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館閣體和臺閣體?

寫字那些事兒


我是一人。其實這兩個是一個意思。

館閣體和臺閣體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想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館閣體成了爭論的點,把書法簡單的分成,是館閣體和不是館閣體是非常愚蠢的。

館閣體,一般是指明、清兩代,對科舉選拔人才考試所要求的書寫體。

然而“臺閣體”是指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上出現一種所謂“臺閣體”詩。臺閣,本指尚書(系古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之官)。

在明朝洪武年間以及永樂初期,科舉考試,並沒有統一的書寫要求。但自從書法家沈度、沈粲將楷書寫得圓熟、平正,越來越受到明成祖賞識之後,朱棣讚賞他為“我朝的王羲之”。

上圖是“臺閣體”創始人沈度所寫的字,沈度《敬齋箴冊》 楷書,縱23.8cm,橫49.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放大一下如下圖。

看到沈度字的筆畫質量了嗎?

所以什麼是“臺閣體”,筆畫舒展,結構不錯,但是筆畫質量不高的楷書。“館閣體”和“臺閣體”是這樣的水平,我個人也不同意把這個成為書法。

然而現在很多“館臺閣體”的特點說成:具有烏黑、方正、光潔、等大。這些就是為了鬥爭,田英章等認真寫楷書的人而已。

上圖是沈鵬先生的楷書,你會認為這樣的字是“館閣體”嗎?

一人有感

“館閣體”和“臺閣體”的水平確實不高,但是卻比我們當代有些“書法家”的水平高。

“館閣體”和“臺閣體”是在寫楷書,字是正的結構不錯,但是筆畫質量不高,不穩定。

不要把所有認真寫楷書的人,寫唐楷的人的字,歸類到“館閣體”和“臺閣體”。書法圈不需要那麼多爭論,那麼多鬥爭。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11月26日滬。


一人筆記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1、館閣體,一般是指明、清兩代,對科舉選拔人才考試所要求的書寫體。在這裡,館閣體的內涵,包含著明代的“臺閣體”。

這不同的叫法,有不同的含義,但,都屬於官方推崇的書法體例,大體風格相似,而被當代學人統稱“館閣體”。

2、臺閣體:在明朝,洪武年間以及永樂初期,科舉考試,並沒有統一的書寫要求,但楷書的優勢已漸漸顯出來了。

自從書法家沈度、沈粲將楷書寫得圓熟、平正,越來越受到明成祖賞識之後,他的書體漸漸受到了較高的關注。從此後,他的書法被以“臺閣體”的名義廣泛宣傳,追隨者很多。

一、什麼是館閣體?

許多人的腦海裡,大概有個雛形,現在電腦打印的楷書,就應該是館閣體,其實這麼理解失之偏頗,館閣體的涉及面沒有那麼狹隘。

館閣體最早出現在宋代,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種:

第一種,是為了應對科舉制度,在莘莘學子當中,對他們書寫的字體是有要求的,不能把狂草用上吧,主考官要是不認識,事情就尷尬了。

所以對他們書寫的字體是有要求的,一律寫楷書,不僅寫楷書,還有四個要求,方正、光潔、烏黑、大小齊平。

古時候為什麼沒有醜書大師,連科舉的大門都登不進去,有什麼資格稱大師呀?

第二種,原因是宋朝有了印刷的雛形,為了印刷的方便,字體的要求,非常接近館閣體,可是這些民間館閣體,書寫的質量要比那些科舉的書生差遠了。

到了明代,出現了一個人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這種工整的字,讓明成祖朱棣看上了,明成祖不是宋徽宗,他雖然治國有雄才大略。

可是欣賞書法的水平,不敢恭維,竟然非常喜歡沈度這種秀美的楷書,並且稱他為:“我朝羲之。”

朱棣給沈度戴的帽子太大了,翰林學士模仿沈度的書法蔚然成風,紛紛追求標準的字體,在後來一直到清代,館閣體一直是科舉制度的標準字體,沈度為館閣體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沈度的弟弟沈粲,並沒有一直致力書寫館閣體,後來他的草書成就,得到了的流傳。

館閣體在明清的科舉制度中,有著非常強大的執行力,據說文徵明在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因為字跡不標準而落選,後來發憤練習小楷,竟然成了一名書法家。

館閣體在明清的文化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書籍用館閣體印刷,因為容易辨認,在民間得到快速傳閱,這是非常積極的一個方面。

