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皇帝被權臣要挾的時候,為什麼不一劍殺了權臣,還要小心翼翼的鬥智鬥勇?

渋匯仁


古代謀反是誅九族的大罪,臣子如此,皇帝也如此。如果皇帝被權臣認定謀反,和普通的臣子待遇是一樣的,同樣會身首異處,所有的親信也會被全部處死的!



典型的事例,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被權臣高澄掌控,因此,元善見想通過挖地道從宮中逃跑,然後組織兵力奪回權力,但卻被高澄的親信發現。

高澄知道後,迅速跑到皇宮,對著元善見怒斥道:“我們父子兩代人對朝廷和陛下忠心耿耿,陛下你為什麼要謀反?”

這個帽子大的狠呀,謀反是要誅九族滴。既然如此,高澄也不客氣,準備殺掉元善見和他的妃嬪、親信。

元善見看到避無可避,所以將生死置之度外,對高澄說:“我只聽說過臣子反叛君主,從沒有聽說過君主反叛臣子,我早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何況妃嬪。”

雖然話說的冠冕堂皇,但終究實力不濟。最終,高澄處死了元善見所有的親信,然後將元善見送囚禁了起來。



正在高澄準備殺死元善見的時候,高澄卻被一名廚師刺殺了。聽到消息後,元善見非常高興,以為是自己該掌權的時候了。沒找到的是,高澄死後,他的弟弟高洋馬上繼承了高澄的權勢。

第二年,元善見無奈之下禪位於高洋。

高洋看到元善見沒有了利用價值,所以很快將元善見處死了。

在元善見被廢殺的過程中,他為什麼就沒有想一劍殺了高澄或者高洋呢?原因有兩個;第一、權臣擁有很多特權,皇帝在朝堂之上,根本不是其對手,而且權臣也有很多自保的手段。第二,權臣並不是自己一個人,他們是一個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即便他們死了,也會有新的人繼承他們位置。



首先說說權臣擁有的特權

正常情況下,皇帝想要一劍殺死權臣,必須要在權臣單獨行動的時候。那麼,什麼時候是權臣會單獨行動呢,一定是臣子上朝的議事的時候。

不過很可惜,權臣不同於普通臣子,他們在上朝議事是都有一項特殊的待遇,那就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比如東漢權臣梁冀;

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後漢書》

漢末權臣董卓;

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三國志》

三國魏武帝曹操;

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南朝宋武帝劉裕;

天子復重申前命,授太傅、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宋書》




入朝不趨指的是上朝不用快步走,贊拜不名指的是臣子拜見君主時,侍臣不可以直呼其名。這兩項是禮節性特權,顯示出了權臣的尊貴。

劍履上殿指的是臣子可以不脫鞋,而且攜帶佩劍上殿議事。

既然權臣可以帶劍上殿。那麼,皇帝如果想要一劍殺死權臣,權臣一定會反抗,到時候,鹿死誰手還未可知。而且,一般情況下,權臣都是久經沙場的戰將,而他們扶持的皇帝都是年幼的孩童,或者是軟弱無能之人,又有誰敢動手呢?

比如東漢權臣梁冀,在毒死與自己有矛盾的漢質帝之後,扶持了年僅14歲的漢桓帝劉志繼位。漢末董卓更謹慎,在入朝之後,廢黜了14歲的少帝劉辯,擁立了年僅9歲的漢獻帝劉協。



劉裕雖然沒有擁立孩子,但他擁立的晉安帝卻是個傻子,連冬天和夏天都分不清。晉安帝死後,劉裕又立了司馬德文,司馬德文雖然不是傻子,但他性格懦弱,只知道一味的給劉裕拍馬屁,希望劉裕趕緊讓他禪位。

這樣的人根本不敢去和權臣鬥爭,又怎麼敢去和一劍殺了權臣?

