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淮陰侯之死

看了好些評論淮陰侯的文章,有的認為他謀反被殺,有的主張是被誣陷而殺。這段時間重新翻閱《史記》將與淮陰侯韓信所有的信息集在一起,採用脂硯齋評《石頭記》的方法,看看在這草灰蛇線裡面是否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細說淮陰侯之死


雖然太史公專門給韓信立了《淮陰侯列傳》,但將這些資料放在一起,才果真發現淮陰侯之死大有文章,或許太史公不便直言,故而做些障眼之法,但細細梳理會發現,韓信之死,確實是必然的。

先看一看原文,瞭解一下韓信如何死的。太史公是這樣敘述的: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選自《淮陰侯列傳》)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陳豨被任命為鉅鹿太守,來與韓信辭行,韓信告知他,"你去的地方是事關天下的要塞,這是陛下對你的信任。如果有人說你謀反,陛下是不會相信的,如若再三有人說,陛下就會懷疑你,甚至討伐你。如果你需要,我呢願意從中起兵支持你。"高祖十年,陳豨果然謀反。韓信的舍人有得罪過韓信的,韓信將他囚禁起來,打算殺了。這個舍人的弟弟將韓信密謀造反的事報了上去,告密信最終傳到呂后手中,呂后打算將韓信招來處置,但又恐他不來,以致打草驚蛇,於是與蕭何密謀將韓信騙至長樂鍾室殺掉。

這段文字裡幾個意思:其一,陳豨謀反,文中的意思是若陳豨謀反,韓信答應做內應;其二,韓信家奴舉報韓信,要謀反,將襲擊呂后與太子;其三,韓信暗中派人聯繫陳豨,告之,已準備好,只待他的信號;其四,呂后與蕭何議定計殺韓信。

首先,分析一下陳豨謀反是怎麼回事兒?

陳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從。及高祖七年冬,韓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還,乃封豨為列侯,以趙相國將監趙、代邊兵,邊兵皆屬焉。豨常告歸過趙,趙相周昌見豨賓客隨之者千餘乘,邯鄲官舍皆滿。豨所以待賓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還之代,周昌乃求入見。見上,具言豨賓客盛甚,擅兵於外數歲,恐有變。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財物諸不法事,多連引豨。豨恐,陰令客通使王黃、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稱病甚。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

(選自《韓信(韓王信)盧綰列傳》)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陳豨,同高祖一起參加過平城之戰,回來後被封為列侯,並讓他監管趙、代之地的軍事。陳豨回家探親,經過代,趙國的周昌看到陳豨從者"千餘乘",而且陳豨待賓客非常好。於是,周昌上報皇帝,看陳豨的情況,過不了幾年會謀反,因此,高祖令人稽查陳豨賓客的不法之事,結果很多事情都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恐懼,最終謀反。周昌是誰呢?"周昌者,沛人也","從入關,破秦。沛公立為漢王,以周苛(昌兄)為御史大夫,周昌為中尉"。(《張丞相列傳》)他是高祖的開國功臣,時任趙王如意的丞相,跟劉邦關係很鐵。

陳豨的傳中隻字未提淮陰侯韓信,若是陳豨謀反真與韓信有關,按照太史公的性格他是不會不寫的。現實中陳豨或許在赴任之前,真的與韓信見過面,"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該是太史公根據相關資料編寫出來的。既"挈其手""闢左右"在院中走,其談話內容就不得而知了。韓信做內應的話自然就缺少足夠的證據來支撐。列傳中大段的話語,太史公應是根據"官方消息"寫成的,而官方消息源於哪裡?必是出自韓信的舍人之弟,或有關卷宗。

第二, 來探究其告密人的話的可信度有多少。

此人為何會告密?"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是因為其兄得罪了韓信,韓信要殺其兄,所以要告韓信謀反,韓信被擒,其兄可救。這個邏輯是沒有問題的。但太史公在另一處寫過這樣一個細節:"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對韓信有恩的他賜千金,有小恩的賜百錢,侮辱自己的人竟安排當"公安分局局長",這樣一個有肚量的能以德報怨的人,會因舍人得罪他而去殺人?這於情於理均說不過去。

