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曾国藩谁的作为更大些?

黄蜂二师兄


李鸿章与曾国藩都是晚清重臣,二人都对清朝忠心耿耿,也都在当时所谓的清政府危机存亡的情况下倾尽心血,对内打击太平天国,对外抗击西方侵略者。但是评述二人的功过作为,却也很难。

《曾国藩家书》,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传世杰作

1500余封信组成的《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组建湘军,开启清朝的募兵制

以往清朝军队的组成都是“子承父业,世袭罔替”,八旗兵大多数都是世世代代的子弟兵,当时清政府为了预防像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突发战事,允许像曾国藩一样的地方大员私自招募军士,用以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就创立了赫赫有名的湘军,并且建立起一种招募军队的制度,也就是“募兵制”,事实也证明,在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共同作用下,太平天国被剿灭。

“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崇者

李鸿章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在李鸿章的主持下,白手起家,中国引进先进的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现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涉及军工、邮电、金融、铁路、航运、冶金、教育等几十个领域。

《马关条约》,将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

甲午战败,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也是据理力争,拒绝签字,还被日本人行刺、打了一枪,差点搭上小命。签订条约谈判了很多天,李鸿章都是遵循早请示、晚汇报的精神,但无奈,发往中国的电报都被日本窃听了,清政府的底线早已被日本所掌握,这种情况又何来胜算。慈禧、光绪让你签字,你敢不签?而签订《马关条约》却成了李鸿章最耻辱的一页。


拓土开疆


导语:

  •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建立者,一生最大的功业是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为大清王朝续命50年之久。
  • 李鸿章,晚清重臣,淮军建立者,洋务大臣中的代表人物,为慈禧太后稳定天下操碎了心,甲午战败后,基本成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打字机。

这两个人都是晚清非常重要的大臣,那么他们俩谁的作为更大一些呢?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两个人的涉猎范围是不同的。

01在军事上,曾国藩无疑是比李鸿章强太多了。

清王朝在建立以后,军队的掌握者基本上都是满人,就算是有汉人充当主帅,也会有大量满人在军中限制他的权力。

七年二月,国藩闻父忧,迳归。给三月假治丧,坚请终制,允开侍郎缺。林翼既定湖北,进围九江,破湖口,水师绝数年复合。载福连拔望江、东流,扬风过安庆,克铜陵泥汊,与江南军通。由是湘军水师名天下。林翼以此军创始国藩,杨、彭皆其旧部,请起国藩视师。会九江克复,石达开窜浙江,浸及福建,分股复犯江西,朝旨诏国藩出办浙江军务。---《清史稿》

所以在曾国藩之前,清王朝的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单纯让汉人来带兵。可是曾国藩改变了这个现状。曾国藩成为了满清第一个拥有募兵权的汉人。

当时太平天国非常猖狂,满清八旗大军先后被太平军给击溃了。在这种情况下,咸丰皇帝果断答应了曾国藩的请求,让他前往湖南招募乡勇对抗太平天国。

  1. 可是清廷一没有足够的军饷,二没有相应的驰援,曾国藩就靠着一张嘴皮子南下了。这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我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2. 结果曾国藩果然带领出了一直强大的湘军,正是这支湘军,成为了消灭太平天国的主力。当时太平军已经攻陷南京,天下有一半都是太平天国的了。
  3.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领导湘军彻底击垮太平军,为清王朝收复了半壁江山,对满清帝国有再造之恩。此后曾国藩自己遣散湘军,主动放弃军权,为人称颂。

李鸿章的老师是曾国藩,在曾国藩的指点下,李鸿章也回到自己的老家,训练乡勇,组建了一支淮军。可是这支淮军是比较尴尬的力量,打太平天国他们有很大功劳,但不是主力,主力是湘军。平定捻军叛乱,他们也不是主要力量,主力是左宗棠的人马。

李鸿章的军事生涯之中,总是有人比他更加优秀,一直到李鸿章组建了北洋水师以后,他有了这么一支军队,再也没人比他优秀了。结果甲午战争,这只军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在政治舞台上彻底失意。