再有,如果皇帝已經成年,而且也有一定的能力,那麼權臣一般是獨立建國,然後遠離皇帝。比如曹操,在公元213年受封魏公之後,便建立了魏國,都城在鄴,之後處理政務都在鄴城。而許都,曹操有可能是派遣了王必鎮守,因此才有了許都之變時,耿紀、韋晃為了響應劉備,殺死了王必,甚至準備攻打魏國的事情。



第二、權臣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即便權臣被殺,他們的權勢也會被部下繼承。

關於這一點,前文中提到的元善見高澄就是這種情況。高澄雖然被廚師刺殺,但高澄的弟弟高洋卻立刻繼承了他的權勢,繼續掌權干政。

另外,當權臣被皇帝所殺,繼承權臣勢力的人一定會報復,皇族甚至可能會因此遭遇滅頂之災。這在北魏孝莊帝元子攸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元子攸時期,權臣爾朱榮專政。爾朱榮為了奪權,已經和元子攸水火不容,因此憤怒的元子攸先發制人,在一次爾朱榮單獨進宮時,派人亂刀砍死了他。

權臣爾朱榮是死了,但元子攸隨即面臨了更嚴重的危機,爾朱榮的兄弟子侄全都來到了都城洛陽。很快,爾朱榮的堂侄爾朱兆攻破都城,北魏宗室被殺無數,元子攸也被生擒。

爾朱兆生擒元子攸後,在寒冬臘月用鐵鏈鎖著元子攸,不給任何保暖衣物,折磨了一段時間後,直接把元子攸殺了。



由此可以看出,面對權臣,明智的皇帝不可能輕舉妄動,因為單單謀殺一個權臣,根本無法改變形勢。如果想要奪回手中的權力,只有一點點智取,從根本上擊破權臣的利益團體,將他們連根拔起。


我是越關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小時候我也常想,那些傀儡皇帝,為什麼不一到殺了囂張跋扈的權臣呢?不就是一把刀的是嗎?

長大了才明白,要做好一件事情是多難的困難。考個大學都那麼難,更何況是奪天下!

那是腦袋別再褲腰帶上玩命的買賣,哪有那麼容易啊。

從中國歷史經驗看,皇權一旦旁落,基本沒有重新奪回的可能!

因為權臣一旦架空皇帝,威脅到皇權。其實就已經犯了不赦之罪!想回頭已經不可能。這一點曹操說的很直白。他說他之所以不放鬆對漢獻帝的控制,甚至辭去官職、放棄權力,就是怕被害。

所以,權臣一旦架空皇帝,就會千方百計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會打擊異己,擴大在朝堂上的勢力,從而控制朝政。他們會掌握軍隊,用武力碾壓一切。他們會加強個人防衛,不給皇帝一派留下刺殺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刺殺權臣是非常冒險的事情。失敗的可能性高達90%以上。它是一項系統工程,一著不慎就會滿盤全輸。

就算成功誅殺權臣,他還有很多黨羽,控制著軍,隊和要害部門,這些人如果反戈一擊,皇帝照樣還是傀儡。而一旦失敗,則小命難保,皇位難保。所以,歷史上很多的皇帝,雖然早就被權臣架空控制,但是很少有人有勇氣動手。


上將噯福斯


並非全部如此,歷史上也有一位直接一刀結果權臣的,他便是秦三世子嬰。

秦二世時,趙高已經除掉了韓非,李斯,又靠指鹿為馬排除異己,使朝廷上下全都成了自己的人。後來趙高殺了胡亥,迫於壓力又不得不立子嬰為帝。但子嬰稱病不去,暗中另一個太監持刀躲在門後。趙高無奈只好親自去請,接著便被安排好的太監一刀殺死了。之後子嬰登基,宣佈趙高的罪狀,誅了三族。

子嬰除掉趙高直接殺掉,看似很簡單,但也冒險:

1.太監如果不可靠,臨時突然反水,或本來是趙高的人,那計策就會失敗。

2.趙高懷有謹慎心理,特意帶了護衛前去,那就會很難殺了他。

3.如果趙高找個藉口不去,或派別人去就不行了。

4.殺了趙高而不能說出殺他的理由和拿出證據,難免會惹人非議。

皇帝的手裡的權力雖然很大,但也不能隨便殺人,哪怕他懷有司馬昭之心。一個權臣肯定會在皇宮裡到處安排眼線,知道皇帝一舉一動,皇帝自然也無法下手。倘若突然殺了權臣,又沒及時下詔和清除黨羽,這便又成了黨羽反叛的藉口,手上無權無勢的皇帝也是無可奈何。


靈虛子1


掌握國家軍政大權且權傾朝野,威脅帝王統治的大臣被稱為權臣。

封建時代出現權臣,無一不是君弱臣強或者孤兒寡母,君權旁落皇帝徒有虛名,權臣的出現基本上代表了王朝沒落。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權臣:

西漢:王莽 東漢:董卓、曹操

曹魏:司馬懿父子

北魏:爾朱榮、高歡

北周:宇文護、楊堅

隋朝:宇文化及

唐朝:李林甫、朱溫

宋朝:秦檜

明朝:魏忠賢

清朝:鰲拜



除了太年幼的沒有實權,作為皇帝肯定不甘心當個傀儡,很少有皇帝能夠成功除掉權臣,親自掌握大權。

為什麼不能直接殺了權臣?

