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用戶6192574105920


巜題西林壁》這首詩你體會到了什麼?

巜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的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意境優美,文彩飛揚。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把一個眼前的風景寫得如此活脫脫的一幅畫面。而且詩中深藏哲理,把一幅畫應該如何表達和描繪寫得如此清晰明瞭。畫畫也應該是遠近高低錯落有致,濃淡相宜,畫家心中應該整體佈局,不能只拘泥於局部,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只有掌握了全局,一幅畫才能有價值。



不僅如此,而且也向人們展示了看問題的哲學觀念,不能只侷限於其中一點,看問題必須要有哲學的二分法來看,而且還應該抽身出來,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來全面。如果你看不清問題的本質,就是你自己身陷其中,分不清是非。總之,對社會學也有啟示作用。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州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父子三人佔唐宋八大家三名。這也是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蹟。蘇軾縱橫恣肆,詩題才廣闊,清新豪健,他特別善由比喻誇張,獨具特色。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之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蘇軾還善於書法,宋“四家之一”,善於“文人畫”,猶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把宋詞提高到與詩一樣的高度,素有唐詩、宋詞的美喻,主要是蘇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崑崙之柏瞧歷史


題西林壁一詩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在廬山所提的一首七言絕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不管是用寫景來對廬山外觀讚美,還是用哲理的方式來坦述廬山之內涵,都是恰到好處。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成嶺或成峰,連綿起伏、巍然聳立。不管從遠處還是近處,高處還是低處看廬山,她都是姿態萬千,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廬山之所以有千般形態,使我們不能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蘇大學士提西林壁一詩不但只是描寫廬山壯美,也揭示了應當怎樣去看廬山,他有著深刻哲理。其實世間萬事萬物也同樣多姿多變,往往身居其中而不識其面目,不同角度有不同結論。


湘水微波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這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我們在課本上學到的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兩句告訴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得到的結論也會不一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告訴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這是課堂上我們學到的道理,當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或生活感想再細細品味時,其實,這首詩帶給我們的啟迪更多更寬廣。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是難免的,關鍵是你怎麼看待這種想法或做法與你思想中的不一致。今天我就剛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回覆別人消息,被對方誤解了,噼裡啪啦說了一大堆,我也是驚呆了,誰能想到一句話被他理解出了另一個意思。但還好我沒有還擊,只是撒了一眼那一串串的文字,也許這就是我不喜歡網絡聊天的原因吧,看不到對方的表情,聽不到對方說話的語氣,一不留神就是一個誤會。今天這事兒我能理解對方為什麼想到另一層不好的意思了,這就是所站的角度不一樣。

在情感的世界裡,如果能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帶給你的啟示加以運用,我想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分手和爭吵。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永遠比一味感動自我式的付出有意義。

我們都聽說過“掩耳盜鈴”的故事,那個人被抓個現行時,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被逮到,但旁觀者都曉得其中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何嘗又不是這樣呢?有人身在福中卻感覺不到何來的幸福,有人一次次被家暴卻還是死心塌地固守其中,這些所謂的“當局者”多麼像是被自我幻想“洗腦”了一樣。

很多讓你苦惱的事情,讓你痛不欲生卻還念念不忘的人,如果跳出自我設定的那個圈兒,再用旁觀者的心情看被這一切束縛著的自己,也就沒有那麼多問題了。記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生活意義,讓自己和周圍的親人朋友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就是這首詩存在的最大價值。

看到“《題西林壁》這首詩中你體會了什麼”這個問題,再加上今天發生的一些事,摻雜著自己的想法,寫下這段文字。

在我回答這類自我體會式的問題中,不管我的感悟有哪些,我相信,茫茫網海,總有那麼一個人和我“心有靈犀”,體會相同。


不定時讀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的解讀分兩個層次和隱藏層次。

第一個層次:事物並非只有一面,在看待問題時應該多角度思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必去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角度不同,太陽光也會散成七色。

第二個層次: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要做一個局外人。局中利益錯綜複雜,自是迷惑雙眼,唯有昇華心境,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隱藏層次:這是蘇軾由遠及近,由低入高的爬山歷程。


思域


廬山山峰,連綿起伏、巍然聳立。不管從遠處還是近處,高處還是低處看廬山,她都是姿態萬千,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廬山之所以有千般形態,使我們不能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杭蕭丁丁


這首是哲理境物對比詩!用在各方面比擬都適用,中國著名詩詞的一種興比方式!極之討好!徐志摩那首著名現代詩偶然也如是!



嘉哥64


看蘇東坡這詩,非常有哲理。

詩中說是看山,實際上是看世物。因為認何一種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古人的塞公失馬,焉知非福就是世物的兩面性,一方是山嶺,平淡無奇,然轉過去看,可能是奇峰幽谷,美不勝收。這也可能是蘇軾人生處於低谷時,但不灰心,現在遇到挫折,但過去就是坦途。陸游這=句詩就很好的作了註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喑花明又一村,陸游也可能在東坡詩中得到啟發。


蘭竹944


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要跳出事外才能瞭解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