所以从军事角度来说,曾国藩的确比李鸿章要强得多。曾国藩也懂得舍得的意思,关键时刻功成身退,李鸿章却舍不得手里的权力,最终酿成大祸。

02在现代化革新上,李鸿章自然比曾国藩强。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想要国家富强起来,所以答应大臣们的要求,搞起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中最重要的人当然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

  • 李鸿章在北方兴建北洋,而左宗棠则在南方搞起了南洋。可惜左宗棠太忙了,南洋刚刚开了个头,他就跑去大西北打捻军去了,此后又收复新疆,所以南洋搞得不如北洋有起色。
  • 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就是学习洋人的那些先进的技术工艺,也就是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李鸿章成为了这件事的坚定实践者。
  • 早在同治11年的时候,李鸿章就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此后李鸿章借助洋务运动的春风,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湖北广济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等现代化工厂企业。

他所涉猎的业务众多,基本涵盖了当时能够从西方学到的各行各业,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所以李鸿章在这方面的功劳,那是非常大的。

而曾国藩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功业就没有那么大了,不过他也是开中国现代化先河之人。曾经建议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其先本许姓。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洪秀全据金陵,侍郎吕贤基为安徽团练大臣,奏鸿章自助。咸丰三年,庐州陷,鸿章建议先取含山、巢县图规复。巡抚福济授以兵,连克二县,逾年复庐州。累功,用道员,赏花翎。久之,以将兵淮甸遭众忌,无所就,乃弃去。从国藩於江西,授福建延建邵道,仍留军。---《清史稿》

同时在文化方面,曾国藩也没有落后。他主持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并且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这些创举在当时来说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03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几乎签到了手软的地步。

李鸿章这辈子最怕被人提起的,肯定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这一战直接决定了中国和日本未来的命运。

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心血培养起来的北洋水师毁于一旦。他基本告别了政治舞台,不过他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甲午战争是1894年爆发的,而李鸿章去世是在1901年。这中间7年时间里,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数不胜数。

  1.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远赴日本,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辽东半岛也割让给日本,此外还要培养2亿两白银给日本。
  2.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再次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这是对《马关条约》的进一步解释。因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涉及到俄法德三国利益,日本不得不做出退让,交换辽东半岛给中国,但是清政府必须要赔偿三千万两白银给日本。
  3. 1901年,李鸿章拖着病重的身体,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慈禧被迫逃离,一系列卖国条例听凭列强添加,李鸿章签订条约后,病重而亡。

除了这些,还有1876年的《烟台条约》,1884年的《越南条约》,1885年的《天津条约》等等三十多个条约。

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於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二十一年二月,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多要挟。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七月,回京,入阁办事。---《清史稿》

作为当时清政府挑大梁的重臣,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尤其是甲午战争那一次,那些钱,足以改变日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可惜。

总结:全民都要努力,我们才能富强。

李鸿章和曾国藩当然都是优秀的人才,他们能够在他们的时代里,成为响当当的风云人物,其实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

不过李鸿章后期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他实在是带不动这么大的一个帝国。不过换当时的谁上,又能做得比他更好呢?显然是没有的。

我们现在看那些欧洲的贵族们,他们哪个不是光鲜亮丽,一个个跟你讲究礼仪法律,可是当年八国联军进来的时候,没有人跟你讲礼仪,更没有人跟你谈法律,他们手里有枪,他们就是强权。

这些贵族的家里,肯定都藏着我们圆明园里的宝贝,是哪儿来的呢?是他们的祖先,从我们这儿烧杀抢掠夺走的。

一个民族的复兴,光靠一两个名臣,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整个民族的人全都努力奋斗,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在你的岗位上做到最优秀,你就是这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江湖小晓生


说一个李鸿章跟曾国藩的故事

1870年6月,天津老百姓跟教堂人员发生冲突,打死20名外国人,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外国人非常生气,一致求抓20个中国人枪毙,否则就要开战。