權臣的背後有一大批既得利益者,況且成為權臣,必然有大功於朝廷,不光黨羽眾多,還得到不少大臣支持,最重要的兵權在手。

皇帝直接除掉權臣容易,權臣的背後勢力絕對反撲,甚至皇帝自身難保。

漢末王允設計除掉董卓,被董卓部將反攻長安,禍害遠超董卓;曹魏高貴鄉公曹髦一時興起,帶著宦官誅殺司馬昭不成反被殺;北魏誘殺爾朱榮,其侄子立馬血洗都城,高歡甚至問皇帝為什麼要造反……

比較成功皇帝有:北周宇文邕,宇文護北周文帝託孤重臣,三年內連殺三位皇帝,宇文邕也是在充分準備後才成功除掉宇文護。



權臣的下場也是非常慘,權臣不止一個,只要皇帝不甘做到傀儡,誰都對權利垂涎三尺,魏忠賢、劉謹、王莽、董卓等。

曹操雖是權臣也是為數不多善終的。

皇帝在沒有十足的把握,充分的準備,只能與權臣明爭暗鬥,表面逢迎,要不然吃虧還是皇帝自己。


最後的騎兵90


權鬥不是擂臺比武,輸贏不在臺面上,皇帝落到被權臣要挾的地步,本身就很說明問題:順從皇帝的人很少,順從權臣的人很多。

所以皇帝要想鬥贏大權臣,難點不在於殺了他,而在於搞定順從他的人,這就只能靠鬥智鬥勇。少年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遠不是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

小康熙之所以敢動手,正是因為低下面的事情已經辦差不多了。甚至可以說,少年康熙只是鬥倒鰲拜最後一擊的執行者,真正在幕後鬥智鬥勇者另有其人。

康熙登基時實歲只有6歲,親政時實歲只有13歲,從親政到除鰲拜中間用了三年,當時他才剛滿15週歲。歷史書上寫給我們的是這個少年皇帝,帶著一群小侍衛在宮中玩了兩年“布庫”之戲,然後就成功除掉鰲拜!這期間完全不用做幕後工作嗎?

恰恰相反,有大量的幕後鬥智鬥勇工作要做,這個工作的真正推手正是康熙的祖母孝莊,孝莊才是當時清朝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控者。

康熙在親征詔書中就直接說了:“朕承太皇太后之命,躬理萬機”。這並不是場面話,順治、康熙父子兩代皇帝的成長,都離不開孝莊的扶植。在順治時期,孝莊依靠上三旗中的兩黃旗與多爾袞抗衡。多爾袞死後,孝莊成功拉攏蘇克薩哈,又將正白旗這支精銳力量牢牢掌握在手中。

鰲拜最後那幾年雖然專擅跋扈,但在武力上是無法與孝莊抗衡的。所以康熙在祖母孝莊的指導下收攏人心,取得大多數朝臣的支持後,對鰲拜的最後一擊就水到渠成了。

與此相反的例子,當數曹魏的倒數第二任皇帝曹髦,他在權勢日漸削弱的情況下,不願意做鬥智鬥勇這種細活,直接帶著宿衛奴僕去殺司馬昭。

但是一個被架空的傀儡皇帝,想殺權臣能辦到嗎?不僅辦不到,還會加速自己的滅亡。這就是皇帝被權臣要挾時,往往坐以待斃而不敢奮起反抗的原因,畢竟像曹髦那種壯烈的死法,並不是皇帝們願意接受的。


讀歷見聞


權臣之所以為權臣,自是有他的兩把刷子。我們先來考慮一下,權臣是如何產生的?

