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有素但未参加过实战的士兵与未参加过训练但参加过实战的士兵,哪个更厉害?

海东青海东青


二战时期美国新兵,咋把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老兵消灭了的。美国兵都是战时临时抽调的,日本人咋打不过。


波波033204


训练有素的士兵与参加实战的士兵,谁的战斗能力更强。不可否认,当然是参加实战的士兵更强,笔者用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笔者是参战老兵,训练不到半年就随连队进入法卡山前线阵地担任防御作战任务,进入前线阵地之前,笔者是军区指定班排新战术训练大纲示范先行班机枪手,所谓的班排新进攻防御作战训练大纲,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后,在作战中根据作战经验发现不足,而重新改正强化新的班排进攻防御战术训练教案。回归正题,在前线阵地担任防御作战任务二年半的时间,笔者和战友的一起曾经接受无数批来前线阵地实习的各部队优秀干部,其中有陆军军官学校学员,内地部队的营连排级干部,笔者当过最高级别首长的班长是之前大军区政治部的领导。这些优秀干部到前线后都编入班排,与战士们一起执行各种作战任务,如阵地值班,边境巡逻,越境潜伏,追捕特工,前沿敌情动态分析判断,各种地形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应敌办法等等。要深度去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去更深入说明,从个人的经历来看,有实战经验的士兵比训练有素的士兵更有战斗力。











老虎208626539



李宗仁回忆录有个说法,他认为,在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军各部队因为长期在军阀混战状态,所以战斗经验都是比较丰富的,而日军在九一八之前的战争经验就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所以部队的中下级军官普遍缺乏战争经验。所以,他认为如果指挥得当,是完全有能力击败日军的。

但是一打起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日军中下级军官确实比较缺乏实战经验,但是日军的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对国军来说,完全是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虽然日军的实战经验缺乏,但是在打起来之后,有之前比较高的训练水平,加上有装备优势,所以完全弥补了实战经验的不足。李宗仁所谓的国军实战经验丰富的优势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就以步炮协同来说,日军因为火力优势明显,各种炮齐全,炮弹充足,所以在打起来之后,就靠嘴角的炮兵轰,步兵冲,已经是国军完全可望可不可及的优势了。在日军炮火覆盖的时候,国军因为炮和炮弹都比较缺乏,所以只能躲着,等到日军开始步兵冲锋的时候,才能抵抗一阵子。而等到日军炮火覆盖和延伸射击结束的时候,国军的阵地基本上就被打烂了。

而且,因为国军士兵多数是长期在各种军阀内战中活下来的兵油子,所以战场纪律是比较差的,执行命令都要打折扣。相比之下,日军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是战场纪律很好,在炮火覆盖和延伸设计的时候绝不乱动,该步兵冲锋的时候,没有命令绝不后退。即使突然被包围,日军也能马上就地组织还击,而不会慌乱。


如果说阵地战因为武器装备水平差距太大,日军是海陆空立体战,国军的战斗经验无法发挥出来,那么在遭遇战中双方的表现就可以检验出部队的基本素质和战斗经验。而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的表现也是完胜国军。日军在被国军突然包围之后,也能就地组织还击,占领有利地形,坚守待援,而国军如果碰到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全军崩溃,完全看不出来国军的经验丰富在哪里。

即便是在战败之后撤退的时候,国军的表现也是完败给了日军。日军在撤离战场的时候都可以做到交替掩护,有组织的撤退,而国军一旦战败,撤退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会完全溃败,各级军官会甩掉部队先跑,部队就会完全打乱建制乱跑,最后变成溃散,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时都是如此,一说撤退就变成了无组织的溃散和逃命。


萧武


训练有素的士兵(但未参加过实战),有强大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支撑,可以做到背负几十公斤,一路摸爬滚打几十分钟后,射击时依然做到不喘不晃,稳稳的命中目标。即使是长时间作战,做各种进攻动作、隐蔽动作和装弹动作速度也超快。或者在负重几十公斤一路摸爬滚打后,依然近战战斗力不减。无论是行军速度还是战斗速度以及战斗力战斗耐久力,都超强。而且强大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可以支撑起各种战术,甚至是超越常理的不可思议战术。

