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醫療衛生事業推向市場,醫患矛盾能否緩解?

騎豬上天觀世界


不是假如。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早已經被推向市場化運作了,醫院的多元體制初步形成了,只不過公立醫院沒有完全退出去,暫時存在而已,醫院的改革還未走到有限責任制和股份合作制那一步。

公立醫院現在由社保、醫保中心勉強支持補貼著,但是總有一天會撐不住的。公立醫院早晚會退出來,與民營醫院一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這是醫療改革的方向和大勢所趨,也是專家們早就規劃好的醫改走向。


手機用戶張和新


醫療,教育,住房是最起碼的民生保障,要以人為本,不能以利為本!

醫院應該回到公益性崗位上去,不能市場化和商業化。

醫院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一個地方,不能把醫院變成爭名奪利,明碼標價的“生意場”。

醫院應該為人民健康服務,為國家醫療事業做貢獻為宗旨,不能以逐利創收為目的!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職業道德底線,如果超越了這個底線,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和矛盾!

如今的醫院,醫療技術不缺,醫療設備不缺,醫療條件不缺,醫術精湛的醫務人員更不缺。最缺的就是以前“赤腳醫生”那種工作精神和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意識,更缺乏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的白求恩精神。


春天來了7270


把醫院推向市場也可以,畢竟市場經濟嘛,也畢竟國家沒有富裕到那種全民免費醫療的程度,但是,必須要把醫生的收入與醫院的經濟效益割裂開來,絕不能掛鉤!否則,醫患矛盾無解!其實,醫院的經濟效益完全可以跟醫生的收入脫鉤!醫生只負責看病,治病,救命!至於掙不掙錢那是醫院和政府的事兒。政府可以補足醫院收入不足部分,但不能讓醫生參與其中,不能讓醫生擔當起醫院效益的助推器!


水娟3573


還有什麼新市場?醫療公共衛生是國家的事業,民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變成政府的商業,權力和勢力的壟斷行業,買醫賣醫,層層承包,只要有大學文憑,不是讀醫的通過各種關係也能當上醫師,主任。只要進了院,小孩感冒發燒也要留院觀察,全身檢查,割傷縫針也要抽血化驗,總之進院就要按醫院規定,常規檢查。反覆抽血,反覆檢查……醫術倒退六十年,醫德倒退三百年。


沉冰_融冰


說幾點,第一很多當下的國人連做人的基本底線都沒有,沒有感恩之心才是最可怕的,農保一年才一兩百,城鎮職工才一兩千。沒生病說這個錢花的不值得,生病了說報銷太少。國家每年投入那麼多錢,卻不見得有人感恩!第二看病難看病貴,不知從何開始看病難成了一個話題,在中國看病難嗎?想看病隨時會有醫生,看看其他國家,看病沒有預約能不能及時看?在中國看病不是難,而是太容易了,以至於所有人都覺得基層醫生不行,必須去大醫院甚至頂尖醫院去看,這就是所謂的看病難!看病貴嗎?一點都不貴!!!看病太便宜了!為什麼貴?因為沒人會準備錢去看病,有錢會去買房買車,沒人會去為自己的健康買單,通俗一點就是國人命太賤!為什麼覺得貴,國家一直在宣揚看病貴,貴嗎?看看物價對比,只有醫療行業價格上漲幅度最小,連理髮都漲了幾十倍,為什麼健康卻需要很便宜?第三醫療市場化能不能解決醫患矛盾?可能的。目前醫療市場化不徹底,醫院就是個什麼都不像的機構,既不是標準的事業單位,又要承擔事業單位的職責,說是市場化,連價格都不能自己掌握,什麼機構都可以干預醫院活動!綜上,只有醫療徹底市場化,國家通過購買基本醫療服務,保障基本醫療服務,這種是保基本,但想享受免費基本醫療必須要付出,參照發達國家醫療體系!!!大病由商業醫療保險分擔,優質醫療私立醫院承擔,醫療糾紛一律走司法程序,醫院醫務人員購買醫療糾紛保險,由第三方解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解決當下問題!


感染衛士


呵呵,莆田系不就是市場的麼?你看到醫德了嗎?醫院涉及民生,我們跟著黨走,民生就得交給國家管理,人民監督。咱們國家公有制為主體的原則不能被打破,誰都別想割共產主義的麥子


johnzc01


把醫院推向市場。肯定會進一步危害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醫院是服務機構。醫院的商業活動。人民不幸的開始。


北國之春1969


現在醫療市場是開放的,國家鼓勵民營醫院發展。對公立醫院不滿意的患者完全可以去民營醫院,那裡也可以刷醫保,就診病人少,服務態度好,門口有禮儀小姐全程陪同掛號看病繳費拿藥。何必都擠到公立醫院去,到處要排隊,病人急不可耐,醫生疲於應付,大家都苦不堪言。換一個醫院不是對大家都好,省得醫患雙方都怨聲載道。明明有兩種選擇你不去,就不要再怨天尤人了。


劉弘光


醫改,應對準醫患矛盾的根源

最近一些年,醫患矛盾愈演愈烈。早在2012年5月4日,衛生部發布緊急通知,要求二級以上醫院設警務室,重點科室24小時監控。通知發出後,有的醫院醫護人員戴頭盔上班,保安人員穿防彈背心上崗。筆者認為,這不僅無益於醫改,反而會將醫患關係二元對立化。醫改,應該把消除醫患矛盾產生的根源作為目標。從媒體報道的不少案例來看,醫患糾紛大多數是因“醫藥不分”和“信息不對稱”引起的。