另外,彭越也是被誣告他又與韓信不同,韓信先被"有人"告發,具體人不可定,後被舍人之弟舉報;而告彭越者實有其人,其真偽易辯,即使彭越謀反真相大白後,呂后,仍是以放虎歸山為由,將其殺死。以此類比,或許能看出,誅韓信,要的不是理由,只是結果。

第三, 韓信暗中派人聯繫陳豨,告之,已準備好,只待他的信號,是真的嗎?

看看韓信是如何由楚王降為淮陰侯的?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選自《淮陰侯列傳》僅此一句。高祖即用陳平之計,"令武士縛信,載後車"。只說了一句,"人告公反"了事。《陳丞相世家》中高祖也有一句話說與韓信:"若毋聲,而反,明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不要出聲,你謀反了,這是明擺著的!"只是有人上書,就定成謀反,而且言之鑿鑿。高祖的心理素質真好!

"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貴為諸侯之王,有人上書告謀反,即出手擒拿,漢初或許制度還不健全,可理解,但到了洛陽,赦免其罪,降為淮陰侯。這在邏輯上就說不通了,到底韓信有沒有謀反呢?謀反,即當誅,不會留情面;不謀反,就該查無此事,官復原職,才算合情合理。《高祖本紀》中的記載我們或許可看出些疑點:

"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楚王信迎,即因執之。是日,大赦天下。"(選自《高祖本紀》)這個疑點就是最後一句,"是日,大赦天下"。高祖為何要大赦天下?有何喜事兒?擒了韓信!

高祖縱使貴為帝王,一時也難免喜形於色,以至"大赦天下"。這在古代只有非常大的喜事,才會有的。可見韓信給高祖的壓力有多大,韓信被擒他是多麼高興!看來,韓信被擒另有原因,而非在此,後文還要細講。

既然將韓信拿下,以高祖的脾性定然不會放虎歸山,必定是嚴加看管,畢竟,韓信在作戰方面,乃國士無雙。韓信這種境況裡,是如何消息傳遞出去的?還真有待查考。回過頭來講,高祖平叛陳豨,"信病不從",韓信是知道陳豨謀反的,為何又"待豨報"?此處也又於情理不通。

第四,再來分析呂后與蕭何議定計殺韓信。

《呂太后本紀》中有一句話十分重要:"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韓信(韓王信)盧綰列傳》中也講到"綰愈恐,閉匿,謂其倖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盧綰與高祖同鄉,且交情極好,仍顧慮重重。太史公借盧綰之口講明瞭韓信被誅的原因,"皆呂后計""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而恰好韓信是楚王有戰功,兩者全佔。

韓信被誅,太史公是怎麼寫的?


細說淮陰侯之死


《高祖本紀》這樣記載,"(十一年)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蕭相國世家》中說得更為詳細,"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韓信被誅,蕭何加官進爵,而且是"益封五千戶"這個獎賞大得不得了,足見高祖是何等的高興。

太史公在《蕭相國世家》的贊中有這樣一句話"何之勳爛焉"極有深意。

一般而言,手下謀反,即使被誅,也不值得這樣高興啊,"反常即為妖"!這也正好構成盧綰之語的有力佐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韓信從齊王,到楚王,再到淮陰侯,一步步被削弱直至被誅,其間經歷了五六年,這五六年中韓信到底有沒有想過謀反呢?又為何沒有在高祖六年即以謀逆被殺?