处理这件事情的,是曾国藩。按道理这件事原本很简单,不就是抓杀人犯吗?当时中国因为受到到帝国主义的欺压,老百姓都对外国人怀恨在心。他们心中这些好汉都是民族英雄,抓了他们,就是汉奸。

这样一来就头疼了,不抓吧,外国人打进来不好像朝廷交代。抓吧,老百姓要说他是汉奸。无奈之下,他用了拖延战术。一边和外国人协商,一边稳住朝廷。朝廷就不乐意了:你这样拖下去,外国人都要开战了!于是,派李鸿章来接替曾国藩直隶总督的位置

再说说李鸿章跟曾国藩的关系。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登科,同朝做官,于是便让自己的儿子拜曾国藩为师,他儿子就是李鸿章。

面对自己老师留下的烂摊子,李鸿章不仅没有担心老师的处境,还决定跟他老师斗一斗政治。接到消息后的李鸿章到了总督府,住了好几天,什么主意也不说,就像去老师家做客一样,闲得自在。

曾国藩却不自在了,朝廷天天向他施压,让他别拖着,赶紧解决,否则拿他是问。眼看无路可退,他只好抓了一批人,准备当街砍头,给外国人一个交代。老百姓知道消息后,大骂曾国藩。骂得好听的,说他是汉奸,骂得难听的,说他是卖国贼。老百姓走上街头,砸烂曾国藩牌匾,到处都是臭骂曾国藩的标语。朝廷中那些以翁同龢为首的封建守旧的大臣,更是对曾国藩大做文章。

眼看自己的老师被举国上下骂得狗血淋头,李鸿章才把事情接过来。俄国人好说话,于是他先跟俄国人谈,最后俄国同意死去的4个俄国人不用偿命了,改成赔钱。这样一来,判死罪的老百姓就从20个人,减少到16个人。

处理成功的李鸿章非常得瑟,告诉他的老师曾国藩:和外国人谈事情,老师你不能用你做官的风格。诚实的跟外国人谈,那样他们只会更加变本加厉,更加觉得自己有理。要像个痞子一样,要跟他耍流氓,说脏话。

那还有16个人要砍头,李鸿章接下来又怎么处理呢?他问曾国藩:老师,要是看见十几个外国人,过几天后你还能认出他们的样子吗?曾国藩说:长得都差不多,分不出来。李鸿章笑到:外国人也一样,认不出谁是谁。我们用死囚把那些老百姓替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百姓那边开心,外国人也开心。曾国藩听了觉得不靠谱,觉得不诚信的事最后会东窗事发,更加严重。

结果呢?外国人在李鸿章花言巧语,精心安排的剧本中,还真就相信了!老百姓们非常敬佩李鸿章,民间都在传:李鸿章青出于蓝胜于蓝,比他老师那个卖国贼好多了。李鸿章是真正的大忠臣,曾国藩是大坏蛋。

再后来,李鸿章在各种条约上,签名字签到手软,便又成了汉奸、卖国贼。

封建帝王时代,李鸿章和曾国藩,不过只是工具罢了。


2颗枣树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建立者,一生最大的功业是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为大清王朝续命50年之久。

李鸿章,晚清重臣,淮军建立者,洋务大臣中的代表人物,为慈禧太后稳定天下操碎了心,甲午战败后,基本成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打字机。

这两个人都是晚清非常重要的大臣,那么他们俩谁的作为更大一些呢?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两个人的涉猎范围是不同的。

01在军事上,曾国藩无疑是比李鸿章强太多了。

清王朝在建立以后,军队的掌握者基本上都是满人,就算是有汉人充当主帅,也会有大量满人在军中限制他的权力。

七年二月,国藩闻父忧,迳归。给三月假治丧,坚请终制,允开侍郎缺。林翼既定湖北,进围九江,破湖口,水师绝数年复合。载福连拔望江、东流,扬风过安庆,克铜陵泥汊,与江南军通。由是湘军水师名天下。林翼以此军创始国藩,杨、彭皆其旧部,请起国藩视师。会九江克复,石达开窜浙江,浸及福建,分股复犯江西,朝旨诏国藩出办浙江军务。---《清史稿》

