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個app,需要用到哪些軟件?

江湖人稱西門大波


首先設計一個app需要學習相關的APP開發語音,而且針對不同的系統所要學習的APP開發語音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是個零基礎的初學者,還是建議從java語言開始學習。若是嫌語言太麻煩了,我再給你推薦幾款無需開發語言的:

一、APPsgeyser: 它是一款使用特容易的軟件,僅有3個選項就可以快速生成web。

二、devmyapp:一個可以製作ios APP應用程序的開發軟件,這個軟件可以避免一些經常出現的功能模塊重複編寫代碼。

希望能幫到你兄弟!


宣銘科技


app有兩個陣營,不知道題主說的安卓陣營的還是蘋果陣營!下面兩個都說一下吧!

安卓app開發工具可以用安卓自己家推出的Android studio或者eclipes等等。

蘋果app的開發工具可以使用coderunner,appcode或者chocalat等等。

欲善其功,必先利其器!選擇一款好的開發工具可以幫助你更快的深入瞭解!


I北喬峰


如何設計一個好用的App軟件?

設計需要學習的軟件分為4款,分別有PS,AI,AE,ARP,外加兩個輔助插件如思維導圖, 馬克鰻等軟件,這些都是一名UI設計必需要掌握好的軟件。


Adobe Photoshop CC 2018簡稱PSCC2018

Adobe Photoshop,簡稱“PS”,是由Adobe Systems開發和發行的圖像處理軟件。

2018年12月推出的Adobe PhotoshopCC2018為市場最新版本。

PS可以用來從事,平面設計,網頁設計,UI設計等多種設計工作。

在UI設計中PS的使用率在90%以上,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UI設計師。PS是肯定得掌握的。

PS可以在UI設計中,繪製界面設計,圖標設計等。


Adobe Illustrator CC 2018簡稱AICC2018

Adobe illustrator是一種應用於出版、多媒體和在線圖像的工業標準矢量插畫的軟件,

作為一款非常好的矢量圖形處理工具,Adobe Illustrator廣泛應用於印刷出版、海報書籍排版、專業插畫、多媒體圖像處理和互聯網頁面的製作等

2017年12月推出的Adobe illustratorCC2018為市場最新版本。

AI可以用來從事,平面設計,網頁設計,UI設計等多種設計工作。在UI設計中AI的使用率也是非常高的,主要可以用來繪製圖標,界面等設計。


Adobe After Effects CC 2018簡稱AECC2018

Adobe After Effects簡稱“AE”是Adobe公司推出的一款圖形視頻處理軟件,適用於從事設計和視頻特技的機構,

包括電視臺、動畫製作公司、個人後期製作工作室以及多媒體工作室。屬於層類型後期軟件。

2017年12月推出的Adobe After Effects CC2018為市場最新版本。

AE可以用來從事影視後期, 平面設計,UI設計等多種設計工作。

在UI設計中PS主要用製作交互動效圖。


Axure RP Pro 7.0簡稱ARP

Axure RP是一個專業的快速原型設計工具。Axure(發音:Ack-sure),代表美國Axure公司;RP則是Rapid Prototyping(快速原型)的縮寫。

Axure RP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商業分析師、信息架構師、可用性專家、產品經理、IT諮詢師、用戶體驗設計師、交互設計師、界面設計師等,

另外,架構師、程序開發工程師也在使用Axure。

在UI設計中ARP主要用製作交互原型圖。


Mindjet MindManager簡稱思維導圖

MindManager,中文商標譯作C,俗稱“腦圖”,又叫“心智圖”,是一款創造、管理和交流思想的通用標準的繪圖軟件,

由美國Mindjet公司開發,界面可視化,有著直觀、友好的用戶界面和豐富的功能。

在UI設計中主要用來整理交互邏輯思維層。


Mark Man簡稱馬克鰻

在UI設計中主要用來標註設計稿尺寸的軟件。

最後也補一句,軟件只是一個工具,千萬不要覺得會了軟件就會了設計,不要太依靠軟件了,會了工具後還要學習理論知識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設計師。

App「好用」對於用戶而言很重要,對於開發商及設計者而言卻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我們常常會看到開發者把一百個功能全搬到App上,卻得不到用戶的青睞,是因為與用戶習慣和期待有落差導致的。

思考一下:我們要開發一個用戶必須看完一本厚厚的說明書才能開始使用,還是馬上就可以不需要或藉助簡單的引導就可以上手的App軟件呢?

