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學院李偉:防疫、救經濟與多目標平衡

長江商學院李偉:防疫、救經濟與多目標平衡

李偉/文2019年12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CP)悄然而至。在各級政府嚴厲防治下,疫情擴散已經大幅減速多日,但距離被完全控制還需繼續努力,其所造成的經濟後果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根據現有資料,我們還是可以在一些合理假設之下,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

自1978年政府將工作中心調整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來,中國經濟已高速增長多年。Wind數據顯示,1978年到2018年,以不變價計算,中國人均GDP平均增速達8.7%,2018年中國人均GDP約是1978年的25倍。有產出才有足夠的消費,這意味著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如今,我們每年都會設定經濟增長目標,如2019年3月發佈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公佈了經濟增長目標:6%-6.5%。一年下來,統計局最近公佈的數據為6.1%,微超增長目標的下限。目前,政府尚未公佈今年目標,假如當前疫情沒有發生,估計正常情況下今年的目標應該在6%左右。但現在出現這麼大範圍的疫情,今年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估計會有所下調。

先來看看我們經濟中最基本的一些組成部分——小微企業過得怎麼樣。筆者手上有一份支付寶等機構做的關於小微企業的調研報告,相關調研採用線上調研方式,投放渠道為支付寶首頁、網商銀行APP和網商銀行官網,投放對象為線上和線下的小微經營者,投放時間為2020年2月2日到2月3日,共回收有效問卷20165份,摘錄幾個重要數據和大家分享一下:

圖表 1 小微經營者受疫情總體影響分析

长江商学院李伟:防疫、救经济与多目标平衡

圖表 2 小微經營者營業收入受疫情影響分析

长江商学院李伟:防疫、救经济与多目标平衡

很明顯,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很大。

三種假設

我們可以看到一對矛盾的存在。一是中國今年可能還會有經濟增速目標,二是面對疫情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可以用現有一些數字,做出一些假設,進行一些估算。

圖表 3 不同行業預計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速

长江商学院李伟:防疫、救经济与多目标平衡

從圖表3可以看出,服務業受疫情打擊最重,工業和農業相對好些。我們以此來做一個相對模糊的假設:2020年第一季度農業和工業產值會同比下滑40%,服務業同比下滑60%。後面的時間經濟恢復正常運轉,不再受到疫情影響。這樣的話,第一季度三個產業的實際GDP(2019年不變價格)將分別為0.53萬億元人民幣、4.91萬億元人民幣和5.10萬億元人民幣。總體比去年同期下滑51.7%,摺合人民幣11.27萬億元。

我們已經按照一定假設計算出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可能出現的下滑數值,循著這個思路繼續探討這對今年中國經濟的可能影響。下面有兩種假設情景:

假設一:中國今年GDP增速目標為6%,且不改變這個目標,後續三個季度我們需要多大幅度的經濟增長,才能實現目標。假設二:今年第二、三、四季度不受疫情影響,但經濟增速與去年一致,那麼今年的GDP增速會是多少?

先來看第一個假設:去年全年GDP以2019年不變價(即2019年現價)計算是99.0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6%意味著今年的實際GDP以2019年不變價格計算應該為105.03萬億元人民幣。

前文已述,根據我們的假設,第一季度的GDP將損失11.27萬億元人民幣。這11.27萬億元GDP損失和一季度本該有的增長,都需要後面三個季度來彌補。假如要達到6%的全年增長目標,後面三個季度加起來一共需要新增17.22萬億元以2019年不變價來計價的GDP,也就是說需要後三季度同比增長22.2%。

圖表 4

长江商学院李伟:防疫、救经济与多目标平衡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圖4顯示,自1992年以來,中國季度真實GDP同比增速的最高值僅為15.3%,與22.2%的要求相去甚遠。按照之前的假設,要在2020年實現6%的增長,後面三個季度就必須實現22.2%增速。這個增速要麼很難實現,要麼要靠政策大規模刺激,後者無疑是後患無窮的一種做法。

再看第二種假設。和第一種假設相同,第一季度損失11.27萬億元GDP,後面三個季度GDP都在2019年的基礎上增長了6%,那麼今年全年的GDP總額將為約92.4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約6.7%。對於習慣高增長的國人來說,這恐怕不只是巨大心理落差那麼簡單。

以上兩個假設都是以季度為單位進行的,疫情雖然依然嚴峻,但緩解的曙光已然初現,有些地區企業已逐漸開始復工。

根據2月19日來自發改委的消息:“從區域來看,廣東、江蘇、上海等一些經濟大省(市)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50%……從行業看,涉及疫情防控相關物資的復工復產成效比較明顯,比如口罩最近幾天的產能一直在100%以上,2月17日的產能利用率達到110%……中小企業、小微企業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返崗工人不足、交通物流不暢、產業鏈配套難等等問題,有關方面也都在積極地想辦法,幫助企業解決這些難題。”

若按照工作日,將每個月的狀況分別進行更細估算,將會是什麼情形呢?