所以在曾国藩之前,清王朝的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单纯让汉人来带兵。可是曾国藩改变了这个现状。曾国藩成为了满清第一个拥有募兵权的汉人。

当时太平天国非常猖狂,满清八旗大军先后被太平军给击溃了。在这种情况下,咸丰皇帝果断答应了曾国藩的请求,让他前往湖南招募乡勇对抗太平天国。

可是清廷一没有足够的军饷,二没有相应的驰援,曾国藩就靠着一张嘴皮子南下了。这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我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结果曾国藩果然带领出了一直强大的湘军,正是这支湘军,成为了消灭太平天国的主力。当时太平军已经攻陷南京,天下有一半都是太平天国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领导湘军彻底击垮太平军,为清王朝收复了半壁江山,对满清帝国有再造之恩。此后曾国藩自己遣散湘军,主动放弃军权,为人称颂。

李鸿章的老师是曾国藩,在曾国藩的指点下,李鸿章也回到自己的老家,训练乡勇,组建了一支淮军。可是这支淮军是比较尴尬的力量,打太平天国他们有很大功劳,但不是主力,主力是湘军。平定捻军叛乱,他们也不是主要力量,主力是左宗棠的人马。

李鸿章的军事生涯之中,总是有人比他更加优秀,一直到李鸿章组建了北洋水师以后,他有了这么一支军队,再也没人比他优秀了。结果甲午战争,这只军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在政治舞台上彻底失意。

所以从军事角度来说,曾国藩的确比李鸿章要强得多。曾国藩也懂得舍得的意思,关键时刻功成身退,李鸿章却舍不得手里的权力,最终酿成大祸。

02在现代化革新上,李鸿章自然比曾国藩强。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想要国家富强起来,所以答应大臣们的要求,搞起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中最重要的人当然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

李鸿章在北方兴建北洋,而左宗棠则在南方搞起了南洋。可惜左宗棠太忙了,南洋刚刚开了个头,他就跑去大西北打捻军去了,此后又收复新疆,所以南洋搞得不如北洋有起色。

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就是学习洋人的那些先进的技术工艺,也就是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李鸿章成为了这件事的坚定实践者。

早在同治11年的时候,李鸿章就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此后李鸿章借助洋务运动的春风,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湖北广济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等现代化工厂企业。

他所涉猎的业务众多,基本涵盖了当时能够从西方学到的各行各业,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所以李鸿章在这方面的功劳,那是非常大的。

而曾国藩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功业就没有那么大了,不过他也是开中国现代化先河之人。曾经建议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其先本许姓。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洪秀全据金陵,侍郎吕贤基为安徽团练大臣,奏鸿章自助。咸丰三年,庐州陷,鸿章建议先取含山、巢县图规复。巡抚福济授以兵,连克二县,逾年复庐州。累功,用道员,赏花翎。久之,以将兵淮甸遭众忌,无所就,乃弃去。从国藩於江西,授福建延建邵道,仍留军。---《清史稿》

同时在文化方面,曾国藩也没有落后。他主持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并且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这些创举在当时来说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03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几乎签到了手软的地步。

李鸿章这辈子最怕被人提起的,肯定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这一战直接决定了中国和日本未来的命运。

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心血培养起来的北洋水师毁于一旦。他基本告别了政治舞台,不过他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甲午战争是1894年爆发的,而李鸿章去世是在1901年。这中间7年时间里,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数不胜数。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远赴日本,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辽东半岛也割让给日本,此外还要培养2亿两白银给日本。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再次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这是对《马关条约》的进一步解释。因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涉及到俄法德三国利益,日本不得不做出退让,交换辽东半岛给中国,但是清政府必须要赔偿三千万两白银给日本。

1901年,李鸿章拖着病重的身体,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慈禧被迫逃离,一系列卖国条例听凭列强添加,李鸿章签订条约后,病重而亡。