先看第二個問題。

韓信、彭越被殺,除前文提到的盧綰心神不寧外,黥布也是如此:

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

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選自《黥布列傳》)

黥布謀反,才是真正的謀反,他有自己的底氣"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故遂反。"黥布的話正好給了我們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如若高祖六年將韓信誅殺,彭越與黥布必當驚恐不已,抱團取暖,當時的形勢,國力不強,四境不安,若再有彭黥二人聯手為患,新建的大漢政權就會重新處於危險之地。所以,削弱韓信的勢力,引而不發,是當時的最佳方案。

再來討論第一個問題。

韓信到底有沒有想過謀反。

高祖六年韓信被擒時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韓信認定自己必死無疑。韓信的想法很顯然不如劉邦做的成熟,但韓信並未被殺,而是降為淮陰候,若說他戰功赫赫,打下大漢王朝大半個天下,最終落個兔死狗烹,能無怨言嗎?十一年,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臨終韓信說"悔不用蒯通之計",可以看出當時韓信即便考慮過也不會去謀反。當然這裡面還有他的計較,後面再論。

《史記》中唯一提到韓信欲反的只有一處: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選自《淮陰侯列傳》)

也因他心中無愧,而未行動。可見韓信對劉邦雖有警惕之心,但仍念舊情,或是對劉邦仍抱有幻想。當然也有可能是,韓信作為傑出的軍事家,他通過敵我軍力對比,不敢反。但老劉家卻沒對他抱有什麼幻想,要殺韓信,劉邦早已處心積慮。因為韓信是非常之人。

韓信不知出身為何,"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想為吏,無門路;且能受跨下之辱,能屈能伸。事項羽,項羽不重用,轉而奔漢,漢王不重用,又將亡匿。可見韓信有遠大的抱負。而且他還會不斷推銷自己,"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以致有了非常有名的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見到劉邦後,分析天下大勢,與人之長短,皆真知灼見,洞徹未來,毫不亞於《隆中對》,因此漢王大喜,拜他為大將軍。韓信自然也不負重託,設計暗度陳倉,助漢平定三秦;後又下魏破代,擒趙降燕,平齊滅楚。立下了不世之功。

高祖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見劉邦對韓信的才能是非常認可的。

樊噲在鴻門宴上是何等勇猛,但見到被降為淮陰侯的韓信竟然行脆拜大禮,可見在當時漢將中韓信是何等的威名。留侯張良這樣評價韓信"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這麼厲害的一個角色,高祖是不是用著很放心呢?

答案是很明確的,從來未放心過,攻魏代、安趙燕時有張耳為伴,劉邦非常信任張耳。他是劉邦的兒女親家,張耳之子娶的是魯元公主,呂后之女。漢王三年,劉邦戰敗"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怎麼做到能進入中軍大帳的,說的很含糊,怕只有韓信在夢中吧。

平齊滅楚之時,韓信也不孤單,有劉邦的鐵桿嫡系跟隨,一是曹參,一是灌嬰。曹參後來被稱為第一武將,灌嬰也以驍勇善戰聞名。若在齊時,韓信真的謀反,怕也不會有多大的便宜可沾,或許正因此。項王將武涉遊說,韓信回答很果斷:"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蒯通第一次遊說韓信時,韓信直接否定:"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第二次遊說時,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可見韓信,也有自己的算計。要說韓信沒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會信,只是他在權衡利弊,最終選擇了當個諸侯王封疆裂土,擁佔一方。

觀韓信之行動即可察其所思,"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聽蒯通一番言論,韓信立馬行動,"從其計,遂渡河","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何其果斷!因為他做的事情,即利劉邦,也利自己。這個算盤打得好,酈食其勸降齊,齊國只能當合作夥伴,而攻下齊國後這裡就成了自己的領地,立漢之業,成己之名,他毫不猶豫,這才是他的本性。

