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是不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光辉十万


你好,我是阿卿聊历史,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燕国当时正在进行一场争夺王位的内战,又遭到了齐国的进攻,元气大伤。燕昭王上位后,得到了一个叫郭隗的点拨,于是燕昭王铸造"黄金台“,并向天下宣布:凡是有才能的人来到这里,都可以得到很高的报酬,而且还会获得尊贵的地位。

乐毅听说了燕昭王正在招贤纳仕,便到达了燕国。乐毅很善于运用兵法,当时的人都很推崇他,燕昭王也听说了他的大名,便拜他为亚卿,请他整顿兵马,在乐毅的治理下,燕国的军事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了。这时燕昭王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想攻打齐国,报上次的仇。

乐毅伐齐不能说是以弱胜强的战役。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此时的燕国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了,今时不同往日。乐毅统帅的兵马也不只是燕国的。 乐毅对燕昭王说:"齐国凭借齐桓公称霸时打下的基础,实力强大,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难以取胜。“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派人先后与赵、韩、魏、秦这些国家取得联系,这些国家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攻打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赵、韩、魏、秦五国兵马,一起杀奔齐国。五国的兵马攻打一个国家,这样还能说弱吗?

此时的齐军因为苦于连年征战而显得斗志消沉,而齐湣王以不战即杀头,挖祖坟相逼,导致齐军上下更加心生怨恨。而五国人马士气正旺,在乐毅的指挥下,成功歼灭了齐军主力。乐毅趁势攻下齐国70余城。虽然最后田单重新收复了齐国的城池,但是从此齐国一蹶不振,无力与他国征战。

总结一下,乐毅伐齐不能说是以弱胜强。

1经过了乐毅的整顿,燕国已经逐渐强大了起来。

2乐毅率领了五国兵马,齐国难以抵挡。

3这时的齐军因为连年征战而显得斗志消沉,加上齐湣王以不战即杀头,挖祖坟相逼,使得齐军上下更加心生怨恨,齐军战斗力必将大大削弱。此时的齐国已经由盛转衰了。


阿卿聊历史


感谢提问。

导语

乐毅伐齐并不是以弱胜强,相反乐毅伐齐是一个以强胜弱的战例。

乐毅伐齐发生在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讨伐齐国。双方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趁势连下齐国72城,严重削弱了齐国的势力。


齐国是战国七雄中比较富裕的国家,但绝对算不上强大,论国力雄厚,齐不如秦;论军队战力,齐不如赵;论国土纵深,齐不如楚。

乐毅带领的是五国联军,楚国最后也加入到了联军,势力之大绝对不是一个齐国能够抵抗的。

乐毅伐齐的背景

齐国与燕国是邻国,二者之间总会搞点摩擦,但是在公元前316年,燕王姬哙将王位禅让于相邦子之,由此在燕国引起了一场动乱。

齐国趁燕国大乱之际,出兵占领了燕国,捣毁了燕国宗庙,在燕国肆意横行。这些行为引来了燕国平民的不满,终于群情激愤之下,齐国军队无奈退回了齐国。

燕国与齐国的仇恨就此埋下,燕国由于实力相对较弱,只能慢慢等待机会。

就在继位的燕昭王求贤若渴之际,一个人来到了燕国,他将会颠覆齐国,这个人就是苏秦,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


苏秦与燕昭王相谈甚欢,苏秦感激燕昭王知遇之恩,立誓要替燕昭王达成所愿。之后的十数年间,苏秦往来于各国,一来提升自己的名气,二来为燕国谋求更好的国际空间,最后只身入齐,做了齐国的大官,劝说齐泯王放弃称帝,进攻宋国,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苏秦也被齐王赐死。

此时对于燕国来讲,齐国到了有史以来最弱的时候,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燕昭王遂令乐毅领军进攻齐国,大败齐军,一雪前耻。

