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很多企业转产,生产囗罩消毒液等,以后防护用品会积压吗?

MAX伊人


国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在这场大考面前,有的企业生产必需品,有的企业捐资捐物,短期内看不会出现积压,而是还不足满足使用。


长城汽车金融


一两年内不会,等货源充足,至少俺会存300个口罩、5付护目镜、20套防护服、50件一次性雨衣、200双一次性橡胶手套、200双塑料手套、200双脚套、蓝大褂5件、防毒面具5付、95%酒精一升(用来自己调配75%的)、消毒药片一瓶(可以兑水)、外科用品药品一批。。。。。。


生活大师44310468


任何一种商品是否会形成积压、库存,都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带来的,目前很多企业转产,生产口罩,消毒液等,后期一定会形成产能过剩,产品积压。

目前的产能

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防护用品阶段短缺。以口罩为例,据工信部消息目前全国口罩产能2000万只每天,与此同时比亚迪、上汽、广汽、富士康以及一些手机厂商新增产能开始逐渐量产,未来一周,我们预计口罩日产能近4000万只。

例如:比亚迪本月底日产500万只,上汽每日产能100万只,广汽日产能100万只,长安汽车日产100万只,富士康日产200万只,手机厂商OPPO和vivo也凑热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逾3000+企业新增口罩业务。

目前以及未来的需求

截至2019年末,全国劳动就业人口总量仍达7.8亿人,其中,需到岗生产职业类型(除学生、退休、失业人群)占比为60%,假设复工率为50%,全国的复工人数约为2.3亿人,按照每人每天需使用1只口罩进行估计(假设口罩消毒,重复利用,口罩使用时间可延长至8小时以上),全国口罩需求数量约为2.3亿只/天。

说明:这里我们没有考虑疫情防控进度。

根据钟南山院士的预估,疫情将在4月前得以完全控制,而4月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回升到15到30度之间,逐渐进入夏季,自然界的规律使然,那可以简单粗暴的推算在6月上下防护用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的下降,那时产能一定过剩,换言之给予生产防护用品企业的时间只有4个月上下。

从历史的角度

在我国,目前不是缺资本,人力的问题,而是缺机会,任何一个行业只要稍微有一丁点利润,资本就会蜂拥而入,过去的光伏、环保等等行业已经证明。那这次口罩的生产仍旧逃不出这个厄运。

综述:随着疫情的防控进度,防护用品积压必将成为现实。

我是溯源归一,极简投资践行者!

溯源归一


现在除了生产医疗防护品、消毒液的医药公司,制造业也是纷纷加入了生产阵营,包括富士康、中石化、格力,还有服装厂、车厂、食品厂等等。总归具有一定产能以及卫生的能够制造口罩的基本都在积极生产。

我认为中短期来看,口罩的需求还是满足不了的。放眼中期算能较好的满足。至于未来的会不会挤压,可能会有兜底收购,因为通过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于口罩的需求可能是随时的,并且也是刚需的。有可能会兜底收购的方式储备正常的使用量。再者一些厂区也会就口罩方面有着备货。

至于远期来看,由于大家对健康卫生有着新的认识,可能在未来的需求端会保持,特别是在冬季的时候。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增量的产能,就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胜利以后,对于口罩的需求,也会是增加的。如果对口罩的需求能有着一定量的保持,积压也就不会发生,因为有需求。现在的产能仍旧达不到全面的需求,很多医药店仍旧是1天只限购买1袋10只外科口罩。所以,要说积压,可能不会出现。

现在的口罩缺口仍旧很大,如果复工以后,每个人都需要口罩,一天的消耗十分庞大,产能根本就达不到。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才认为以后在意识提高以后,是不会积压的,因为我国拥有14亿人口。现在是满负荷生产,未来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应当是刚好满足需求。

当然,就算未来产能过程,积压问题也是会存在的。这就可以发挥这段时间转产厂家调控的情况了。毕竟这些厂并非主要做口罩生产的,是因为这期间属于特殊阶段,所以才特殊对待的。未来,如果产能过程,转产的厂可能就会开始陆续退出市场,减少市场供给。


厚金说


依目前一些企业转产生产口罩和消毒液的情况来看,以后防护用品形成积压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当然若转产企业一哄而上,那是会形成防护用品积压的。

此次疫情转产生产防护用品企业的特点

1、转产的背景

自疫情爆发以来,因防控程度的升级,说明了疫情的严重性。特别是“武汉封城”,这可是新中国第一次这样做,突发疫情使防控隔离的防护物资消耗量急剧增加,全国14亿人,一只口罩一般只用4小时,这个预期量得有多大?又正处春节期间,存量生产防护用口的企业根本满足不了抗“疫”的需要。

全民抗疫,捐赠在行动,各界人士和友好国家都在援助!