除了这些,还有1876年的《烟台条约》,1884年的《越南条约》,1885年的《天津条约》等等三十多个条约。

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於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二十一年二月,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多要挟。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七月,回京,入阁办事。---《清史稿》

作为当时清政府挑大梁的重臣,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尤其是甲午战争那一次,那些钱,足以改变日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可惜。

总结:全民都要努力,我们才能富强。

李鸿章和曾国藩当然都是优秀的人才,他们能够在他们的时代里,成为响当当的风云人物,其实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

不过李鸿章后期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他实在是带不动这么大的一个帝国。不过换当时的谁上,又能做得比他更好呢?显然是没有的。

我们现在看那些欧洲的贵族们,他们哪个不是光鲜亮丽,一个个跟你讲究礼仪法律,可是当年八国联军进来的时候,没有人跟你讲礼仪,更没有人跟你谈法律,他们手里有枪,他们就是强权。

这些贵族的家里,肯定都藏着我们圆明园里的宝贝,是哪儿来的呢?是他们的祖先,从我们这儿烧杀抢掠夺走的。

一个民族的复兴,光靠一两个名臣,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整个民族的人全都努力奋斗,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在你的岗位上做到最优秀,你就是这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李鸿章与曾国藩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李鸿章与曾国藩到底谁的作为更大一些呢?应该说在中国的晚清时期,李鸿章与曾国藩都是不可或缺的。曾国藩是平定了清政府的内乱,李鸿章是抵御了清政府所面临的外患,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从历史发展的潮流上讲,李鸿章的作为更大些,从中国近代化的方面说,还是李鸿章的作为更大些。然而,如果没有曾国藩平定了晚清的内乱,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李鸿章的近代化。李鸿章与曾国藩都是封建传统官僚,但曾国藩身上的传统因素多一些,而李鸿章身上的近代化因素多一些。相比于曾国藩,李鸿章更有担当一些。所以,东方俾斯麦做事多些,作为也更大些。

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曾国藩与李鸿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社会的稳定性上讲,曾国藩是平定了内乱,而李鸿章则是抵御了外患。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稳定了中国的发展局势。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内忧外患就越发的严重。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持续了1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然这次运动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但也的确对中国南方这个经济中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果清政府内部不稳定,那么是没有向西方学习的条件的。而且,如果内忧长期不平静,外患也会变得越发的剧烈。

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虽然有一定的反动性质,但毫无疑问却稳定了晚清的社会局势。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有了李鸿章近代化的前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虽然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舰队最终在甲午中战争中全军覆没,但李鸿章毕竟维持了东南沿海的局势不再持续恶化。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中国的东南沿海会如何?中国的外患程度会如何?

李鸿章与曾国藩是平定晚清社会内忧外患的擎天双柱,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人,那么清政府早就垮塌了,那么中国会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与掠夺。

第二,从近代化的方面讲,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军事的近代化和教育的近代化。曾国藩虽然也赞成洋务运动,但领导全局的毕竟是李鸿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终于认识到了与西方列强的差距,终于决定以较为平等的心态向西方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的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领袖。在主导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大大地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事实上,此一时期也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发展重工业最好的一个时期。

无论是江南制造总局还是轮船招商局,无论是福州船政局还是开平煤矿,无论是北洋舰队还是南洋舰队,无论是派遣留学生,还是建立京师同文馆,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在资本主义近代化。李鸿章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以地主阶级的身份发展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机器大工业。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曾国藩主导中国政局的时间短,而李鸿章主导中国政局的时间长。主导中国政局时间长的李鸿章的作为显然要比主导中国政局与时间等人的动作方案的作为要大一些。

第三,从国事的担当上讲,李鸿章显然比曾国藩有更大的担当。不能说曾国藩没有近代化的因素,只是说李鸿章身上近代化的因素更多一些。

说到曾国藩,我们更多的是想到《曾国藩家书》,说到李鸿章,我们更多的是想到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在李鸿章主政中国期间,中国的确丧失了大量的利益。然而,客观的讲,其责任不能李鸿章一个人来负,李鸿章其实是背的黑锅比较多。毕竟,最大的责任要权力最大的人来负。

