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有多少兵力,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

苏枫樱


每当我们提到名国时期军阀的时候,大家就会想到袁世凯,因为他就是北洋军阀的领头人了,而接下来的所有军阀又都是北洋军阀的分裂势力。在袁世凯死了以后,北洋军阀就被分为了三大派系,分别是皖系、直系还有奉系。

皖系的领头人就是段祺瑞,在它的无为统治下,很快就导致了在他势力范围之内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从此人们对军阀的印象就变得无比痛恨起来了。再然后就要提到直系,他的带头人是冯国璋,冯国璋本身倒没什么称道之处,关键就在于他的背后居然是英美两国支持的,这可是无比坚实的后盾,所以很快他就控制住了长江中下游的几个大省,威势滔天。最后要提到的就是奉系的张作霖,它号称是“军阀第一人”,乃是在所有军阀中战斗力最强大的,占地也极广,整个东北三省都是他的。

那么,在这些军阀里面,为什么只有奉系军阀的张作霖才是最强的呢?凭什么他就能完美的控制住北方的整整6个省份,而其它军阀却不行呢?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奉系军阀只是掌管了3个省而已,它们分别是奉天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后来在直皖两大军阀大战后,双方的实力都大为跌落,从此日本便放弃了资助这两个不成气候的军阀,开始像还在稳定发展的张作霖入手,想将他培养为战中国的第一军阀。而在此之后,张作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顺风顺水了,因为背后有日本人的鼎力想助。直奉两系就这样共同的把持着北京的局面,可俗话说的好,“一山不容二虎”要是想要这两大军阀一起合心合力的管理北京城,那么显然是不可能的。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一个人主掌北京城,奉系的张智霖趁机扩张,也一直都在招兵买马,想以绝对的实力来打败直系。直系的带头人是冯国璋,他的背后可是有英美在支持的,自然也有着跟奉系一样的心思。所以,这两个大军阀就一直在明争暗斗,张作霖的计划也是屡屡都被直系给打破,冯国璋的势力也就发展的越来越大了。

然而,随着局面的变化,双方终于绝对不能再这么斗下去了,于是直奉两系便化敌为友,开始互相合作起来。不久后,孙传芳此人又投靠了张作霖,使得张作霖的势力愈来愈壮大。奉系在这一刻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张作霖此人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一个军阀,在1927年的时候,张作霖受到邀请,在北京就任了他梦寐已久的大元帅,成为了整个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哪怕是蒋介石,官位也没有他高。后来,奉系军阀又陆续统治了各个省份,也就是东北六省。

在统治了这么多的地区之后,问题又来了,那就是这么广阔的统治范围,张作霖是如何将他们攻打下来的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这还得从东北这个地区开始说起,当初奉系军阀的起源就是来自于东北。

而东北是个什么地方?它乃是中国最强大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拥有着全国最完善的工业制造技术,可以制造出无数的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装备,再加上那里民风很正,军队的战斗力也是极为强悍。

除此之外,东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们的农产品生产水平在全国也占据着极高的地位,丰富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军队日常的消费,那些工业的原料还可以用来进行商业贸易,使得奉系军阀变得愈加繁荣,也为军事力量提供了一个绝对的资金保障。

正因为东北有这么多好处,这才为张智霖的强大提前做了铺垫,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北京大元帅的一个重要原因。


猫眼观史


奉系军阀巅峰时期的地盘不止六个省,应该是七省,二区。

1925年10月,即浙奉战争之前,奉系当时控制了七个省:直隶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奉天省、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

外加两个行政区:地热河特别行政区、京兆地区(北京地区)。

另外北洋时期的两个省级商埠:胶澳和淞沪也都被奉系控制。

当时奉军有20个师,40多个旅,骑兵10多个旅,炮兵2个旅,工辎各1团,总兵力达35万。 其中精锐陆军大约十多万人,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

此外,奉军当时还有空军和海军,可谓是三军齐全。

并且,这还只是奉系的嫡系人马。如果加上当时投降奉系的仆从军(江苏、安徽、山东的地方小军阀),张作霖当时能指挥的总兵力不低于50万。


如果把奉军跟当时的其它军阀做个对比:

冯玉祥国民军——20万左右;

直系萧耀南部——不到10万;

直系孙传芳部——10万左右;

晋系阎锡山部——10万左右;