但是在清朝的末年,套上了僵化的帽子,得到了一些名士的謾罵。

清朝的書法書法創新境界,遠遠超越了前幾個朝代,主要原因是一些明智的書法愛好者,拋棄了舊有法度,然後追根朔源,到北碑、石鼓文、小篆中吸收營養,然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骨。

許多人早就把館閣體的框架拋到腦後了,許多明代的後裔,並不看重功名,所以就不在練習館閣體,開始追求自己的個性了。

不是現代的人不練字,是練字基本沒什麼價值了,許多書法愛好者的悲哀就是:寫一首好字,最後讓電腦給廢了。

二、什麼是臺閣體?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於個人喜好,他們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

成祖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

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

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

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臺閣書體,稱“臺閣體”。

臺閣,本指尚書(系古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之官)。因尚書檯在宮廷建築之內,故有此稱,後引伸為官府之代稱。

“臺閣體”是現當代書法史學家界定的,在古代是沒有書法史這一個學科的,在西學東漸的現當代,西方史學研究思想和方法論引入,書法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民國時期,書法學者已經開始研究書法史,特別是通史的研究起步較晚。

馬宗霍的《書林藻鑑》 (1935年)和祝嘉的《書學史》 (1941年)往往還停留在資料長編的階段。

有影響的,如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1930年),其中分為總論、帖學、碑學、隸書、顏字等專題。

在史學家的不斷研究和思辨過程中,對於臺閣體書法的界定也逐漸達成共識。

現代史學界認為,臺閣體書法有狹義和廣義兩層含義,狹義指明代中書舍人書寫公文所用的書體,廣義代指整個明代早期的宮廷書風。

最為典型的是《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中認為:

“臺閣體雖以中書舍人為主體,但卻蔓延至整個朝野,所以臺閣體書法,又並不只限於中書舍人們的書法。還包括當時有影響的宮廷大臣書家。永樂時期的內閣官僚如三楊等的書法亦當屬於臺閣體一類……廣義上說臺閣體即明前期宮廷書法的代名詞,其風格則多為雍容華麗,並適合了帝王的審美趣味。”

王鏞先生主編的《中國書法簡史》 ,書中在談到明清書法這一段時,明確提出了永樂年間出現並佔據書壇主導地位的“臺閣體”書法。

書中認為統治者的審美傾向,逐漸反映到中書舍人的書法之中,並最終導致“臺閣體”的出現。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館閣體是一種書體的名稱,在北宋時期就有了,那時稱之為“院體”,到了明朝時被稱為“臺閣體”,到了清代的時候被稱作“館閣體”。

館閣體和臺閣體的特徵

它們的顯著特徵就是: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康有為曾經這樣評價館閣體:

“雖導源於古人,實別開體制。......其配製均停,調和安協,修短和度,輕重中衡。分行布白,縱橫合乎阡陌之徑;引筆著墨,濃淡合乎珠玉之彩。”

館閣體的形成離不開古代的科舉制度,特別是殿試著重書法,因此考生的書法工拙成了能否勝出的一項標準。

館閣體規範嚴整,實用價值非常的突出,受到大眾的接受與喜愛。從藝術上講,館閣體法度嚴謹的特點,同樣被許多的書家稱許。要想把這種書體寫好並不容易,沒有深厚的楷書功底是寫不好的。

館閣體為什麼會被很多書家反對

我們縱觀歷史知道,唐楷是中國書法楷書的發展高峰,以尚法為特色,技法完備,同時也限定了後世楷書的發展。而館閣體繼承了唐楷的傳統,把技法和規則進一步完善,再加上官方的提倡,於是就發展了起來。

但是這種楷書,因為過於苛求點畫,經營結構,所以顯得拘謹呆板、千人一面、缺乏生氣而被貶斥。宋代沈括《筆談》中雲:

“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清代的洪亮吉在《北江詩話》雲:

“今楷書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雲:

“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遂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所以館閣體的稱呼有一定的貶義。法度森嚴是館閣體的特點,但這種過於嚴謹的特點,導致書寫缺乏生動和靈氣,因此缺乏藝術感染力,這是人們反對它的根本原因。

如何避免館閣體的形成呢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在法度的基礎上還要講求神采、氣韻和情感的表現。防止館閣體的形成,首先要取法正確,以質樸、古雅為特點的古代法帖為目標,例如魏晉書風。


