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江南》为什么能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来学习?

小侯子的小桃子


咏鹅是必考题,古诗词积累,学不学都考


王恩超5


说道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我的印象还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咏怀》。

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咏鹅》成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的。

我更不清楚《汉乐府·江南》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的。

只是我觉得现在的课本难度确实很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据说一年级语文开始已经取消拼音了?)

《山村咏怀》和《咏鹅》都是很押韵的故事,甚至我都没有背诵这两首诗的印象,只记得大家夕阳落山放学时,和同学们一边跑,一边背诵故事的场景。

现在我看到这首《汉乐府·江南》,并没有一种很押韵的感觉,我自认为这首诗算上比较难吧。

也许是现在的孩子更聪明了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难度?


姚说


《江南》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诗歌。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们对这首诗歌,并不是特别耳熟能详。诗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乡又到了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形成美丽的景观。后五行反复咏唱,描写了一幅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非常适合小朋友学习。这也是在当前大语文学习环境下做出的改变。也就是说学生们以后语文很难考100分,国学知识会占到语文知识的30%。这样大家也看出了语文学习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咏鹅》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甚至没有入学之前就已经会背这首诗,当然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也一定有所了解。

《咏鹅》这首诗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被《江南》取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说《咏鹅》它不重要,也不是说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说不适合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他是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的。但是因为当前大语文学习环境下,用《江南》作为小学生的第一首启蒙古典文学,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们大家以后在学习语文方面涉猎要广,要深,要有厚度。这是在打破以往的传统形式,重新拾起我国文化精髓。





江苏小学教师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第一首诗确实是《咏鹅》。当时读来是朗朗上口,而《汉乐府·江南》是中学以后才接触到。因为自家孩子还是学前儿童,对这个调整确实是看了问题才知道。想来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先来看看两首诗的内容: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第一、《咏鹅》大部分孩子学前已经接触过了

当代家庭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夸张点的,从孩子半岁起家长就开始灌输简明的诗词了。这首《咏鹅》,在我身边大部分3岁的孩子都会背诵,而且能基本理解句意。那么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是能接触到的。再放到小学一年级的开篇教材里,显得就有些不当了,可能引起孩子们对待学习的骄矜情绪。

中国古诗词经典者数不胜数,换一首新颖的很正常。

第二、《汉乐府·江南》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任务

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除了朗读背诵,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识字、写字。

咏鹅这首诗里,适合作为一年级孩子识字素材的字词大概只有鹅、向、天、白、毛、水这几个;江南这首诗,则有江南、莲、鱼、东西南北、叶、间。

一下子能掌握四个方向的字词,通过对比等方法理解的也更为透彻。

相比咏鹅,孩子学了这节课,性价比更高的。


第三、优美的意境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基本的写景

《江南》描写了江南地区初夏的美景,动静结合,有莲叶何田田的静态美,又有鱼戏莲叶间的动态美。在朗诵的同时,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同时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对学习写作这项任务也大有裨益。


第四、古诗文地位提高,小学生开始接触除了唐宋诗词之外的其他古诗文,汉乐府是很好的选择

我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波,从诗经起,一路历经楚辞、乐府诗、再到传诵量巨大的唐宋诗词、古文、元杂剧、明清诗文小说,都是孩子们了解古代文学的素材。

从时间线来追溯,同样足够经典、足够优美的诗经第一首《蒹葭》并不非常适合入选小学一年级教材:字词笔画多、不常用,意境艰涩,不容易理解。另一经典《楚辞》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且句式复杂,不容易记忆。

相比下来,乐府诗倒是朗朗上口,句意简明。这首《江南》实是很好的选择了。


清嘉读书


《汉乐府·江南》为什么能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来学习?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背景,题材和教育意义三个方面来说:

1.背景:

首先,《咏鹅》这首诗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且是他七岁时,客人命题,而作出来的诗,所以,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同龄人的作品,会有亲切感,在心里层面上,会有接受感,就像是好朋友相互探讨一般,没有距离。


而《乐府诗·江南》这首,脱胎于汉惠帝时期,官方采集的民间歌谣汇编而成《乐府诗》,注意,这首诗其实应该是音乐的词,是用来唱的,所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们,能唱的,会比必须背的诗,要有趣得多,自然而然会感兴趣。


