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邢台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2020年邢台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目前我市小麦已经返青恢复生长,为及时掌握小麦越冬后生长情况,精准指导麦田春季管理,市农业农村局组织部分专家及各县(市、区)农技人员,对当前全市小麦苗情、墒情和病虫草情进行了监测调查,并根据当前小麦生产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2020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一、当前小麦生产形势

(一)苗情特点

从考察结果看,今年我市小麦生产形势总体上属于近年来比较好的一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苗情较为均衡一致,壮苗面积高于常年

全市495.8万亩小麦,其中一类苗面积271.2万亩,占54.7 %,同比增加8.5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193.6万亩,占39.1%,同比减少7.4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21.5万亩,占4.3%,同比减少1.4个百分点;旺苗面积9.5万亩,占1.9%,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一、二类壮苗面积占总面积的93.8%,较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较越冬期增加3.4个百分点,部分麦田实现转化升级。苗情总体好于上年,属于近年来比较好的年份。

2、群体充足,个体健壮

全市麦田平均亩总茎蘖数83.8 万,较上年同期增4.3万,比越冬期增6.8万;亩3叶大蘖数58.4万,较上年同期增13.2万;主茎叶龄5.6,较上年同期增0.5,比越冬期增0.3;单株茎蘖数3.4个,较上年同期增0.2个,比越冬期增0.17个;单株次生根4.8条,较上年同期增0.6条,比越冬期增1.2条。越冬期间,小麦断续生长,个体和群体发育指标均有所增加。

3、小麦越冬状况较好,无冻害发生

总体看,今年小麦越冬期经历了一个暖冬,平均温度为-1.0℃,平均日照时数为270.3h,光温条件适宜小麦安全越冬。气象资料显示,12月份平均气温为-0.1℃,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0.7℃。1月份平均气温为-1.3℃,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4℃。2月上旬平均气温为1.3℃,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8℃。越冬期间气温整体偏高,大部分麦田绿体越冬,基本上没有冻害发生。

(二)麦田墒情差异较大

10月上旬小麦播种期间,全市平均降雨量21.4毫米,土壤表墒充足,适宜小麦播种和出苗,抢墒播种面积大,造墒播种和浇蒙头水的比例低于常年。10月中旬至11月底,全市平均降雨量仅10mm,较常年偏少6成,大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加之冬前田管措施宣传得力,浇越冬水的面积达到352.7万亩,占全市播种面积的71.1%,较上年增加4%,保障了小麦安全越冬。

小麦越冬期间,全市平均降水量20.6mm,较常年偏多1.6倍。其中,1月5~7日出现全市范围降雪,降雪量达9.1~22.4毫米,大部分地区降雪量在15毫米以上,南宫、宁晋、隆尧、平乡、巨鹿、柏乡、临西等县(市)达到暴雪级别,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

小麦返青后,大部分麦田墒情较好,不同类型麦田墒情差异较大。据监测,造墒播种或冬前浇冻水的麦田底墒和表墒均较好,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在60%以上,对小麦返青后个体生长十分有利;部分播种后始终未浇水、土壤质地偏沙的地块墒情较差,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在45%以下。

(三)返青时间较常年提前

今年小麦返青时间在2月中旬初,比常年平均返青日期早10天左右。

(四)不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小麦生产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和风险。一是越冬期较常年温度偏高1.2℃,有利于虫卵和病菌的越冬存活,易导致春季病虫害的发生蔓延;二是部分冬前旺苗地块群体偏大,后期存在倒伏风险;三

早春温度较常年偏高,植株个体发育较快,春季生育期提前,如果遇到“倒春寒”天气时,低温冻害的风险增大。

二、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措施

针对当前的小麦苗情特点,今年小麦春季管理要突出“早”、重在“防”,强化田间分类管理,保壮苗稳健生长,控旺苗预防倒伏,促弱苗转化升级。具体抓好以下五项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镇压锄划,保墒增温促苗早发

早春麦田要先镇压再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灭除越冬杂草,以达到土层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的作用。对于吊根苗和田间坷垃较多、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导致土壤暄松的地块,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晴天中午前后进行镇压,促使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的作用;对长势过旺麦田,要在起身期前后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起到控旺转壮作用。

(二)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麦田,在小麦春管措施上要精准因地因苗施策。

1、对于土壤表层相对含水量低于45%、旱情较重的麦田,要抓紧抢浇“保命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时,采取小水或微灌的方式进行灌溉;对于播种晚(亩群体小于45万)的弱苗,返青后要及早管理。尤其是“一根针”或土里捂麦田,要通过“早划锄、早追肥”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在返浆期趁墒追施5~10公斤尿素,促根增蘖保穗数。只要墒情尚可,应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延缓麦苗生长发育。

2、对群体偏小(返青期亩茎数在60万以下)或墒情较差的三类麦田,第一次肥水管理要提前到起身期前(3月10~20日,具体时间按实际生育进程掌握,下同)进行,亩施5~8公斤尿素,促中等分蘖成穗,增加亩穗数,到拔节期每亩再追施5~8公斤尿素,促进穗花发育,增加每穗粒数。

3、对于群体适中、墒情适宜的主体麦田,第一次肥水应在起身至拔节期(3月20日~4月5日)进行。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70万~80万的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万~7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地力水平较高,群体55万~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群体45万~55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20公斤。

4、对于旺苗麦田,应以控为主。在返青至起身阶段及早镇压1~2次,应选在晴好天上午霜冻、露水消失后进行,以抑制春季分蘖和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在肥水调控方面,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浇水,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早春不要急于施肥浇水,应在镇压的基础上,将追肥时期推迟到拔节后期,每亩追施尿素12~15千克。

(三)及时测报,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和红蜘蛛、麦蚜等病虫害为重点,抓住关键时期,实行科学防控。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及早准备药剂药械,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及时做好“一喷三防”。

早春及时化学除草。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要抓住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这一关键时期,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及时搞好麦田杂草防治。对阔叶杂草,可用43~46%2甲•双氟悬乳剂或20%使它隆乳油、75%苯磺隆干悬浮剂、及与 2甲4氯制剂混配防除。对看麦娘、雀麦等禾本科杂草,可用70%氟唑磺隆(彪虎)水分散粒剂、7.5%啶磺草胺(优先)水分散粒剂、15%炔草酸(麦极)可湿性粉剂防治。节节麦发生地块,春季不宜再采用化学除治,应采取人工拔除。除治禾本科杂草宜早不宜晚,应在起身前期进行。

(四)重在预防,尽量减轻冻害损失

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倒春寒”等气象灾害,科学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及灾后补救措施。在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进行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可根据冻害发生程度,采取以下补救措施:一是尽快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二是及时适量浇水,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三是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可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弥补受冻损失。

(五)多措并举,及时预防倒伏灾害

小麦返青至起身期是预防倒伏的最后关键时期。根据整地、播种、苗情长势等情况,及时采取深中耕、镇压、化控等措施,保苗稳健生长,为预防后期倒伏打好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