弱点是,战场经验不足,容易很快就丢了性命…[泪奔]但是,有个半年一年几年下来,基本就无敌了。

而实战经验丰富,从未参加过素质练习的士兵。毫无疑问,都是经验丰富的、不,应该说是心眼多的。否则,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弱的掉渣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久历战场后,还能生存下来的。这种士兵即使再能活,也只代表心眼多而已。因为未经训练,只有普通人是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负重几十公斤几乎寸步难行,就算勉强挣扎着跑了几分钟,也会立刻连喘带晃的根本无法持枪瞄准了,心肺功能和力量、耐力、敏捷都远远不达标…只需负重跑几分钟,攻击、闪避、移动速度全面大幅下降…一旦打起来,这些人如果不是卖队友,根本就是团队战术拖后腿的存在。这种人,大部队前进,他负重跟不上;大部队急速后撤,他负重也跟不上;执行战术需要高机动力,他也不行,因为他即使空手都跑不动3分钟…除非躲起来放冷枪外,正面战场上毫无战术和战斗力可言。因为这种人拿着枪、背着子弹跑不动…正常人空手跑1000米就得累死,何况是战场上负重做动作…所以,这种人只能脱离大部队的战斗、脱离小团队的战术,自己猫起来装死或者放冷枪…有时,甚至关键时刻不惜逃跑或装死不出来出卖队友。否则,这么笨的人根本不可能经历数次战争还能活下来…

有些人,看完答案觉得不服。我这样给你说吧。1个训练有素的人未必能在3-5秒内手撕一个未经训练的兵。但只需剧烈跑3分钟后(想想未经训练的普通人体测1000米时那个蠢样子,而且还是无负重、空手跑),1个训练有素的兵,在剧烈奔跑3分钟后,基本上可以依然保持100%的战斗力。而未经训练的兵肯定是连站都站不稳,甚至只能躺在地上喘气了,而且是只有出来的气,没有进去的气那种…所以,只需3分钟,训练有素的兵和未经训练的兵的战斗力差距就会无限拉大…这时1个训练有素的兵可以在几个数之内,随便手撕4-5个连站都站不稳(更别说想端稳枪射击了)的未经训练的兵…这些大喘着气、连站都站不稳的蠢货,只能眼睁睁的被像捏死蚂蚁一样,一个个的捏死,连跑都跑不掉(跑不动)。

所以,假如你是士兵,一旦你身边有那种明明是弱鸡,但是几经战斗最后都能回来,但他身边的战友已经换了好几茬人了。这时,你必须格外小心他。更多时候,我们不怕神一样的对手,怕就怕关键时候出卖自己的人(装死、找借口、关键时候莫名找不到人、跟不上战术、打乱战术、关键时刻不支援、撤退需要人救、甚至搬物资都得需要人帮、利用队友暴露换自己活命等等等等)…


小猫游侠


道理很简单,假如我是指挥官一定选择从战场下来的老兵,绝不会选择训练数年甚至更久的“新兵”,而且我也相信所有的指挥官都会这样选择。实战经验远要比训练过程更加值钱,这就是根本原因。虽然有些极端人士认为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哪怕当了一辈子,也不算真正的士兵,这个奇兵就不敢苟同,战争年代有付出生命报效国家的方式,和平年代也有自己的方式付出青春,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危,使命相同,代价不一而已,一旦发生战争他们照样前仆后继。


这里我们还是围绕主题来简单定论一下,不要过于复杂,也希望各位亲也别将价值观掺入到里面。现在各个国家大部分都称作入伍两年后的士兵为“老兵”,因为他们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完成了作为一名合格军人的基本成绩。他们的军衔也由新兵生为上等兵、下士、中士以及士官等等,这就说名他们有资格称为老兵,唯一的差别是现在不处于战争时期,所以没紧着他们快速投入战场。当今 除了美国为了“全球反恐”而忙的不可开交,大部分国家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目前美军出现的阵亡率也是世界最高的。

主题的厉害两字应该是指他们的作战能力,实战经验仍然占非常大的比重,因为日常训练的体能、射击等科目在实战中会得到成几何倍数增长。当然所有打过仗的老兵都是从新兵通过战场洗礼磨练出来的,走出来之后他们的思维、心里、甚至整个身体都得到了“升华”。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看到了最亲密的战友从身边倒下、看到了他们残缺的身躯,战友可能为了掩护他人选择牺牲自己,熟悉了弹片和子弹在身边横飞的战场环境,晕血、呕吐、哆嗦、不会走路甚至枪都不会拿了等一些“初上战场综合征”就会很好的避免。

从一些历史资料以及实战数据来看,战场上新兵的阵亡率确实要超出老兵许多,所以这不外乎训练的问题,而且现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将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人直接投入战场,这属于白送人头。这样的人从战场上下来的质量不敢保证,没有任何准备的人上战场遭受身体和心灵创伤的可能性更大,有可能影响终生。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万事没有绝对,这里也只是说个大数据,谁也不敢保证打了几场仗下来的人都比没上战场的士兵要好。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观点与交流,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战武奇兵