比亚迪、广汽集团、富士康、通用五陵等企业站出来了,快速建生产线生产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急抗疫一线之所急

2、转产生产是以捐赠为出发点,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以比亚迪为例,2月8日提出计划,2月17日量产,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我们百姓叹服啊。口罩产能500万只/天,消毒液产能5万瓶/天,全部捐赠给抗疫一线使用

这些企业以实业抗疫,积极跨界生产紧缺医疗防护物资,他们的行动向社会表达了自已的态度。通过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团队,深厚的自动化生产经验,以及高效的整合资源能力,在短时间实现转产需求,破解抗击疫情面临的难题

这些临时转产生产的企业,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经济实力雄厚,出发点是捐赠,而不是谋利图利。正如比亚迪表态那样,“疫情过后,防护产品会以平价供应市场”。

综合上述多维因素,可以看出转产的这些企业(不包括设立),凭借自身优势资源,解困全国民众危情,捐赠、捐赠、捐赠……

疫情过后,防护用品不会积压

之所以说转产生产防护用品的企业,在非疫情期间的话,相当于会冲击原来市场的存量企业,这也是有道理的。因突发情况,那就另当别论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转产生产的这些企业,是以损赠为出发点,相当于在疫情期间捐款一样,只不过这些企业是捐实业物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也可以这样理解,疫情过后,投入的这些设备物资当成已捐赠物资,可以从市场生产退出来,还防护用品市场原有存量企业生态。这就是为什么转产生产的企业都是一些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企业,他们表达的是社会责任。

2、国家对防护用品增产增供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

国家发改委在2月9日会同财政部和工信部印发了《关于发挥政府储备作用 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增产增供的通知》,明确将符合条件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品种增列储备物资目录,对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

。《通知》同时提出,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鼓励企业对扩大的产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转产,对转型生产企业保留适当产能,并鼓励地方政府研究出台一定期限内予以支持的政策措施。因此,请相关企业放下包袱、全力以赴开足马力生产。

可以看出,抗疫如同战备一样。对于转产“兼职”生产防护用品的企业,同样有政策为其护航。

3、新华社北京2月15日发文:着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涉及法治、防控、救治、保险、救助、应急管理等。

这又是一个长效管理机制,意味着防护用品将会成为战略物资,进入国家收储目录提供了保障。因此,转产兼职生产的企业,疫情过后,可再转产或减产都可以获得发展。

总之,在此次重大疫情面前,转产生产防护用品的企业,贡献了他的力量,体现了全民抗疫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并不仅仅限于此次疫情,还有其他灾害也是可以用的,通过此次疫情会大大提高国民防护意识,防护用品有市场……

💕谢谢阅读!


野马和尚


从国际形式来看,2020年美国出现流感,中国发生了新冠状病毒疫情和禽流感,作为防护用品的消毒液和口罩,在这次防疫战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不仅把原来的库存用光,而且新制作的也用完了!还供不应求,还在日夜不停赶制,市场上根本没有口罩可购买!

所以即使有些企业转产制造防护用品,个人认为3至5年内中国市场不会造成防护用品的积压!就算在以后生产过程中,出现销售防护用品的收益不足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到时企业还是可以转型!因为,防护用品的生产没有投入太高的技术研发成本!所以即使以后防护用品市场饱合,再转型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最近几年,企业转型生产防护用品市场前景广阔,即使出现产品积压也是3、5年之后的事情了!


远航小卫士


当然,一定会积压。疫情过去后,口罩都是按斤论价。现在一个2元,以后就是一斤2元。


原版天地


国家已经承诺了 会收储的 就相当于有了最低的保护价 所以只要生产的质量没有问题 符合国家收储标准 理论上价格就不会有太大波动


化繁为简一刀制敌


口罩消毒液的生产门槛不高,很容易转产。此次疫情突发造成口罩消毒液等因年节因素及国家相关储备不足,出现了各地纷纷缺货的窘况。

在各地政府得督促下各相关企业纷纷加班加点组织人员进行加班恢复产能,其他的一些企业有相关资质,材料设备的也纷纷转产,加入到扩能大军。

本次疫情后,一方面民众的防护意识、储存意识增强,口罩和消毒液等相关防护用品会爆发出一段需求增长高潮。另一方面政府也会做相关防护用品的国家级储备。因此,今年应该是防护产品的爆发年,但明年以后需求会逐步减弱。再加上转产相关用品的企业多,届时防护用品出现饱和乃至积压是可以预见的。


枫叶a独舞


不会挤压的。疫情现阶段全国防护用品还是比较短缺的。疫情期间还在华人,机构全球采购,造成了还在防护用品供应也不是很足。工厂,企业,学校,单位,复工,复学都需要大量的防护用品做供应保障。十三亿人都需要口罩这是多大的量啊!通过这次疫情,国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有所变化,可能会对医用防护用品进行收储。疫情过后各单位补充库存,这都是不是短缺没能解决的。很多跨界生产口罩的,在接下来复工,复产,可能会回归正规。国外疫情发发现存在不确定性,对防护用品的需求待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