可以发现张作霖当时是真心强,奉系的实力是真心强。

奉系当时能维持如此强大的军力,要仰仗于东北当时的雄厚老底。

东北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都全面领先关内诸省,特别是重工业,占到全国重工业的70%以上。并且当时的东北还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公路网、航空网、铁路网。(全国85%的铁路都在东北)

此外,东北也是当时中国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东北大学、航空学校和海军学校等各类高校。

有了如此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东北的军事底子自然是不低。当时奉军坦克、飞机和军舰一样不缺,装备还颇为先进。此外张作霖还委托杨宇霆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

手上有钱、有人才,还能自己造武器。有这种老底做支持,张作霖想低调都很难。



不过奉系的这个巅峰时期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当时张作霖的势力扩张太快,严重威胁到了江南直系军阀。因而浙江军务督办,直系军阀孙传芳便联络了冯玉祥和苏、皖等地方军阀共同反奉,从而发生了浙奉战争。

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调集浙军4个师另6个旅向上海地区的奉军一个师发动突袭。

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这11个师被部署在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四个省。兵力太分散。

为了收缩兵力实施反击,张作霖便命令驻守上海的一个师撤出,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江苏地方部队(非奉系)认为奉军完蛋了,四个师立即造反,将奉军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师包围。由张作霖任命的江苏督军杨宇霆见势不妙,抛下部队就溜了。

杨宇霆这一溜,等于门户洞开,又是一通连锁反应。浙军与苏军乘胜北进,将奉军驻守在安徽和苏北的部队进一步向北挤压。

张作霖心有不甘,急调4个师另2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并命张宗昌为总司令,让他率部防卫徐州。张宗昌很快就在苏北、皖北一线布防,并有效的阻滞了苏军的进攻。但由于浙军绕到了奉军的背后,打了奉军一个措手不及,张宗昌没办法,只得北撤,并向张作霖请求支援。

当时张作霖非常想支援,但由于冯玉祥派兵向直隶和山东进军,抄张宗昌的后方。张作霖害怕被冯玉祥断了后路,便下令让张宗昌撤退回山东。安徽的地方部队(非奉系)见奉军真的完蛋了,随即加入浙苏联军,一起揍奉军。

由张作霖任命的安徽督军姜登选见大势已去,便宣布辞职,从蚌埠坐火车回到了山东。

至此,浙奉战争结束。从1925年10月15日战争打响,到11月8浙苏皖联军攻占徐州。整个浙奉战争只持续了24天。

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面,奉系损失了三个精锐师,十几个仆从师,连丢江苏、安徽两省。损失非常的惨重。


然而,这并不是张作霖霉运的结束,而是他真正霉运的开始。

1925年11月23日,即奉军兵败东南后仅半个月后,郭松龄便在直隶起兵,以五个军七万人的兵力对张作霖倒戈一击。

郭松龄倒戈让张作霖想死的心都有了。之前的浙奉战争已经让他折了几万精锐,现如今郭松龄反叛,又让他折了七万精锐。奉军能打的部队就十几万人,这两次折腾,基本上把奉系所有的精锐全部赔光了。

当时比张作霖更想死的是张宗昌,因为郭松龄反奉,导致直隶门户洞开,冯玉祥二十万大军席卷直隶和平津地区。然后山东变成了一个南有孙传芳,北有冯玉祥的孤岛。张宗昌晚上睡觉都睡不好,生怕冯玉祥和孙传芳联合揍他。



不过张作霖毕竟实力雄厚,折了十几万精锐之师,他手上还有二十几万部队。在张作相和张景惠等老哥们的支持下,张作霖对郭松龄发动了反攻。(日本关东军也有支持)

1925年底,郭松龄兵败巨流河,张作霖总算是缓了一口气。缓过气来的张作霖对冯玉祥恨之入骨,发誓要搞垮他。

1926年4月,张作霖联合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对冯玉祥发动了围攻。冯玉祥的势力退出了华北。

备注:吴佩孚因为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倒戈,对其恨之入骨。阎锡山因为冯玉祥占了直隶、绥远,对山西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怕他打自己。因此两人对张作霖揍冯玉祥的号召都非常积极。


奉直晋联军击退冯玉祥后,张作霖的势力范围稳定在了六个省,也就是东四省加上直隶和山东。

不过奉系的这个地盘也没稳定太久,1926年6月,广东国民政府北伐。北伐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两广打到了江淮。张作霖前期对吴佩孚和孙传芳都不施以援手,导致两股势力被北伐军击溃。后期虽然出兵援救了孙传芳,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北洋系的统治注定是大势已去了。

