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古人不是一再讲“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

我在墾丁天氣晴


在儒家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位”。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比如君王、诸侯、大臣、士农工商,父母、丈夫、子女、妻子等等。每个人都要恪守自己所在位置上的角色,恪守你的责任和权利,否则就是僭越。儒家文化里面有大量这类的论述。后代儒家的发展中涌现了很多东西都是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中而来的。孔子的本意是做诸侯的不能谋君王之事,否则国家就会大乱,这叫僭越。后来,儒家发展成社会上,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比如职业上就有士农工商之分,士阶层排在第1位,类似于现在的高级公务员阶层。在家庭当中,每个角色的位置也是很鲜明的。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兄友弟恭等等。

毫无疑问,统治阶级最喜欢就是这一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形成一种位置文化,如果逾越就会受到社会道德批判和指责。权利最大的就是皇帝,然后就是管理国家的士阶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源于顾炎武。而真正提出这8个字的人是梁启超。但是顾炎武和梁启超对于这一思想的理解却并不完全相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了嵇康之子的故事。通过嵇康之子是否应该应该出仕,引出国家与天下的观念。国家指的是一家一姓之国。是与古代的王朝相互联系起来的。对于这样一种国家,顾炎武认为它的利益并不直接和“匹夫”有关。但是“亡天下”却是完全不同。“亡天下”所要破坏的是维持整个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而这就会与每一个人产生密切和直接的关联。坐视这样一种文化的衰败,无疑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无父无君之人,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特征。朝代可以更换,文化不能断绝。

而梁启超时代的国家就与顾炎武大不相同,在梁启超的概念,国家更不同于一家一姓之家天下,而指的是国民,国家不再是作为一个君主的私人财产,而是每一个具体成员的国家,这种观念就非常类似于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理念了,也更加近似于现代国家的概念而与中国传统的国家概念区分了开来。在这样背景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再是作为君王以及传道者的天下的概念,而真正是每个国民的匹夫有责。当然与匹夫有责对应的更是匹夫有权。


金融见闻录


两者并不矛盾。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怠政,即便位高,终是误国之人;有其位,力谋其政,就是勤政,即便位卑,亦当有功于国。在位与否,当先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志,无位,也可忧国,是为百姓之心、匹夫之责;有志,有位,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为国之中流、天下脊梁。


父文子画


这几句话之间并不是矛盾。


孔子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表达的本意应该是:在其位,谋其政。这可以分两个方面理解:


1、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履行这个岗位的责任。尽心尽力,尽职履责。而不是尸位素餐,得过且过。


2、不在这个岗位上,不能过于干涉别人履行职责。换句话,谁在岗位上,谁就有决定权,责任就由担当。我们不在那个岗位上的人,只有建议的权利,没有替别人做决定的权利。


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我们都是国家的人民,国家有事情,有困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国家,为国家分忧。这个责任是由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而决定的,而不是你所从事的岗位或工作决定的。


打个比方:


如果我们的国家是家大的公司,我们人民都是这个国家的员工。那么,“公司”有困难,按照孔子的说的“在其位,谋其政”,我们就应该“为国分忧”,“匹夫有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相统一的,都是在讲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以此次抗击疫情来说,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待在家中,不随便出门,不聚集,不串门,同样是在“为国出力”、“为国分忧”。依据能力大小,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在履行我们的责任。


我们更应该看到“逆行”的医护人员,他们冒着巨大风险战斗在一线,更是“在其位谋其政”的深刻体现。


向奋战在一线的全体人员致敬!


黑色昵子外套


孔老夫子(中国古代土匪黑话:老夫子即黑道老大)一天到晚信口开河,语无伦次,胡说八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记录他的言行,多半不是他当官时的行止,但,里头几乎全是他为当政者出得馊主义一一也就是不在其位,专谋其政。

最典型的莫过于:齐国发生政变,孔老夫子觉得不合乎他心中的礼制,于是不顾年老体衰,上窜下跳,鼓动鲁国当政者出兵伐齐,尽管到处碰壁,仍贼心不改!

其实当时齐国实力比鲁国强大的太多,孔二的馊主意无异于让鲁国飞蛾扑火,但孔二自不量力,大谋国政,活脱一个民间政痞!

至于后者,是人之常情,国运关系每个人,国家兴亡关乎百姓生死,当此关头,每个人都不得不有所思,有所想,哪怕是要饭的花子,也得想想国乱是否会影响自己乞讨的效益。″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点没错,这是每个国民的权利,也是国民的义务。

孔二的的流言,之所以能流毒至今,是因为纵观中国历史,差不多都是蠢驴政治,当政者,帝王将相就是一圈争槽乱咬的蠢驴,这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蠢驴实施的国策,几乎全是不靠谱的下作之做。拿这样劣质的政治产品糊弄百姓,百姓自然因不服而议论纷纷,当此,蠢驴们便祭出孔老夫子遗留的法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一以封堵民口,为自己蠢极的二百五政策找洗白的借口。

这一点,皇帝新衣闹剧中帝王将相们的表演,就是活证!


