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我是在山城博山長大的。那裡有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尤其是過大年。

進臘月,人們開始繁瑣而又勞累的“忙年”。過了大年,人們又忙活著“玩十五”。此時的博山城,到處張燈結綵、彩門盈街,鑼鼓喧天、鞭炮遍鳴,山城一片歡樂喜慶的景象,人們迎春的喜悅盡在不言中。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大人過年圖的是團團圓圓、歡歡樂樂;我們這些不諳世事的孩子們盼著過年,為的就是“吃餃子、放火鞭、看扮玩”。包餃子是大人的事,放火鞭是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只有“扮玩”是大人孩子都喜歡的事。

扮玩的花樣很多,每年都會有新的節目出現,而傳統項目也是每年都有改進,不會讓你厭倦。說是扮玩,其實是各種雜耍的大組合、大展示、大表演,各個隊伍都有絕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看扮玩比看文藝演出更過癮。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扮玩是以動的形式為主,鑼鼓開道,沿街行遊,在人多、場地大的地方打場表演,讓扮玩達到高潮。另有滿城的彩門、彩燈、燈籠和燈箱相襯托,讓扮玩更有看頭。博山的彩門很有特色,兩邊立柱上的小玻璃櫥展示著一些小物品,重頭戲在中間的門樓上,那些會動的、會響的大展品都在上面。大街中間人山人海,駐足翹首望景觀,洋溢著歡樂的笑容。要說這彩門,還是企業扎的好,電機廠、美琉、陶瓷廠等單位的彩門最受歡迎。夜晚的山城燈火輝煌,爆竹閃響、禮花飛天,鑼鼓喧天、五彩繽紛的扮玩隊伍姍姍而過,山城的正月真是美極了!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博山的扮玩不同於外地的“鬧元宵”。外地的鬧元宵活動一般是在元宵節前後,也就幾天的時間。而博山的扮玩是從年後的初六、七就開始,忙活著扎彩門、做花燈,扭秧歌、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扮芯子、打花棍、車燈、武術表演……,一直到正月底才結束。所以,博山的老人們都說:“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了年”。

博山扮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明清時期為初盛,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大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最盛。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記得六三年的春節,博山城特別熱鬧。博城公社和各街道居委會紛紛行動起來,把過去的祖傳手藝端了出來,盡顯其能,展現絕技。老傳統的扮玩隊伍群湧而出,都快出正月了,人們還意猶未盡,夜光下的西冶街、稅務街、大街,新建一二路上,還擁擠著扮玩的隊伍,熱鬧不減。

