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有哪些內容?

手機用戶5442039643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作者:郭居敬(元代)


郭居敬,字儀祖,元代尤溪縣廣平村(今大田縣廣平鎮)人。另著有《百香詩》。郭居敬最大的貢獻便是將中國流傳深遠的從虞舜至宋代的孝子孝行的故事進行增刪,並配已圖畫和五言絕句,編成了《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簡稱《二十四孝》。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他的父親瞽叟和繼母,還有同父異母的弟弟,曾經多次想害死他,但舜卻從不嫉恨,仍對父母兄弟恭順謙和,孝行感動了天帝,在歷山耕種的時候,有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知道了還選他作為繼承人。有詩曰: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02 戲綵娛親(又名老萊娛親)

“老萊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子,自己七十多歲了還常常身穿綵衣,作嬰兒的動作以取悅父母。有詩曰: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

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闈。

03 鹿乳奉親

郯子,曾經是孔子的老師。他的父母患眼疾,需要飲用鹿乳才能治好,於是,他身批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之中去擠取鹿乳給父母治病。差點被獵人誤傷。有詩曰: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門十哲”之一,即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十分孝順,早年因為家中貧窮,自己經常在山中採野菜充飢,但卻常常百里之個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去世以後。他還常常懷念雙親。有詩曰: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05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末年思想家,世稱“曾子”,孔子晚年的弟子之一。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曾子年少的時候,家裡貧困,常常去山裡打柴。有天家裡來了客人,他的母親不知所措,於是用牙齒咬自己的手指頭,曾子在山裡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他,於是立即回到了家裡。有詩曰:

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06 蘆衣順母

閔子,名損,字子騫,孔子的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


子騫很孝順,他年少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娶了繼母。繼母生了兩個兒子以後,自己的兒冬天做棉襖穿,對子騫卻裡面充蘆花當棉衣。父親發現了,決定休妻。子騫跪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他的後母聽到後,很感動,從此對他如親生兒子一樣。有詩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07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是薄太后。漢文帝以仁孝聞天下,他的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常常要親自嘗過以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有詩曰: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08 拾葚異器

蔡順,字君仲,東漢人。從小喪父,早早擔起了供養母親的責任。當時正是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蔡順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有一次,偶然遇到赤眉軍問他:“為什麼紅色和黑色的桑葚要分開裝?”蔡順回答:“黑色的桑葚熟了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還不太熟留給我自己吃。”赤眉軍聽了被他的孝心所感動,於是送他二斗白米和一個牛蹄。有詩曰: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

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09 埋兒奉母

郭巨,東漢隆慮(今河南省林州市)人。以孝聞名於天下,他的“埋兒奉母”的故事被收錄在《內丘縣誌》,還被東晉“幹寶”的《搜神記》收錄。

為了孝敬父母,不惜犧牲自己的孩子。雖然因為感動上天,得到了一罈金子,兒子也得已存活,但這一舉動,也常常被人所詰難。魯迅曾經就在編撰的《二十孝圖》中批評過郭巨的這一行為。有詩曰: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10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山東人。少年喪母,遷居湖北。後父親亡故,不得已賣身為奴葬父親。後於槐蔭下與仙女結為夫婦,仙女告之奉天帝之命,一月織成三百匹錦緞,幫助董永還債贖身。有詩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

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11 刻木事親

丁蘭,從小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了雙新的模樣,對待這雕像就像父母在生一樣,什麼事都要與木像商量。但是他的妻子並不恭敬,有一天竟好奇用針去刺木像的手指,木像竟然流血。丁蘭知道後便把妻子休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便是丁蘭孝道的核心思想。有詩曰:、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

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12 湧泉躍鯉

姜詩,四川廣漢人,有妻龐氏,對父母都十分孝順。因婆婆喜喝長江水,所以龐氏常常要去六七里之外的長江取水。有次龐氏取水稍晚回來,姜詩懷疑龐氏對婆婆怠慢,所以將她趕出了家門。後被婆婆知道,令姜詩請了回來。當龐氏回家這天,他們院子裡竟然湧出了泉水,味道與長江水味道一樣,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來。從此,龐氏再也不用跑那麼取水了。有詩曰: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