二是在學好一家的基礎之上要擴大學習面,多讀臨不同時代的各家碑帖,擴大視野。

三是提高藝術鑑賞力和審美的能力,增加各方面的學識和修養。

對待館閣體要有正確的認知和態度,要學習其法度森嚴的優點,也要避免其過於呆板的缺點,要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去看待它。


翰墨今香


凡是工作了的人都知道,行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發佈公告或文件,標題、內文用什麼字體,用多大號的字,都有相應的規定。


古人印刷術不發達,公文不能印製,於是就對其字體,以及科舉考試時考生書寫的字體,作了相應的要求,這就是臺閣體、館閣體的由來。

“館閣體”的出現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各種規律都被總結並作為規則而制定下來,這有助於楷書的規範,但同時也導致了“館閣體”的產生,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楷書的發展。

“館閣體”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稱,唐代稱“幹祿書”,宋代稱“院體”,明代稱“臺閣體”,清代稱“館閣體”。

古代的讀書人以及官場中人,不能寫一手“館閣體”,是很難有仕途並在官場中立住腳的。

清代是“館閣體”發展至極致的朝代,這都拜康熙、乾隆祖孫所賜。這二人都好書法,康熙喜歡董其昌,乾隆喜歡趙孟頫,但這二人學之不當,寫來寫去,就寫出了“烏光方”這一“館閣體”的特點。



所謂“烏光方”,就是烏黑、光亮、方正,也就是說,“館閣體”整齊劃一,大小一致,墨色烏黑,缺乏變化,藝術水平不高。

雖然如此,在印刷術不發達的時代,“館閣體”還是起到了傳承文化、傳播信息、規範書寫的作用,其歷史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更多文化,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簡而言之,館閣體等於臺閣體。秦之李斯小篆、漢之蔡邕隸書,就是館閣體,二者後世衍生出各種高格調的書寫風格。館閣體對社會及民生的作用本人屢有談及,不作贅言。現專擇"館閣體"的藝術修為來說事:第一,僵硬。能使用毛筆在宣紙上寫出僵硬的筆劃,沒個三幾十年的功夫是無法達到的,那一筆下去,筆在紙上運行,要求墨道能產生出如一柱石樑般厚重立體的觀感。這是館閣體的第一藝術要求。第二,結體。館閣體必須將字體寫得端莊嚴肅,寫出天下人人人都能認知的結體。第三,線條。要做到線條增一分太肥,減一分太瘦,能把握到這一檔次,才夠得上"館閣體"。











林慶逢358


周作人曾寫到:《字學舉隅》是寫館閣體字的教科書。館閣體象徵磕頭的那一種字體。對於館閣體,周作人如此形容:不能飛入天空中去便不如索性老實站在地上,若著了紅繡鞋立在鞦韆上離地才一尺,搖搖擺擺的誇示於人,那就大可不必,《字學舉隅》的字體即此類是也。《字學舉隅》是今隸中之裹小腳者耳,奚足道哉。

臺閣體,不單指書法,也多用於指穩重的文風,如許綽雲寫:“在王陽明以前,儒家思想囿於朱子之學;在萬曆文風改變以前,明代的文學與藝術、書法,都是四平八穩的作風,這可由“臺閣體”的文章與書法,觀見其風格!”


米廬


館閣體就是臺閣體,沒有區別! 明代稱“臺閣體”,到了清代改稱“館閣體”,都是楷書的一種書寫方式 。


"臺閣"原指尚書,後專指為官府,屬於明代時候的官場書體。要想當官,必須按照臺閣體的要求,寫的好的人,哪怕不是進士,只要寫得好,可被授為中書舍人,直接進入中央朝廷。


典型代表:明初書壇稱雄的“二沈”之一的沈度,“二沈”是沈度和他弟弟沈粲。1404年,48歲的沈度因為字寫的好,在楊溥的推薦下,被授中書舍人的沈度被任命為翰林院典籍,任侍講學士,從五品。

明成祖朱棣尤其是喜歡沈度的字,凡詔、誥、制、敕及御製詩文碑刻,無論是朝堂使用、內府收藏,還是頒賜屬國,皇帝都要他書寫,稱沈度是“我朝王羲之”。

可以這麼說,臺閣體書法從永樂年間開始到清代,天下士人競相模仿沈度的字體。後來的仁宗、宣宗、孝宗幾位皇帝都對沈度的書法讚不絕口,舉子為求高中,無不苦練沈字,一時沈字遍天下。

對“二沈”的評價,聽聽明朝後期大書畫家董其昌怎麼說:“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沈度、沈粲),未能也。

看看,看看,這評價!