首先,2020年1月、2月和3月的工作日分別為17天、21天和22天,第三產業由於行業特性原因,很多銷售發生在週末,因此工作日按自然日進行統計。假設1月三個產業的開工率都是100%;2月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開工率都是40%,第三產業是20%;3月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再次回升至100%,第三產業是40%。後三季度經濟將不再受疫情影響。

在這些較為樂觀的假設下,我們估計在2020年第一季度,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開工率都將在79%,第三產業的開工率將在54.1%。由此可推算出第一季度以2019年不變價來度量的GDP將達到14.05萬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35.6%。

這種狀況要好於假設一和假設二,但局面依然嚴峻。假如要實現去年6%增長目標,後面三個季度GDP增速必須達到17.7%,這依然高於15.3%的歷史最高值。假如後面三個季度依然只有6%的增長,全年的GDP增速將為負的3.2%。

優化隔離與助力經濟增長

看完上文的假設與估算,我們已經知道,NCP對中國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巨大。我們有必要改善現有的一些政策,最重要的是兩方面,一是提高防疫政策的性價比,二是助力經濟增長。

首先,隔離問題可能存在優化的可能。談及隔離問題,業內人士都知道R0這個概念,其中文名叫做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指在流行病學上,在沒有外力介入,同時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一個感染的病人會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多少個人的平均數。R0數字愈大代表流行病的控制愈難。

要控制傳染病的流行,關鍵就是降低其R0。要降低R0,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有針對性的隔離,比如發現一個感染者之後,立刻追溯一段時間內與其有親密接觸者,然後立刻予以隔離。我們現在實行的大面積封鎖和人員流動限制,代價相當大。

假如湖北有些地方,還無法達到針對性隔離診斷所有疑似患者、隔離治療所有確診病人,尚未隔離的病人,依舊會將病毒傳染給家屬和密集居住小區裡鄰居。

目前海外有些專家擔憂,NCP會從目前的首次突發疫情轉為長期季節性侵擾人類的流感病毒,假如未來NCP會捲土重來或其他類似的病毒再次侵擾人類,我們從這場疫情中應該汲取哪些經驗教訓,去更有效應對新疫情的爆發?

其次,在疫情有效控制的基礎上,要創造條件讓企業復工。現在企業除了租金、貸款、人工等一系列成本要承擔,最關鍵的就是不能開工做生意,小微企業受到很大影響。

圖表 5 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分析(多選題)

长江商学院李伟:防疫、救经济与多目标平衡

關鍵是讓企業有事可做,開門做生意。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有足夠的收入去支付房租和人工等成本。作為市場的一部分,只要創造呼吸空間,企業會自求活路,要充分依靠這種求生本能。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當地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比如武漢這方面的步伐可能要慢點,上海可以快一點。

這裡要說一句,對企業來說一般有兩種問題,一是一般的經營損傷,比如非核心人員流失、物流暫時受阻等等,這些問題修復起來比較容易。還有一種問題是重大的經營損傷,比如目前的局面,假如閉店時間過長、生產長時間不能開展等,企業就可能深陷流動性危機,面臨倒閉風險,這時候再想挽救企業可能就比較難了。筆者非常擔憂後一種狀況的出現,尤其是在小微企業中。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失業率會明顯上升。

另外,可以考慮向小微企業定向增加一些融資。小微企業規模小,但在就業市場上卻佔了大頭,幫助這些企業就是幫助就業。以往經驗表明,即使政府放水,錢也很難流到小微企業手中,金融最後一公里是阻斷的。這次我們能否創新舉措,讓一些新機構參與進來,用一些新的手法來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哪怕不良率稍有上升,這也是很值得嘗試的事情。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我們現在面臨著多目標,防疫是當前公共政策的重中之重,但維繫國民經濟的有效運營,既能穩民心也能為防疫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在多目標中尋求平衡是現代政府的職責。我們有能力打敗瘟疫,我們也有能力盡快恢復國民經濟的有效運營。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