所以,比较而言,其实对于启蒙教育来说,孩子的兴趣才是重点,学什么东西,有兴趣了,自然会学好了,那么,《江南》能代替《咏鹅》就很自然了,无关优劣,只是更有趣。


2.题材:

这个部分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分析两类诗的易读性和内容。

比如,《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读起来就是朗朗上口,且十分押韵,还生动描写出了鹅的外观,习性等我们常会,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点,颜色与动词的对比也很好地让一幅正在水中舒展身躯的鹅,这样的画面,直接映入我们脑海中,孩子们也会觉得他们看到了“鹅”。

《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更加有趣,它本身的不对称性,会让或许读过很多诗的孩子,感到特别,加上这首是直接描绘江南美景的诗,对于他们的直观感受,会很舒服,最好玩的是最后四句,东南西北,记起来太容易了,对孩子来说,可以背这首“长诗”很有成就感。


其实,我们一直以来,教材就是一成不变的,其实很不好,现在的社会发展这么快,要是基础教育一直不变,是很不合理的,所以,改变一下,用这首不怎么“规矩”的乐府诗,给孩子带来乐趣,挺好的。


3.教育意义:

其实一直一来,《咏鹅》的教育意义,我认为,大致可以说是教孩子们多观察,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其实那些很熟悉的事物,也有很不一样的一面,细心发现生活当中的美。

其他的“细致”分析,对仗工整,描写怎么怎么精妙之类的,我认为有一定意义,但对于只有7岁的孩子来说,真的不用这么“急”。


而这首《江南》,的教育意义就回归到比较质朴的部分,就是带孩子们欣赏一番江南的美景,至于那些背后的分析,这首诗“哪里好”之类的,重要也不重要,更是老师向生在21世纪的孩子们,传达一种“慢”下来的感悟,现在的时代太快了,孩子们的娱乐太丰富了,反而没有专门的时间去看看风景,感受大自然,就这么单纯欣赏好景色,不是很好吗。

总结:

因为不管是从乐府诗这种民间歌谣来看,还是从易读性,激发孩子兴趣的角度,最重要的是,结合当今时代太“快”,而衍生出希望孩子们可以“慢”一点,可以多欣赏风景的方面来看,《汉乐府·江南》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来学习,是一种时代的选择。


长了鹿角的兔子


《乐府诗》首首经典,且说这首《采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副江南夏天的美丽画卷!有活泼的鱼儿,有田田的莲叶!有游东游西,游南游北的生动画面,特别适合孩子们读!且老师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识。

我家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回家都能背给我听。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没感觉有多特别,反而感觉太简洁口语化!听她摇头晃脑读出来,便喜欢上了这首,并且也思考过与你一样的问题。为什么这首会入教材?

我总结以下几点: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满画面感

4.让孩子对世界充满美好的印象。

并不是说《咏鹅》不好,只是全方面综合考虑,采莲更适合入教材给孩子学。











诗文社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及传承脉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古文启蒙和美学启蒙的角色,目的是让孩子能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同时感受文字放在诗词之中的美学内涵。

《咏鹅》和《江南》(江南可采莲)这两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在一年级古诗词学习中都有着较大的启蒙性质。

《咏鹅》是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七岁所作,全诗如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如下: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咏鹅》一诗虽然简短,但是其中运用了白描、拟人、对偶多种手法,让歌颂的对象跃然纸上,富有童心童趣,对培养小学生的叙述能力一定的启迪作用。

《江南》一诗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让原本朴实无华的叙述一下子变得节奏鲜明,富有气势,堪称专项写作手法教学的典范。

因此,这两首诗在小学一年级语文书当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江南》取代《咏鹅》成为一年级学习的第一首古诗,主要因为以下三点因素。


其一,从生词认读的角度而言,《咏鹅》一诗中牵涉到的生词、难词较多,例如“鹅”、“浮”、“绿”、“掌”等都属于较难生词,加大了小学生的学习难度。

《江南》一诗中字词的读音和笔画数则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在保证识字量的基础上又难度适中,更适合作为没有接触过诗词的一年级小朋友的入门诗。