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13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法。六歲的時——曾經跟隨父親去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了橘子招待他們。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沒想到走的時候橘子卻滾到了地下。袁術當即嘲笑說:“陸郎來我家作客,走時還要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嚐嚐。”袁術看他小小年紀這麼孝順,十分驚奇。有詩曰: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14 扇枕溫衾

對於“黃香”大家並不陌生,三字經裡就有“香九齡,能溫席”,說的就是他。黃香九歲就喪母,他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冬天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子。有詩曰: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

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15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時父親去世,對母親十分孝順。戰亂時揹著母親逃難,路遇強盜哭求說老母無人供養,強盜念他孝順,所以不忍殺他。後來江革遷居江蘇,靠做僱工供養母親。有詩曰: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

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

16 聞雷泣墓

王裒,字偉元,東漢時期大司農郎中令“王脩”之孫,司馬“王儀”之子。因他的父親被司馬昭所殺,所以不做西晉的臣子,隱居教——並終身不向西坐。因他母親在生時,怕雷聲,所以每次打雷,王裒都要跑到母親墳前去跪拜安慰要母親不要害怕。

后王裒去世,為了紀念他與母親,後人交拜他墓地以北的一座山命名為“慈母山”,將山下的河流叫做“孝水河”,將他的陵墓所在地叫“慈埠”,即現在山東省安丘市慈埠鎮。有詩曰: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

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17 哭竹生筍

孟宗,吳國江夏人,後因避孫皓字諱,改名為孟仁,字恭武。從小父親病故。有一天,老母親病重,醫生囑咐用鮮竹筍做湯對病有好處。可是正值冬天,哪有筍啊。孟宗見找不到鮮筍,便傷心地扶竹而哭。沒想到忽然長出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嫩筍給母親做湯,母親喝了湯果然病癒。有詩曰:


淚滴逆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18 臥冰求鯉

王祥,琅琊臨沂人。從小母親去世,繼母總是在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使他失去了父愛。但是,王祥對待父母依然如舊。有一次他的繼母生病,想吃鯉魚,可正是天寒地凍,哪裡有魚?王祥解開衣服,臥在冰上,等冰融化以後,躍出兩條鯉魚。繼母吃了後,病果然好了。有詩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19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的時候,有一次跟父親去田間割稻穀,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叼去了。楊香手無寸鐵,可為了救父親,不顧安危,跳上前,用盡全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扔下父親跑掉了。有詩曰: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20 恣蚊飽血

吳猛,晉代時期的道士,字世雲。淨明道信仰體系裡的“十二真君”之一。

吳猛八歲時就知道孝順父母。因家裡窮買不起蚊帳,所以每到夏天,吳猛便赤身坐在父親的床前,任蚊子叮咬不驅趕,以免蚊子去叮咬父親。有詩曰: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21 嘗糞憂心

庾黔婁,字子貞,南朝齊人,新野人。他去任孱陵縣的縣令時,赴任還不到十天,忽然覺得心驚流汗,預感到家裡可能有事,當即便辭官返回家裡。果然父親病重已經兩日。醫生囑咐說:“要想知道病情的好壞,就只能嘗一嘗病人的糞便就知道了,味道苦就好。”

庾黔婁於是每天去嘗父親的糞便,如果味道是甜的,他就十分著急,常常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代父去死。可是幾天後,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庾黔婁為父親守孝三年。有詩曰:

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

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22 乳姑不怠

有一位崔山南,他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因年事已高,所以牙齒都脫落了。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就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幾年裡,長孫夫人沒再吃其它食物,身體也十分健康。後長孫夫人去世時,召集子孫到床前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女婦的子孫媳婦將來也像她一樣孝敬她。”後來,果然如長孫夫人所囑,崔山南長大以後,十分孝敬祖母。有詩曰:


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洗。

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23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他雖身居高位,但對待母親依然十分孝順。每天晚上都要親自為母親清洗夜壺。有詩曰: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

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24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揚州天長(今安徽天長)人。他七歲的時候,母親因為嫡母(父親的正妻)所不容,所以另嫁。母子不相見有五十年。神宗時,朱壽昌在朝為官,他刺血書寫《金剛經》並四處打聽母親。後來聽到一些線索,便決定棄官到陝西尋找母親,發誓不見母親不返回。後來終於在找到了自己的母親和兩個弟弟,母子團聚,一起返回。這時候,朱壽昌的母親已經有七十歲了。有詩曰: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

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朗風習習


二十四孝有哪些內容?