儒家理想的社會管理方式,是天下的所有權與治理權分開。因為皇帝體系的設計是“家天下”,依靠血統傳承,這樣能夠最大限度保證社會的穩定。可是,血統並不能替代治國能力。歷史上的昏君載入史冊的有很多,這就表明了“世襲制”對社會的危害性很大。那怎麼辦呢?儒家給出的辦法是,各司有專業人才負責治理,皇帝只需要垂拱而治即可。

(曹操:權臣的優秀代表)

這有點像現代社會里的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關係,即企業所有權與治理權分開。這種制度最大的麻煩是專業人才很不好找,直到如今總經理治理公司最大的工作也是找人才。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丞相這個官職。在秦朝之前,丞相的官名叫做“相國”,如蘇秦就配六國相印。

在宋代之前,教育的成本非常高,民間識字率很低,專業人才都被世家大族壟斷,皇帝不想用他們也沒招兒。皇帝能夠想到最高明的招兒就是讓這些官僚們互相爭鬥,這樣他才能不至於被矇蔽、被孤立。一般能做到這一點的基本都是明君,做不到這一點的可能結果就不太好——權臣就出現了。

權臣往往代表著獨立於皇權之外的利益共同體,他們在很多地方與皇權是對立的。比如,皇帝就特別希望加強中央集權,可是世家大族卻希望做土皇帝。以太宗皇帝的威風霸氣,對待他的幾個宰相,還不得不掂量一下,要給幾分薄面。要知道隋煬帝被這些人坑的堵在揚州回不來,太宗皇帝說的“民可覆舟”中的“民”說的就是以這幫宰相為首的利益圈子的士紳階層。


(唐太宗:要給一些世家面子)

當權臣出現時,一般的情況是,帝國的政務系統已經不由皇帝的意志行事了,政令不出宮城,大權旁落。皇帝空揹著帝國所有人的名義,卻已經無足輕重。

皇帝肯定不願意就這麼樣被架空,他想奮力一搏,能夠依靠的只能是自小養在身邊的太監、宮女,以及幾個不肯與權臣合作的大臣。

這樣就可以奪回來權力嗎?很難。權力這東西,失去它很容易,可是再想得到就很難。即使殺了權臣,權臣背後的利益群體還在,他們也不可能改弦更張擁護皇帝,那意味著把身家性命交給了一念之差的皇帝。哪怕皇帝明著說,只誅首惡,其餘不究,鬼才信?一朝天子一朝臣,歷來不變的規矩。一旦變了心,就像鏡子破了,再想復原就難了。

所以,權臣死了,他還有接班人。利益圈子會推舉他的兒子或者他的戰友出來,繼續與皇帝對著幹。每殺一個權臣,會讓利益圈子越來越緊張,從而不斷縮小對皇權的包圍圈。他們太怕失去了,只有權臣成功上位了,他們才能作為擁戴之勳臣得到滿意的回報和妥善的安置。除此之外,都是不靠譜的許諾。

(高澄說:陛下為何造反?)

再者說,能做到權臣,那思想有一個是簡單的嗎?皇帝身邊別說是太監、宮女,連他的枕邊人都得換成權臣這邊的。皇帝一般還有侍衛,這些人也都得換掉。曹操是權臣的代表,他有一次到宮裡,看到漢獻帝身邊有兩個侍衛,身材雄偉高大,嚇得他汗流狹背,趕忙結束了召對。回來府邸之後,就把漢獻帝的侍衛給換了,而且再也不單獨去宮裡了。

後來曹操還爭取到了特殊禮遇,比如贊拜不名,入朝不趨等等,最重要的是劍履上殿,賜班劍多少多少人。這樣一來,權臣行走皇宮跟自家大院一樣。

曹操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東漢皇帝太能發動對權臣的政變了。漢桓帝想搞死大權臣梁驥,找不到商量的人,只好跟幾個要好的太監趁著上廁所的時候密謀了一下,隨後策反了外朝的一個將軍,帶著1000多人就逼得梁大將軍自殺。後來的漢獻帝如法炮製,帶著劉皇叔上廁所,偷偷給了他一個衣帶詔,曹操差點被這個衣帶詔害死。所以,曹操才把漢獻帝身邊所有的人都換成了自己人。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這個古訓教的好啊!很快就有一個權臣因為疏忽大意丟了性命。北魏爾朱榮,是契胡(雜胡,不知道他是哪一撥的,就給他一個雜胡的名字),河陰慘案後榮登權臣寶座。可是他缺少權謀鬥爭經驗,雖然也做了一些防範措施(他把女兒嫁給孝莊帝以做監視),卻還是百密一疏,被魏孝莊帝騙到宮裡,一刀結果了性命。爾朱榮雖然死了,可是孝莊帝無法控制局勢,很快就被爾朱榮的親信給做掉了。可能爾朱榮到死也沒想明白,這位皇帝,怎麼不按套路出牌?


(爾朱榮:皇帝怎麼不按套路出牌?)