七国中齐国只能算是中上

就国家实力而言,齐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只能算是中上水平。

第一梯队: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是战国时期真正的强国。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赵国有一个致命的短板,就是后劲不足。赵国自上而下且以军事为主的改革赋予了赵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其农业也就是经济方面并没有多大改善,一旦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赵国的后勤很容易瓦解。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及在后方兴修水利,拥有了天府之国和关中平原,战争潜力得到了完美开发,大秦铁骑开始向列国展露獠牙。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万士卒被活埋,再也没有哪国的军队可以与秦军硬刚了。



第二梯队:齐国和楚国。曾经齐国和楚国是一个无解的联盟,一个地大物博,一个经济发达,联手之下几近无人能敌。楚国的强大在于土地的广袤,以及楚人血脉里不服输的性格。而齐国则是因为经济实力雄厚加上齐威王的改革使得齐国的国力有了明显的增长。

第三梯队:燕国、韩国和魏国。魏国在战国刚开始时也是一个龙头老大,可惜的是魏国的高层容不下有才的士人,接连放走了一个又一个绝世之才,前有吴起,后有商鞅和范雎。硬生生的将魏国的霸主地位给打没了。燕国一直偏居东北,虽是周王室的嫡系血脉,但是因循守旧,妄图通过古法来强大自身,差点毁于战乱。而韩国处于一个四战之地,本身发展就极其不易,国力自然不会强到哪里去。

齐国在这七国中只能算是三、四名,而且攻击宋国并灭国,这本身耗费了齐国极大的国力,齐国还没有从中恢复过来,燕国的五国联军就杀到了,这对齐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失败也是无可厚非的了。

结语

乐毅伐齐的成功是在结合了外交、谍战以及敌人的弱点后,联合众多国家取得了胜利,相对于彼时虚弱的齐国来说,燕国绝对是势大,胜利是迟早的事。

但是就因为燕国给齐国留下了两座城,给了齐国东山再起的机会。燕昭王死后,新的燕王不信任乐毅,乐毅从齐国前线离开只身去了赵国。

而齐国在田单的带领下,以火牛计大败燕军,重新恢复了河山。


盛夏一抹清凉


乐毅伐齐:不是最经典的以少胜多,而是经典的外交致胜的战役

前言:在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中,齐国一直都是作为霸主的形象出现,春秋时期率先称霸并且实力第一,虽然在齐桓公之后实力受损,但是却在后世的经营下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但是就这样一个强国却被小小一个燕国给占领了72座城池,还差点被灭国,虽然此次燕国属于一个以少胜多的状态,但是其中最关键的是外交的作用。

战争背景

齐国在齐湣王时期,因为齐湣王仗着自己的强大所以就四处征战,当时分别打败了楚国、赵国和魏国,甚至联合韩、赵、魏这三个国家一同进攻秦国,为了让自己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还侵占了经济最发达的宋国,这时的齐国风光无限,无疑也同时惹怒了其他诸侯国。

燕国跟齐国相邻,所以这两个国家之间时常有斗争,而齐国强大所以每次都是燕国吃亏,有一次齐国又侵占燕国十座城池,虽然最后燕王通过谋士将十座城池要回,但是两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所以在齐湣王惹怒众诸侯的时候燕昭王就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马上联系当时的大将乐毅商量如何破敌。

征战齐国

在燕昭王提出攻打齐国之后乐毅表示同意,但同时也分析出虽然齐国现在惹了众怒,但是他的基业依旧很强大,所以还是需要联合其他的国家一块进攻最好,燕昭王觉得有理,就按照乐毅说的去做,由于齐湣王的不可一世彻底惹怒了众国,再加上此次由燕国牵头,所以韩、赵、楚、魏再加上燕国决定一同征讨齐国。

济水之战

在得到五个国家的同意后乐毅带着五国联军在济水迎战齐国军队,纵然齐国再怎么强大,也定然敌不过五国联军的攻击,一时间齐军连连败退,最终乐毅决定铤而走险,直接长驱直入势要一举拿下齐国,最终虽然乐毅没有彻底地灭掉齐国,但是在齐国征战五年占据城池七十二座,给齐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苏秦之功

是不是感觉燕国瓦解齐国实在是太容易了?按照表面来看的话确实是乐毅的功劳,因为毕竟是他亲率军队去攻打齐国,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没有苏秦,那么纵然燕国有十个乐毅也打不过齐国。