醫護人員被稱作是“白衣天使”,“救死扶傷”自古以來就被看做是最聖潔的職業。可這些年來,“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充斥著社會各個角落,醫院也未能倖免,醫藥暴利、小病大治、過度醫療等不道德的醫療現象廣遭詬病。

2008年9月,我因腹瀉到醫院檢查,還沒等我把病情說完,醫生就開出了內鏡檢查申請單,並開了200來元的瀉藥。第三天,我按約定的時間到醫院做內鏡檢查,交了230元的檢查費,大約6分鐘檢查完了,內鏡檢查報告單上診斷為“乙狀結腸直腸炎”。大夫說需要治療3個月,藥有吃的,有灌的,有塞的。我告訴醫生說,只在國內停留一個星期。醫生便給我開了一個星期的藥,說如果見效,走的時候再把3個月的藥都開出來帶走。一個星期的藥花了800多元,吃完後病情並未見好轉,出國時也就沒有帶藥。到喀麥隆後,我在西北大區Widikum駐地附近發現有家醫院,在這家醫院檢查後,醫生給我開了兩種藥,說很便宜,不收藥費了。吃了一天,病情明顯好轉,吃完三天的劑量,腹瀉徹底好了,至今未復發。假如我在國內治療,需要3個月的療程,藥費一萬多元,還不見得能痊癒。

人都有利己心,僅靠道德力量很難阻止人對私利的追求。中國醫院既賣藥又開藥,多數醫生的收入和開出去的藥費與檢查費掛鉤(也就是拿一定比例的提成),醫生為醫院創收越多,拿到的提成就越多,為此,醫生給患者多開藥、開貴藥,讓患者進行很多不必要的檢查,動不動就住院,這對醫院和醫生來說,可謂是“雙贏”。

我去過歐洲、非洲不少國家,他們的醫院幾乎都採取“醫藥分開”,醫院只管診斷和對住院病人的治療,患者在門診看完病後拿著處方在大街上任何一家藥店買藥。這樣做,就是防止黑心醫生為從藥品上獲利而多開藥,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或給政府醫保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另外,從醫療信息角度來講,患者與醫生相比較,本就處於劣勢。什麼病,病的輕重,如何治療,治療效果,這些信息都是由醫生提供給患者的,患者到了醫院就由醫生“任意擺佈”了。遇到有良心的醫生,會如實告訴你這些信息,採取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不是最貴的治療方法。我二嫂的哥哥是位返聘坐診的退休醫生,他說,有時患者根本就沒病,是心理作用認為自己有病,在退休老人中這樣的例子很多。退休了,沒什麼事情做,天天想著延年益壽,再加上電臺等媒體上無良醫生的講座忽悠,總感覺自己有病,便常往醫院跑。遇到這樣的“患者”,他就實施“安慰療法”,開點維生素、谷維素之類的藥物,“患者”認為看了專家門診,就得到了安慰,放下了心理負擔,“病”也就好了。

如果遇上無德醫生,沒病也說你有病,小病被放大,給患者造成心理恐懼。患者為了活命,才捨得大把大把地給醫院掏錢,做各項檢查,開上一堆藥。其實這就是一種詐騙,是醫療詐騙。

由於信息不對稱,患者很容易被一些醫生誤導,認為看病花錢越多,效果越好。其實不然,美國華盛頓中心醫院的一項研究表明,治療效果與醫療費用的高低沒多大關係。研究還表明,在醫生罷工期間,患者的死亡率反而明顯下降,下降幅度在18%-50%之間。

就拿癌症來說,現在的一些治療方法並沒有多大效果。美國聯邦醫保開支的40%花費在癌症藥物上,但半個世紀來,美國癌症患者死亡率一直是2‰。化療並非對所有癌症都有效,美國和澳大利亞針對癌症治療展開了一項全面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所有癌症患者中,發病5年內的存活率約為63%,化療僅能提高2%的存活率,而化療對多發性骨髓瘤、軟組織肉瘤、皮膚黑素瘤、胰腺癌、子宮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腎癌等沒有任何效果。腫瘤醫生是收入最高的一類醫生,他們的過半收入都來自化療和銷售藥物的提成。在利益的驅使下,有的醫生明知醫治無效還勸說患者花費高昂的費用繼續治療,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最後落個人財兩空,這當然很容易激化死者家屬對醫院的不滿情緒。

從以上分析看,“醫藥不分”和“信息不對稱”是醫患矛盾的溫床,患者掏了很多冤枉錢,卻沒有被醫好,由此發生衝突。為此,醫療改革必須把“醫藥分開”和“信息對稱”列入改革目標。

“醫藥分開”很好實施,禁止醫院對門診患者賣藥(歐美國家的醫院門診只診斷不賣藥),患者憑醫生處方可在大街上的藥店買藥。在美國,“信息對稱”則靠衛生部門及時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傳媒發佈醫藥醫療信息,規定醫院在大廳和各科室醒目位置上公佈這些信息,讓患者有更多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避免被不良醫生誤導。


鐵塔-劉植榮


已經把醫院推向市場了,還要什麼如果?現在的醫院不就得市場經濟運營的嗎?具體現象誰都知道的。所以醫患醫鬧也漸漸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