以後的權臣越來越多,皇帝能夠成功清算權臣,一般靠的是權臣囂張跋扈,惹了眾怒,然後裝孫子多年,一擊得手,迅速掌控局勢。這隻有北周的宇文邕做到過,其他時期的權臣都能夠保持對皇權的壓制。所以,在唐朝中後期以及五代十國,出現了很多傀儡皇帝。

趙匡胤做了皇帝后,不想這種情況再發生,就先從瓦解權臣為非作歹的基礎入手。他收攏了兵權之後,就開始興科舉,讓那些無權無勢的讀書人做官。讀書人沒社會根基,他們只能依靠皇帝。這樣,文武分治,皇帝即使垂拱而治,也不至於有被篡位的風險。可是南宋時,還是出現了很多權相,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讀書人開始了結黨,他們抱起團來跟皇帝叫板。他們以同鄉、同年為組織紐帶,組成了很大的勢力,皇帝發現時已經無力撼動了,只能再扶持起另一個文官組織與之對抗。於是,文官集團分裂,可是權力就只在那些文官集團的首領那裡輪流去轉。

明朝借鑑了歷史上的權臣故事,直接把丞相的位子給拿掉,等於董事長廢掉了總經理,自己親自管財務、人力、業務等。朱元璋做的還行,到朱棣時就吃不消了。看來文官集團還是得要有人來管才行,不能一棒子打死。於是,明朝的宦官就成了皇權的代言人,與文官形成了權力制衡的局面。由於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所以,明朝政治出現了明顯的家奴治國的情形,奴化情形已見端倪。

(袁世凱:封建時代最後一位權臣)

到了清朝,家奴治國達到頂峰,普通人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清朝皇帝的包衣奴才凌駕於漢人士大夫之上。漢人士大夫直到天平天國之後才開始掌握實際權力,直到形成最後一個權臣——袁世凱。攝政王載灃計劃在袁世凱進宮時做掉他,可是隆裕皇太后制止了他。袁世凱雖然放肆跋扈,可是畢竟還念著舊恩,要是革命黨來了,清朝統治者可就別想全身而退了。

當了權臣就要有權臣的覺悟,皇帝也應該有皇帝的覺悟。權利鬥爭從來沒有在宮牆之內停歇過,就跟《琅琊榜》最後一集那個見慣了春風秋月的老太監意味悠長地說:起風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皇帝的權力被架空對於欺壓他的權臣,只要稍微有些尊嚴莫不是恨之入骨,欲生啖其肉。那麼為什麼作為皇帝的不動手,反而要和權臣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呢?
這是因為他們欲動手而不可得。被架空的皇帝,處處受著監控,甚至不知道身邊哪些人可以信任,哪些人是權臣的眼線。權臣為了長時間控制政權,更是必須對金鑾殿上他名義上的主子皇帝施行愈加嚴密的監控。而皇帝甚至連自己的枕邊人都無法信任(就比如漢獻帝娶曹操的女兒,西魏皇帝娶宇文泰的女兒)。傀儡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權臣的嚴密監控中,行除奸之事談何容易。不然就不會由“

衣帶詔”了。

斬殺權臣重新控制朝政這樣的方式也只適用皇權旁落的初期。這時候朝堂上忠於皇帝的大臣還有很多,殺死為首的權臣可以利用讓他一派人的自亂陣腳導致分崩離析,皇帝便可以逐一收拾。但是長時間的皇權旁落。權臣的利益共同體也會重新聚集在新的頭領身邊,繼續控制朝政。刺殺行動能夠解除的危機,卻也要準備承受對方的瘋狂反撲。就像王允殺了董卓後,遭到其麾下勢力李榷、郭汜的反撲,劫走皇帝,殺死王允。


所以說皇帝並非不想殺掉權臣。一方面缺少殺死對方的機會,另一方面需要承擔相更大的風險,不如苟且偷生來的愉快。


歷史的拐點


當權臣能夠挾制皇帝時,只想著一劍殺了權臣的那是莽夫,最終也不會成功。

皇權和臣權的衝突

古代的封建社會中,皇權至高無上,通過分配權力皇權和下屬形成權貴集團,再通過儒家的忠君思想以及“天命神授”來愚弄百姓,從而穩定政權。但是這個過程的穩定卻需要皇權也就是最高權利穩定並強勢,當皇權弱小時大臣的臣權就會崛起,並對皇權形成威脅。

