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抗疫,有條“移動長城”

已經記不清這是當天爬的第幾層樓了。

下樓出門,在小區中央的小花園裡,鄧智脫下口罩,深深吸了口氣,趕緊又戴上。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各種防護措施可馬虎不得。這幾天成都氣溫驟降,但清冽的空氣讓人有種久違的舒暢。

社区抗疫,有条“移动长城”

△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辦事處政務服務辦公室負責人鄧智,排查到位、宣傳到位、防範到位。

“家裡人體溫都正常嗎?有沒有不舒服?如果有外地來的人員一定要向社區報備。”進入下一個單元,再次複述了一遍需要和居民溝通解釋的內容,鄧智做好登記,接著敲響了隔壁住戶的門。

社区抗疫,有条“移动长城”
社区抗疫,有条“移动长城”社区抗疫,有条“移动长城”

△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辦事處政務服務辦公室負責人鄧智,排查到位、宣傳到位、防範到位。

30歲的鄧智是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辦事處政務服務辦公室的負責人,正月初一下午收到返崗召集令後便連夜返回了成都,第二天一早就投入到了社區戰“疫”中。二十多天來,他和其他同事下沉到各自包乾的社區,全方位摸排梳理,上門走訪電話隨訪,幾乎每個人都在超負荷運轉,“一件事接一件事,根本停不下來,晚上回到家就累癱了,什麼都不想幹了”。無論是面對不理解的謾罵或是冷言冷語的嘲諷,無論重複多少遍,無論大家聽不聽,他們都一定要排查到位、宣傳到位、防範到位,“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社区抗疫,有条“移动长城”

△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辦事處政務服務辦公室負責人鄧智,排查到位、宣傳到位、防範到位。

“和母親一樣的社區工作者,每天穿梭在社區的每個角落,我們雖然看不到他們的面容,但他們穿梭於各處的身影卻是社區裡最美的風景……”2月16日晚,一篇題為《望著她的背影》的文章“刷屏”了北京豐臺區東高地的朋友圈。文章的作者是首師大附屬中學麗澤中學的高二學生李心悅。

李心悅的父母都是社區幹部,母親李慧玲是東高地街道萬源東里社區黨委副書記。除夕夜當晚,還沒來得及給孩子做一頓像樣的年夜飯,李慧玲和丈夫就急忙返回工作崗位,投入社區戰“疫”中。接下來便是連續二十多天的高強度防控工作,打摸排電話、貼告知信、測溫、消毒、送出入證……就在李慧玲集中精力戰“疫”的同時,女兒也用實際行動默默地支持著她。“孩子主動承擔了很多家務活,自己每天在家就吃一頓飯,還是方便麵、麵包這些食物,我生日那天卻給我煮了一碗長壽麵。”李慧玲對女兒滿懷歉疚,但欣慰的是,她發現女兒一夕之間,似乎成長了不少。

“母親的膝蓋本來就不好,過度爬樓使她的膝蓋一直疼痛,眼睛也因為過度勞累和滿心的擔憂而發炎。當我想上前擁抱她時,她後退避開了我,看著她在門外消毒的背影,知道她是擔心外面的病毒可能會傳染給我,淚水一下子湧了上來。”每天深夜才能看到媽媽的心悅用文字記下了對母親的深情。“期望著疫情能快些結束,也盼望著能有更多的人理解他們。”

在這場沒有旁觀者的全民戰爭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在社區。於是,廣大社區工作者走到了一線,成為居民和病毒之間的那一堵牆。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平均6名社區工作者守護著一個社區,每名社區工作者面對350名群眾,任務異常繁重,工作十分辛苦。

“社區防疫工作,充分發揮了我們的制度優勢和組織優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社會治理工作成果的大檢閱。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看來,在防疫工作第一線,基層社區基本上都動員起來了,“守土有責,分頭把關”。對社區治理而言,永遠不能忽視自下而上的力量。在他看來,要最廣泛地動員群眾自我防護,用好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

“經歷此次疫情,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和價值。”和所有中國人一樣,湖北省宜昌市政協原主席李亞隆也經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庚子春節。作為一名普通的社區志願者,他戴上口罩、拿起相機,和社區工作者一起走家串戶,用鏡頭記錄了病毒肆虐下,城市、社區封閉管理後一個個鮮活的瞬間。“記錄他們,就是記錄這個時代。”

從守路口、測體溫、輪班巡邏,到逐戶排查、普及防控知識、消毒殺菌……與醫務人員主要負責救治患者的任務不同,社區工作人員的職責和任務相對繁瑣和分散,人們從李亞隆的鏡頭中見到了另外一種“英雄”———沒有經過任何專業的醫護知識培訓,但他們也衝在第一線。正是這些普通人的堅守奉獻,構成了社區抗疫的“移動長城”。

火熱的鏡頭下,李亞隆有著更為冷靜的思考。在他看來,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大考。

網格化管理是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重要成果,也是城市社區治理的基本範式。然而,疫情之下,網格化管理更多還是體現在對靜態設施的管理,以及對基本統計信息和公共安全信息的採集,與真正意義上的治理和服務網格仍有較大差距。

疫情暴發最初一週,相隔千里之遠的鄧智和李慧玲都將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填表彙報上。通過打電話、微信群等方式,逐級填報彙總,重複採集在所難免,工作效率大大降低。這種情況很快被關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建議:“能不能開發一個服務社區抗疫的軟件?這比捐10個億還管用。”

令人欣慰的是,不出幾天,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推出了這類系統,幫助社區基層管理人員,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社區封閉管理、數據採集與統計分析、重點隔離人員遠程監管等工作。這類實時社區疫情數據,便於上報政府部門,做到數據實時掌握的同時,減少面對面數據採集的人力需求,降低了近距離接觸感染病毒的風險。

“歡迎您回家,請您填寫返京人員信息統計表。”15日,在東高地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的耐心指導下,剛從陝西老家回到北京的小李用2分鐘就掃碼填寫好了返京人員情況統計表。

因為疫情而激發的社區治理能力,將凝結為社會發展的有益養分,助推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基層治理體系完善程度和治理水平體現了整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做好社區工作,必須積極探索創新,通過多種形式延伸管理鏈條,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服務水平。

17年前那場非典來襲時,鄧智和他的大部分同事還都是“祖國的花朵”,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他們已經擋在社區居民前,用實際行動築起了抵禦病毒的堅實堤壩。作為戰鬥在基層一線的社區工作者,鄧智有感動,當然也會有委屈。面對委屈和不理解,年輕的他們選擇自己去化解,擦乾眼淚,繼續工作。

立春了,天氣依舊寒冷,但看著自己守護的每個窗戶透出的點點燈光,溫暖卻在心頭。“希望疫情過後,能去痛痛快快吃一頓火鍋。”鄧智笑言。不久的未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記者:王慧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