1928年4月7日,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以70万大军对张作霖的40万奉军进行了围击。两个月后,奉军全线溃败,张作霖坐火车离开北京。6月4日,他在退往沈阳途中,经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特务炸死。

同一天,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当即就任,带着十万晋军就接管了直隶和平津地区。这是阎锡山第一次入主北京城,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备注:阎锡山联合张作霖、吴佩孚打退冯玉祥后,他认为北洋军阀大势已去,未来一定是国民政府的。他便通电宣称自己有孙中山给他的密信(让他卧底北洋系,伺机响应革命军北伐的密信),宣布山西全省加入国民党,支持国民政府北伐。由于他是同盟会的老党员,同时他也确实有实力。所以国民政府当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承认了他的国民党身份。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班。虽然关内的地盘全丢了,但奉军的底子还在,依然还有三十万大军。如此强大的实力,让国民政府都不得不拉拢张学良。

1928年底,张学良和国民政府达成协议,东四省宣布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旗。

实事求是的说,张学良的这次易帜,不管是从国家大义还是从奉军的利益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东北易帜后,奉军就不再是关内各派系的眼中钉。而由于关内各派对地盘划分不满意。因此关内军阀必然会自相残杀。这对奉系来说,是一个绝佳的东山再起的机会。

1929年,即东北易帜的第二年,关内的国民党派系果然爆发了内战。

先是蒋介石和新桂系开战,李宗仁、白崇禧折了十几万大军,以及除广西老家以外的所有地盘;接着蒋介石又对冯玉祥开战,冯玉祥丢了十几万大军,以及他手上唯一富庶的山东省。

李宗仁和冯玉祥连续挨揍,让阎锡山惶惶不可终日。他害怕蒋介石也会揍自己,就主动拉拢李宗仁和冯玉祥,三方势力与蒋介石于1930年5月进行大会战,史称“中原大战”。



在蒋阎冯李混战期间,张学良是他们四方都在积极拉拢的势力。因为蒋介石和反蒋联军的实力差不多,兵力都是在七十万左右。张学良的三十万大军只要明确表示支持谁,东北军都不用真的打,另外一方肯定会主动认输。

最终,张学良在得到了蒋介石给他许诺的筹码后,宣布东北军支持蒋介石,并率部开进山海关,接管平津地区。反蒋联军听到消息后,瞬间崩盘。蒋介石和张学良成了中原大战最后的赢家。

那么蒋介石许给张学良的筹码是什么呢?说出来也很夸张:蒋介石推荐张学良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并授权他代表南京政府节制奉、吉、黑、晋、冀、察、热、绥八省区的军政。另外,北平、天津、青岛三市也全部划归张学良管辖。

相当于说,黄河以北的地盘,全部都归张学良所有。另外,大批的奉系人物进入南京政府当高官,比如张作相、王树翰出任国府委员,张景惠任中政委兼军事参议院院长,刘尚清任中政委兼内政部长,鲍文樾任参谋部次长等。


张学良和奉系的这次胜利,这就是典型的打仗打的好,不如站队站的好。蒋介石在前线差点连命都丢了,张学良没费一枪一炮,仅表了个态,就拿到了一半的胜利果实。(蒋介石当时的地盘没张学良大。


Mer86


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属于实力比较强的一股军阀。奉系军阀的首领是张作霖,在袁世凯去世之后,张作霖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控制了东三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奉系军阀开始成为北洋军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直皖战争爆发前,奉系军阀的地盘主要是东三省,这时候的奉系军阀大约有几万军队,实力还不如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被直系军阀打垮后,奉系军阀的势力开始快速发展,之后奉系军阀和直系军阀进行了两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军阀击败直系军阀,成为了华北地区的控制者。这时候的奉系军阀基本到达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奉系军阀拥兵四十万人左右,其中张作霖的本部人马大约有30万人,张宗昌的军队大约有10万人左右。因为东北是民国时期的重工业基地,奉军的装备十分精良,是北洋军阀后期最强大的一支势力。

不过在奉军的势力达到顶峰后不久,奉军便遭到了接连不断的打击。先是杨宇霆丢掉了中部的两个省份,然后是郭松龄带领7万精锐部队起兵叛乱。在经过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奉军的势力开始有所衰落,在国民革命军宣布北伐的时候,张作霖的部队大约还有30多万人,仍然是北洋军阀中最大的一股势力。