用戶的學習與體驗是一層一層積累的,也是慢慢地熟悉、學習。用戶的期待感,也會有相同的效果,與其一開始端了一盤大菜上桌,卻沒有特色,不如先從觀察用戶的使用習慣,針對「痛點」(trigger point)的開始下手。

好感度的累積

在前一篇裡,我們提到了可用性(usability)的重要性,讓我用男女交往的情感堆積法來作一個比喻:當你看見一個人時,第一印象很重要,有的人很亮眼,第一眼看了就喜歡她,看久了卻不耐看,甚或覺得有點豔俗了;有的人第一眼看起來沒有特別突出,但是很耐看—看越久越喜歡(加分),這個時候剛好相處也愉快(加分),談吐風趣(加分),慢慢地好感度就會上升許多。

用戶對App的好感度也有相同的道理,首先要達到的目標是「流暢」。因此,在設計時,我們的目標是加分,而且是持續的加分。要如何找出加分項目呢?首先可以從我們自己的使用習慣開始觀察起。

我們必須考慮在用戶每次使用你的App時的體驗,瞭解他們可能會遇到的障礙,並加以排除、改善或設計相對應的體驗。

這些體驗主要有兩個面向:顯性、隱性

常見的顯性設計還包括視覺上適當的回饋(feedback),用戶已經被養成看到按鈕會立刻行動(take action),你必須回頭審視使用按鈕的形式是否恰當,而用戶點選按鈕時,需要的回饋方式該如何設計,是改變按鈕的底色,還是增加陰影,或是連文字顏色也要一起改變。

按鈕的各種狀態(pressed、long-pressed、released、pressed-and-drag、tap/click、frequent-tap)需不需要有相對應的回應。

最常見的漏洞就是:沒有反應。用戶按了按鈕,卻沒有相對應的視覺回饋,就會開始感到焦慮,他們會以為App有問題或是自己沒點選到,於是重複不斷的點擊按鈕,結果往往可能就是造成App閃退(crash)。

隱性的部分包含了使用時機、時間與網絡狀態等。當網絡斷線或忙碌時,我們該做什麼樣的設計,需要告知或提醒用戶嗎?

時間很晚了,我們需不需要多替用戶設想,提供選項詢問他的意見,或是預設開啟「睡眠模式」,讓他的生活作息可以減少被幹擾呢?

替用戶設想周到將可以提升使用的滿意度,甚或延長每次的使用、停留時間,獲得用戶的好感。

從移動便利性出發的設計思考

用戶之所以選擇移動設備使用你的服務或產品,一定有其在電腦或其他設備上無法做到原因,最明顯的差異就是:移動便利性(mobility)。因此,我們必須考慮用戶使用移動設備的時機、地點、時間。

用戶為了移動便利性而使用服務,大致上可以分為幾種:

1.降低人際尷尬:這樣的現象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特別明顯。由於都會區的人際關係相對冷漠,在手持設備興起後,為了減少在電梯、公共場合、交通工具上面對面的尷尬,順手拿起手機開始看著屏幕,可以避過短暫的時間。

2.殺時間:通常發生在開會、等紅綠燈、等人、無聊、通勤的時候。過去無法隨時隨地上網,所以可能是其他活動所取代,例如:看書。但智能手機上網興起後,這樣的情況在都會區也非常明顯。

3.通訊需求:在行進間收到訊息(簡訊、通訊、Email 等),需要立即回覆。

4.使用手機特有的功能或搜索:例如:拍照、定位(找地址、餐廳)、需要上網搜索資訊。

由於單次使用時間不長,又可能在行進間或戶外使用,除非在非行進的狀態下,絕大部分人仍然以瀏覽為主要的行為。在戶外的場合,由於4G 上網擁擠、忙碌,時常需要遇到等待的狀況,大部分用戶雖然會先想到電信商的服務導致,但如果我們可以在這些狀況下,多設想可能的情境,作相對妥善的設計,也會提升用戶的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