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清朝财政状况是历朝历代最良好的?

观史东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并不是如此,只是满清末年财政收入是比较高的。

满清前期和中期,财政收入并不算高。

康熙时期财政收入,不过三千万两白银。

乾隆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巅峰时代,年入也不过是四千多万两而已。

而史学家计算过宋代的财政总收入,在北宋时期则就超过1亿两。

也就是说,康乾盛世的收入还不如北宋。

这主要是宋代很重视对外贸易的结果,大量海外贸易推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

然而,清末的财政收入却突然猛增。

在1899年突破1亿两大关,达到中国历史最高的水平。

接着1908年彻底突破2亿两,超越宋朝爬到巅峰。

其实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满清的钱不值钱,通货膨胀严重。在乾隆时期,1石米卖1.5两银子,到了光绪时期为2.2两银子,仅仅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七十。

中国传统的税收,无非是田赋、关税、盐税三种。

除了宋代等少数朝代以外,中国对外贸易并不算多,收入也有限,所以关税并不多。

明朝很多阶段实施海禁以后,主要由官府垄断对外贸易,自然谈不上什么关税了。

至于田赋,中国土地就那么多,在明代已经开发基本完毕。

清代的田赋长期保持每年3000万两左右,因没有新土地的出现,这方面税收无法增加了。

到了满清灭亡前,为了支付对洋人的巨额赔偿,被迫加税。即便如此,田赋也不过4500万两左右。

至于盐税,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头,一些朝代占据总收入三分之一。

但清代的盐产量本身不是问题,盐税过高是不可取的,必然导致老百姓的反抗。所以清代盐税不过500万两左右。

同样道理,清末盐税也大大增加,目的是为了还洋人的债务。

清政府很明白,田赋无法过多的收,其他税收对农民也不靠谱(当时满清基本都是农民),盐税是唯一可以拔鸡毛的。

所以,清廷通过盐税抽厘和食盐加价的方式,大幅提升了盐税收入,1911年这项收入竟高达4600多万两,翻了7倍之多。

那么,田赋加上盐税也就3500万两,并非很多。

那么增加的几千万甚至1亿两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的?

主要是两点:

第一是关税。

清末开始,洋人同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大量的对外贸易就出现了。

虽然自鸦片输入以后,我们的贸易是逆差,但毕竟还会出口大量的茶叶、丝绸之内的各种物资。同时,鸦片入关也要收税。

清末洋人的贸易是空前的,关税自然也迅速增加。

同时,中国海关又被英国人赫德管理,井井有条,贪污不多,是中国最高效的部门。

所以,到1911年,关税高达4300万两,已经相当于田赋的水平。

第二是厘金税。

所谓厘金税,就是商业税。

商业税就是各地设置关卡,对过境的商品征收过关税。开始仅仅征收1%,后期因急需军费作战,猛增到20%。

而且各省都要收,有的地方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要收很高的税。

此种行为几乎摧垮了中国人自己的商业,利润还不够交厘金税的。

但洋人不需要交厘金税,所以实则导致洋货压垮了国产货。

到1911年,厘金收入也已到达4300多万两。


所以大家看到了,满清的财政收入猛增,基本都是横征暴敛加胡来的结果。

唯一还算不扰民的关税收入,又是严重的逆差,最终导致洋货充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经济几乎崩溃。也算无能!

满清的税收虽高,但对国家其实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所谓很高的财政收入,大部分要支付洋人的赔款,少部分用于维持朝廷和政府的运作,几乎压榨人民。真正用到人民头上的财政收入,杯水车薪。一旦遇到灾难,朝廷都是无力救灾,于是太平军、捻军、白莲教、义和团四起,把中国闹得天翻地覆。

1901年,满清宣布财政收入为8000多万两,然而当年财政支出就有1亿两之多,还倒欠1000多万两。

讽刺的是,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财政收入:30191万两银子,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数字。1个月后,满清宣布退位下台。


萨沙


不敢苟同这个结论。

历史朝代中有几个皇帝执政期间国家财政非常充裕:

1.汉朝的汉文帝汉景帝执政期间,史称"文景之治"。据说国库钱多的用不完,以至于串钱的绳子都腐烂断掉了。

2.唐玄宗统治初期。虽然很多人会认为是唐太宗时期,但实际唐太宗当皇帝辉煌的是军事和疆域,经济还稍逊风骚。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初期,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国家各方面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史称"开元盛世"。那个时候的大唐,就跟20世纪末的美国经济一样。

3.北宋晚期。明神宗元丰变法时,最高收入达到1.7亿贯每年,折合一下大概是清朝最高收入的两倍。妥妥的中国封建历史经济最高峰。哦,对了,顺便说下,宋朝人口最多时为1.2亿,放到现在跟日本差不多,日本现在是1.27亿,全球第十。

好吧,说完这些,再回归到清朝吧。清朝比较著名的是"康乾盛世",尚武的康熙通过内外军事稳固了疆域,消除了藩镇,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勤政爱民的雍正重整吏治,整顿财政,国库大大充裕;而我们的乾隆同学躺在爷爷和爸爸留给他的宝座上坐享其成即可。

另外,大家留心会发现,朝代的兴衰也暗藏着经济发展和衰落的规律,甚至有违规律的因素,很多好的局面不会一直保持下去。如"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就废除了盐铁国家专营;唐玄宗后期,他就开始奢靡无度,一改之前的英明。冥冥之中,仿佛有看不见的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断把好的东西打破,又把破碎的东西重建。这大概就是宇宙规律吧。


风月杂谈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增长,鸦片战争以前经济实力世界第一,鸦片战争以后经济势力开始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同时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但无可置疑的是,康乾盛世是的大清国经济总值占世界3/10以上,国家空前繁荣,政治尚好, 但相对来说仍然是走下坡路的,因为此时封建时代已经没落,封建社会已经不能适应先进的政治体制所以,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能有这样的回光返照似的盛世,已经很证明清朝不错了!



糖葫芦的糖


因为洋人!

清朝立国之初,管理水平低下,不准人民结社、开矿,发展贸易特别是国际贸,因此税收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况。和许多朝代一样,到了晚期,一样开支大增,但洋人阻止了通货膨胀的可能。

汉武帝到唐朝中国一直通用五铢钱。每当财政困难,就发行当十当百当千的大钱,导致通膨胀。铜钱越来越小、含铜越来越少面额却越来越大。宋元明三朝更简单一一滥发纸币。

清末大量的军费开支和战争赔款,让财政愈发困难。但进出贸易的关税包括鸦片进口关税大增,国内工商业发展,税源多了。税收多了,还因为洋人税收效率高了。因为赔款,海关盐税等抵押给了洋人。大清的海关为英国人赫德掌控近半个世纪,关税不能自主管理也不能自主,为爱国人士所诟病视为奇耻大辱。可打脸的是,赫德死后,中国人收回海关管理权,廉洁高效的海关没有了,海关收入直线下降。

以前政府可以通货膨胀欺侮老百姓,但欺负不了洋人!洋人只要真金白银。当时只有中国和墨西哥是银本位或者说以白银为货币一一英法美以黄金为货币,一英镑纸币就是一磅黄金。这种情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终结。中国今天通用的货币单位元也叫圆即银圆,当时主流为墨西哥鹰洋。让爱国人再次打脸,直到卖国贼窃国大盗袁世凯才发行袁大头这一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本国银币。

洋人的入侵,发展了中国的经济,由士农向商发展。洋人对中国财政的介入,控制了滥发货币,讲起了收支平衡这原则。但良好的中央财政水平却与老百姓无关,他们永远没问获得感。中央财政虽然收支平衡了,却极其脆弱,武昌起义爆发,它却没钱镇压😭,最终灭亡。


刘杰无图干货


结论:清朝前期的财政状况不错,但说不上最好

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等3位皇帝统治期间,除了康熙在世的几次战争外,整体财政一直是盈余状态,雍正年间更是盈余扩大,所以财政状况不错。如果以比汉朝前70年、唐朝前100年、宋朝前50年、明朝前100年。。这些朝代都处于财政盈余状态。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整体财政收支比较克制,直到鸦片战争前的170年,总体都处于盈余状态,所以它的财政状况算得上优秀。由于明朝之前的朝代都以实物税为主,很难得到它们的具体财政收支情况,所以无法比较哪个朝代最好。