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北伐,奉军大将张宗昌兵败逃走,张作霖也被迫退回关内。在张作霖退回关内的途中,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奉军的实力再次遭到重大打击。张作霖去世的时候,奉军大约还有30万人左右,不过受到奉军内乱的影响,奉军的精锐部队已经损失殆尽,剩余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根本不是北伐军的对手。张作霖去世后不久,张学良宣布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奉军改名为东北军,奉军的称号不复存在。


军武小咖


实际上,张作霖作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个当家人,他在鼎盛时期所控制的地盘并不仅仅是6个省。

1900年,张作霖在岳丈的资助下办起了“保险队”,这是他的起家资本,也因为办起了保险队,他的手里才有了枪,才有了被清政府招安的机会。

从一个收保护费的胡匪到一个被清政府正式任命的军官,他蜕变得很完美,后来更是凭着剿匪的功劳升任奉天巡防营中、前两路统领,让他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得以出任奉军第27师师长。

1912年的张作霖虽然成为了奉军第27师师长,但是还有一个第28师在冯德麟的手上,所以张、冯二人在奉省也算是平分秋色。

后来,张作霖巧用妙计,借驱逐段芝贵之际,挖了个坑让冯德麟跳,让冯德麟得罪了段芝贵和袁世凯,自己反而得到了段芝贵的“友谊”,从而坐上了奉省督军的宝座,可谓是一箭三雕。

1917年,冯德麟为了能够取代张作霖成为奉省督军,竟在张勋的邀请下,屁颠屁颠跑去北京支持复辟,结果被段祺瑞给抓了,张作霖则趁此良机吞并了冯德麟的第28师。

从此之后,奉省彻底落入了张作霖的手里,他也实打实地成为了奉系军阀的头头。

张作霖会满足于一个奉省吗?显然不会,所以在掌控了奉省之后,他又盯上了更北方的吉、黑两省,控制了吉、黑,再夺关中数省。

1917年6月,张作霖趁着黑龙江陷入混乱,一边打着调停的旗号让孙烈臣去黑龙江探查消息,一边则向北京政府推荐鲍贵卿出任黑省督军。

1917年7月,北京政府正式任命鲍贵卿为奉省督军,为了保证鲍贵卿能够坐稳位置,张作霖后来更是派了一支奉军北上入黑,为鲍贵卿撑腰,从此黑省便落入了张作霖的手中。

吞并了黑省之后,张作霖一鼓作气再向吉省下手。

1918年9月,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和成为“东北王”只有一个吉省的距离,他一边向用自己巡阅使的身份指责孟恩远治吉无方,让孟辞职;一边则向北京政府施压,让北京政府免除孟恩远吉省督军的职务。当孟恩远被免职,却又不肯交出督印的时候,张作霖则“合乎法理和情理”地出兵讨伐,从而顺利地拿下了吉省。

自此之后,张作霖掌控东三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后来,张作霖将手伸入关中,热河、直隶、山东、江苏和安徽一个接一个地落到了张作霖手上,势力进入上海,从而达到鼎盛。

张作霖是个有趣的人,或者说是个很有先见之明的人,当所有人埋头发展陆军的时候,他却已经不仅满足于陆军了。

奉军在鼎盛时期,近40万人,这个数字实际上包括了陆、海、空三军。

当然,陆军仍然是奉军的核心,军阀们打来打去,也多是陆战,所以海军和空军更多是作为辅助力量。

张作霖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向外扩张,除了兵力上的优势之外,实际上还得归功于东三省的经济实力和军工企业的发展。

打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打的就是钱,因为东三省的经济实力够强,所以张作霖才敢不断地打。

此外,当时国内的军阀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花钱向列强购买,张作霖也不例外,但是张作霖比较聪明的是他花了大力气去发展军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日本人对他的钳制,让他能够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用于打别的军阀。

从张作霖用计驱逐段芝贵、打压冯德麟,从而当上奉省督军的时候开始,后来又智取黑、吉两省,便可以看得出张作霖是一个有用勇谋的人。

从他能够起用杨宇霆一事来看,便知道他是一个善于用人、敢于用人的人。

这样一个张作霖,想让他不成功,已经很难了。

不过,张作霖在鼎盛时期虽然将手伸到了上海,可是却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吴佩孚虽然被张作霖赶出了北京,可是实力尚存。