沈度的字太恐怖了!他的字代表了館閣體最高水準,粗不為重、細不為輕,法度俱存,中規入矩;通篇結字勻停,行列齊整,展露出一種婉麗飄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厲的氣度,儒者之風展現無遺!

現在您能看到的永樂大鐘,上面23萬餘字全是沈度所書。


當然,羨慕嫉妒恨的人每朝每代都有!很多人就開始說館閣體是印刷機,它限制了書寫者的情感和隨意發揮,不屬於書法等等之類的表述,是一種較低級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面貌,不值得提倡。

小編認為,在那個以手寫為主要記載模式的時代,館閣體首先是一種實用字體,對於國家來說,一種規範的書體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館閣體也是社會走向法度與良性運作的一個表徵。


您說是這個道理嗎?


從小愛歷史


謝謝你的提問。臺閣體館閣體,都是皇家文檔書法,只有時代不同沒有本質不同。

臺閣是明清翰林院的俗稱,臺閣體書法當然是明清官方文檔書法了。在相對人工抄寫成本最低的時代,採用館閣體書法作為官方文檔,這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歷史的選擇。

翰林院是明代鴻臚寺原址上,於正統七年(1442)建立的三進院。

地址就在今天北京長安街路南,是翰林院大學士的辦場所和皇家者公署。

康熙年間重建翰林院,定為正三品衙門。在翰林院工作的,都是國家最高級公務員的儲備人才。

清代雍正皇帝說過一句話,非常有代表性。他說:翰林院是“培館閣之才,儲公輔之器”的地方。


這話一點沒錯。國家錄取進士以後,都要在翰林院學習培訓,具體就是做皇帝的智囊,或者負責完成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例如修史編書。

明代的浩大文化工程《永樂大典》清代規模空前的《四庫全書》的編纂,都是由翰林院負責完成的。

作為國家文檔生產機器,翰林院擔任的書法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

例如,參與《永樂大典》抄寫工作的文檔書寫者就達2169人。估計翰林院是沒有這麼多人。但是,主要工作者和負責人,應該都是翰林院大學士。

《永樂大典》的浩大文化工程,也是館閣體書法的的樣板工程。


明代永樂、正統年間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先後入翰林院和文淵閣,他們抄寫的大量制誥碑版等皇家文檔,以姿媚勻整號稱“博大昌明之體”,這就是館閣體了。

就書法而言,這種字體平平正正,亮麗清爽,作為閱讀文檔字,確實給人以悅目之感。這是沒有商量的。

事實上,把館閣體看作是明清產物,這是不太合理也不公平的。早在唐代宋代,就已經存在館閣體了。

大家都知道,偉大的唐代詩人李白有個官本位稱號叫做“李翰林”,李白就是唐玄宗時代的翰林。

那麼,李白的書法書法會不會是館閣體嗎?當然不會。

據說,李白為唐玄宗起草過很多詔書,事實上,李白還沒有資格給唐玄宗起草詔書。他只是翰林院的一個供奉,官位很低。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對,即使李白起草了詔書,那麼,抄寫詔書的仍然不可能是李白。皇帝詔書有一定的書法禮儀要求,是由專門負責書法的官員來謄寫的,包括皇帝自己起草的文件,也會由專門負責書法的官員謄抄。

例如晚唐筆記作家段式成在《酉陽雜俎》中提到的“官楷手書”,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提到的“三館楷書”都是館閣體書法的祖師了。

因為,唐代是一個書法統一的時代,書法也全面進入了楷書為官方標準字體的新時代。在唐代以前不是這樣一個局面,因為書法還沒有完全統一,例如,晉代的《三國志》用隸書抄寫,而不同的文檔,書法的差別都比較大。

宋代繼承了唐代的書法文化統一的傳統,皇家文檔書法當然也是“三館”楷書了。


北宋著名科學家,美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館閣體”書法評價說:“三館楷書,不可謂不精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後面我們再詳細評價沈括這一段話。首先,沈括對館閣體是讚賞的,只是不以為經得起書法欣賞的推敲而已。