其二,从可模仿、可迁移的角度上,《江南》的启蒙性和可模仿性质更强。因为《江南》反复的手法尤其鲜明,朗读过程中韵律感也特别强烈,学生很容易就领回到这种手法的精髓。

在书本“争当小诗人”的这一模仿环节,孩子们就不难填出“鸟戏枝叶间,鸟戏枝叶东……”这样的句子。

相比之下,《咏鹅》当中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难度系数更高,一年级学生才刚刚接触古诗,往往难以快速理解和模仿。

其三,从全诗体现出来的意境上看,《江南》的立意更为广大深远。

通过《江南》一诗,首联“江南可采莲”让小学生的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了解到我国大好河山之中还有一片江南水乡。《江南》作为一首汉代民歌,同时讴歌了河山大好以及淳朴的劳动人民,简单却不乏宏大的主旨。

如果说《江南》的描写是一个长镜头,《咏鹅》诗体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咏鹅》诗在语言上有了更多的修饰和雕琢,但是仅仅只能作为一首状物诗,立意上相对狭窄,更多代表的只是骆宾王的个人成就。

END.


博书


“江南可采莲”,这句诗出自现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江南》中。而这首诗创造的年代是汉代,类型属于是诗歌。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我们心中美妙的一幅画面。

一、《江南》的全文

《江南》——汉乐府①
江南可采莲,莲②叶③何田田,鱼戏④莲叶间⑤。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注释

①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②莲:莲蓬。③何:多么。④戏:玩儿。⑤间:中间。

2.译文

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绿油油的荷叶长出了水面,生机勃勃。鱼儿在荷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鱼儿们一会儿在荷叶的东边游玩,一会儿在荷叶的西边嬉戏,一会儿出现在了荷叶的南边,一会儿又出现在了荷叶的北边。

3.赏析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长出了水面,重重叠叠的,好像在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有着很多欢快的鱼儿,在水里不停的嬉戏玩耍着。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游到了那边,也不知道它到底是要游去哪边,难道是要去东边,还是西边,还是南边,还是去北边。

4.本文考试常考的题目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年间设置的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娱乐公司),负责搜集民歌,乐谱,训练音乐人才(歌手)。所以由乐府搜集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了。

相关考题:

(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长江)

(2)汉乐府的意思是(汉朝掌管音乐的机构)

(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采莲人)的快乐心情。

(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5.品古诗,学写作

学会用反复,突出文章的中心这首诗最后的四个句子,只是把这四个字“东西南北”改变了,反复的使用。而这样描写,表达了水里的鱼儿迟迟不愿意离去,然后又围绕着莲叶到处转来转去的动人画面。

而文章后面四句诗,其实在这里就是一个反复的写作手法,因为通过反复吟唱的鱼儿,在欢乐嬉戏的场面中,表现出了人们采莲时候的热闹的情景,使人们感觉到了采莲姑娘们的愉快情怀。

还有就是,反复的写法不仅能运用到古诗当中,其实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把反复运用得极为广泛。所以,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去运用。

比如写《我爱爸爸》,为了表达你对爸爸的热爱,可以在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中间和文章的结尾,这三个地方用三个相同的赞美,来表达你对爸爸的热爱,这样写,不仅能表达出你强烈的思想感情,还能使文章更加清晰明了。

还可以在每一个段落的前面直接赞美爸爸,然后再描述具体的事例,这样在文章中不断的重复赞美,反复的歌颂,使文章中心变得更为突出,情感更为强烈。

二、两首诗的特点

如果说《江南》和《咏鹅》相比的话,我觉得,远远要比《咏鹅》的表面看起来复杂很多。但是呢?实际上《江南》的意境相对来说就会简单一些了。

还有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咏鹅》虽然篇幅短,但是诗里面生词比较多,“浮”、“绿”、“掌”“拨”等,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我觉得都算是属于生词了吧!而且也加大了小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难度。

而《江南》虽然篇幅长,但是,里面的字大多都是朗朗上口的文字,而且孩子在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可以快速的记下来。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咏鹅》的全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看了两首诗的对比,我相信,现在大家也就明白了吧!把《江南》取代《咏鹅》成为一年级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我觉得,这也是相当合理的。毕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主要是教材也跟上了时代的变化,需要更新了。而最主要的是《江南》这首诗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结束语