清朝前期财政收支概况

先看财政收入。清朝鸦片战争前的财政收入一直在增长,总体在3000至4000万两,农业税仍是主要收入,占比80-90%。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税制,在商税和专卖方面比较宽松,农业税的税率也不高,大概5%,主要还是受益于人口增长和耕地开垦。

再看财政支出。康熙中期的平均财政支出约2738万两,平均盈余700万两,但康熙末年官府贪污严重,加上好大喜功,亲征葛尔丹,财政支出很大,盈余缩减。雍正继位后,户部仍有库存800万两,摊丁入亩改革合,盈余继续增长,雍正3年达到2000万两。清朝良好的财政状况一直持续到乾隆中期,此时户部库存达到6000万两,最高7800万两。

鸦片战争是转折点。既使在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户部仍有2700万两存银,但后来陆续战败赔款,到甲午战争前,财政支出已经达到1亿两。此时农业税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清朝开始大幅增加商税和盐税,鸦片税更是成为重要税源,光绪年间达到2200多万两,占比26%。此时满清的财政状况非常差,和历代王朝末期没什么不同。

总结:前期好,后期赔款不断,剥削深重

清朝前期财政良好。从顺治到乾隆前期是财政盈余的高峰,最高有7800万两,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到道光年间。从持财政盈余的持续时间看,可能是历朝历代最好的,满清没有北方草原的威胁,不需要维持庞大的边防军,财政压力自然轻得多。

鸦片战争后,财政恶化。满清开始不断割地赔款,财政开支大幅增加,开始加大盐税、商税、鸦片税的剥削,人民受到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压榨,生活困苦,最终成全了那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明析历史


满清的栋梁与基石——赫德

给大清续命的是慈禧?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顽固派?洋务派?

不,晚清第一功臣是大清正一品、太子太保、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


办理同文馆的是他 筹划中国船政、邮政的是他 控制中国海关半个世纪的是他 《中法条约》力促中法停战和谈的是他 《辛丑条约》厘订中国可承受赔款的是他 建设北洋水师的还是他,他推荐了同为英国人的琅威理、葛雷森作为北洋水师“总教习”,实际上真正负责北洋水师操练、运营的不是步军出身的丁汝昌,而是英国海军将校琅威理等人,而北洋海军军官也经赫德引荐多留学于英国。 同时,赫德掌舵大清海关半个世纪以来,例行改制,使得海关成为大清最清廉的衙门,避免了清朝其他机构的腐败现象——收上的税银被各级官吏层层盘剥,中央财政反而拿最小的一部分,赫德的海关每年为大清提供四分之一的税银,成为大清财政最稳定的收入,而这些钱也成为高成本、高消耗的洋务运动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近代化之父•赫德sama!(反正也不知道为啥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慈禧能成为某些人口中的近代化之父,想必他们也不怕多个外国野爹)

一个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近代化建设,这是怎样的精神?这是——大不列颠•搅屎棍•国际主义精神啊!