孙传芳也在东南虎视眈眈,张作霖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坐得那么安稳。

并且,张作霖的势力实际上一直在被吴、孙两人地“挤兑”下,是不断地往回缩的,一直到蒋发动北伐战争,张的手上还有东四省和直隶、山东。

1928年张作霖一死,留给张学良的则还有东四省,即奉、黑、吉、热四省。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小张一枪不放地将奉、黑、吉三省送给了日本人。

1933年日本兵趋热河,此一役,热河失守,此后可说再无奉系。


宁糊涂


巅峰时期的奉军,占据的不只是6个省,而是高达9个省份。

在最早的时候,奉系军阀只是掌管了3个省而已,它们分别是奉天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

后来在直皖两大军阀大战后,双方的实力都大为跌落,从此日本便放弃了资助这两个不成气候的军阀,开始像还在稳定发展的张作霖入手,想将他培养为战中国的第一军阀。而在此之后,张作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顺风顺水了,因为背后有日本人的鼎力想助。直奉两系就这样共同的把持着北京的局面,可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要是想要这两大军阀一起合心合力的管理北京城,那么显然是不可能的。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一个人主掌北京城,奉系的张智霖趁机扩张,也一直都在招兵买马,想以绝对的实力来打败直系。直系的带头人是冯国璋,他的背后可是有英美在支持的,自然也有着跟奉系一样的心思。所以,这两个大军阀就一直在明争暗斗,张作霖的计划也是屡屡都被直系给打破,冯国璋的势力也就发展得越来越大了。

1925年,靠着冯玉祥的临阵倒戈的天赐良机,击败吴佩孚,赢得第2次直奉战争的奉军开始大批入关。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张作霖就先后占据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多个省份。

算上“老巢”东北三省和热河,此时的奉系势力已经遍布全国9个省份,张作霖领导的奉系达到了极盛。而控制面积如此之广、横跨南北的9个省份,张作霖领导的奉系达到了极盛。那么,在最鼎盛的时候,东北军到底拥有多少军队呢。认真的说,东北军当年拥有全国最强的空军和海军,陆军的战斗力也很强。

在清朝灭亡之后,由于各方面的问题激化,加上没有强有力的人物控制局面。全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复杂局面,例如直系军阀、皖系军阀、粤系军阀等等,各路军阀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起初,东北军阀势力并不算大,但是由于没有什么对手,奉系军阀逐步控制了东北全境。随着自身势力的增强,东北军阀开始挑战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直系军阀。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东北军阀一败涂地,在此之后,开始了长达几年的励精图治。

首先是训练军队,增加军队的武器装备,例如坦克、火炮等等。同时,组建了空军部队,掌握了制空权就等于胜利的一半。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东北军的战斗力明显提高。

当时的东北军到底拥有多少兵力呢?

当时,东北军的总兵力达到了40多万,下辖了25个步兵旅、6个骑兵旅和10个炮兵团。东北军的空军拥有200多架飞机,这是全国最强的空军。东北军的海军拥有21艘舰艇,虽然不算太强,但也不可小觑。从全国各路军阀的情况来看,东北军的实力是最强的。




安陆挺88


奉系是北洋军阀中实力最强的一支,也是北洋军阀最后的代表势力。在张作霖的势力达到鼎盛时,曾经控制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六省,拥兵达40余万之多。而且由于东北本土的工业远比关内各省发达,所以奉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普遍要比民国时期其他军阀武装更好一些。


奉系首领张作霖是地地道道土匪出身,所以奉军中也夹杂了不少土匪收编而来的兵员。在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中,张作霖的奉系势力逐步坐大,并超过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人。

因此在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前,北方的奉系首领张作霖一共拥兵40余万,并自任安国军总司令。这是自1916年袁世凯去世以来,北洋军阀中最强的一支。

其实张作霖最初仅控制着辽宁一省,实力并不算强。但后来在日本军方的支持下,张作霖赶走了吉林督军孟恩远,将势力扩张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完成了东三省的制霸。

在直皖战争中,张作霖的奉系又联合吴佩孚的直系夹击皖系,结果导致当时正如日中天的皖系直接衰落下去。趁此机会,奉系的势力也从东北扩张到了京畿地区,进一步坐大。但随之而来的直奉战争,却以张作霖的失败而告终。不过,奉系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遭到惨败,但这并没有阻止张作霖的野心。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联合冯玉祥打垮了直系的吴佩孚,势力全面进入关内发展,一度占据北方六省,占有中国半壁江山,超过了鼎盛时期(1922年)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当时,奉军除了本身的兵力十分强大以外,还是民国各军阀部队中唯一拥有成建制海、陆、空三军的部队。

