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養是最有效的“抗體”


時評 | 科學素養是最有效的“抗體”


時評 | 科學素養是最有效的“抗體”


生命時報特約評論員 艾曉原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科學防治和理性應對至關重要。


這個春節,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系統應對,全民動員、積極配合,但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出現了非理性搶購生活物資和防疫物資的苗頭,一些“土法偏方”在網上流傳,有人甚至相信“養貓防傳染”,到處搶貓。

種種現象,雖然直接源於疫情當前的緊張情緒,但過度的恐慌,往往暴露出科學素養的短板。

時評 | 科學素養是最有效的“抗體”

疫情是對我國公共衛生處置能力的一次試煉,也是對我國科學素養的一次考驗。17年前的非典,研究顯示病源與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有關。根據已知的研究,此次疫情幾乎是同樣原因導致。

抗擊非典的歷史,也是一場全國性的國民衛生運動。很多人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習慣了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自我隔離。此次防控疫情,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科學防護。

但也有少數人,並沒有吸取之前的教訓:在公共場合不戴口罩者有之,在人群中不加防護地打噴嚏、吐口水者有之,炮製各種“土法偏方”、傳播各種“驚人陰謀”的人也依然活躍。

科學素養,是防控疫情最有效的“抗體”。建立科學素養,並非要求我們要懂得複雜的病毒學知識,而是要從已經反覆證明過的公共衛生常識開始。

科學防控,權威機構責無旁貸。

面對疫情,真實的信息和穩妥的建議最為關鍵。比起17年前的非典,我們對防控疫情信息披露的效率和手段都有了很大進步。內容上則正在朝著更有針對性、更簡便易懂的方向在改進。

數據實時更新,還應該配合適當的解讀,幫助全國人民把握形勢;及時告知做好自我防護,還應該結合最廣泛的傳播手段,做到隨時查詢、滾動播出;對於群眾關心的熱點話題及時回應,對於謠言或不實消息、過度理解或非理性反應及時澄清。通過科學防控做好全民動員,提升國民整體公共衛生防控水平。

科學防控,人人都應積極配合並注重學習。面對疫情,我們每個人都是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家庭的第一道防線。可以發現,加強個人衛生意識、學習疫情防控知識、儲備並使用好防護物資,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乃至自發。

同時,人們也在逐步提高公共衛生的社會意識:以權威信息為主做出判斷,理解暫時的不便,積極配合各類防控措施;保持理性應對,拒絕恐慌性搶購,避免出現資源擠兌;出現健康問題主動上報,做好自我隔離……保護好自己,就是在阻斷疫情蔓延。

春運返程高峰過後,疫情進入嚴峻複雜時期,也是防控的關鍵期。越是此時,越需要冷靜的頭腦、科學的思考、理性的行動。

面對公共場所的通風消毒、體溫監測,面對返鄉排查登記,面對錯峰出行和通勤安排,我們都應拿出科學的精神理解配合。無需恐懼,但要重視。

每個人都是這場戰役的“長城”,只要保持科學理性的態度,我們定能取得這場戰“疫”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