二十四孝有多種版本,我寫的是新版本。

1,孝感動天。2,親嘗湯藥。3,齧指心痛。4,單衣順母。5,為親負米。6,鹿乳奉親。

7,戲綵娛親。8,賣身葬父。9,為母棄兒。10,湧泉躍鯉。11,拾椹供親。,

12,刻木事親。13,懷橘遺親。14,行佣供母。15,扇枕溫衾。16聞雷泣墓。

17,恣蚊飽血。18,臥冰求鯉。19,扼虎救父。20,哭竹生筍。21,嘗糞憂心。22,乳姑不怠。

23,棄官尋母。24,滌親溺器。25,寢門三朝。26,投江覓父。27,烏助成墳。28,手刃仇人。

29,雞不供客。30,圖像公廷。31,鄰里罷社。32,護兄感母。33,不違酒約。34,聞耕輟誦。35,使客敬母。36,受杖感衰。37,夢遇慈親。38,代父從徵。39,母病不乳。40,滴血認骸。41,登第不仕。42,幼通孝經。43,朝服侍立。44,叱木成馬。45,天錫奇錢。46,踐地避石。47,伏柩滅火。48:私祭木主。


陳年往事1222


以下為二十四孝圖:

1、孝感動天

2、親嘗湯藥

3、聞雷泣墓

4、刻木事親

5、鹿乳奉親

6、行佣供母

7、為親負米

8、賣身葬父

9、恣蚊飽血

10、臥冰求鯉

11、棄官尋母

12、嘗糞憂心

13、扇枕溫衾

14、湧泉躍鯉

15、齧指心痛

16、單衣順母

17、為母埋兒

18、扼虎救父

19、懷橘遺親

20、乳姑不怠

21、哭竹生筍

22、親滌溺器

23、戲綵娛親

24、拾葚異器


促知


閒說24孝故事

  

24孝故事裡有歷史可考的真實人物,有傳說中的人物,有些故事帶有神話色彩,由此可見,24個故事不完全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但無論是真實的故事,還是虛構的故事,其中心只有一個,就是傳播和宣傳儒家的孝道思想。

《二十四孝》是一本故事集,書成於元代,講述了不同時代、有著不同遭遇的24位人子如何孝順父母長輩的故事。由元代郭居敬編撰。後來的印本中,後人給每個故事配了繪圖,所以又被稱為《二十四孝圖》,成為古代為宣揚儒家思想孝道的通俗讀物。

“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認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把“孝”(孝順父母)和“弟”(尊重兄長)視為“仁”的根本,可見儒家把“孝”放在何等重要位置。

孝敬長輩,是中國數千年來整個民族的美德,應該繼承和發揚。但是,在尊重長輩的基礎上,對長輩的過錯也不可一味遷就,更不可為了盡孝道而去做違背天理、人道的事。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奉母”的孝行,就很不足取,怎麼可以為了養活母親而活埋自己親生兒子呢?


writer莫非


誠邀回答;

古人崇尚教化,把孝順父母,稱為人之大倫。

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孝經》





有道是“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編成成《全相二十四孝》,序而詩之,用訓童蒙,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

01虞舜(上古時期)【孝感動天】



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鳥相助,孝感動天。 虞舜,姓姚,名重華。父瞽瞍頑,母握登賢而早喪。後母嚚,弟象傲,常謀害舜。舜孺慕號泣,如窮人之無所歸。負罪引慝,孝感動天。嘗耕於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帝堯聞之,妻以二女,歷試諸艱。天下大治,因禪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歡心,故始終不見父母不是處。人倫之變,至舜而極。然能盡愛敬之誠,則至頑如瞍,尚能底豫允若,況頑不如瞍者乎。