苏秦在最巅峰的时候是佩戴着六国的相印,让秦国在十五年的时间内无法出入函谷关,但是在苏秦早期想要游说的时候确实处处碰壁,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好这个只会动动嘴皮子的读书人,这时候只有燕国接待了他,并且愿意按照苏秦说的来,这就相当于对苏秦有知遇之恩,这个可是人才最器重的恩情,所以后来苏秦就处处帮着燕国对付齐国。

讨回十城

上面说的燕国被齐国占领十座城池,就是让苏秦去齐国要回来的,在见到齐王之后就劝解齐王把燕国的土地还回去,不然秦国势必会攻打齐国,原因是秦国和公主和燕国的太子通婚,名义上两国之间毕竟是亲家,欺负燕国就相当于欺辱秦国,所以为了齐国的将来,不还也要还,最终就是齐王大惊失色,然后速速将占领的十座城池给还了回去。

五国伐齐

五国伐齐也可以说是苏秦的功劳,上面所说的是乐毅去联合其他国家,这确实没错,但齐王为什么要去惹怒众多诸侯国呢?都是因为苏秦的劝说。

这件事最明显的就是齐国攻占宋国,当时的宋国经济最为发达并且实力不算强大,所以位于中原的宋国就成为了所有国家眼中的“肥肉”,但是谁都不想先吃第一口,因为后面还有其他眼红的国家,就这样一直僵持着这个局面。

苏秦看中了这个机会,就游说齐王前去攻打宋国,因为齐国这时候国力强大根本不惧任何国家,甚至是秦国也可以进行抗争,齐湣王自然知道宋国虽然很好但是非常棘手,但是耐不住苏秦的持续性劝说,最终齐湣王直接下令攻打宋国,在此过程中齐湣王还打败了几个想分肉的国家,真是不给国家留一点汤,最终虽然齐国顺利攻下宋国,但是齐国自身实力也大幅度受损。

接下来就是主角乐毅的登场,这时候的齐国实力受损,并且在攻打宋国的时候已经彻底的将其他国家惹怒,在去寻求联合的时候就非常的容易,这才最后有了最后的成功,可见此战中虽然乐毅功不可没,但是苏秦所占据的重要性明显要更大一些。

结语:自古在战场上都是武将最终获取胜利的结果,但其实每一次战役的背后都离不开谋士的作用,如果没有谋士,那么武将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也难以在战争中获取胜利。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文青聊史


齐国,战国时期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可一切都在齐湣王吞并宋国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偌大的齐国被燕国乐毅率领的军队攻占了几乎全部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

想象一下,以北边苦寒之地的燕国国力能够以弱胜强,打败山东列国中最强的齐国吗?显然是借助了外力。

齐国的邻国在齐国吞并宋国之后,个个恐惧不安。原本国力就凌驾于他们之上,现在又吞并了宋国,国力暴增,不得不怕。痛恨齐国已久的燕昭王抓住列国恐惧齐国的心理,派使者入列国建议合纵伐齐。恐惧齐国的赵、魏、韩都加入了联军之中,连远在西边的秦国也派军队加入伐齐的大军。五国联军由乐毅统领。

面对五国联军的攻势,齐国虽强,可根本招架不住。齐湣王在临淄心急如焚,可依据齐国的国力,根本抵抗不了五国的联军。

齐军的主力在济水以西一带被击溃之后,齐国首都临淄继而也被攻下。见齐国的首都被攻下,赵、魏、韩、秦的军队都回到了本土,剩下燕国的军队继续对齐国进行攻打。丧失主力的齐国被燕国一举几乎攻下所有的城池,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座城池。

总结

乐毅伐齐不是以弱胜强,而是以强胜弱。身居北边苦寒之地的燕国,靠自己的国力根本撼动不了齐国这座大厦。没有了四国帮助的燕军,面对齐国的莒和即墨两座城池,几年都攻不下,还被齐国翻了盘。