英国,满清的爹

众所周知,英国长期以来的国策是“大陆均势”政策,法、德、俄、奥哪个出头就联合其他国家猛锤,而这个政策的本质是防止出现陆上强权、来维护英国海上、国际霸权。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宪兵,1844年欧洲革命时四处蹦哒,引起英国不满,19世纪中期俄国更是屡次伸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妄图“还于旧都”(沙俄自居罗马帝国继承者,罗马旧都君士坦丁堡,即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将黑海变成自己的内海,找寻出海口,突破英国围堵。——以往数百年俄土战争有来有往,而这次奥斯曼怕是支撑不住,于是大哥出手了——英国纠结法国组织“维和部队”、扬言维护近东和平稳定,胖揍了沙俄,即1853—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 沙俄失之于西,得之于东,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又组织“维和部队”胖揍了清国,沙俄借口“调停”英法与清国(列强真会玩,去年沙俄还被英法胖揍今年就充当英法仲裁),先后割了中国144万平方公里。 ——而这是英国人最不乐意看到的!俄国“西墙被拆,东墙又补上了”,我大英帝国不是白忙活了?于是英国迅速对清采取怀柔政策: 1.第一时间组织军队、提供装备技术,消灭满清最大内患太平天国、捻军。 2.外交上,怂恿清国敌视俄国,维护中英法三国稳定。 3.支持清国洋务运动,留学生、船政、邮政、军工、钢铁、筹划海军,实际上,19世纪下半叶,大英爸爸同时协助西亚病夫奥斯曼和东亚病夫满清的近代化建设,奥斯曼近代海军几乎和中国近代海军同时起步,还都师法英国。 19世纪下半叶,土鸡和满清是英爹的左右手,俄国基本被封死。当然,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甲午战争清国惨败,大英抛弃了清国,扶持日本抵抗俄国(英日条约、日俄战争),一战前随着英德矛盾、俄德矛盾、俄土矛盾上升,英俄和解,土鸡被英爹出卖给俄国。

满清国运的终结

我们常有个误区:北洋海军究竟是防谁的?旅顺、威海卫两大海军基地杵在东北亚,究竟是干嘛的? 防日本? 北洋水师70年代筹建,当时日本在清廷与列强眼中还毫无存在感,甚至当时吞并琉球都没引起清廷重视。 旅顺、威海卫、北洋水师都是英国人协助建设,目的是防俄的。“联清制俄”这一策略必须贯彻,以至于其他国家都微不足道: 80年代日清长崎事件,北洋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坚持主张趁机消灭日本舰队,但被李鸿章、丁汝昌拒绝(军阀本色)。 甚至于,甲午战争爆发后,英国人还暗中帮助清国运兵——高升号事件——李鸿章耍滑头,在英国人支持下用英国船只运兵,没想到日本人更流氓,直接炸沉。此事件英国举国哗然,正在商谈如何对日报复时,发觉清国在战争中迅速溃败、毫无还手之力,从朝鲜半岛一直被逆推到山海关。——英国人于是抛弃了清朝,有关高升号事件的报复不了了之。 1902年,针对俄国的《英日同盟》签订,两年后,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人为英爹除去远东一大敌(俄国)。稍后一战爆发日本人又为英爹除去一大敌(德国),20年代华盛顿会议后,在美帝胁迫下英日被迫解除父子关系,二战日本与美帝为“谁是家里的长子”起了争执,顺手连英爹也揍了(家庭伦理剧)。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常言道甲午战争使得洋务运动破产,换句话,洋务运动是英国人扶持清国的近代化建设,而甲午战争清国的惨败让英国抛弃了清国,一个没有没有利用价值的狗还要其做甚?杀了炖了!于是有了八国联军,有了辛丑条约,有了日俄战争,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爹并未像以往那样继续支持清政府,为其提供巨额关税、助其消弥叛乱,而是截流了关税、“宣布中立”,大清内无资金,外无强援,归于灭亡。 有意思的是,掌握清廷海关半个世纪的赫德于1911年9月20日去世,20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满清旋灭。 满清柱石,英人赫德; 同光中兴,与清而终。


懦夫救星X


什么叫良好?以什么标准来定义的?这个没有说清楚,就不好评价。如果是某一著作当中的结论,应该也是在上下文当中做了一定的限制,否则单纯这样一句话很突兀,而且并不符合历史。

那么清代的真实财政情况究竟如何呢?这需要分成两个阶段。

第1个阶段也就是1840年以前,在这一阶段清代的财政和中国其他王朝的财政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以农业税为基础。非农业税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较低的。从具体的数额来看,清代的税收比明代有一定的增长。这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增长导致的。从财政盈余的角度来看,清代大部分时期的财政状况也不是非常好。除了雍正时期有一定的财政盈余之外,其他大部分时期财政收支也不是非常健康。