【白話解釋】  ; 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華。他的父親叫瞽瞍,沒有知識,又喜歡妄作妄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賢德,可是早已亡過了。他的後母呢,口裡是不說忠信的言語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 他們常常想了計策,要謀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號哭泣,同窮苦的人沒有歸處一樣。並且以為父親、母親、弟弟的種種行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夠得到爺孃的喜歡。舜帝這樣的孝順行為,終於感動了上天。 有一次,在歷山地方耕田,大象幫著他耕,飛鳥幫著他耘。堯皇帝得知了,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屢次用艱難的事情,去試驗舜帝,並不覺得怎麼樣。後來天下很太平,堯帝就把皇帝位子讓給他了。

02 漢文帝(西漢時期)【親嘗湯藥】



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從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為代王時,生母薄太后跟隨他住在一起。劉恆與母親感情深厚,傾心地侍奉她,盡力讓她感到快樂和滿足。 然而薄太后身體虛弱,常患病,連續三年都臥病在床。三年裡,漢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後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給太后煎好的湯藥嘗藥,他總要親自嘗過才放心地讓母親服用,唯恐藥餌失調。那些日子裡,漢文帝往往通宵達旦陪伴在母親身邊,整日整夜的沒法閤眼。三年後,母親的身體終於康復,他卻由於操勞過度累倒了。漢文帝的仁義和孝順感動天下人,加上他治國有方,國家一派興旺景象,並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

《二十四孝》:“西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嘗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親嘗弗進。仁孝聞於天下。”

03 曾參 (春秋)【齧指痛心】


二十四孝記載了曾參齧指痛心的佳話:少年時家貧,曾參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參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閔損(春秋)【蘆衣順母】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zhèn)。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

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5 仲由(春秋)【百里負米】



百里負米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6 董永(東漢)【 賣身葬父】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

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7郯子(春秋)【鹿乳奉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08江革(東漢)【行擁供母】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

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

東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音pi],貧窮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揹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09 陸績(三國)【懷橘遺親】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陸績,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0 唐夫人(唐朝)【乳姑不怠】


乳姑不怠 貴顯聞天下,

平生孝事親。 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鹹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琯,字從律,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1吳猛(晉朝)【恣蚊飽血】


恣蚊飽血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2 王祥(晉朝)【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3 郭巨(晉朝)【埋兒奉母】


埋兒奉母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晉朝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東漢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4楊香(晉朝)【扼虎救父】


扼虎救父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於害。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15.朱壽昌(宋朝)【棄官尋】


棄官尋母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

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16 臾黔婁(南齊)【嘗糞憂心】


嘗糞憂心

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

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17 老萊子(春秋)【戲綵娛親】


戲綵娛親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

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 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18 蔡順(漢朝)【投葚異器】


拾葚異器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

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隻與之。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偶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牛蹄一個,以示敬意。

19 黃香(東漢)【扇枕溫衾】


扇枕溫衾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

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東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20姜詩(東漢) 【湧泉躍鯉】


湧泉躍鯉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

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kuai],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21王裒( 西晉)【聞雷泣墓】


聞雷泣墓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

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于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俱。”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22 丁蘭(東漢)【刻木事親】


刻木事親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

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qú]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23 孟宗(三國)【哭竹生筍】


哭竹生筍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三國時期吳國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孟宗,字恭武,

三國時吳國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4 黃庭堅(北宋)【滌親溺器】


滌親溺器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

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馬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子非魚



二十四孝是古人孝敬父母長輩的故事集錦。這些故事或捨身或忍氣,或乖覺或伶俐,不僅在古時影響巨大,就是在倡導新型孝道的今天,也具有不可小覷的深刻影響。

二十四孝的故事最早見於西漢時期的《孝子傳》。後來不斷有新的增添和續補,也屢經刪改修飾,最終由元朝的郭守正完成了這部《二十四孝》的編撰結集。

二十四孝的故事:

孝感動天 戲綵娛親 鹿乳奉親 百里負米

齧指痛心 蘆衣順母 親嘗湯藥 拾葚異器

埋兒奉母 賣身葬父 刻木事親 湧泉躍鯉

懷橘遺親 扇枕溫衾 行佣供母 聞雷泣墓

哭竹生筍 臥冰求鯉 扼虎救父 恣蚊飽血

嘗糞憂心 乳姑不怠 滌親溺器 棄官尋母

應當說,這裡邊的大部分事孝故事,都是倍受尊享和崇尚的孝義人倫,涵蓋了華夏民族古老的奉親事孝情懷,給古來孝道披上了一層溫暖而濃情的外衣。

這裡邊的故事,有的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崇,有的卻應該擯棄和排斥,並不應該悉數全盤吸收,而是應該有選擇的批判性吸納,對於那些痴迷的愚忠愚孝則應該完全剔除,而不應該再來荼毒戕害人們的心靈。