正如我们以上内容所述,部编语文教材的编者们所言,新编语文教材历时三年,修改了无数次才编制而成的,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选材和编写,我们都是从各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细致的思考,才通过全部编辑人员的同意,用《江南》来代替《咏鹅》的。

话又说回来了,《咏鹅》也是相当不错的一首古诗,陪伴了几代人的求学之路,你能说它不好吗?当然不能。只能说知识也是需要无时无刻更新的。其实两首诗都各有各的优势,学习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诗句。而且根据我们学习知识来说的话,也并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

PS:我是教育知识汇,90后教育工作者,热爱看书、写作,喜欢旅行、拍照。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留言!了解更多教育咨询。我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知识汇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课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莲花样的采莲少女来了。

忽地又记起:

忆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头髻。

西洲在何处,

隻江挢头渡″

这样的曲子。

咦,这给美的,盈盈一水间的小姑娘,实在美得沒法说。

至于这《江南》,单这题目就让人神往而美感骤升,神思飞扬了: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叠韵,排比让美丽象荷叶一样在碧波荡漾中铺排开来,无边无际,水光接天。

而鹅呢?应该是向下游游去了……





劉一千五


汉乐府《江南》的诗句非常简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平白如话,再明白不过了。

但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这首诗并没有作为小学生的蒙学古诗读本。古代没有,现在也长时间没有进入教材。进入一年级教材,还是这几年的事情。我们许多年纪大一点的人读到这首诗,还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

(古人采莲图)

那么,这么好的一首诗,之前为什么长时间没有作为孩子的蒙学古诗读本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高频率进入孩子蒙学读本的那些古诗。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

说实在话,这些诗,和《江南》比起来,似乎要复杂得多。我们就拿骆宾王的《咏鹅》和《汉乐府·江南》对比分析一下,看看为什么说《咏鹅》更复杂一些。

其一,意象繁复。《江南》只写了鱼一个意象,对鱼没有任何细节上的描写。而《咏鹅》里写了鹅的各个细部:曲项、白毛、红掌等等。

其二,情态繁复。《江南》所写的情态,就只有一个:鱼戏莲叶。《咏鹅》里的情态则非常多,有鹅高歌,有鹅浮水,有鹅潜水等等,是一副立体的画。

其三,环境繁复。《江南》只有“莲叶何田田”一句。《咏鹅》既有绿水,还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复。《江南》就是表现鱼儿欢乐的场景。而《咏鹅》表现的则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表现的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咏鹅图)

既然《江南》更简洁,更容易让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说,蒙学教材、一年级起始教材,自然应该先选《江南》,再选《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呀,为什么反而不选《江南》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江南》这首诗。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复杂,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诗。

甚至可以说,连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当年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是没有搞得很明白的。

为什么说这首诗非常复杂呢?

第一,作者想写的东西,在诗中一句也没出现。

作者想写什么?想写采莲人。但是全诗没有一句话是写采莲人的。都是在写莲叶和鱼,连渔船这些东西都没有。也就是说,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间,有巨大的距离。这个距离,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读者来填补。这个读者最好还要有曾经采过莲的经历。由此看来,让小孩子来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补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鱼戏莲叶东)

第二,诗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对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现代主义的思维。

什么形式感呢?就是最后的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就只换了一个字,其它都是一样的。从我们一般的思维来理解,这显得有些重复啰嗦。但实际上,这既是作为音乐的需要,同时也是作为诗歌“形式感”的表现。作为形式感的诗歌,在古典派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只有在现代派中才会出现。这一点,显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这首诗具有“禅意”。

“禅意”是古诗经常追求的一种东西。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的诗句都是具有“禅意”的。而“禅意”的获得,是需要顿悟的,讲是讲不清楚。既然讲不清楚,把它作为孩子的蒙学教材,显然就有些吃力不讨好。

不过,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这首《江南》放进一年级的教材里,大约也是现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丰富了些。同时,就算不理解,让他们先记住,在将来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