種習俗在我國並不少見,但跳火堆習俗較為隆重和有特點的主要有兩個地區:一處是閩南地區;另一處就是河湟地區以及鄰近的甘肅部分地區。閩南地區元宵節跳的火堆用雜木作燃料,火堆要大,一般只有一個火堆,跳火者以年輕人和男性居多,人要從柴禾的熊熊火焰上跨跳過去,考驗的是跳火堆者的膽量和體魄,這也許是閩南人愛拼敢贏民風的表現。

而青海地區的火堆是用莊稼的秸稈充當燃料,火堆大小適中,但數量一般每家7個火堆,過去人多的家庭也會點上14個火堆,火堆一字排開,大多都是左鄰右舍把火堆連起來,有三五家一起跳的,也有十幾家一起跳的,甚者有些村莊把火堆從村頭連到村尾。

與閩南地區不一樣的是,河湟地區跳火堆的並不侷限於身強體壯的中青年和男性,而是全家都要跳火堆,身體欠佳的老人,羸弱的患病者更要跳火堆,就是祈願火將身上的晦氣和病穢祛除。筆者的父親做大腿骨折手術後需要藉助支架行走,休養期間起居困難,但是那年元宵節跳火堆時,他堅持要跨火堆,希望元宵的火堆讓他早日康復,我們弟兄只好連扶帶架讓父親從火堆上跨過去。

除了驅邪佑安,跳火堆更是一種娛樂活動,不管是何身份,是何性格,都可以參與。尤其是鄰里之間平時免不了有些小糾葛,但是當大家從火堆上一起一落雀躍而過的那一刻,沒有人會繃著臉,而是一臉的笑容,於是在新的一年中,大家又可以開開心心繼續做鄰居。當然,跳火堆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等到火堆點燃的時刻,孩子們高興的喊叫聲讓嗓門也冒火了。他們使勁地跳,來回不停地跳,滿村滿莊子地跳,火堆只剩下零零點點的火星時還要跳,因為他們為此期盼了一年,因為他們再期盼一年才能再次跳火堆,跳火堆成了每一個河湟農村孩子最深刻的童年記憶之一。

實際上,不僅是跳火堆,在青海漢族的生活日常中,火還承擔著許多驅邪的作用,比如有行人深夜回家,要在門口點燃火堆,從火堆上跨過再進家門;如果有孩童哭鬧不止,要在火堆上面燻一下;娶親時新娘子要從火堆上跨過,再進入婆家;在農村,人去世下葬那天,家家戶戶門口要點上一堆火;最有意思的就是湟中、平安的有些農村裡,如果某個人覺得自己運氣衰落、辦事不順、身體欠佳,就會到附近的高山頂上點一堆火,從火堆上來來回回跳跨,祈禱自己平安順利。

為什麼是火呢?

“如果說製造石器使人與動物開始分手,那麼,火的使用標誌著人與動物的最後訣別。”火是人類文明的起源,遠古時期火一直受到人類的尊崇,中國古代的傳說中的燧人氏和祝融,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赫淮斯托斯,雅利安人的密特拉都是上古時期人類崇拜的火神。雅利安人就是古代印度和波斯的同源祖先。基於雅利安人崇拜火的習俗,2600年前波斯雅利安人瑣羅亞斯德創立了瑣羅亞斯德教,該教的經典《阿維斯陀》中指出:“火是善神的標誌,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徵,必須堅持對火的崇拜。”因此瑣羅亞斯德教被後世稱為拜火教,南北朝時也曾傳入中國,中國古代叫祆教,唐代朝廷有一個官職叫“祆正”,是專門管理祆教的。唐代之後祆教不見記載。瑣羅亞斯德教傳播非常廣泛,對美索不達米亞、波斯的文化產生深厚影響,公元3世紀左右起源於薩珊波斯都城泰西封的摩尼教吸取瑣羅亞斯德教崇拜光明、崇拜火的教義及基督教、猶太教、佛教的思想因素成為傳播非常廣泛的世界性宗教。初唐時期從我國西北的回紇傳入內地,我國古代也稱之為牟尼教、末尼教、明教,叫明教就是因為摩尼教崇拜火,崇拜光明。摩尼教在五代、宋時屢次發動起義,被官方蔑稱為“魔教”。摩尼教在我國影響最大的地方是江淮地區。五代梁朝時期淮水流域的摩尼教教徒母乙聚眾起義。北宋時期的安徽歙州摩尼教信仰者方臘召集摩尼教教徒和農民在江南起義反宋,對宋朝衝擊很大,起義雖然失敗,但明教一直在民間秘密流傳。元朝後期統治者腐朽無道,民間的明教、彌勒教(也叫白蓮教,吸收佛教、道教、摩尼教教義而形成一種中國本土宗教)以安徽亳州為根據地起義,史稱紅巾軍起義。朱元璋起初就是江淮紅巾軍領袖郭子興的部下。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吞併其舊部,脫離背叛紅巾軍,獨佔江淮。紅巾軍起義使元朝一蹶不振,為朱元璋最後推翻元朝做好了鋪墊。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論著《明教與大明帝國》認為:“明之國號實出於明教。”金庸化用吳晗觀點,創作出以明教為題材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

