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历史上确有此事吗?有何依据?

黙多


根据《临安志》记载,武松曾经在杭州做过都头,后来因功升任提辖。宋朝奸臣蔡京之子蔡鋆(音jun),暴政残害百姓,弄得人民怨声载道,更甚者老百姓称他为“蔡虎”。后来武松听说蔡鋆是一个残暴的官员,非常愤怒,有一次武松趁蔡鋆外出之机,将蔡鋆打死。但蔡鋆身边的护卫打手很多,武松寡不敌众,随后被捕,最后死于狱中。

有一段时间,武松打虎,也成了人们所津津乐道茶余饭后必谈的事!在影视剧《水浒传》中,对武松打虎的片段描述十分的详细,当时武松喝了十八碗不过岗,在夜里赤手空拳在三招之将吊睛白额大虫打死,吊睛白额大虫就是古时候对老虎的统称。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有四种老虎,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东南亚虎。然而在山东景阳冈上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华南虎了。

一、当时的华南虎和东北虎相比较体型较小,成年虎的身长大约也就是2.5米左右,体重120公斤。
二、《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并非史实,肯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据记载当时施耐庵为了写武松打虎,还曾亲自藏身树上,观察老虎的行为!所以说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武松打的到底是不是老虎!
三、人体的极限数据和老虎相比,比如:速度以百米赛跑为例,老虎是4秒43,飞人博尔特最好的成绩是9秒69,力量方面泰森的拳击力量是250公斤,老虎的爪子击打力可以达到260公斤,但是爪子也不是老虎最强的防身武器,老虎的嘴咬合力可以达到400公斤左右。所以从这里来看是不可能的!人赤在手空拳的情况下战胜老虎几乎不可能。

如果真的有武松打死了虎的事实,那也是纯属巧合。估计是当时的老虎是老弱病残的个体,但即使是这样武松仍然不可能将老虎打死,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战胜一只老虎谈何容易,武松当时还应该有一个武器拿在手里。在宋朝时期武松作为一个英雄好汉,更是出类拔萃,古代人的身体素质和搏击能力要强于现代人。


公元前


你好,我是阿卿聊历史,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武松打虎其实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面描写的一个情节而已,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而且人不可能徒手能打死老虎,为什么我这么说呢?我来跟你分析一下吧。

我们先来看一下老虎的实力,最大的老虎是东北虎,也称西伯利亚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成年雄虎体长可达3.3米,体重可达350千克,牙齿长达13厘米,咬力500千克,前爪一拍可达600千克的力量,而且速度也很快,可达到每小时60千米,轻轻一跃可跳10米以上。最小的老虎苏门答腊虎体长2.34米,体重可达150千克,虽然比东北虎差远了,但是老虎共有的爆发力和速度是我们人类无法相比的。

而我们人类成年男性身高1.7到2米之间,超过两米的都很少。体重60到80千克之间,超过100千克都算是大胖子了。我们人类的咬力28~68千克。即使要泰森去,也打不过。他身高1.78米,体重100千克,跟体型最小的虎苏门答腊虎差不多。有人说:泰森的一拳可以达到800公斤啊!不是一拳就可以打死老虎吗?拜托,老虎的反应力可是很快的,爆发力也很强,而且老虎还有利爪,还有牙齿,巨型的体重,厚厚的脂肪。而泰森也只有他的拳头可以用来攻击,胜算可想而知。

总结一下,人根本不可能赤手能打死老虎,老虎有惊人的咬力,拍击力,惊人的速度和爆发力,人在老虎面前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阿卿聊历史


吊睛白额兽死因的科学分析

  吊睛白额兽,就是武松在景阳冈打死的那头老虎的名字。

  看《武十回》颇为过瘾,尤其是武松打虎更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不过对于武松打虎的描述,在下一直有些疑义。

  《水浒传》和评话中对于武松打虎的描述一直沿袭“三拳两脚”的说法,讲的是猛虎扑来,武松让开,连续两脚踢中猛虎躯体侧面,虎再扑,武松后退,虎恰好扑在武松面前,武松即将虎头按下,用拳猛打,直打得老虎口鼻七窍出血,结果了它的性命。