事實上,館閣體書法本來就不是為了欣賞書法而寫的字。

國家文檔需要這種字體,應該說是一種歷史和現實的必然。更沒有必要以書法的標準去欣賞。

我們很難想象國家文檔書法,是個性很強的“書法”作品,事實上,作為純粹的文檔閱讀讀物,根本不需要所謂的“書法”,而需要的是這種館閣體文檔書法。


因為在印刷技術沒有普及的時代,印刷文字的文檔成本是是非常高昂的。

比如說,皇帝要發佈一個詔令,明天就要實施了,如果人工寫,一夜之間以人力資源,寫一千個都沒有問題,然後快馬送達各地官府。如果雕版印刷,根本不可能一夜完成。所以,館閣體書法,也可以用人工印刷體來形容了。

館閣體書法,也是科舉制度的需要。

例如,在唐宋時代,都發生過考生給主考官示意自己的字體特徵,來賄賂閱卷官的事件。這種越演越烈的社會風氣,當然對科舉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是一種挑戰,也是科舉制度環節上的一個很大的漏洞。

因此,館閣體像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二沈”(沈度沈粲)書法出現以後,大量學子紛紛模仿,這是因為,第一,科舉考試的試卷本來就要求“工整”,而不是“書法”,到底怎樣才算工整?人人心理沒譜,既然大學士的書法受到皇帝的親睞,那就以大學士為準了。這樣社會上也自然興起了一股“館閣體”書法的熱。


到了明代中期的成化弘治年間,館閣體書法,也越來越僵化,書法家們非常不滿這種淺顯浮躁的書風。

例如文徵明就因為書法問題,沒有考上國家公務員,氣得文徵明老子不考了!一心學習書法繪畫了。

清代當然會沿襲明代的科舉書法,把字寫得平平正正,姿媚勻整,也非常符合科舉制度的需要,同時,也符合文牘文檔流傳的需要。

我們看明清時代,的文牘文檔,再也沒有像漢簡那樣潦草的文牘,這說明也是社會在文牘文檔方面的進步。

但是,晚清印刷技術傳入中國,對手工抄錄文檔,以及文化傳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推動。

館閣體書法的在文檔中的地位也明顯下降了。

所以,晚清批評館閣體書法的呼聲也高漲起來了。

可以說,自古對“館閣體”書法的好評,僅僅限於在文牘文檔的範圍。出了這個範圍,館閣體書法,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例如前面我們舉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批評“三館楷書”“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館閣體書法,如果認真欣賞他,(一篇作品)從頭到尾,也找不到一筆像樣子的筆法。

這就是說,館閣體書法,根本沒有令人玩味無窮的那種味道,是經不起書法美學推敲的。

八九百年前沈括的一席話,與我的感受完全相同。

前幾天,有個非常欣賞館閣體的書法愛好者,給我發了幾幅《永樂大典》的字,說,這是不是藝術?

我氣得哈哈大笑了,我說,就你這樣的欣賞水平談藝術,太可笑了。你就不看看,這些字認真分析一下,哪裡有一筆經得起推敲?

為什麼當代突然有人提出為所謂的“館閣體”書法正名呢!

為什麼有人大肆鼓吹“館閣體”也是書法?

這是因為,現代已經沒有書法了,我們也非常缺失書法藝術欣賞的教育,所以,對工工整整的書法,感覺就是真正的毛筆字是真正的書法。

因為我們普通大眾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平平正正漂漂亮亮的書法。


對於書法沒有過高的要求,我們一些書法教育工作者,也為了最快速度,產生所謂的“教學”成果,就大力學習那種生搬硬套的書法,這種書法的趣味,與館閣體書法不謀而合,所以,就要為所謂的“館閣體”書法正名。

事實上,館閣體就是文檔寫字,與書法沒有關係。

館閣體書法,只能寫個楷書,而且是小楷。

現在的館閣體書法家,小楷也不寫了,寫的是大字,但是,寫得跟印刷體一樣,為真正懂書法的不齒。

那麼,書法到底應該是寫館閣體,還是書法藝術?

本來,這二者之間是不應該有什麼衝突的,但是,某些人就是要操弄這麼餘個議題,來為自己的書法地位辯護。但是,歷史不會倒退,也不會腐朽。

館閣體已經被認為是毫無出息的書法,我們為什麼要繼續毫無出席下去呢?