永乐解史


“五国伐齐”,使齐国自找的。形象点说:齐国步子迈得太大,扯着了DAN,而正好被虎视眈眈的各国捡到机会;至于燕国,则是最好的牵头国。所以并不是以弱胜强,反而是泰山压顶。

齐湣王捅了马蜂窝

到公元前288年的时候,魏国早就被打废,楚国则被揍趴下,甚至楚怀王还被关在咸阳悲惨的死掉。这个时候东方各诸侯国中,只剩下偏居东边、隔山带水的齐国风头最劲,不但没吃过亏,还时不时从身边各国身上占点小便宜。

这一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人立齐王为东帝,约对方共同夹击赵国。这一行为看起来像是承认齐国的地位,实际上是要挖坑:周天子还没死呢,竟敢称帝?但我秦国够牛,谁敢来揍?至于你齐国,那就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了。

但齐国人也是不傻子,经纵横家苏代提醒,齐王过了把瘾就闪人:

称帝二日而服归之。

秦昭襄王无奈,也跟着去掉帝号。

但一时清醒,不代表永远机灵。而让齐闵王犯浑的,是顺利吞并宋国。公元前286年,趁着宋康王执政混乱,齐国一举灭掉有着“战国第八霸”之称的宋国。被这场巨大的胜利,彻底使齐闵王变成了傻子,下一年,他一下子被打了鸡血、四面出击(《资治通鉴·周纪四》):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

战国中期,各国最在乎的就是实力平衡,即使强大如秦国,也只是采取逐步蚕食之策,对于身边的弱韩也没下过狠手。齐国这下倒好,连灭周都喊出来了。在其它各国眼中,周天子虽然没什么地位,不过被当当令牌还是好的。于是,各国纷纷动了修理齐国的心思。不过牵头的并不是秦国,而是向来被称七雄最弱的燕国。

卧薪尝胆二十多年,燕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燕国虽然国土不小,但一直采取温和的对外政策,再加上地处幽、辽苦寒之地,向来不怎么强大。不过兔子急了也咬人,再弱的国也有仇人,这个仇人就是齐国。

公元前314年,趁着燕国因燕王禅让引发的政局动乱,齐国挥师北上,用时50天占领燕国,并杀死了燕王哙。接下来,齐军在燕国境内的举动犹如禽兽:

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本来还指望脱离内乱苦海的燕国人当然不敢了,他们纷纷奋起反抗;其他诸侯国也不愿坐视齐国变强。于是在三年后,齐国撤出了燕国。而燕昭王姬平即位后,立志要向齐国报国仇家恨。而使国家恢复,首先得有人才,于是他低声下气四处求才,成功吸引到了乐毅,由此开始卧薪尝胆。

而当探到齐闵王在胡整时,燕国君臣认为机会来了。但光靠他们的实力肯定是不行滴,乐毅就说:

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于是他们分头去联络。然而没想到的是,对齐国有意见的不仅仅是赵、楚、魏,史书称“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第二年,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没看错,有秦国、没楚国,后者是想着趁机独自捞好处呢。

为了集中指挥,五国军队一致推举乐毅为总统帅,这在历史上的多国联合行动中,可是从没有的事,可见齐国多招恨。在济水西岸,齐国的举国精兵被击溃,从此毫无抵抗之力,乐毅顺利占领齐国,只剩下即墨、莒硬撑。

最终齐国得以复国,但从此实力大损,再也没有逐鹿中原的心气和实力。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齐国错就错在:明明已经变成了招人恨的投机犯,却还要招摇过市。


正史漫谈


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几方面的问题,齐国此时是不是真是一个强国,还是外强中干?联合起来的这些国家是不是就是弱国?为什么乐毅能一下联合起这些国家一齐对齐?我们先从上面的问题找一下答案,也许还有其它因素。

乐毅伐齐是发生在公元前284年。齐国国君是齐湣王;燕国是燕昭王;秦国是秦昭襄王;楚国是楚顷襄王;而赵、韩、魏相对弱暂以大国来说说。

首先我们从齐国说起,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即位,而在齐湣王即位早些年,当时齐国的齐宣王就趁着燕国国内发生内乱,而派出名将匡章出兵燕国名义是帮助燕国平乱,实际是想一举吞并了燕国,所以燕国在这次内乱中,差不多要亡国。