但接下來,韓信犯了三個致命的錯誤,也為自己的慘死留下了禍根。

其一,平齊沒問題,但該考慮酈食其的安危,首先,酈是受劉邦之命而行的,而且劉邦對其言聽計從,即便是在漢三年提出了很蹩腳的"復立六國後世"的建議後,劉邦仍重用他。漢十二年劉邦仍是,"舉列侯功臣,思酈食其"(《酈生陸賈列傳》),並封功未當侯的兒子為高梁侯。其二,平齊後,以"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淮陰侯列傳》《陳丞相世家》都寫到劉邦大罵韓信,張良、陳平躡漢王足,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而《高祖本紀》則是"漢王欲攻之"。可見韓信冒了很大的危險,強從劉邦手中得到了"齊王"的封號,實非劉邦本意。若是"漢王攻之",則必是曹參、灌嬰二人之屬,因為當時劉邦也處不利形勢,並無多餘軍隊可派。《留侯世家》中有這麼一個情節,漢六年正月,封功臣。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選自《留侯世家》)

可見韓信求立齊王,犯了忌,邀功請賞,在張良看來,這是謀反。後來,漢初的諸多大功臣,也未能有封王的,最高也就是封侯,蕭何、曹參、張良、陳平等均為列侯,這些都是劉邦最信任的人,他們尚且如些。韓信作為後來之人,雖然國士無雙,功績赫赫,但終歸還未融入劉氏集團高層。

其三,劉邦需要韓信的時候他卻以封地相要脅,最終迫使劉邦妥協,這也是致命的錯誤。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選自《項羽本紀》)

韓信與彭越不同,彭越是相對獨立的集團軍,可以聽從漢王指揮,也可以不從,劉邦對他的約束力不大,類似於盟軍;韓信,雖然能打仗,能練兵,可化腐朽為神奇,但他的軍隊是漢軍,而且軍隊中還有不少劉邦的鐵桿嫡系,漢軍中真正屬於韓信的將軍並不多。他這麼做無異於自取滅亡,即便後來不謀反,劉邦也要除掉他,他絕不會允許有國中之國存在。

因此,項籍一滅,劉邦即"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劉邦這一手釜底抽薪,可謂大手筆,剪去了韓信這隻雄鷹的羽翼使他再難飛翔。並且下邳、定陶皆平原之地,無險可依,易攻難守,這也就給後面動手做好了鋪墊,只等時機成熟。

此後第二年,高祖即以"有人"告韓謀反,奪其王位貶為淮陰侯,其報不亦快乎!

當奪韓信楚王之位時,高祖也是猶豫再三,怕韓信真的謀反,無人能出其右,《陳丞相世家》中將此事記得頗為詳盡: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韓信反。高帝問諸將,諸將曰:"亟發兵坑豎子耳。"高帝默然。問陳平,平固辭謝,曰:"諸將云何?"上具告之。陳平曰:"人之上書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上曰:"為之柰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陛下弟出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為然,乃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南遊雲夢"。上因隨以行。行未至陳,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見信至,即執縛之,載後車。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高帝顧謂信曰:"若毋聲!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遂會諸侯於陳,盡定楚地。還至雒陽,赦信以為淮陰侯,而與功臣剖符定封。(選自《陳丞相世家》)

漢十一年,高祖劉邦感覺時日不多,給孤兒寡留下韓信這樣的禍患,怕大漢定難長治久所,所以聽到韓信被誅他分外高興,重重賞賜了大功臣蕭何。

高祖劉邦於次年,病逝……

一世英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的戰神,最終沒能走出劉邦構置的大網,陳倉之戰、京索之戰、安邑之戰、破代之戰、井陘之戰、脅燕之戰、破齊之戰、濰水之戰、彭城之戰、垓下之戰,人們每每談及韓信,都會為這個天才戰神讚歎,都會為他一個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戰例所折服,同時為他的隕落所惋惜,其實從一開始,他就只是劉邦的一個棋子,只是這個棋子過於明亮,致使人們忽略了他的身份。


細說淮陰侯之死


太史公在《田儋列傳》: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其實,韓信的悲劇從聽從蒯通之謀攻齊就已開始,只是未曾覺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