第2个阶段是1840年以后,在这一阶段,由于受到外部冲击,中国社会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农业税所占的比重开始降低,非农业税所占比例显著上升,中国的税收结构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新税种成为了清政府后来的税收主力。一个是海关关税。在被迫对外开放贸易之后,中外贸易的数额迅速上涨,虽然清政府被迫采取比较低的税率,也就是5%的海关税,但由于总量显著增加,加上赫德管理海关的时候,采用了近代海关管理模式,比较有效的抑制了海关的腐败问题,所以海关关税成为了晚清时期,清政府最稳定,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另外一个是为了剿灭太平天国运动,而创立的厘金。实际上就是商品流转税。厘金一方面对于中国国内的工商业发展带有负面作用,但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当时国内的工商业也在缓慢的发展,并且逐步开始取代农业的地位,这才使得清政府将税收的对象逐步从农业转向工商业。

不过由于清政府的财政支出实在太大,所以财政的收支状况也不是很好。整个近代中国的财政状况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紧平衡的状态。也就是少部分年份收支平衡,大部分年份是赤字。清政府除了需要利用税收偿还战争赔款还需要筹办新式的军队采购新式武器,再加上镇压国内的反对运动,这些方面加起来,清政府所需的资金实在是非常巨大,由于存在严重的官员腐败,财政的效率又不高,使得财政恶化的状况更加严重。

现在对于晚清时期的财政研究的成果非常多,总的来看是以负面为主,正面肯定的比较少。这是由其客观现实所决定的。对于清代前期的财政,研究成果相对少一些。但是也很少见到鼓吹清代前期财政的人,大部分人还是站在较为公正的立场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肯定在明代财政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用户4325101516


康熙对瓷器保护不週、被传教士取得制法!就已病入膏肓!瓷器西方为何称白金?一套皇宮用巨型瓷必須五百武器齊全欧骑兵同值交換!明代长城迂廻曲折高山几千公里!当年那个国家有财力作出千分之一?乾隆不过外強中乾、道光为錢伤心!到了186O引入机器工业贸易才起死回生!到了甲午又再度不好、辛丑更是悲剧!租种一畂田要交十道捐!清末奄淹一息任人牽著宰割!


从557234846378


清朝和明朝相比的确是财政好了一点,但是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明朝前期因为大多数都是征收的实物税,百姓可以用粮食,丝麻等抵税,显的税收数据不高。

其次,因为百分百的读书人和官僚有免税特权,所以占据了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王公贵族,官僚地主,还有一些下挂在官员下面的商贾都不交税,致使大量财富留在了民间,没有上交到朝堂。

后期万历皇帝需要派出太监去各地征税就是为了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夺税收,可惜失败了。

最后,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虽然短期内为朝廷增加了税收。但是因为没有触及商税和官员特权免税问题,使得百姓在缴税时需要将实物换成白银,遭受两次剥削,再加上隆万开海以来,大量白银涌入中国,通货膨胀,许多自耕农,小商贩纷纷破产,从万历末期就已经开始陷入税收大降。导致无力供应军需,被流寇和螨青合力消灭。

万历前期朝廷太仓年收入不过200万两白银,到一条鞭法实施以后也不过300到四百万左右。

就这样的收入已经可以支撑明朝将近50年的寿命了。

不过都说和珅贪婪,把他放在明朝试试?税都收不上来,去哪里贪污?就算拿到了国库收入级别的数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和明朝相比,清朝雍正末年因为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全面实施,白银收入已达3000万两之巨,在纯农业国家已经是相当惊人了,另外还有接近500万担米粮麦豆等实物,可见此刻清朝税收已经开始超越明朝。

到乾隆皇帝期间,人口大增,税收从3000万几乎翻倍,达到5000万两,米粮1500万担。

晚清税收渐渐从农业税逐渐转变为商税为主,鸦片战争之后,外来列强从中国掠夺走银两合计19.5亿两左右,还不算大片国土割走,可见此刻清朝税收已经非常厉害了,1901年清朝税收达到1亿两,尽管这是刮地皮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但是能把税收上来也能证明清朝能保证中央威权。

所以清朝的财政确实要强于明朝。





九州共沐大汉风


满清财政好?会有公开卖官补贴财政?后期公开卖鸦片补贴财政?的行为?

无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