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产区基层有近50%粮源待出手,做好以下7点可把握好卖粮时机

按照往年的行情走势,年后玉米价格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回落,这主要是因为年前大部分农民会选择惜售,有着年后卖粮的习惯,短期市场供应量明显增加时,就容易形成买方市场。不过今年的玉米市场却没有步入往年的“套路”,而是迎来了轮番上涨行情,2月3日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调10-50元/吨,山东地区玉米价格整体上调20元/吨,北方港口平舱价比年前整体上涨了70元/吨。2月5日山东地区玉米价格再次上调10-30元/吨,广东港口玉米成交价上调20-30元/吨,而2月6日玉米价格上涨的势头又传导至东北主产区,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玉米价格上调10元/吨,吉林多地上调玉米价格10-20元/吨,华北地区玉米价格表现平稳。

从2月10日的粮食收购价格周报来看,全国玉米平均收购价为0.89元/ 斤,环比涨幅为1.4%,其中四川地区玉米平均价格为1.06元/斤,环比涨幅为2%,成为目前玉米市场的领跑者,不过该地不属于玉米主要产区,只能代表局部地区玉米行情。再来看看东北、华北两大玉米产区,辽宁、内蒙古地区玉米收购价相对高些,均价分别为0.93元/斤和0.89元/斤,环比上涨1.8%和2%;山东和河北地区玉米收购价分别为0.99元/斤、0.96元/斤,环比涨幅分别为1.2%和0.9%。当前多地玉米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主要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粮源供应失衡的现象还会存在,这也会使得部分地区玉米价格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一现象呢?个人认为主要跟以下4个方面有关。

玉米主产区基层有近50%粮源待出手,做好以下7点可把握好卖粮时机

粮食收购价格周报


一、需求企业玉米库存量偏紧,而厂门口到货量明显不足

玉米消费需求,通常情况下,分为两大块,一个是玉米深加工领域,比如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油等;另一个就是玉米饲料需求,这一需求占比超过了60%。一般来说,年前玉米需求企业会进行补库备货,备货的周期也不尽相同,有的备货15天左右,而有的备货30天以上。以往在农历小年前会完成备货环节,以满足春节假期期间的生产需要,不过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也是需求企业没有预料到的,年后收粮难度明显加大,有的地方甚至收不到玉米粮源,特别是玉米饲料需求方面,很多养殖户也没有提前备货很长时间,如今却发现饲料难以采购,而饲企因为厂门口到货量大幅度减少,原有库存量却不断消耗,为了提高厂门口到货量,只能通过上调玉米收购价的方式,也就出现了玉米价格轮番上涨的局面。

二、基层农户余粮相对充足,但短期粮源流通受到影响

2月18日,相关方面发出了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度,截止2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5925万吨,同比减少323万吨,按照2019年4月30日的收购总量来看,当前玉米的收购进度为50%左右,也就意味着目前还有将近5成的粮源还在基层。华北地区玉米采收相对较早,再加上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较多,农民惜售心理不是那么强烈,而东北主产区玉米采收整体推迟,再加上很多农民有着年后卖粮的习惯,使得当地基层农户手中粮源较多。不过受疫情影响,多地村庄车辆无法正常进出,人员更不能随意走动,粮贩到基层收粮难度很大,短时间内粮源流通明显受阻,这也是当前玉米价格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基层农户来说,此时想卖粮也不容易,因为粮贩难按照以往那样收粮,很容易形成有价无市的现状。

玉米主产区基层有近50%粮源待出手,做好以下7点可把握好卖粮时机


三、临储玉米提前竞拍,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压力

正常情况下,临储玉米拍卖是在4、5月份开始,然后在当年10月份左右结束,这期间大部分农民手中都已经将粮源出手了,这期间玉米价格的波动对农民的影响就很小,不过当前宏观调控再次出手。2月4日相关方面发出消息,从2月7日开始投放296万吨政策性玉米,该玉米的投放跟以往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只能是玉米优势产区之外的饲料深加工企业才能竞拍,而且要提供相关的证明,确保粮源只流向饲料加工企业中。在此时启动特定条件的玉米竞拍,说明需求企业缺口较为明显,能否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恐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此次竞拍总量虽然有296万吨,但如果看具体细分的标的,就可以看出实际投放量还是比较少的,比如广西和四川,作为我国的养猪大省,玉米饲料需求是比较大的,而本次玉米投放量分别为15万吨和19.5万吨。