正是由于张作霖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所以到了后来张学良主政时期,东北军(奉军改编而来)依然是一支相当强的军队。不过张学良为了精简财政和加强自己对部队的领导力,对庞大的奉军集团进行了精简。经过改编之后,少帅张学良的东北军只留下了不到30万人的正规作战部队。
(中原大战中,张学良选择了支持蒋介石)


世界人文通史


奉系是原北洋军阀时期最重要的派系之一,因为首领张作霖出生在奉天故以出生地“泛指”,最初控制的地盘也较小,后来的地盘也都是张作霖等人拼出来的。

北洋军阀在袁世凯去世之后也分裂成了皖系、直系、奉系三个派系,这三个派系的背后都有国外势力支持,才慢慢的开始发展。

其中皖系的段祺瑞是得到了日本的支持,直系的冯国璋是得到了英美的支持,而奉系的张作霖也得到了日本作为靠山。

在直皖战争过后,日本也放弃了皖系军阀,开始支持张作霖联系直系的冯国璋一起联直倒皖。

在那之后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情况,直奉两系居然开始共同的把持这北平,虽然奉系一直想要扩张,但始终被直系所打断,直系也开始壮大。

但之后随着直奉关系缓和,直奉也开始再次合作,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国民政府开始北伐了。

这也是新军阀和旧军阀之间的碰撞,分界线就是黄埔军校的诞生,而其中张作霖的奉系也是最强大的,因为张作霖的东三省中有当时中国最缺乏的工业设备。

可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北伐军,孙传芳也选择了暂避锋芒,选择了投靠张作霖,至此,袁世凯去世之后的三大军阀全部和张作霖有了关系,张作霖也迎来了人生巅峰。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平就任北洋政府陆海空大元帅,成为了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势力范围也达到了六个省,并且拥有自我造血功能。

当时的奉系军阀创立了空军,创立了海军,东北军工业可以生产炮弹,步枪,重机枪,大炮,子弹全部都能自给自足,是当时国内最强大的军阀。

并且在兵力方面也开始改革,开始创立近代化部队,不再照搬老军阀的那一套,有兵力二十个师,是一个独立旅,并且这些师所属的旅也都是大旅,也可以很好的控制势力范围。

可随着北伐军的一路北伐,张作霖也很快招架不住,败出了山海关。


三书青史


民国时期的军阀,整体来看分为旧军阀和新军阀,分界线是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旧军阀中,又分为北方的北洋系及外围(包括直系、皖系、奉系、复辟系、鲁系、晋系等),以及南方军阀(滇系、桂系、黔系、湘系等)。所有这些军阀里面,张作霖的奉系是最强大的。

张作霖的奉系强大原因很多。首先是张作霖本身占据东北,属于“金角银边”,山海关一守,敌人无法进入,可以独霸这领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区域。相对来说,关内其他军阀往往是彼此征战,很难有一块完整的根据地,即使如滇军等有完整根据地,其资源人口也完全没法和东北相比。其次张作霖大多数时候勾结日本人,获得了日本人的不少支持,包括其部将郭松龄发动反张战争时也是日军助战将其剿灭。

奉系军阀兵力发展,有一个逐渐扩充过程。张作霖本是奉天巡防队前路统领兼中路统领,1912年投靠袁世凯,成为第27师师长。1916年张作霖支持袁世凯称帝,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初步形成军阀体系。1917年张作霖吞并第28师,增编第29师,从此形成3个师的兵力,约5万人。

1918年张勋在段祺瑞支持下,截留北洋政府直系冯国璋向英国借款买的日本军械,增编1个师和5个混成旅。9月张任东三省巡阅使后,彻底控制三省军政大权,麾下军队包括奉天4个师+5个混成旅外,吉林5个混成旅,黑龙江3个混成旅、2个骑兵旅。总兵力4个师+15个旅,约10多万人。