在李鸿章与外国侵略者交流的过程中,其本身的近代化因素是越来越多的。一个近代化的李鸿章的作用明显大于一个传统的曾国藩作用。虽然李鸿章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但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也是一个维持国家运转的过程。在利用外患的局势下,能够维持国家的运转就不错了。

曾国藩当然也是近代化的一个人,但其近代化的过程短,其近代化的因素少;阿里风筝的经过了长期的近代化,其身上近代化的因素更多一些。近代化的因素更多一些意味着更先进一些。

总之,无论从维持国家的稳定,还是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或者是从对国事的担当的方面讲,李鸿章比曾国藩更胜一筹,李鸿章比曾国藩的作为更大一些。最终,我们看的是李鸿章与曾国藩相比,谁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更大一些?!推动中国向着近代化发展更领先一步的人就是作为更大一些的人。东方俾斯麦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曾国藩做人,李鸿章做事;中国当时做事比做人重要。


历史纬度


曾国藩在历史上的成就就是平叛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如果没有这场农民起义,也就不会有曾国藩后来的成就。挽救清王朝,使他成为清王朝的最大功臣。

说到底,曾国藩是大清帝国后期后院起火的灭火者。仅此而已。

大清的最终灭亡是历史的规律,不前进不进步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几个这样的曾国藩也拯救不了颓废的帝国。

李鸿章是清晚期真心实干的改革者。但是他不是最后的决策者。他不会像日本明治天皇那样举国的焕然一新,说白了他只不过是大清帝国的臣子。他努力推动这个腐朽的帝国离世界的文明更进一步。

在他努力推动了晚清的人民接触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西方文明?这也推近了晚期朝近代化的距离更近一步。

如果历史上没有曾国藩,或许有其他武将也能做到这样平叛,也或者农民起义还需要持续几年才能结束战乱。说到底天平天国从根本是注定会失败。它的失败是从内部矛盾以及制度本身所决定。但是如果没有李鸿章这样的改革者。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就很难说了。

总得来说曾国藩是晚清的功臣,当只是治标,李鸿章本可以起到治本的作用,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完成最后的目标,一场甲午海战结束了这样的梦想。


有趣灵魂的故事


李鸿章是晚清时代举足轻重的元老重臣,他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够影响到晚清政局的走向,更因其眼界开阔思想上也不保守,对推进洋务运动的发展居功至伟,因此才会在历史上显得比曾国藩更有名气。

不过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样,都是依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起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才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无限欢心,也因此才得以位列清廷中枢大臣的行列。

然而这两个人的主要功绩,并不是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的表现,而是推动了使清朝缓慢地走向近代化的洋务运动!而在那个统治阶级依然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妄想着维护其“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情况下,曾、李能够力排众议,努力争取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开启了缓慢变革的新时代,当然都是功不可没的!

至于曾、李谁的作为和贡献更大?应该说还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不仅致力于发展实业,而且还争取到了发展海军的机会!从而使清朝这个因循守旧的农业帝国,也逐步拥有了一支较为强大的海军力量!

我们不能因为清朝耗费巨资,从欧洲买回来的北洋水师,在1894年的清日甲午海战中输了个精光,就去否认李鸿章致力于发展海军加强海防的历史性贡献。如果从这一点来看,李鸿章的作为应该比曾国藩更大!


