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大多數人的一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這句話你怎麼看?

用戶1560928018503739


人活著,不能每時每刻做事都有意義與價值,但都產生過意義,獲得過價值。

什麼是意義?什麼又是價值?舉幾個例子。孩子的出生,給家庭帶來了歡樂和家長的奮鬥目標。這些就是孩子的意義和價值。

長大,上學了。他們是國家的希望,家長和社會的培養目標,這就是學生的價值。

走入社會,為社會服務,他們就是社會的價值。

結婚後,他就是家庭的價值。

老年有了孩子並培養孩子成才,他就把社會價值延續了。

無論是誰,或早或晚都曾經創造過價值。沒有過價值從何談起?


隕石143676075


季羨林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等,掛在他身上的頭銜數不勝數。他是我最喜歡的哲學著作者之一。

“大多數人的一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這句話摘自季羨林先生的《人生十講》中的第一講《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在說出這句話之後,季羨林先生列舉了三種人為例子:

例子一:走運的人,他們有點錢,過著奢靡的生活,一天兩頓美食,一次卡拉OK,玩點權術,耍點聰明。即便如此,到他們離開這個世界之時,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

例子二:不走運的人,他們窮困潦倒,整日為衣食奔波,為錢財擔憂;即使他們日子過得去,不愁衣食,整日忙忙碌碌中度過,被名利束縛,同樣是混混沉沉,不知道一生為什麼活著。

例子三:只有真正的有識之士才能理解,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樑”,指的就是這種人。但這段話說的含糊,請看原文:

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少數有識之士才能理解。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樑”,指的就是這種人。對於那些肚子裡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有如夏蟲不足以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在文章的結束,季羨林先生用了一段話總結了自己所認為的人生的意義及價值觀: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以上是關於“大多數人的一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這段話的由來,下面我說一下自己的一些觀點

我認同這種宏偉,寬闊的世界觀,但我不贊同這句話的觀點。季羨林在創作《人生十講》時已經到了奔九的高齡,其對人生的見解,讓人可望而不可即。

我不敢也沒有足夠的閱歷及相當文化素養去評價什麼!我只說下自己的看法。

作為年輕人,我無法理解這句可能讓我變得消極的話語。我想大部分人都抱有夢想,都喜歡讓自己的人生道路走的精彩,但能讓自己的人生道路輝煌燦爛的奔跑者,畢竟只佔少數,而大多數還是平庸的路人,他們忙忙碌碌,為生活奔波。


舉個例子:拿現在的房子來說,開發商、建築商、建房的工人、銷售人員、宣傳人員、買房人員等等。

這裡面離開誰,這項循環都無法建立:

開發商是組織者,缺少他將沒有後續的工作;

建築商是負責城建,沒有他就沒有大樓的建設;

工人負責蓋房,沒有工人就無法正常的蓋房;

等等吧!

這其中每個人,都有他們的職責,我認為這就是他們所存在的意義及價值,而這種價值也是可以承上啟下的一直傳承下去。


對於這句的理解可能到我老了以後會有“相同”的看法,但現在不行,我很年輕,我抱有夢想,我對一切都充滿著希望,所以,對於這句話,作為年輕人,我無法去深入的去理解。


立水


季羨林否定大多數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是徹頭徹尾的個人英雄主義者。

由於社會分工不同,各人愛好不同,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清潔工被有些人瞧不起,這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如果沒有清潔工,城市居民小區將被垃圾包圍,臭氣熏天,居民難以在此居住。你能說他們沒有人生價值和意義嗎?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工人和農民,少數是科學家,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如果沒有工人、農民把它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又有什麼意義?

社會上的勞動者,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有其人生意義和價值。


夕陽紅155908541



用戶思己過


中國有些專家教授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就你自己活著有意義唄!往大了說,你發射一個衛星了還是生產一個大炮了。往小了說,你是種一粒糧食了還是挖一個水渠了?你是東海抗倭了還是西山驅寇了?你是南方救災了還是北疆滅火了?為什麼大言不慚的對別人說三道四。芸芸眾生為自己的生活忙碌奔波有錯嗎?你給他們一分錢了還是一碗米了?你憑什麼仗著自己有點學問在那裡喋喋不休?



悅來閱美


季先生的這句話我不贊同。首先人活著就是生存的意義,再次只要是工作就是對社會有價值。


哪涼塊在哪待著


細琢磨大師的“大多數人的一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的確如此 ,只不過不自知而已。


無言2188


他說這話的時候,是太高估自己了,認為自己來這個世界做了很大貢獻,可他沒有想到,每一個人都不是白來一遭,他刻意詆譭別人的一生,是為了抬高自己,他就是自私,從這一點,他自私狹隘,


手機用戶3790494258


大家先別憤怒,看個例句:有語境是“醫生在給病人治病手術”,沒有語境是“一個人在對另一個人動刀子”。

季羨林這句話是有上下文語境的,單獨截出突兀的一句讓人來評,是會引起很大爭辯的。責任不在參與討論的諸位,提問時,應該補充說明語境。

在這個已經引起情緒的問答下,我認為適合簡短討論。另外,我寫了一篇稍長的文章解釋這問題,有時間的朋友,請去我的主頁看文章,歡迎批評指正。

這句話結合上下文,是他鼓勵青年朋友,在應當立志之年,要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要渾渾噩噩過一生。

在《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文章中,寫到他看到了這樣一些現象:

有的“手裡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這一生。” 有的“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於名韁,被縛於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麼活這一生。”

僅僅針對這種現象,他才寫出那樣一句話: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緊接著這一現象之後,他樂觀地表達:

我相信,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

他給青年人的人生建議是: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這篇文章收錄在《季羨林談人生》,是他80多歲時,以自己一生的感悟,寫給青年朋友的。

我理解,他傳達的:讓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過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句名言有相似的作用吧: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為而羞愧……


有女如玉書中尋


我不贊成季羨林講的這句話。他雖然是一個學者,這句話講得有點偏頗。怎樣才是大多數人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一生中?他站在他那個高度俯視普通的老百姓生活,講這個話的時間場合背景。都難人讓老百姓接受。大多數人?一一這個大多數人的概率很高。起碼都在40%。否則就稱不上是大多數。這麼龐大的人群。他們為了自己的生計,天天起早貪黑。還不能過上讓季羨林看到的所謂的體面生活。於是一無意義二無價值就這樣蓋棺論定了他們的一生。說的輕一點是他輕視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說重一點,這是他對普通老百姓的人格傷害。再嚴重一點就是侮辱。難道都要像他這樣嗎?學有所成,伏案疾書,吟詩問柳,享受高回報的收成?如果都這樣,那怎麼社會會有人以群之分物以類之聚地社會組成呢?高高在上的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做結論,我覺得有損於季羨林作為學者的涵養。說老實話,我是喜歡看他寫的東西。也很尊重他。我的藏書就有他寫的關於佛教方面的論述研究。出自他口裡的這句話。我是不能接受的。生活在層次很低的老百姓,他們遵守憲法,誠實勞動。因為沒有文憑。可能與讀書沒有緣分。造成了他們一生中都是庸庸無能的面相生活狀況。這不是他們的錯。是陰錯陽差的命運安排。如果人有輪迴的話,季羨林難道下一輩子還會是季羨林現在的這樣優越嗎?其實人和人是相等的,至少在人格上。只是社會的分工不同才把人分成了等級。站在高處其實也不勝寒的。如果是普通的人講的這樣的話,大家都不會往心裡去。因為季羨林他的身份不同,屬於公眾性的人物,所以他講的話人家就會有所思考。這就是我思考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