1920年张作霖参加直皖战争,帮助直军击败皖军,又增编2个混成旅,并开始建空军。1921年张兼任蒙疆经略使,又增编8个混成旅。此时,奉军总兵力达5个师另23个混成旅和3个骑兵旅,计20余万人。这时候,张作霖的兵力已经远远凌驾于其他军阀之上了。南方的滇系、桂系等,兵力不过几万人。直系的各省总兵力大约不亚于奉系,但是分布各省,而且和其他派系军阀交织,不如奉系这样可以调集大军入境。

1922年,张作霖率领13万大军入关打第一次直奉战争,当时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军队只有7万人。不过,吴佩孚军事才能是超过张作霖的。奉军被直军击败。退回后整编军队为陆军3个师、27个旅和5个骑兵旅,共约17万人。又筹建海军,加强空军。两年之后,奉军总兵力已经达到近30万。

1924年,张作霖再次率领大军入关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这次其联合了皖系段祺瑞和广东孙中山,加上冯玉祥倒戈,终于内外夹攻击溃了吴佩孚,奉系势力扩展到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张作霖把持了北洋政权,达到人生权力的巅峰。

1925年5月,张作霖将陆军整编为东北陆军20个师另7个旅、2个骑兵旅、2个炮兵旅及工兵、辎重兵各1个团,10月编组为6个军团。东北军总兵力30多万。不过在浙奉战争中,奉军被直系孙传芳击败。此后奉系最能打的郭松龄发动反对张作霖的战争,虽然被镇压下去,却削弱了奉系的实力。

尽管如此,由于此时奉系地盘大,根子深,所以纸面上的军力继续不断膨胀。空军继续扩张,辖5个航空队。1926年1月,东北海军又接管了渤海舰队。实力大增。到孙中山北伐前夕,奉军拥有30多万大军,飞机200多架,舰艇数十艘,是全国规模最大、装备最齐全的一支军事力量。

不过,奉系军队虽然数量多,装备好,但战斗力与其规模和装备并不太匹配。第一次直奉战争拥有2倍兵力却被吴佩孚击败,第二次直奉战争同样是优势兵力下无法突破吴佩孚的山海关防线,最后靠冯玉祥倒戈才入驻北京。浙奉战争也输给了孙传芳。所以,后来面对蒋介石黄埔军和南方新军阀组成的北伐军,奉军根本招架不住,很快一路败出山海关,张作霖还被日本人炸死。

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统帅的东北军继续维持30余万人的规模,参加中原大战,直到918被日本人占去老巢,曾经庞大威武的奉军也就江河日下了。


巴山夜雨涮锅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奉系军阀控制北方6省是什么时候。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后,奉军大举入关,一度夺取了热河、河北、山东、安徽、江苏5省,加上原本的东三省,地盘扩张到了8个省。不过随即在孙传芳的攻击下,奉系丢掉了安徽、江苏两省地盘,此时奉军控制了热河、河北、山东、奉天、吉林、黑龙江6个省。所以问题问的,应该是这个时候,此时奉军的兵力和部署如下:

  1. 奉天留守部队有3个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两个骑兵游击队,共计2.8万人。
  2. 吉林留守部队有两个师、5个旅,另有山林队步兵3营,骑兵3营,共计4.4万人。
  3. 黑龙江有两个师、两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1个补充旅,共计2.4万人。
  4. 河北李景林部两个师,五个混成旅,三个补充旅,共计6万余人。
  5. 山东部队分两部,一是张宗昌所部奉军,有东北陆军第2师等共计6.5万人,二是施从滨等山东原有部队有1个师、6个混成旅、两个独立团共计2.8万人。
  6. 热河都统下属1个师、两个骑兵旅、两个游击队,共计1.3万人。
  7. 而奉军的主力是京榆驻军司令部,由郭松龄统辖,下属奉军7个师,两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共计7.5万人。这是奉军最精锐的部队,也是主要的机动力量,所以后来郭松龄起兵以后,以7万多人就打的张作霖非常狼狈。
  8. 另外江苏原有奉军两个师1个旅约3.3万人,在和孙传芳的战斗中损失了大约2万,其他残部退到了山东、河北一带修整。

以上总兵力大约35万人。
光列举数字大家可能没概念,我们可以做一下对比,在北方张作霖最大的敌人是冯玉祥。冯玉祥控制了北京和绥远、察哈尔两省,所属的国民军有4个师、5个混成旅、1个卫队旅、两个骑兵旅、1个炮兵旅、1个军官教导团、1个炮兵教导团、1个机炮团,共计8万人,不到奉军的1/4。

