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治疫」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分阶段城市交通应急对策


「规划治疫」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分阶段城市交通应急对策

当2020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在神州大地爆发,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及身心健康。自1月23日武汉正式“封城”至今已30天的时间,无疑,疫情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规划该如何为城市提高“免疫力”?

本刊特召开笔谈会,邀请规划各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的视角,针对此次疫情中突显出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中被忽略、需反思、必应对的学术问题或实践话题进行讨论。健康城市,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以规划人的担当,建言献策,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code>周文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code>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武汉较以往国内外其他地区遇自然灾害或事故时采用“快速救援疏导”的交通措施截然不同,选择阻断交通、“封城禁行”,这在全世界也尚属首例。而且近日,在温州、杭州、深圳、 南京、天津等城市,也根据病毒传播的情况,采用了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措施。因此,针对特殊时期不同传播阶段的防控,急需构建一套既能阻断疫情传播,又要保障基本出行的应急交通预案。

笔者认为该应急交通预案的核心是制定分阶段差异化的交通响应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 、潜伏初期的交通预警

对于疫情信息获知,城市管理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卫生部门的信息沟通,禁止感染人群的公共活动。另外,还应积极通过手机信令等大数据监控居民出行分布情况,对于出行密集度高的地区进行早发现、早预警,并限制公共交通等大运量 交通工具单次的乘车人数及密度。

二、快速传播期的交通禁行

鉴于病毒的传播高峰,在阻断方面,采取所有对外通道封闭,公共交通以及非必需的机动车禁行。保障方面,需要为各社区安排充足的医疗救护车辆(如不足,可补充受培训的志愿者出租车),以确保医疗出行紧急畅通;组织服务基本生活的刚性出行,实现短距离且分散化;以及使用智能物流配送平台、专用货运通道等保证物资供应的连通。

三、持续传播期的交通限行

在病毒传播并未完全控制,可能持续的期间,面对着返程高峰、单位企业逐渐复工的情况,交通系统的考量更为艰巨,应同时做好限制需求与有序组织两方面。限制需求上,通过调整高铁、航空班次,限制枢纽地区的人流密度,对返程进行错峰安排,并限制不必要的弹性出行 (做到无要事不出门)。有序组织上,以个性化、个体化和定制专用化为主:即制定弹性、错峰出行的个性化;允许小汽车完成通勤出行的个体化;以及定制在上下班高峰期,以各社区为出行起点实名制固定人群、固定载客量的公交通勤专用班线。

四、恢复结束期的交通疏解

在疫情结束较为明朗,居民出行和社会活动大幅增加的恢复阶段,仍然需提高交叉感染风险的警惕性。在组织个体机动车出行的同时,保障医疗出行专用通道。公共出行方面,对于大运量轨道交通,按照合理的安全间距 (至少大于1m)规定进站客流密度。常规地面公共交通则需降低换乘率、限制满载率,并根据客流实际情况开设临时线路,大站车、区间车等。

通过建立疫情传播不同时期的预警、禁行、 限行、疏解等交通策略,可在避免人员的高度聚集同时,保障医疗、与生活基本所需相关出行。这有利于为未来的危机提供预案,更是建设安全、健康城市的必需。

( 感谢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朱顺应教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建议。)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