燕国被齐国要灭亡之际,赵国的赵武灵王于是在公元前312年把在韩国为质的燕公子职护送回燕国,并帮助他即位,这就是燕昭王,也称燕昭襄王。燕昭王的母亲就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秦昭襄王的父亲也是秦惠文王。所以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燕国即位,而秦惠文王更是也出兵帮忙稳定外甥的地位,为表示秦国对燕国的强力支持和扶助,也把当时还是公子的秦昭襄王送到燕国作为人质来维护这层关系。

秦昭襄王也是在公元前306年由赵武灵王派出军队到燕国护送回秦国即位。秦昭襄王的母亲一芈八子宣太后,就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辅佐秦昭襄王,秦国的国力也是非常强大。

而燕昭王的母亲也是一个比秦昭襄王的母亲差不多的女强人。在她的辅助下,燕昭王抛出重金,设置“黄金台招贤纳士”,天下名士一时之间,全都聚集燕国,乐毅就是这样被燕昭王招为聊士。燕昭王在公元前312年就即位了,通过招贤纳士,全力发展燕国综合国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力也是有了很大提高。

而楚顷襄王是在公元前298年即位,楚国的国力虽然有所削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说也可以是一个强国。

反观齐湣王在公元前301年即位后,就开始不断的对外用兵。这些用兵他不是去打击那些小国,而全是挑大国来打,像战国七雄的六国秦、楚、燕、赵、魏、韩会打个遍,还不止一次。你说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经济,像现在的美国这样的强国,也不敢专挑大国来打,你说齐国这样打,就是有再强大的经济为基础也经不起这样打。

再看看秦国、楚国这两个大国,人家本来就有很强大的实力。加上燕国实力也上来了,人家等在在那不发展?

赵国虽然实力有所削弱,但是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骑兵应该是当时最强大的。

所以说,到了公元前284年,其实乐毅统领的秦、楚、燕、赵、魏和韩国(韩国的床弩车也是最强大的存在)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大家都想报复多年来受到齐国的打击,都是带着仇恨而来的,像燕国是带着当年差点被齐灭亡的仇恨而来;秦国更不用说了,恨不得就一次直接搞了齐国,为他的统一先去掉齐国这个强大的对手。

齐国灭了宋国,更是激怒了老对手赵国,赵国当然也是想借此机会重重地打击齐国。就这样,由乐毅带领的六国军队,就像一群恶狼一般,谁都想狠狠地啃上一口。

面对这些强劲的敌人,齐国连年征战,整个国家的民众已经都处在厌战情绪之中。所以说乐毅伐齐是以强胜弱,而不是以弱胜强。





百粤天话史


乐毅伐齐是不是以弱胜强?齐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观点来评判。 一:乐毅伐齐时间是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国联合其它四国(秦、韩、赵、魏)由乐毅挂帅(挂五国相印)统领大军伐齐,战争中后来楚国也加入联军中,激战于济西,大败于齐军连攻下齐国72座大大小小的城池,最后打的齐国只剩下2座城池在坚守。 二:来说说战国时期的强弱对比,战国时期有几十个甚者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其中以,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此排名不分强弱)七国势力相比其它诸侯国势力较强大,虽然七国有战争势力会有此消彼长,但都没有能一国吞并其它另一国的实力,但齐国在战国时期一直是一个大国,当时能与齐国相比的只有秦国和楚国 这三个诸侯国是当时七国中国力几乎可以旗鼓相当的,从乐毅伐齐前后时间来看,而燕国是北边苦寒之地,常年积雪可想而之,在古老的战国时期燕国国民过的有多艰苦,就不难看出燕国当时在战国七雄中的国力是如何了,不能说国力最差吧,肯定是倒数在末端后的。就凭当时一国的的国力哪有能打齐国这样大国的实力,压根就不可能的。 三:从以上二点足可以证明乐毅伐齐不是以弱胜强,而是燕国为报仇联合其它国家以乐毅统帅为首,合其它国家之力功伐齐国,不是以强胜弱,齐国以一国之力对抗五国即使国力在强大肯定也是顶不住的,所以导致后来的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二城。乐毅伐齐最终齐国以失败告终。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应该是,乐毅伐齐不是以弱胜强,而是以多胜少更为准确!





