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幸福,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獲取幸福,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

從前,有一位哲人,他主張: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怎麼可能?人生在世,誰還沒點煩惱,即便“少年不識愁滋味”,還要“為賦新詞強說愁”。有一位青年無法接受這種觀點,於是去拜訪這位哲人,準備與這位哲人好好理論一番。

《被討厭的勇氣》就是記錄了這位青年與哲人的“對話”,通過兩人的辯論,帶我們一步步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和阿德勒思想。原本高深難懂的心理學和哲學問題,變成了淺顯直白的語言,讀來讓人振聾發聵,猶如當頭棒喝。

《被討厭的勇氣》| 獲取幸福,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

一、不要讓過去的陰影成為藉口,找出當下行為的潛在目的,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弗洛伊德曾說過:“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到他的一生!而一個幸福的童年,必將迎來一個幸福的人生!”

童年幸福,人生就幸福。反過來說,人生如果不幸,必然是童年不幸。真是這樣嗎?阿德勒給出了相反的答案,人生的幸與不幸,都由你自己決定。

1.不要從過去找原因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都挺好》等,常常引起人們關於原生家庭的大討論。一些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境,就想從原生家庭上找原因。比如,孩子叛逆、不聽話,是因為父母工作忙,沒人管;不願結婚,是因為父母婚姻不合,等等。

阿德勒心理學卻認為,我們做某件事情不是因為過去的某個原因,而是現在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小孩是為了獲得關注,因此才故意叛逆。如果你有結婚的目的,你會想方設法辦成,而不是歸咎於父母不合。

過去的原因我們是無法改變的,現在的目的是自己可以設定的。如果一味找原因,往往會得到此事與我無關的結論,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從原因到目的,人生的決定權才回到我們自己手裡。

《被討厭的勇氣》| 獲取幸福,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

2.人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

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不是先天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直活在阿毛死去的陰影裡不能自拔;而《活著》裡的福貴,卻頑強地活了下來,平靜的敘述往事。

我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我們自己下定了“不要改變”的決心,而如果選擇了新的生活方式,不知道未來會遇到什麼問題,生活也許會充滿不安。要做出這種改變,需要極大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獲取幸福,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

二、不要被當下的人際關係困擾,劃清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擁有自由的勇氣。

我們不可能離開所有人而獨立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和討厭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上司的嘴臉,等等。

阿德勒認為,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怎麼擺脫這種煩惱呢?

1.進行課題分離。

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例如,孩子不愛學習,既不聽課,也不寫作業。作為父母,當然是想盡一切辦法地讓他學習,上輔導班、請家庭教師,威逼利誘,各種手段齊上。

按課題分離的觀點,先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孩子不學習,上不了好學校,承擔最終後果的是孩子,這是孩子的課題,應由孩子自己完成。

當然,父母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提供幫助但不妄加干涉。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無視本人意願的強迫,只會造成日後的強烈反彈。

《被討厭的勇氣》| 獲取幸福,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

2.建立橫向關係。

在分離課題的基礎上,如何形成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時需要建立起”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係,即人和人在某個方面可以有差距,但相互之間是獨立平等的關係。

在橫向關係中,你對其他人的行為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因為批評與表揚都是居高臨下的,都是想操縱別人。

在孩子學習這個課題上,父母不是居高臨下地命令他學習,而是進行鼓勵,提供援助,努力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打破人際關係的束縛,不受驅使,不再尋求認可,不介意別人的評價,這種自由需要極大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獲取幸福,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

三、不要把人生聚焦在未來,認真活在此時此刻,擁有感受當下幸福的勇氣。

如果我們為遙遠的將來設定一個目標,一直想著達到目標了才是人生的開始,那“此時此刻”就變成了準備和忍耐階段,如果最終目標沒達成,準備階段的人生又是什麼,能獲得幸福嗎?

人生好比旅行,跨出家門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

人生好比舞蹈,跳舞本身就是目的,因為一直在跳動所以不會停在原地,但最終會跳到哪裡誰都不知道。

想象自己在一個舞臺上,一束聚光燈打下來,聚光燈下便是光彩奪目的現在,舞臺前後的一片黑暗則是過去和未來,全部的注意力毫無疑問應當聚焦舞臺。

此時此刻的你,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人生的意義在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

佛家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一行禪師說得好,“迴歸當下就是與生命相接觸。生命只能從當下發現,因為"過去事已滅","未來尚未到"。佛性、解脫、覺悟、安寧、快樂和幸福只能在當下發現。我們與生命的約會就在當下。我們約會的地點就是在此地。”

我們常常活在過去,或懷念過去的美好,或沉溺於過去的悲痛;常常活在未來,渴望更多的財富、更多的權利,目標實現時,其實等來的更多是破滅虛無。

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活在當下,工作時專心工作,學習時專心學習,吃飯時專心吃飯。說來簡單,真正要做到卻很難,要抵擋住內心的習氣,全心體悟當下事物。

擁有安住當下的勇氣,你就已經獲得幸福了。

《被討厭的勇氣》| 獲取幸福,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