四、进口玉米预期增加,对粮价形成利空

2019年累计进口玉米479万吨,月均进口量为39.92万吨,累计交易金额为72.8亿元,2019年玉米的进口关税配额为720万吨,其进口量占进口配额的66.53%,似乎进口量离720万吨还有不少的差距。不过2019年的玉米进口总量是近些年来的峰值,比如2017年、2018年的玉米进口量分别为283万吨和352万吨,把前几年的数据一对比,就会发现玉米进口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而且2019年的进口粮源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比涨幅为36%。进口玉米之所以越来越多,主要还是因为其价格优势较为明显,比如2019年的进口玉米,平均价格为0.76元/斤,这样的价格还是含税价,比我国南北港口的玉米价格便宜了0.2-0.3元/斤。根据当前的形势看,2020年玉米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扩大,很有可能接近720万吨关税配额,低价玉米带来的市场冲击还是存在的,也使得后期玉米价格存在一定的变数。

玉米主产区基层有近50%粮源待出手,做好以下7点可把握好卖粮时机


现阶段需求企业渴望能收到更多的玉米粮源,以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在基层粮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小幅度上调玉米收购价,通过调整价格的方式来试探市场情况。另一方面主产区农民手中还有不少玉米,这些粮源由于种种原因,短时间还难以供应市场,这也使得当前玉米供应失衡,利好于玉米价格上涨。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连续上调收购价,有的甚至突破1元/斤,面对当前的市场行情,手中还有余粮的农民该如何应对?个人认为农民在卖粮时需考虑以下7个要点。

1、有条件的可趁机逢高卖粮

根据当前的收购进度推算,主产区还有将近50%的玉米粮源在农民手中,随着多地物流运输陆续复工,“北粮南运”将会逐步畅通,玉米粮源的流通性会明显好转,粮贩也会逐渐活跃起来,需求企业厂门口到货量有望回暖。作为生产企业来说,当厂门口到货量明显增加时,话语权就会开始转变,部分农民手中的粮源急于出手,需求企业容易趁机下调收购价,也就是说玉米价格有回落的风险。那么对于一些年后不断上调玉米收购价的地方来说,在当地玉米价格上涨的时候出手,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收益,一旦后期集中售粮,那么玉米价格就可能由1元/斤下调至0.9元/斤,10000斤玉米收益上就减少了1000元。因此,在相对高位选择变现,可以将收益守住,否则价格回落后,种粮收益就会打折扣。

玉米主产区基层有近50%粮源待出手,做好以下7点可把握好卖粮时机


2、与粮贩保持密切联系

虽然目前多个省市发出消息,有序放开道路限制,各企业的复工也在陆续推进,但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很多地方依然处于管控较严的状态,有的是只出不进,有的是只有本地人,并且有相应通行证的才能进出,外地人员和车辆依然是不可随意进出的。此时很多粮贩也是不敢轻易走动,一方面是由于交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自身安全的考虑,基层农户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自己想卖粮,但是没人到村里收粮,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也不要一直等着。此时要主动与之前的粮贩联系,一方面了解当地玉米购销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多了解玉米的市场价格,这样后期卖粮时,自己也心中有数。

3、做好粮源储存,谨防霉变

虽然已经过了立春节气,但北方多地依然有雨雪天气,玉米的储存又是一个问题,如果农民在储存玉米时,没有将温湿度控制好,出现了一定的霉变,那么玉米品质就会大幅度下降,有的粮源甚至会无法顺利出手,其价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当地短时间无法顺利卖粮的情况下,农民要想办法将自家的粮源储存好,水分可以适当的减少,但一定不能出现霉变,因为一旦霉变了,那么自己手中的玉米就不值钱了。在实际卖粮时,有的农民惜售心理较强,比如玉米价格在0.9元/斤时,选择继续惜售,认为价格会突破1元/斤,可自己却忽视了粮源的储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霉变,后期玉米价格即使站上了1元/斤,自己的粮源也不可能卖到1元/斤,很多时候,囤粮惜售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玉米主产区基层有近50%粮源待出手,做好以下7点可把握好卖粮时机