再說,如果已經有館閣體書法的基礎,只要不是僵化地認為館閣體就是書法的高峰,那麼,繼續深造書法,仍然可以提升自己的書法成就的。


所以,館閣體書法也不是絕路上的書法,但是,一味堅持書法的僵化思維,那就是書法的災難了。

明清時代的書法成就,總的來說,沒有元代宋代的書法成就高。

原因就在於師法單一,取法平庸。

我們所謂的“法乎其上”。不僅僅是學習最好的經典大師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經典的超越精神。

學習經典的樣式是“法乎其上”的選擇問題。但是,選擇不能決定精神。

自古書法批評有學習王羲之甚眾而的王羲之精髓甚微的感嘆。

例如,黃庭堅題楊凝式《韭花帖》一詩說: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對此。我們應該清楚書法的精髓,不僅僅是臨帖,而是要深入精神。

黃庭堅所謂“世人盡學蘭亭面”就是法乎其上的,但是沒有“欲換凡骨”精神,還不是真正的法乎其上。

我們通過學習經典,不是要一個“蘭亭面”而是要“換凡骨”,就是要與大師的精神境界在同一個層面,這就叫“換凡骨”。

一代又一代的“換凡骨”精神,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烏絲攔”書法。

如果抱殘守缺,不思進取,反而以為自命不凡,這是典型的文化愚昧了。


千千千里馬


館閣體和臺閣體是一回事,是明清時期科舉考場通用的規範字體,在明朝時叫做臺閣體,清朝叫做館閣體。

館閣體起源於明朝。明永東年間,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

無論館閣體,還是臺閣體,其實就是明清當時的“標準印刷體”,主要用於官方發佈的文書、公函、科舉答卷等,在當時的官場文書中是一種標準字體。明朝臺閣體代表人物是沈度,清朝館閣體代表是董其昌,當代著名的書法家啟功先生、田蘊章先生的字嚴格說也是一種館臺閣體。

館臺閣體書法在當代一些崇尚“藝術性”的流行書派眼裡是俗之又俗的書體。但我有不同的觀點,並一直認為:館臺閣體是一種高雅的書法,沒有相當的書法功底是寫不出來的,在當下對中小學生的書法教育中應當首先推廣館臺閣體,而不是那些歪歪扭扭的醜怪書。

(一)館臺閣體書法的特點

館臺閣體書法具有烏黑、方正、光潔、等大的特點。這是因為其被應用於官府文書的莊重、典雅、華貴而決定的,但也由此限制了其靈動性,導致藝術性的缺失,這也是其被現代流行書風所普遍詬病的重要原因。

烏黑。是指其書法的墨法,講究圓潤飽滿,不注重使用枯筆,這樣寫出來的字黑亮,有神氣;

方正。是指字體以正楷書書寫,不用行草書,字跡有稜有角,方正端莊,能體現官場文書的氣韻;

光潔:是指其通篇佈局和章法而言,用館臺閣體寫出的文書要通篇乾淨、整潔,起筆、收筆利落,不拖泥帶水,這也是官方文書的必然要求;

等大:是指每個字所佔的空間大小基本一致,而不是每個字都一樣大小。有些人批評館臺閣體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狀如算子”,其實館臺體字也不是等大的。

(二)館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

沈度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上海金山)人,永樂時以善書入翰林,由典籍歷遷侍講學士。擅篆、隸、楷、行等書體,藏於秘府,稱為“館閣體”,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著名書畫家。

啟功

啟功(1912——2005), 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鑑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

田蘊章

田蘊章,字存文,蟠逸齋主人。執教於南開大學,為東方藝術系教授、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天津書法家協會理事、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


方圓居文化


館閣體,臺閣體,

說白了就是存檔檔案體與公文案卷體,

一個是存檔備查的,

一個是往來公文文書。

中國漢字古有六書,

後有金,石,篆,楷,隸,行,草,

隸書用於存檔,行書用於日常,

後來有楷書,

楷書又因為存檔和例行公文出現館閣體於臺閣體,

館,是書館,資料館,

臺,是府臺,官府辦事機關,地基打的高,入門要走幾級臺階,稱府臺,臺閣,

特點,特色,用途功能決定特點,

存檔檔案用的,用墨質量高,字體清晰,誤識率低,清晰明確。

行文公文用的,簡潔明瞭,便於書寫。

館閣體,基本近於印刷體,誤識誤讀率極低,

臺閣體,近於手寫體,用墨質量參差。保留個人風格。

在檔案古蹟中,當年原始檔案是館閣體居多,

臺閣體多為“圖片存檔“

館閣體可以重新再版印刷,

臺閣體只能影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