  看来吊睛白额兽的死因主要是头部遭到武松武二爷的重拳痛殴,不过从科学的角度,这样致死老虎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对虎分布地域的分析,武松当时所打应该是华北虎,这是介乎于华南虎与东北虎之间的一个亚种,更多的接近华南虎,甚至有学术界认为除了体型较大,华北虎和华南虎并无本质区别。

  评书艺人的口口相传塑造了“吊睛白额”的猛虎形象,其实,白额,正是华南虎独有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东北虎的重要之处,所以,这种形象塑造如果是基于对当时华北地区虎的观察,则从侧面证明了华北虎在形象上与华南虎更为接近。这种虎曾经广泛分布在华北平原以至秦岭北坡地区,历史记载中称为“草彪”,随着人类在华北平原的开拓而逐渐灭绝。史料记载,它的最后出现是康熙年间在汉中地区,但此后还有记载于北京郊区发现小于东北虎大于豹的猫科猛兽,应该是华北虎的后代或其变种。然而50年代华北地区最后的虎踪消失,此时活动的是华北虎还是华南虎尚有争议,因此可以认为吊睛白额兽的后代已经灭绝了。


  根据记载以及它与东北虎、华南虎的亲缘关系,可以判断华北虎是一种有别于新疆虎、巴厘虎等小型虎类的大中型猛兽,而根据对东北虎和华南虎的研究,其头骨的坚固程度令人惊讶,以至于冲锋枪子弹也不能击穿!虎头部的结构又是一个极好的减震系统,否则就无法完成突然袭击大型有蹄类动物这样剧烈的动作。可以相信这一点上吊睛白额兽与东北虎、华南虎并无太大区别。

  这样,武松按住虎头,用拳击猛虎头部致死,其可能性极低,所谓“铜头铁尾麻皮腰”,这个部位是虎最为不易损伤的部位。

早期评话流传期间,因为信息流通的限制,大概多数人对虎的认识还停留在口说耳传,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对这种描述异议不多,到了清朝晚期特别是民国年间,虎逐渐进入百姓的观赏范围,甚至民间有人养虎,见得多了不免对武松能够三拳两脚干掉这样一种凶猛的庞然大物产生怀疑,就像有人吹牛说,他在家骑河马上学一样,没见过河马的对此可能会相信——河马不也是马么。真见过河马就会琢磨这兄弟每天鞍子、笼头怎么个上法了。毕竟《水浒传》不是《封神演义》,传奇也要有真实的成分在里面,否则观众就不太容易买账了。



  于是,评书艺人就有了对于三拳两脚的种种加工。我们可以看到扬州的评话艺人在《武十回》中,将三拳作了修改,说第一拳指的是多拳的组合,第二拳和第三拳是重合的,《武松演义》则描述老虎恰好扑入了武松面前的一潭黄泥,陷住爪子无法用力,武松正面三拳打掉猛虎的威风,然后抓住顶花皮,骑上虎背,痛打不下两三百拳,老虎终于毙命。

  总之,都是尽量扩大这三拳的威力,以使故事情节能够符合逻辑。但是,这些加工还是将拳击虎头定为老虎的致命伤,也就是说,假如给老虎来个法医鉴定,基本我们应该看到如下的描述:颅骨骨折、开放性脑外伤、脑血肿、重度脑震荡、脑溢血……

  其实,这都是人的毛病,老虎是非常不容易颅骨骨折的,脑震荡更和它无缘,吊睛白额兽又不是镇关西。评书艺术家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儿“以己度人”。

  好,说了半天,那么我们自己来分析一下吊睛白额兽的死因吧。

  首先的一条就是人是否具备徒手杀死吊睛白额兽的能力。

  我说这从技术角度是可行的,甚至,用打击头部致死的方式使老虎毙命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历史传说中描述比较真实的徒手打虎英雄一共四位,第四位是武松,另外三位里面,有一位就是用击头的方式使老虎毙命的,这位就是五代有名的英雄,李存孝。

