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分奪秒,他們跟病毒賽跑

相比一線直面患者的醫護人員,河大附屬醫院檢測科核酸檢測人員需要“零距離”接觸新冠病毒,盡最大努力減少患者、臨床科室的等待時間

□本報記者 邸志永 李慧英

通 訊 員 李 健

2月18日凌晨1時30分,一身疲憊的陳佔良終於從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生物實驗櫃裡出來,癱坐在椅子上不想動彈。從2月17日早晨7時30分到河北大學附屬醫院實驗室,陳佔良帶著檢測組業務骨幹劉青、黃小雪,整整處理了三批共243例新冠病毒樣本,忙碌了近17個小時。

“第二批樣本忙到晚上7點半,剛吃了點東西,原本想休息一會兒,結果高陽那邊8點多又送來了第三批樣本。”陳佔良告訴記者,17個小時忙下來,他洗了三個“汗水澡”。這般忙碌,從2月6日開始,便成了陳佔良等檢測人員的常態。就在前一天的2月15日,檢測組接到199例樣本,陳佔良等人一直忙到2月16日凌晨3時多,近20個小時。

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承擔著保定市包括主城區在內的7個縣(市、區)及雄安新區核酸樣本檢測工作。243例新冠病毒樣本,是開展核酸檢測以來數量最多的一天。

“從2月4日省衛建委批准同意我院開展檢測工作,到2月6日接收第一批標本,僅用了一天半的時間,效率非常高。”副院長程樹傑稱,面對嚴重的疫情及潛在的感染風險,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檢測病例樣本是關鍵一步,對早發現早診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抗擊疫情戰場不可或缺的前沿“利劍”。

“寧可備而無用,也不可用而無備。”經歷過抗擊“非典”的第五黨總支第一黨支部書記、檢驗科主任王彥深諳這個道理。在院黨委的大力支持下,王彥帶領檢驗科迅速整合現有資源,於1月20日在感染性疾病科發熱門診成立檢驗室。隨後,緊急調配資源、設備,成立檢驗科核酸病毒檢測小組,從儀器安裝到操作流程和應急預案的優化,事無鉅細,努力做到最好。

“關鍵時刻,河大附院人,就要挺身而出,勇於承擔社會責任,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我們必須爭分奪秒,這不僅可以為確診患者爭取最佳治療時間,也可以減輕疑似患者的心理壓力。”程樹傑稱,這份壓力在檢驗科,變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面對這份責任,檢驗科以主任王彥為首的共產黨員們,組成抗疫的堅強堡壘,拼盡全力跟病毒賽跑。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幾乎是與病毒“零距離”接觸,檢測風險很高。“需要直接對病毒核酸進行提取、擴增,樣本的開蓋,核酸提取的震盪、離心都有可能產生氣溶膠,感染的風險很高。”王彥告訴記者,檢測過程對體力和耐力要求也很高,“一個批次的實驗過程需要4—5小時,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注意力高度集中,其間不能吃東西、喝水、上廁所。”

面對這份危險性極高的苦活、累活兒,檢驗科免疫室陳佔良、段琳、蔡婷婷三名共產黨員主動要求參檢,成為了首批核酸檢測小組成員。隨著工作的開展,共產黨員、檢驗科副主任王建國帶領入黨積極分子劉青、黃小雪做為第二批參檢人員參加檢測工作。兩組檢測人員日夜輪崗,全力保障檢測效率。每天早晨7時,王彥準時到達科室,詳盡排查生物安全防護和檢驗工作可能出現的漏洞,時刻叮囑大家注意個人生物安全防護,保障在崗醫務人員生命健康安全。

對於工作的艱難,陳佔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除了檢測,最近我們還幫著縣裡開展檢測人員培訓工作。在我們忙碌的生物實驗櫃,由於處於負壓狀態,呼吸比較困難。一名縣裡派來的檢測學習人員,20多歲的年輕人,在裡面待了一個多小時就噁心頭暈,要求出去透口氣。”陳佔良稱,為了給病患爭分奪秒,他們組的檢測人員,在裡面有時候得待近20個小時。

由於長時間穿戴防護裝備,檢驗人員的臉上、手上常常是一道道深深的紅色勒痕。每次檢測都在10個小時以上,陳佔良等檢測組人員平均每次都得洗兩個“汗水澡”。相比身上的疲累,他們更難過的是看到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這也算是職業病吧,更加督促我們加把勁兒,更快地把疫情控制住。”陳佔良稱,帶著這股勁頭,檢驗組的人不能鬆懈。

2月18日起,檢驗組迎來了更加艱鉅的任務:胸水核酸檢測。相比咽拭子核酸檢測,胸水核酸檢測的準確率更高,但是檢驗組承擔的風險也更高,因為胸水中的病毒載量遠遠高於咽拭子。由於沒有現成的胸水核酸檢測流程,陳佔良只能帶領檢測組成員一點點摸索,自創了一套檢測方法,用於提高新冠肺炎診斷率,降低漏診率。

這般與病毒“零距離”交鋒,陳佔良等人始終在堅守:“說不累是瞎話,不過我每次半夜裡從實驗室出來,都能看見王彥主任還在值班。上一次這種情況,還是17年前‘非典’的時候,那時候我在傳染病房裡忙了幾個月,還在病房裡入了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