文刀沐子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很多善良的普通人,特别是老人拿出了自己毕生的积蓄,为灾区捐款。然而这种充满了善意的行为,在我们的孔圣人眼中,是一种“侵官”行为,也就是所谓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我们先来说说孔子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上面说的普通人为国捐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古书《反经》曾记载这样一件事,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邵为官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三桓手上,权势最大的季氏限百姓在五个月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季氏的这个命令,对百姓来说可谓是十分苛刻。

子路为了鼓励百姓,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钱财给百姓补贴,还把家里的粮食运来供百姓吃。孔子听闻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另一个弟子子贡把子路给工人做好的饭倒了,还把锅砸了。

子路很生气,跑到孔子面前理论,说孔子满嘴的仁义、天天教导另人要从善,现在他在做善事,孔子又嫉妒他,派子贡来捣乱。

孔子却说子路愚蠢,接着说出了那句话,其意为,君王因为天下是自己的,可以忘掉自己而关爱天下;诸侯因为国家是自己的,所以爱护自己国家的百姓;大夫也只需要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你一个普通的小官小吏,爱自己的家人就可以了。你这样做,虽然是仁义之举,但是你过界了,你这样做是侵犯了别人权力和威望。

那么,孔子自相矛盾了吧?

并没有,儒家所说的仁爱是从爱身边的人做起,想要爱别人,先要学会爱自己,然后爱自己身边的人,最后才是爱更多的人。孟子也一脉相承的说过类似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认为,如果一个善良的人为了帮助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使自己陷入某种困境,是一种不明智,也不是仁义所提倡的行为。让善良的人活得更好,才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本身也没有错,但如果过度理解这句话就很容易犯下两个错误,一个是国家不需要你出力时你出力了,一个是承担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责任。

还是拿这次疫情来举例,如果所有人都不自我隔离,那么这次疫情可能会蔓延到全国各个地方,甚至蔓延到全球,成为世界性的灾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拯救世界其实不难,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仅仅需要做一个简单的自我隔离就可以拯救世界了。不是每个人都是super hero(超人),要整天为了拯救世界来回奔波,我们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天塌下来,当由大个子在前面撑着,这很公平,因为世界赐予了大个子更多。


咕嘟君


孔子这句话,是指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要去考虑这个职位上的事,也就是不要“多管闲事”。夫子的话是对的。但这与“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矛盾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忧国与否并非某个职位的特定职能。“忧国”事实上是一种价值观的内在体现,是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情怀。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则不是一种情怀,它其实是一项份内应做好的工作(在其位谋其政),它要受到相关工作条例的约束。做好这项工作并没有阻止任何人忧国,也不影响你忧国。在很大程度上,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本身,其实就是变相在报国,报国不就是为国解忧吗?所以二者没有矛盾。

再说,假如“不在其位而谋其政”,那么,就会出现外行凌驾内行之上,不顾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运行规律来挑剔内行、指责内行,若各行各业都这样,社会不就失序乱套了吗?所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一条准则。准则不乱,大道通畅;大道通畅,国昌民和,报国之境也!

综上,“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不矛盾。


两江十八山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很简单,就是在不同场合下,不同角度,不同情况下随机应变所说的话罢了。

圣人首先是人,所有的言谈举止是基于一个普通人的行为的!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普通人说话就知道了,这些话并不矛盾,打个比方说吧:我们遇到普通人说话有时候也是相互矛盾的,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源自于周易,易经!

正如同我不口渴的时候,会说我不想喝水!在跑完步,我又会说我想喝水!那你说这个人是喜欢喝水还是不喜欢喝水?所以说两者都不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了不同的需要,和说了不同的话。如果读文章是读死书,不会将心比心,以此类推!读的所有的圣贤说的话,千古圣贤都会大呼冤枉,我们并非那个意思啊!

我们满怀热血的时候会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谦卑的时候会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是针对某种具体事件,或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所说!

我们在处于贫困时,国家有难,我们反驳嘲笑者时会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林丛木


我觉得两者有一定的矛盾

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但是处于不同位置的人获得信息和要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其积极的意义。

而“位卑未敢忘国忧”则是唐朝陆游提出的,在唐朝大一统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那时候唯一的忧患就是外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明末清初才开始提出的,那是中国的敌人是海外蛮夷,在这两个大一统时期,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而不是春秋战国的内乱,奴隶制社会君王为了统治国家只能提出礼乐制度。

时代在进步,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治国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每个人都有决定的权力,此一时彼一时,虽然二者互相矛盾,但是在每个社会历史背景下,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的。


芯设霁


显然都是至理名言,彼此也不冲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位指的是具体官位或者职位,政指的是具体施政或者动作策略,这些当然只有在其位的人最了解掌握全局情况,做出的策略也是权衡后最合适的。其他不在其位之人难免实际情况了解片面,考虑后果不全面,所以可以提意见建议,但不能做决策者。而这也承接了位卑未敢忘国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不是决策者但是人人都有权力和责任为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而努力,这努力包括思想,行动和语言。而我们这个时代也越来越体现出这种治国建国思想。古代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底层民众或许有少数能进言。现在网络高度发达,信息传播快捷透明,我们的言语的监督,进言作用越来越大,很多人已经真真雀雀参与到了国家建设进步历程当中的。而我们平民百姓在监督他们的同时不断规范自己,提高自己,如果有一天全民参与公投国家事项决策,希望都有一个公民对国家正确立场。


山海之心路


二者并不矛盾,“位卑未敢忘国忧”,每个人都应有爱国的情怀,这是做一个国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毕竟有国才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则是指具体的某个职位和职责。如果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这就越权的嫌疑了,当然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在需要的时候不谋其政也是一种担当,比如战场上团长阵亡,有能力的连长代行团长指挥权,就是一种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