  先说华北虎是否能被徒手打死。

  要是没这个可能,那就什么都别说了,武松打虎是谣言,施耐庵看人家宰狗编的。


  从历史记载看,华北虎很可能和华南虎还是有一定差别,它的体型应该比华南虎大,1953年甘肃会宁曾打到一头老虎,从记录看很可能是华北虎的最后子孙,只是不知道它为什么跑出了那么老远,可惜没有更详细的记载。1964年陕西佛坪打死一头华南虎,但这头华南虎的体型远比真正华南地区的华南虎为大,体长1.99米,体重190公斤,接近东北虎了,有人据此说华北虎就是这种变型的大型华南虎。我的看法这还是华南虎,但是由于生存于华北西北地域而体型发生了变异,只是从侧面说明华北地区的虎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体型比南方的虎要大,华北虎应该也是比较大的。

但是华北虎与华南虎不同的是它较早就成为人类的猎获目标,按照动物学家的研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就经常捕获华北虎,甚至用它殉葬。从武松打虎的记载来看,华北虎的生活习性可能与华南虎不同,很少做大范围漫游,因此于人类的冲突更为频繁,同时它的战斗力不如华南虎,华南虎敏捷凶猛,极难捕获,没听说河姆渡人敢拿它殉葬的。考虑到体型的问题,这种虎战斗力差,大概和智力有一定关系,也可能华北虎过的是类似狮子的慵懒生活,靠劫道过日子,弄得肥而不勇?这个问题咱就没法回答了,总之,考虑到仰韶文化时期的武器条件,既然那时候的人能够打华北虎,大概人中个别比较悍猛的如武二爷徒手干掉一头也不算太稀奇吧。



  实际上,四位在历史上被称为徒手猎虎的人物,都是在华北和华南打虎,打的都应该是华北虎或者华南虎。东北……那地方不说也罢,据说古代除了东北虎还有巨虎这类吃东北虎的怪物,武二爷去了弄不好也就是让老虎觉得有嚼口些。

  这四位是谁呢?

  第一位,卞庄子,“卞庄刺虎”是坐山观虎斗的由来,但刺杀双虎是用叉的,卞庄徒手杀虎是传统评书的章节,名为“克刺咽喉”,所杀称为“竹梅”,说是用指甲刺虎喉,实际上卞庄子又没长剑齿兽那样的爪子,说白了就是把老虎活活掐死。这个动作需要扑入猛虎怀中,即便成功扑入老虎怀中,他的后背也会被抓烂,或在翻滚中被划烂,这需要足够的体力和勇气,还有身体恢复能力,古今中外只此一例,似乎再无人尝试过。看来这一招也只能对付“肥而不勇”的华北虎,对付体型稍小的豹子就抱不住了。

  第二位,周处,所杀称为“山王”,《晋书 周处传》对此有过记载,但只有评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周处的打法是“铁腿断肠”,也就是一脚蹬在老虎的肚子上,这个地方虎的防卫比较弱,传说中的“唐打虎”也是攻击它此处,由此可见周处的勇猛中有斗智的影子,估计是肠子断裂引发急性腹膜炎要了老虎的性命。周处是骑将,马上功夫好,好骑术都要好腿功,大概这是他踢老虎的身体资本。他后来还有“斩蛟”的记录,分析起来这“蛟”可能是湾鳄,体长六七米的凶猛爬行动物,周处能够在水中和它搏斗,骑在它身上浮沉几昼夜,最终将其杀死,驾驭如此坐骑,腿功之好可见一斑。

第三位就是李存孝了,所打称为“斑彪”,打法是反掌击铜头,对老虎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打击头部致死的案例。这个动作类似武松的三拳两脚,只是他一招得手。当时的场景是猛虎扑来,李存孝侧身出掌,击中虎头,老虎即时毙命。从科学角度分析,李存孝的打法更为可信。这是因为从描述看,李存孝是出掌,而不是出拳,在猛虎扑来的时候击出——按武术说法是用掌力,这多半是内功了。实际的力并不是打击虎的头部,而是推动虎的头部,而且从侧方,这时候,虎是猛扑过来,头部忽然被大力推动上扬,结果会怎样呢?