北疆同心


楼主这个问题有些笼统,但估计楼主也是个历史迷,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疑问,只是评价一个人的功过与是非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来分析事情的结果,但是如果单论个人喜好而言,个人更喜欢曾国藩一些,做事风行雷厉,对中国儒学思想的理解更是无可挑剔。

首先,对于曾国藩的功个人就不一一细说了,因为从他的履历中可以可见一斑:曾文正公出身地主家庭,6岁入私塾,8岁读四书五经,道光十八年中进士,独自进京入职翰林院,升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四品顶戴),因过目不忘的天赋,拜师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主持过科举考试,后因父亲过世回荷叶塘老家守孝,守孝期间被道光皇帝圣旨复职,就地在家乡办团练,剿灭天平天国运动,也就是湘军的前身,就个人魅力而言,曾国藩更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湘军将领:江忠源(后战死,蓑衣渡之战好像击毙了南王冯云山),塔齐布(满族人,后战死,参考九江之战,不知道跟曾国藩有没有关系),罗泽南(九弟曾国荃老师,后战死,参考庐州之战),杨载福,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罗玉麟,鲍超,李续宾(后战死,六弟曾国华一同战死,参考三河镇之战)李续宜兄弟等一众湘军将领都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建功立业,其中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的李鸿章,左宗棠两位都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出来的,李鸿章更是拜曾国藩为老师,这里要说一句左宗棠虽然一直与曾国藩不和,连死后谥号都是一个文正,一个文襄(可能与不是进士出身也有一定关系),但是不可否认,没有曾国藩的提拔,估计就没有后面左宗棠了,因为左宗棠的楚军就是在老湘军王鑫的班底上组建的,楚军组建之初军饷不足也是由左宗棠接济的,更有传闻说上给慈禧的奏折,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的就是出自左宗棠之手,而且二人的瑜亮之争更多的时候做给慈禧看的。再说回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在湘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李鸿章外交更厉害,拉来了洋枪队扩建了淮军,但是作为学生的他后来还给曾国荃送过发霉的大米,所以做给慈禧看的可能会更大些,因为从后来打天京是都看着曾国荃一个人打下天京城,和后来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过去的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就可以看出李和左对曾国藩的尊重。

多说一点,关于天津教案这个事情,必须要与另一奇案刺马案联系在一起,如果不看历史背景就强行给历史人物下结论显然是不公平的,正是由于在刺马案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精英阶层给了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族统治阶层来了一个下马威,所以慈禧借天津教案扳回一局,包括后面的小白菜案,与杨月伶案也是这两股势力博弈的结果,与案件本身的结果相差甚远,楼主可以自行科普,希望能帮到楼主。


建锋HK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高足自然作为大些!也是毁誉参半的最有争议的人物。
晚年李鸿章


曾国藩是清朝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他标榜“克己复礼”那一套对外侵者毫无作用,在外交方面毫无建树,尤其天津教案屈辱外交受到国内各界一致谴责,1866年因为围剿捻军不力被撤免钦差大臣职务,由李鸿章接任。
曾国藩剧照

李鸿章早年跟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后自立门户成立淮军,利用洋枪队镇压太平军,诱降成功拿下苏州,又因为天津教案接替曾国藩,在位期间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同时又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倡导者。


曾国藩蜡像

李鸿章被称为“卖国贼”,他不过是清廷的前台小丑,但是他的“痞子外交”,也为弱国争取到一丝生存的空间,他面对列强能妥协就妥协,能利用就利用,以夷制夷。
李鸿章谈判剧照


黄蜂二师兄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领袖之一,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统帅。他一生参与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例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捻军起义、甲午中日战争等等,并且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每次与列强的谈判都据理力争,奈何清政府软弱无能,只能一步步妥协背负历史骂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称李鸿章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

曾国藩出生于农耕家庭,自幼勤奋好学!通过一步步努力高中进士!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亲自组建湘军,替清朝力挽狂澜,经过多年战争最终攻灭太平天国!自幼苦读的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所以他平日勤俭廉劳,以忠谋政!慢慢得到重用!曾国藩上书倡议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兵工学堂,引进并翻译西方书籍,鼓励有为年轻人出国留学!他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创者!

我认为两位晚清重臣,都以军功起家。但在不同方面都有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从军事指挥层面李鸿章要比曾国藩的作为大!但是从政治、文化经济方面曾国藩那是当之无愧,所以说两者在自己擅长领域对清政府而然都是举足轻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