這種歡樂的氣氛一直延續了好幾年。

小時候的正月裡,常常是早早地就跑到西冶街南頭等著看扮玩。街頭有塊算是比較大的場地,扮玩隊伍一般都會到這裡表演展示,整個博山城數這裡最熱鬧。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四面八方來的隊伍匯合在西冶街南頭,那鑼鼓聲響成一片,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博山鑼鼓非常講究。一般由一面大鼓,八面蘇鑼、六面手鑼、一個點鑼,四對大跋,六對饒,四對鑔,六對碰鈴組成。博山鑼鼓鼓點洪亮,鼓樂動人心魄,催人心花怒放。每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鼓譜,離著老遠就能聽出來是哪家的鑼鼓。李家窯的鑼鼓最有名。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扮玩就要先打場子,有了場子才能表演。看!那舞龍的隊伍,龍頭雙眼閃閃發光,龍身左右翻滾,龍尾上下搖擺,隨著龍頭昂首前進,遠遠望去,真是龍騰飛舞,人顯神威。人群速速後撤,場子在不斷擴大。若是晚上,舞火龍的打場子更精彩,拋火藥者使得夜空團火爆起,有人對著昂起的龍頭吹動玻璃喇叭,配有忽輕忽重的鑼鼓聲,讓人驚駭。場面煞是壯觀。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說起扮玩,我對“李家窯五隻船”印象最深。項羽和虞姬的雙人船最大,遠看兩人坐在船艙裡文雅而又逍遙,可那是兩個人揹著揹帶提著五六十斤船體在走。給人以歡樂,玩者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打場子的時候,大船在急促地鑼鼓聲中“叫場”,四隻小船跟隨划槳人繞場跑動“促場”。船簾隨風飄逸,絲綢墜飾甩抖,似船舶在海浪中飄泊,煞是好看。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西寨的龍燈火雲只有晚上能夠看到。龍燈上來之前,先有火流星打場子,孩子們各顯其能,把手中的兩個火球玩舞出大車輪、小車輪、滿天星、蘇秦背劍等數種花樣,火星四濺,漆黑的夜晚閃出無數的流星飛火,站在街頭的人們速速避閃。鼓樂之後,忽見黑夜龍騰之上突有一團煙火似閃電當空爆起,昂起的龍頭髮出高昂尖厲的嘯吟之聲,鶴唳龍吟。鑼鼓忽輕擊忽急擂,雷聲滾滾似天嘯,兩條龍燈姍姍入場,隨拋火者揚出火花,龍頭會迅速擺動的方向追逐,巨龍似欲騰雲駕霧;看天矯盤旋,飛龍吐火盤柱,屈伸騰驤,極形盡態。手執雲彩燈的孩子們,滿場飛奔,營造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氣氛。這是扮玩裡最精彩表演。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打花棍是博山的傳統節目,多數是女孩子表演,有單舞、雙舞、群舞數種形式。五顏六色的花棍在女孩子的手上、身上、腿上舞出各種優美的動作,相當精彩。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芯子”表演是淄博的特色。除了博山芯子還有周村芯子、南仇芯子。四位或八位抬芯人隨鑼鼓樂譜邁著碎花步前後走動,顛簸有序,使站在芯子頂端的小演員顫顫悠悠,衣裳長袖飄飄起舞,宛若天仙九霄下凡。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博山在傳統芯子的基礎上有不少新的發明。如抗芯子,是單人從腰間綁上鐵芯,孩童被挑在頭上部的芯子頂端,這樣人物活動更加自如,只是抗芯人更加辛苦。大莊“獨杆抬芯子”是採用槓桿原理,將人固定在橫杆的一端,杆中心為支點,另一端人為地起壓、懸搖、放鬆,使騎在杆頭的人起伏有致,舞動長袖,飄飄欲仙,頗象民間的盪鞦韆。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博山扮玩中最精彩的節目是踩“高蹺”。踩高蹺是一種秧歌類的民間藝術,《列子·說符》中早有記載,在中華大地流傳甚廣。所使用的械具簡單,動舞好學,但要表演的精彩、動人卻不是那麼簡單。舞者雙足踩著木蹺進行表演存在著一定危險,而且非常辛苦。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木蹺低的也就三四十公分,我見過最高的達一米八五。高蹺在街裡的青石板路上行走十分艱難,它的平衡很難掌握,不能邁步大,也不能停頓。高的木蹺兩邊都有專人伸著長杆,時刻準備著扶撐。高蹺如此驚險、難踩,讓表演更加亮眼。

博山的高蹺以安上村為最古,相傳已達百餘年。安上村的"鬧八仙”,八仙分乘八隻大仙鶴立於高蹺之上,行走在大街上十分扎眼。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高蹺以隊舞為主,伴有特技表演。如南關的矮蹺“撲蝴蝶”、 三元村的“百鳥朝鳳”、 街北村的“疊羅漢”、鎮東村“水漫金山寺” 等節目,尤其是老鱉頭一伸一縮的,冷不丁會衝你伸過來嚇唬你一下,讓你不勝防。還有那扇動著兩隻碩大的翅膀的大仙鶴翩翩而來,猶如大熱天有人搖著大蒲扇。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另外,十字路的“十二屬相車子燈”也很獨特。四個燈籠串在一起,隨車輪沿不同方向旋轉,舞者推車交叉穿行,時快時慢,夜色中閃爍著五彩曲線,給扮玩增添了不少樂趣。

博山是盛名的武術之鄉,歷史悠久,拳種流派較多,武術豪傑輩出,扮玩是武術愛好者們一展身手的舞臺。十字路的武術最精湛,用行話說就是:“上武得道、中武入喆、下武精技”。只要有他們的表演,那準是人滿為患,掌聲不斷。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套路表演,還是散打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武術中的奇門兵刃集健身,防身,表演,競技於一體。一根繩索軟中帶硬加連著短木棍,兩節三節叫棍,四節叫钂,七節九節叫鞭。它們柔中有鋼兼具能收能放、短小精悍且攜帶方便,是武術中最得心應手的兵器。尤其是三節棍、七節鞭快速靈活,剛勁有力,招法奇特,變幻多端,熟練地劈、掄、摔、打、蓋、掃、截、掄、掃、纏、繞、掛、拋之技擊,看的眼花繚亂,觀眾陣陣喝彩。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博山扮玩的種類還有很多、很多……

隨著歲月的流失,和我離開的時間之長,那些美好都留在了記憶裡了。

很想能有機會再回到那裡看看扮玩。徜徉在孝婦河畔,感受山城的年味。

今年春節,正逢千古未遇的新冠疫情,看來只好等到明年了。

老博山人記憶裡的扮玩


相約明年的正月,我們博山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