4、注意当地物流运输情况

年后玉米市场出现难得的上涨行情,可以说与物流运输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宏观角度来看,玉米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对平衡的,2019年玉米总产量基数不小,玉米消费需求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理论上来说玉米价格不具备较大幅度上涨的条件。只不过是因为中间运输环节出现了矛盾,导致基层粮源不能顺利出手,而需求企业也不能及时采购到粮源,进而引起玉米价格出现波动。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农民也要留意当地的物流运输情况,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粮源能否顺利变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自己卖粮时机有个参考,因为一旦当地的物流运输全面恢复后,玉米的购销会进入两旺的状态,玉米价格容易出现小幅度回落,当然,如果当地的物流运输仍在管控中,那么玉米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5、避开集中售粮,推行分批卖粮

自从2016年对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后,玉米价格的波动就转向市场化了,没有了托市收购,农民在卖粮时,就与粮贩之间存在价格博弈,实际上这里面跟三个角色有关,第一个是种植户,可以说是生产者;第二个是粮贩、贸易商之类的,在玉米流通环节起到很大的作用,属于中间商;第三个是玉米深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这类需求企业可以说是消费者。实际操作时,种植户集中售粮时,中间商和需求企业往往会趁机进行压价,使得农民下调心理价位,如果企业收粮难度加大,那就只能通过上调收购价的方式,来刺激粮贩、贸易商出售粮源,进而传导至基层农户那里。后期玉米购销恢复常态后,农民卖粮应当分批进行,比如第一次出手30%,隔断时间再出手30%,最后价格合适时再出手40%。

玉米主产区基层有近50%粮源待出手,做好以下7点可把握好卖粮时机


6、自己主动将粮源划分等级

很多时候,农民在卖粮时,不是很注意粮源等级,觉得这是粮贩做的事,自己只需要将玉米储存好即可,结果在卖粮时,自己认为不错的粮源,到了粮贩那里,就得不到预期的价格。这里面很大的问题出在粮源等级上,有的种植户没有提前将玉米划分等级,全部集中在一起,如果收粮时粮贩发现里面有不少杂质,或者抽检时发现水分偏高,那么玉米收购价就高不了。为了能卖个好价钱,农民在卖玉米前,应当先对自家粮源进行等级划分,14%水分的粮源就不能和20%水分的混合在一起,只要自家玉米品质过硬,粮贩在收粮时也就没有那么多压价的空间。当然自己提前对粮源进行等级划分,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从综合收益来看,这样操作是有必要的,毕竟可以增加综合收益。

7、了解当地相关方面的扶持情况

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主粮作物之一,虽然不再有水稻、小麦那样大范围的托市收购,但从实际的市场行情来看,宏观调控依然力度不小,特别是东北地区,不仅有玉米生产者补贴,而且有时也会启动地方收储。如果放在往年,此时正是主产区农民将玉米变现的时候,今年年后收购整体推迟,导致玉米收购量同比明显减少,这种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推迟,相关方面也会积极采取行动。就拿黑龙江地区来说,2月19日当地农业及粮食部门就发出消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出7条举措,让农民早点顺利卖粮,这样的举措发出后,玉米市场的活跃度会逐步恢复,农民卖粮也会相对顺利。当然,由于不同地区采取的措施有差异,农民需要及时了解当地的扶持情况,这些消息掌握后,对于后期卖粮是有较大帮助的。

玉米主产区基层有近50%粮源待出手,做好以下7点可把握好卖粮时机


总之,年后玉米价格出现上涨行情,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真实的市场表现,这就只能靠时间来验证了,但从大的方向看,这种因外界因素带来的上涨行情,很难具有持续性,一旦基层农户售粮进度加快,玉米价格就会回落至正常水平。因此,对于手中还有余粮的农民来说,此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理性把握好售粮节奏,即使短期想囤粮待涨的,也一定要将粮源储存好,如果品质不达标,后期玉米价格涨得再多,自己也无法从中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