所以奉军控制北方6省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经远


导语:说起民国时期的各大军阀部队,东北张作霖手中的奉系军队是不能不说的,这支部队也就是后来的东北军。

说起东北军集团,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在20、30年代,东北军集团是各路军阀中绕不开的重要角色。在巅峰时期,东北军集团控制了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等大片的地区。既然东北军兵强马壮。那么,在最鼎盛的时候,东北军到底拥有多少军队呢。认真的说,东北军当年拥有全国最强的空军和海军,陆军的战斗力也很强。

奉系军阀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但是因为没有了实力强大的人来制约各大军阀。所以,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

一、混战初期奉系军

在混战初期,东北的奉系军实力非常弱小,与其他的军阀势力相差巨大。但是因为东北地区的势力比较少,所以,奉系军很快就统一了东北地区。大家也都知道,民国时期的东北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还有丰富的各种资源矿产。占领东北后的奉系集团军,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随着奉系集团军的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狂妄自大。在后来,奉系集团军和实力强大的直系军阀发生战争。最终,这次战斗以奉系集团军的惨败而告终。

二、战败后奉系军发展

首先,奉系军阀起源于东北。说到东北,毫无疑问,那是中国当时不可多得的工业基地,不仅拥有完善的工业制造技术,特别是军工业制造厂,而且军资力量雄厚,战斗力强悍。此外还有东北地区还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的农产品在满足日常消费外,更多的是作为工业原料来以农促工。

不仅如此,繁荣的商业贸易也为军事力量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战败后的奉系集团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进入了励精图治的发展过程。

1.就是加大了士兵的训练。并且,通过东北强大的重工业基地,增加部队的武器装备。

2.除了常规的军事力量之外,奉系集团军还组建了空军,一共有两百多架的战斗机,这在当时是全国最强的空军力量了。

3.除了强大的空军力量之外,张作霖还重新建设了东北海军部队,并且从英国、日本等国家购买了大量的军舰。当时的东北海军有二十一艘舰艇,整体实力也不可小觑。


奉系军阀有多少兵力,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

张作霖以其独到的眼光和不凡的手笔,在此组建了一支建制完备的军队并培养了一批影响深远军事人才——一支规模多达十余万人的近代化部队。


一、奉系军阀空军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张作霖特别重视军事科技,不仅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还组建了航空队,其子张学良也创建了航空学校,聘请国外军事教练,而当时奉系军阀的空军编制达到250-300架战机。

二、奉系军阀海军

此外,奉系军阀的海军力量也远远超出同时期的另外几大军阀,

1928年,东北军吞并了直系的渤海舰队,发展到全盛时期,当时的东北军拥有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等大小船只21艘,约3.22万吨,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三。舰队官兵3000多人,占比全国的60%。至于陆军配置,除了引进的国外装备,仅东北军工业每年就能生产20万炮弹,六万支步枪,1500多挺重机枪和150多门大炮和一亿八千万颗子弹。

无疑相当于国内最强大的军事配置。

三、奉系军阀陆军

1925年3月23日,张作霖在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东省军队以师为平时编制单位陆军共编为二十个师,另有11个独立旅。总计69个旅加其他独立部队。并且这些军队的领导人大多数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张作霖也是忠心不二。

虽然有的师是表面看是”方块师“,但实际上所辖旅是已经混成旅,而非步兵旅。有的师所辖旅达10个之多。

根据统计,当时的奉系集团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多万人,有十个炮兵团和六个骑兵旅。

1925年,靠着冯玉祥的临阵倒戈的天赐良机,击败吴佩孚,赢得第2次直奉战争的奉军开始大批入关。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张作霖就先后占据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多个省份。算上“老巢”东北三省和热河,此时的奉系势力已经遍布全国9个省份,张作霖领导的奉系达到了极盛。而控制面积如此之广、

不难想象,如此庞大的军队再加上精良的装备,鼎盛时期的奉军拥有多么可怕的军事实力,挥师南下占领其他地方也不难理解。

奉系军阀的结局

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时候,东北军总人数仍然高达30万人,后来张学良参与中原大战,奉军兵力再次达到40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退到了关内,经过几次裁军削弱,在西安事变爆发前,东北军的人数还剩下十五六万人。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被蒋介石肢解改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军阀武装。


总结:在北伐战争前,东北军是全国最强大的军阀力量,控制了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土地,实力一度非常强盛。然而在张学良被扣押后,东北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困境,没能在抗战时期大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