當權臣能夠挾制皇帝時,意味著皇權已經比較弱小,起碼不再能絕對壓制權臣,像三國時司馬昭對魏國皇帝的壓制、北宋趙匡胤對後周小皇帝的壓制、清朝鰲拜對康熙的壓制等等。皇帝和權臣進行爭鬥的過程就是權力的鬥爭過程,這其中既有想要再上一步登基稱帝的權臣如司馬昭、趙匡胤,也有純粹只是想掌握權力,當個如同召公、伊尹一樣賢臣的人,像霍光等,這兩種人或為利或為名都在掌控了大權後對皇權形成事實上的衝擊。

為了和權臣進行鬥爭,古代的皇帝可沒少想法子,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成功的繼續當皇帝,失敗的只能最終退位被殺或當個富貴翁,漢宣帝隱忍霍光直到他死後才發作,漢獻帝多次想要誅殺曹操卻無法獲勝,魏國第四任皇帝高貴鄉公曹髦誅殺司馬昭最終身死、康熙擒鰲拜獲勝並最終成為大帝的,那麼皇帝和權臣這麼多鬥法,為什麼皇帝不直接殺了權臣,皇權不是古代最高的權利象徵麼?

權臣不畏皇帝

其實天命神授和皇權至上這種思想在古代只是存在於普通百姓思想中,對於真正的高層,皇帝雖然需要尊重但也並不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昏庸無道時,權臣可以依靠掌握的大權廢了皇帝,如同霍光廢了昌邑王劉賀,皇帝年幼時,常常需要權臣輔佐,這時候權臣幾乎是看著小皇帝長大的,他對於皇帝根本不會有敬畏,沒有敬畏也就意味著權臣是敢於和皇權進行正面鬥爭的,皇帝如果不做準備直接動手往往並不會有好的結果。

權臣勢力和皇帝的衝突

當權臣掌握了大權,那麼就意味著權臣而不是皇帝掌握了權力的分配權。千里為官只為財,古代官場中的絕大部分官吏都是希望向上爬的,為了向上爬,他們常常需要對當權者巴結獻媚,這時候就形成了權臣的黨羽而不是以皇帝為中心的集團。如果此時有權臣的反對者並對權臣形成制約,那麼雖然危險,但皇權還可以在兩方的鬥爭中保持超脫。

如果皇帝要除掉權臣,就可以依靠權臣的反對派,並找準機會做好準備一擊獲勝,康熙就是通過做好準備,一舉擒獲鰲拜後,依靠鰲拜的敵對勢力對鰲拜勢力的壓制從而坐穩皇帝位的。而魏國皇帝曹髦當時所有的只是身邊的一些文人,根本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力量,曹髦性情急躁,不堪忍受司馬氏的壓迫駕車帶人想要討伐司馬昭,結果被賈充設計殺害。

因為權臣和皇帝的衝突,權臣所形成的勢力也基本上和皇帝時處於對立狀態的,起碼不是一個陣營。如果皇帝找機會一劍殺了權臣,但權臣原先的黨羽力量必然會形成恐慌,因為殺權臣意味著皇帝已經撕破臉皮,如果皇帝沒有什麼穩固的依靠力量,權臣的黨羽為了自保或者也像權臣一樣產生野心就必定會作亂,從而徹底無法收拾,而皇帝如果有了依靠力量,就可以或者徐徐圖之,或者做好準備一擊斃命並對權臣的黨羽進行處置,避免大的動盪,就像嘉慶除掉和珅,但赦免和珅黨羽避免了一場動盪。

皇帝和權臣發生衝突只是想通過鬥爭重新掌握大權,並不是想要魚死網破,如果真的需要直接拔劍殺權臣,那麼就說明了皇權已經徹底式微無法挽回,皇帝還有一絲血勇,但最終的結局往往並不會有多大的好轉,所以皇帝和權臣的鬥爭都是需要事先做好大量的做準備,直到最後才能奮起一擊,奪回權力。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歷史,歡迎關注!


天天故史匯


皇帝想殺權臣,自然是有機會,因為權臣勢力再大,也不可能每次面見皇帝時,都帶上一支護衛隊在身邊吧,而皇帝即便再傀儡,他身邊總有一些願意替他衝鋒陷陣的死士,在這種背景下,等到權臣單獨來見皇帝時,皇帝只需要把酒杯往地上一摔,然後衝出十來個拿著刀劍的死士,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權臣殺掉。

但問題是,皇帝把權臣殺掉後,權臣的手下們帶著大批人馬衝進皇宮要求報仇,皇帝靠什麼來阻擋,就靠他這百八十個死士嗎?如果皇帝不能夠給權臣手下們一個合理的交代,那他恐怕只能給權臣去陪葬,如果是這種結果,那皇帝殺死權臣,又所謂何事呢?