魯迅先生就針對二十四孝的具體故事做了批判性篩選和剝離,將一干帶有糟粕性質的毒害心靈愚孝進行了大膽的抨擊和批判,提醒國人不要為了愚忠愚孝而背棄天理人倫,做出毀滅三綱五常的狂悖之舉,這也是我們今天應該採取的應有態度。

我個人也對其中的幾條至孝故事頗有感觸:一則是王裒的“聞雷泣墓”。孝子王裒為了乃父的被害,一直西向靜坐,面對七度臨詔徵擢,一直不肯出仕,直視司馬家族為死敵仇讎,一生不奉詔就仕,凸顯了一個文人士子的高貴氣節和對父親的最好紀念。但王裒卻對寡母至親至孝。即便是母親仙逝,也一直在盡一個孝子的孝義。其母生前怕雷,遇有雷聲則肝膽俱裂面如死灰,王裒則將母攬入懷中,以身體護住母親耳鼓,讓雷聲不再襲擾母親。母親死後,王裒在母親墓旁結一草廬,遇有雷雨,依舊趴在母親墳頭哀告,要母親不怕雷聲,因為有兒子在為她老人家遮風擋雨,以身抗雷。

每每看到這個故事,禁不住淚水涔涔,仰天長嘯,天下孝子如此,乃母何懼其雷。

還有一個故事叫埋兒奉母。郭巨家貧,卻執著養母,一應傢俬都分給了兄弟,自己一貧如洗家徒四壁,卻依舊奉母如初。後來實在貧窶不堪,拿不出飽腹的食糧,覺得家中小兒在和母親爭食,竟然執意之下要將小兒活埋,以換來母親的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其妻雖不情願,亦不敢違拗,迫不得已隨了他一起挖掘埋兒坑穴,忍不住淚水涔涔而下,泣不成聲。卻不意挖出了一罈金子,一家人從此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富足生活,那個眼看就要葬身坑穴的小兒,也能再見天日,而不是成為愚孝的犧牲品。

今天再來品評這段故事,竟然有說不出的一種酸楚,也有一絲寒徹骨髓的悲涼,生在如此家庭的小兒,若不是天佑其命,早已歸了黃泉,成了愚孝的殉葬品。

以上一正一反兩則故事,一個正向正能量,一個負面負影響,我們今天的事孝奉養,就要嚴加甄別區分,而不能將至親骨肉一併深埋。

二十四孝在今天,雖然不具有天性的追隨性和執行力,也失去了一部分說服力和影響力,但依然還有頑固的思潮在銷蝕和盤剝人們的心智,這就需要我們時時警惕身邊左右的所謂愚忠愚孝,改良我們的奉養習俗,用新時代的贍養標準來侍奉雙親高堂,讓人間大愛有形,大音有聲,悲劇不在,悲情不再。





龍吟148119260


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

百里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

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

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

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

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

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

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關心是一種美德


二十四孝的故事聽過,《哭竹芽》,《臥冰求魚》,《王華買爹》,我認為只應該學精神,不應該學行為。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二十四孝是:

1、孝感動天;2、戲綵娛親;3、鹿乳奉親;

4、百里負米;5、齧指痛心;6、蘆衣順母;

7、親嘗湯藥;8、拾葚異器;9、埋兒奉母;

10、賣身葬父;11、刻木事親;12、湧泉躍鯉;

13、懷橘遺親;14、扇枕溫衾;15、行佣供母;

16、聞雷泣墓;17,哭竹生筍;18、臥冰求鯉;

19、扼虎救父;20、恣蚊飽血;21、嘗糞憂心;

22、乳姑不怠;23、滌親溺器;24、棄官尋母。


貓大魚小姐


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贍養老人孝敬老人是下代的責任,前輩經常說的一句話叫孝父母不如順父母,說的就是要孝順老人。順從老人,關愛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