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神童的下场都不好

无论过去和现在,中国有很严重的神童的思想,一旦发现这样的人无不大肆宣传

,古时候的项橐,甘罗,曹冲,骆宾王,孔融。现在就更多了。但这些神童最终的结局的就应了那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安石的《伤仲永》对此有着最深刻的描写。原因在于,人生路程有非常多的变数,好比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的人起跑很快,但是没有后劲;有的人起跑平常,后来居上。这些神童过于早慧。让人感到神奇,但由于太受关注得以瞩目。所以就揠苗助长不加培养,最终却是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也有身居高位的。但为此却惨遭横死,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诸葛恪。诸葛亮则用了“粗疏”两个字来评价自己的侄子。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神童的下场都不好


诸葛恪、字元逊,琅琊郡阳都县,三国时期吴国权臣,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诸葛亮侄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在东吴属于核心阶层的官员,就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而言,孙权是最狠毒的一个,刻薄残忍好杀,麾下几个重臣周瑜,鲁肃和吕蒙的下场都不算好。三朝元老张昭被彻底边缘化、陆逊忧愤而死。但诸葛瑾始终为孙权所重用,仕途不仅平坦而且升迁不断,这除了孙权对诸葛瑾的喜爱之外,更多是诸葛瑾为人谨慎,不揽权,谨守为臣之道。用现在话说就是情商高,孙权在位的时候,诸葛瑾父子获得的官位是最高的,孙权十分喜欢小时候的诸葛恪。但诸葛瑾对这个儿子十分担心,多次和弟弟诸葛亮说,此子非守家之主,他日也许就是败家之人。(如果不能让全家兴旺,就一定会让全家灭亡)。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神童的下场都不好


诸葛恪自幼就有神童之说,典型的官二代,提及诸葛恪就都知道著名的“诸葛子瑜之驴”事件,以及老爹知道跟谁混的马屁。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小聪明没没什么出奇的 ,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就成为孙权的给儿子培养的对象,应该说,当一个人的形象在公众和决策者人的眼中确定后,他想要翻身就非常难,神童就成为诸葛恪的标杆,诸葛恪一当官就是骑都尉。起点颇高,孙权把诸葛恪放在自己身边培养,让他熟知国家的运作方式,在当时,东吴边陲之地最大隐患就是山越人,这群少数民族剿也不是,安抚也不是,根本不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孙权为了验证一下诸葛恪的个人能力,让诸葛恪全权处理山越人问题,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带兵300人处理山越人问题,但谁也想到的是、诸葛恪用声东击西兼调虎离山的手法,彻底解决山越问题,至此诸葛恪在东吴国开始崛起。此时诸葛恪31岁,也是在这一年叔父诸葛亮病逝。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神童的下场都不好


公元252年,孙权驾崩,9岁的孙亮登基,由于年龄太小。孙权遗诏49岁的诸葛恪等人辅政,诸葛恪成了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应该说,孙权眼光不不错,具有诸葛亮和诸葛瑾双重基因的诸葛恪具有能力和水平。才干出众,把东吴治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当年诸葛亮辅政刘禅的情景。但就在孙权去世的当年,曹魏权臣司马师领兵十五万进攻东吴。诸葛恪很有本事,大有安居平五路的能力、领兵四万人击溃司马师取得大胜,也就是有名的“东兴之战”,因为这件事巩固诸葛恪执政合法性。在三国里,西蜀和曹魏都有一统天下的意愿,唯独东吴的孙权没有,东吴地方豪族当然也不愿意统一天下,但这种不思进取的做法,让诸葛恪十分反感,诸葛恪应该是东吴唯一具有统一天下志向的宰辅重臣,这也许是诸葛恪最后败亡的 一个原因。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神童的下场都不好


由于击败司马师,让诸葛恪觉得曹魏不过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发兵主动攻击曹魏,但曹魏实力强大,诸葛恪估计不足,导致全线溃败。回朝以后面对政治危机,诸葛恪处理不当,不听他人之言,采取高压统治政策,被另一位辅政大臣孙峻联合反对派在宴会诛杀,时年五十一岁。诸葛瑾家族一脉被彻底灭族。这一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年轻时候如果太顺,太早熟,结局可能真的会非常悲剧。还有那句老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神童未必就是好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