最經典的就是,北魏孝莊帝成功殺死了權臣爾朱榮,結果呢?自己很快被他的手下給殺死償命,後來爾朱榮手下們很快博弈出兩個新的大佬:高歡和宇文泰。然後兩人各自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於是北魏帝國從此分裂成東魏和西魏。



事實上,權臣之所以是權臣,絕不是他個人有多麼厲害,而是他身後有一個強大且穩定的利益集團,皇帝想單純殺某一個人很容易,但想擺平這整個利益集團,恐怕就會很困難。

所以,除非皇帝身後有一個更強大的利益集團,否則他冒然殺死權臣,所帶來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身死國滅。

好,即便權臣們的手下處於某種目的不讓皇帝償命,但皇帝的下場,恐怕也不過是從一個權臣手裡跳到另外一個權臣手裡,比如漢獻帝,先是被董卓控制,後來董卓被殺後,又被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控制,再後來李傕郭汜被殺後,又被曹操控制,其命運根本沒有多大變化。

當然,漢獻帝和北魏孝莊帝還算是玩做得好的,要是做得再差些,那恐怕就是高貴鄉公曹髦的下場。



所以說,皇帝在受到權臣要挾時,最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殺掉這個人。因為身份相近的人,誰殺誰也不是多難的事。所以,他最需要考慮的事情,就是殺掉對方後,能不能善後?如果皇帝知道,殺了對方,註定無法善後,從情理上,他是不可能殺對方的。

當然,任何例外都會出現,因為人畢竟是情感動物,皇帝有可能會幹出不理智的事。但問題是,皇帝想殺權臣,肯定需要找很多幫手,這樣就需要眾多人共同密謀,而參與者,如果都很清楚殺了對方,是註定無法善後的;那這種不理智的事,應該是不會發生的。

因為,單純的爭權奪勢,偶爾出現一個人想不開,願意與對手同歸於盡,這是可以想象的;如果說眾多人都願意這樣做,這本身就是無法想象的事。在這種背景下,類似的密謀就是無法進行的,更是無法進行執行階段的;因為這種背景下,類似的密謀一旦出現,告密者分分鐘鍾都會出現的。這也就是絕大部分皇帝不願意冒然殺權臣的原因。


我是趙帥鍋


傀儡皇帝不好當,權臣更加不好當,能竊取皇權的哪個不是天下一等一的人才,傀儡皇帝要想一劍殺了權臣,一要有機會;二要有實力;三要能善後。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是引火燒身。

有機會殺權臣的傀儡皇帝本就不多,權臣不知道皇帝恨他麼?權臣不知道自己遭政敵嫉妒麼?權臣不知道即使是傀儡皇帝也有幾個忠心的“馬仔”麼?所以殺傀儡皇帝的機會本就不多。

曹操作為老資格權臣,是權臣篡位的教科書式人物,什麼“先封公後封王,假黃鉞加九錫”都是後世權臣從曹操這裡學到的,後世權臣篡位也大體走的這個路子。

精明強悍,一世英雄的曹操也因為面見漢獻帝被嚇得夠嗆。在徵張繡之前,按照規矩曹操要一個人進宮朝見漢獻帝。原本曹操以為只是走個過場,結果踏進宮門,曹操就發現情況不對。只見兩路衛兵整整齊齊的站立在道路兩側,手裡都拿著明晃晃的武器。曹操剛要往前走,馬上有四名衛兵將他包圍在中間。兩名衛兵手拿長戟交叉在他的脖子之前,另外兩名士兵手拿著鋼刀,分別夾住了曹操的左右手,四個人就這樣挾持著曹操一路走到了大殿之上。

曹操當時驚出了一身冷汗,驚魂稍定之後,曹操問漢獻帝這是怎麼回事,漢獻帝淡淡的回答,自從董卓作亂以後,朝廷綱常禮儀廢馳,從今以後,朝廷要恢復大漢舊禮。

根據《通典》記載:

“漢制,三公不與盜賊,若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使虎賁執刃扶之也。”

漢朝確實有這樣的規定,防止帶兵打仗的人對皇帝動手,漢獻帝這麼做並沒有什麼問題,曹操官拜司空,位列三公,又帶兵前來,確實可以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但是漢獻帝偏偏挑曹操朝見的時候要恢復舊禮,顯然另有深意。