918事件爆发时,日军参战部队有多少人有实战经验,东北军有多少人有实战经验呢?七七事变时国军的士兵有过几年战争的比例要远远超于日军,最后谁赢了?作战经验并不能让士兵升级,因为有时候你面对的对手完全不同,老的经验压根就没作用。麦克马洪的作战经验远远超过普鲁士总参谋长毛奇,服役时间在7年以上的法军士兵作战经验也远远超过了临时征召的德国士兵,但战争结果是怎样呢,还不是总参谋长动员体制下的德军打赢了作战经验丰富的法军。二战时美军士兵的作战经验也比不上日军、德军,还不是用大大的火力和后勤,又是一路碾压的日军、德军。非洲大陆上的黑蜀黍们战斗经验十分丰富,但是他们的作战技巧和经验有进步吗?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这要看具体训练质量,还有各自一方的武器性能数量和后勤保障能力。一战,没有实战经验的美军,在欧洲战场表现就非常突出,一点不惧怕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德军。

美国于1917年4月所作的准备很差。人口在一亿以上,它的军事实力却只有十九万六千人,其中七万七千人是陆军正规军,其余是国民警卫队。军事装备不是过时,就是没有。没有单独的空军——陆军的五十五架飞机是通讯兵的一部分,连执行侦察任务也是不牢靠的。

但是,在5月19日美国通过征兵法,到秋天,首批300多万应征入伍者穿上了军装。潘兴立即定下了调子:这将是一支在美国人指挥下的美国军队,而且师的编制要大,几乎达2.8万人,约为英法陆军师的两倍大。

而且,在美国国内,全国正在动员,包括人员、工厂和资源。全部工厂三班倒。规模更大的师,更多的武器,完善的新兵训练。

自1915年以来,西线就从未用过骑兵,但美国陆军部依然买了一百万条马毯,二百万只饲料袋,九十四万五千副马鞍和二百八十万个马笼头。美国人的资源太多,德军已经顶不住了。


深度军事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士兵即便是参加过实战那也只是野路子,不仅算不上精锐部队,还是乌合之众!这种兵一对一玩单挑可能还可以,但是用来打仗的话会死很惨,如果跟对面训练有素的部队交手就是送人头的。

首先,部队打仗不是个人单挑。更多时候需要配合的,比如有人擅长格斗,有人擅长狙击,然后经过部队这个团队大家分工,通过配合扬长避短,这样打起仗来才会有战斗力。反过来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那么一群人在一起就是一群鸡鸭,他们可能有各自擅长的地方,但是却因为不懂得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导致军队混乱无法指挥,这样的军队肯定没有战斗力。

其次,在现代军事中,没有经过训练,即便参加过实战也不会带来什么实际的经验增长。简单来说,未经过专业军事训练的人可能体能很好,可能单兵格斗能力很强,甚至也懂得开枪枪法也可能凑巧不错,但是呢,他分得清步枪机枪狙击枪吗?他懂得各种战术规避动作吗?甚至他懂得怎么操作夜视仪,测距仪么?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需要专业知识才能驾驭得了的。


优己


这要看具体情况。

参加过实战不等于战斗力强,屡战屡败反而会严重挫伤士气,使之毫无战斗力。

军队中有一种人被称为“老兵油子”,为指挥官所深恶痛绝。这种人战斗经验丰富,但却不是指导新兵有效战斗,而是把有关经验用于保命,极易带动所在单位怯战避战。

这种人怎么谈得上战斗力!

训练非常重要,实战未必能取代训练,尤其在高科技时代。

美海军经常处于战斗值勤中,经验肯定丰富吧?可偏偏出了几次非常低级的撞船事故。

骄横大意是一方面,另一个原因就是长期出任务,挤占了训练时间,造成业务水平下降。

一味强调以战代练并不科学。


真正鳄鱼不哭


1、在冷兵器时代参加过实战的士兵厉害。因为冷兵器时代士气非常重要,影响士气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士兵的勇气。没有参加过实战的士兵,在平时训练的再刻苦,一到了战场上见到的了血,见到了死人,他就会脚发软。冷兵器时代动辄上万人之间的混战,阵型绵延数十里,其实真正能够短兵相接的也就是前几排的士兵,其他人都堵在后面基本看不到前面的情况,这个时候一个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那些将军提到的词就出现了,那就是士气,士气弱的一方,也就是那前几排虽然没死多少人,但他们已经害怕了,然后就会边退边打,或者有几个转身就跑,这个时候后面的士兵一看,别人跑咱也跑,这就是所谓的兵败如山倒,其实真正古代战场上正面硬刚死不了多少人,死人超过两成还没崩溃的队伍已经全是精锐了,一般死亡超过一成大家就都跑啦。然后那些大将军就会收拢残兵败将,再重新鼓舞士气。

2、而在现代的战争中,训练有素的士兵就更加厉害了。因为在现代战争当中,一般不会出现太多的短兵相接。更多的士兵需要训练他们的纪律性和操作武器的规范性。而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只需要听从上级的命令,他们只需要按照上级的命令操作自己应该负责的武器系统就够了。有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有见到对方敌人的尸首就已经赢得了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