有關明朝文獻中沒有直接說朱元璋是明教教徒,或者說明教是推翻元朝的主力,但是朱元璋坐穩天下後開始清除一起推翻元朝的功臣和其他勢力,《明律》中就把明教列為“左道邪術”開始清除。

回到青海漢族先民來源話題上。青海漢族先民多半是明朝朱元璋時期來自江淮地區的學說,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是流放、戍邊、屯田?還是避徭役、躲苛政、逃雜稅?沒有哪個家族能夠清晰地說明那次大遷徙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大部分河湟漢族大姓家族都傳說他們的先祖是跟朱元璋一起打過仗的人,青海漢族一說起先祖,說的是先祖與洪武爺之間的交情,而不是仇恨。既然是有功之人,為什麼會發送到這麼遠的地方?“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封建時期歷代開國統治者慣用的手法,朱元璋更是把這種殘忍發揮得淋漓盡致。江淮是朱元璋的老家,也是他發跡的地方,更是深受明教影響的地區,追求光明、追求自由,不受壓迫是明教的宗教性質,反梁的母乙起義軍,反宋的方臘起義軍和反元的紅巾軍都是江淮地區的人,想讓自己的子孫永享國祚的朱元璋豈能容得下“好反”的明教存在,這就是朱元璋登基後打壓明教的原因。

江淮地區明教勢力基本剷除,少部分融入到白蓮教之中,但一直受到明清兩朝的打擊。而青海漢族的先民正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打擊各種勢力時期遷徙過來的,那時明教還沒有徹底剷除。不敢妄加論斷青海的漢族先民就是江淮地區發配過來的明教教徒,但又不能排除發配的先民中不摻雜明教教徒,不排除在江淮地區世居的他們沒有受到過明教的影響。拜火教與明教有難以梳理的因襲關係,明教與明朝有很多說不清的糾葛,江淮與河湟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如果說青海漢族元宵節跳火堆的習俗原本就是先民們對故土的懷戀、對故俗的傳承。青海的漢族元宵節跳火堆是明教遺俗,那閩南地區的人們元宵節跳火堆又該如何解釋?還是從明教中留下來的,明教留下“遺產”就是“兩段歷史,一座寺院”。兩段歷史是方臘起義和紅巾軍起義;一座寺院就是草菴寺,草菴寺目前發現的全國唯一一座明教遺留寺院,它所在的福建省晉江市的華表山,正好在閩南地區元宵節跳火堆盛行的地方。

那我們現在元宵夜是跳“茅火”呢還是跳“冒火”?民俗學者專家各有解釋,茅火是用茅草做燃料的火堆,可是青海地區很少有茅草,元宵夜的火堆是用秸稈做燃料,江淮地區也不產茅草,茅火之說很難成立;冒火就是火焰冒起來的意思,是火就有火焰冒起來,此意也不可取,應當為跳摩尼火,簡化為跳摩火,就是因為青海漢族的先民曾生活在摩尼教盛行了六百年的江淮地區。

如今,沒有人知道青海農村元宵夜跳摩火的習俗與消失的拜火教、明教有直接的關係。跳摩火這個簡單而又快樂的遊戲,居然蘊含著人類古老文化之間相互融合的痕跡,藏有青海漢族先民們遷徙的密碼,當然,更多的是當下的人們祈禱生活平安健康的美好願望。當火堆點亮元宵夜的村莊時,人們在一個個火堆上起起落落地奔走跳躍,人間煙火的含義瞬間明晰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