出來以後,曹操汗流浹背,回想起剛才的場景,依然心有餘悸。曹操戎馬一生,無數次面臨死亡的威脅,但是這一次是最讓他心驚肉跳的,他是第一次被人拿刀直接架在了脖子上。

其實當時曹操剛剛把漢獻帝從困頓中解救出來,兩人還處在“蜜月期”,漢獻帝絕對不會殺曹操,至多是一種警告,但是曹操真沒想到會受到這種待遇,從此以後,曹操再也沒有朝見過漢獻帝,如果有事,他只用書信和奏章的方式跟皇帝聊天。特別是曹操晉封魏公,加快篡權之後,更加不會一個人覲見漢獻帝了,漢獻帝想一劍殺了他也沒有機會了。

後世權臣特別是軍頭出身的權臣,則更加沒有了曹操的“好性子”,除了將皇帝管理的更加嚴格,也不會孤身犯險,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去面見皇帝。

有些傀儡皇帝滿腦子想的都是祖輩的榮光,想要對權臣對手,結果實力不濟被反殺,說實在的不如漢獻帝,老老實實合作,還能得個“光榮退休”。

最有名的就是說出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高貴鄉公曹髦。甘露五年五月初七(260年6月2日),不甘心當傀儡皇帝的曹髦拔劍登輦,率領殿中宿衛和奴僕們呼喊著出了宮,御駕親征去討伐司馬昭。結果還沒走出宮門,中護軍賈充就從外而入,迎面與曹髦戰於南面宮闕之下,曹髦親自用劍拼殺。眾人想要退卻,賈充之軍將敗,騎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濟問賈充說:“事情緊急了,你說怎麼辦?”賈充說:“司馬公養你們這些人,正是為了今日。今日之事,沒什麼可問的!”於是成濟立即抽出長戈上前刺殺曹髦,把他弒殺於車下。 曹髦死時尚不滿20歲。引得司馬昭大哭一場,畢竟殺皇帝的名聲不好聽,再立一個皇帝也得花錢。

一劍殺了權臣的例子也有不少,只是從結果上看並不樂觀,有些皇帝沒殺權臣還能安享富貴,殺了權臣則是性命不保,或者是“剛出狼窩又入虎穴”下場慘得很。

東漢末年,先是宦官自作主張殺了權臣大將軍何進,結果引得董卓進京,殺光了所有宦官,嚇得洛陽城裡沒長鬍子的男子見到當兵的就脫褲子,落得個天下大亂。後來,又殺了權臣董卓,皇帝沒力量奪回權力,結果被幾個軍頭搶來搶去,到了後來連飯都吃不上,只能靠著宮女採野菜活著。皇帝威信徹底喪失,落得個要從諸侯那裡求接濟,最後徹底淪為曹氏父子手裡的傀儡。

北魏孝莊帝誅殺權臣爾朱榮,結果沒高興幾天,都城洛陽就遭到爾朱榮黨羽的圍攻,從此過上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在殺死爾朱榮之後三個月,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把北魏孝莊帝勒死在晉陽的三級佛寺,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當然誅殺權臣並不是沒有成功的,最成功的要數北周武帝誅殺權臣宇文護。但是宇文邕能成功除掉宇文護並且能在之後順利掌權,最主要的原因是宇文護雖然是權臣,但也是宇文邕的堂哥,北周武帝殺宇文護原本是宇文家的家事,宇文護死了,權利順理成章的會回到皇帝手裡。

宇文護可是一位有名的“皇帝終結者”,執政期間,連著原先的西魏恭帝元廓,再加上北周的宇文覺、拓跋廓、宇文毓三位皇帝,總共殺了四位皇帝。

宇文邕當了皇帝后吸取兩位兄長的教訓,表面上與堂兄相安無事,任其專權。暗中卻在慢慢積聚力量,尋機誅護,武帝宇文邕知道宇文護黨羽遍佈朝堂,於是就準備設計誘殺宇文護,一次宇文邕找到宇文護說,太后近日特別喜愛飲酒,太后年事已高,這樣恐怕對身體不好,掏出一篇《酒誥》交給宇文護,讓他以此勸說太后,宇文護沒有多想便答應了。

宇文護進到太后居處,果然聽從北周武帝所言,對太后讀起了《酒誥》。他正讀著,北周武帝舉起玉珽在他腦袋上猛地一擊。宇文護跌倒在地,北周武帝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殺宇文護,泉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沒有擊中要害。這時,躲在一旁的北周武帝同母弟衛公直跑了出來,幫忙殺死了宇文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