皥噑144卡


乐毅伐齐是战国中期经典战役,也是导致战国各国整体格局变化的转折点。

虽然其历史意义重大,但却算不上以弱胜强。

五国伐齐除楚国未参与外,战国各国均有出兵。燕国更是举全国之力。兵力,国力以及战争器械方面,联军丝毫不弱于齐国。

开战之初主力战场切割两块。齐国东部齐国主力部队被秦魏韩牵制,只能被动防御。齐国北部燕赵联军通过济西之战突破防御,直入齐国腹地,破齐都临淄,连下齐国七十余城。

故,伐齐之战可以称为经典战役,战国关键战役。却不是以弱胜强




小何才漏尖尖角


在齐湣王统治时期,他傲慢专横,经常欺负弱小国家,许多诸侯国都对他不满特别是,它也是之一,为王时,子之是他的丞相,后来燕王哙听了坏人的话把王位让给了子之,结果这个国家陷入了混乱,趁此机会袭击了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燕王哙死后燕昭王即位,他恨齐国总想报仇雪恨,但他知道自己的国家小地势偏僻,和齐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于是他,有人对燕昭王说,他的老大臣郭隗学识渊博有见识,请他帮忙招贤纳士是不会错的,在与郭隗交谈时燕昭王觉得郭隗果然很有才华,于是为他建了一座精美的房子,并拜郭隗为老师,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听说燕昭王诚心招收人才,所以来到了燕国,乐毅作为魏昭王的使者来到了燕国,燕王在宾客的礼遇下接待了他,乐毅礼貌地谢绝了他,并在燕王面前声声称臣,阎昭王高兴的任命他为亚卿,经过调查发现他真的很有才能,于是把国家事务交给了他处理。

经过几年的努力燕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燕昭王看到齐国的潜在危机逐渐暴露出来,便与乐毅讨论如何征伐齐国,乐毅认为齐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单凭燕国的力量是不容易取胜的,他建议燕昭王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齐国,燕昭王同意了乐毅的意见,派乐毅去联络,派其他使节到和联络,还请赵国去劝说秦国共同出兵,诸侯各国深受过齐湣王骄矜暴戾之害,都愿意跟燕国讨伐齐国,时机成熟后燕昭王任命乐毅为将率全军,同时赵惠王也把首相的印章交给了乐毅,赋予他全部权力,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赵、魏、秦、韩、燕五国的军队攻打齐国,齐军不敌众国之势,大败。

齐国将领达子召集逃亡的齐国士兵,并在整顿后继续战斗想挽回败局,但齐湣王拒绝给予任何帮助,达子带领军队在秦周(今山东临淄西北)再次与五国联军交锋又再次被打败,达子死在乱军中,这两次战役严重破坏了齐国的主力军,不能再与五国联军交战,乐毅遣还秦、韩等国的军队,让魏国攻打前宋地区,赵国攻打河间,他自己亲自率领燕军攻打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逃走了,齐国的领土被分割,势力大大减少。

五国联合征伐齐国,是战国时期的一场大战争,后来六国之间的自相残杀变得越来越激烈。


雍荣娴雅


乐毅伐齐不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应该是横联合纵的战例。

。彼时,虽然齐国强大,但齐湣王骄横暴戾,百姓不堪忍受他的暴政。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和乐毅商议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建议合纵连横,出使赵国,楚国,韩国等国游说合纵攻齐。乐毅指挥五国军队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湣王率残军逃回都城临淄。乐毅攻打临淄,齐湣王逃至莒邑据城固守。乐毅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城邑七十多座,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编,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即使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久拖则变,燕昭王死后,燕惠王中齐国田单的反间计,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军,并召回乐毅。结果田单大败骑劫,接着辗转战斗,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

乐毅运用合纵连横的战略,最终功亏一篑,算不上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