  按照医学院学生弄死小白鼠的动作来看,这个推力的结果就是老虎的颈椎骨折。实际上,与其说是李存孝打虎,不如说是老虎自身扑来的惯力要了自己的性命。颈椎骨折,切断脊髓神经,其结果要么引起中枢神经麻痹死亡,要么高位截瘫,作用都是当场发生的,所以老虎即时毙命。

  如果武松抓住老虎按着打,这种颈椎骨折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因为吊睛白额兽是伏着,又是基本静止的,没有老虎的配合,想扭断它的脖子还真不太容易,这玩意儿毕竟不是小白鼠么。

  所以,这吊睛白额兽的死,应该是另有原因,我琢磨了一下,有三种可能,加上窒息,就有四种可能了。

  第一种可能是卡老虎脖子的时候压到颈动脉窦了。

  颈动脉窦在人的脖子侧面,稍微靠上的地方,这地方十分敏感,压力大了或者受到强烈刺激会引发猝死,特别是女性这个部位十分脆弱,我们大学有一哥们儿就是追一个女孩,定情时激动了点儿,一吻之后香消玉殒。

  话说回来了,就因为这个,我想,武松打虎,会不会是三拳两脚中无意打中了老虎的颈动脉窦?那老虎来个猝死还算新鲜么?

  后来才知道这种想法没有科学依据。

理由是颈动脉窦暴露在外是人的专利,因为他直立行走,颈部结构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四肢爬行的动物生理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老虎,它的动脉窦深藏在鼻腔后方,也就不称为“颈动脉窦”,不要说拳打,就是用刀刺都找不到地方,如果肉食猛兽有着和人一样脆弱的生理结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法混。

  所以,这第一个可能根本就是错的。

  第二个可能呢?那就是要注意三拳两脚——拳不一定致命,但脚很可能是致命的!

  按照《武松演义》的说法,武松斗虎的两脚,都是在老虎蹿过去的时候,照着老虎的腰眼踢出去的。而且踢出两脚以后老虎的气势就馁了,再扑过来颇有虚张声势的意思。

  对着两台惠普服务器我试了试武二爷的动作,哦?这不是跆拳道里面典型的侧踹么?当年雅典奥运会,铁腿陈中就是用这样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侧踹踢得对面那姐们儿晕头转向,最后带回来一块金牌么!好么,敢情是从我们山东老武家偷去的功夫啊!

  武松,是《水浒传》里面特别善踢的一位,醉打蒋门神就是用的踢,把个拳术高手蒋忠踢得直飞出去,他的徒弟施恩每天早上在床上练这个练了俩月,居然也能情急中把蒋门神踢飞(依据《武松演义》),用腿应该是他的看家本事,而老虎头虽然硬,这腰上可没有装甲。我的推测,这武松的连续两记重腿,很可能严重击伤了虎的内脏,比如肝、脾、胃、肠等,这才是老虎的致死原因。

  受了致命伤,老虎还能反扑?

  我认识一位大夫,出门的时候被自行车把打了一下腹部,没当回事,也不怎么疼,骑到单位就觉得呼吸不畅,眼前金星一闪,就昏了过去。后来才知道那一下把脾给打裂了,要不是正好骑到医院这条命就交待了……

  老虎大概也一样。

这样,后来的多少拳,都不过是加速老虎的死亡罢了,这时候的老虎已经无力反抗。一个侧面证据是老虎口鼻出血,这血当然有可能是被打出来的,但会不会更可能是腹部内脏损伤,引发内出血从消化道涌出,又扩散到七窍呢?

  存疑,但不能说这种可能性没有。

  第三个可能呢?我觉得大家应该注意到这吊睛白额兽是一头性格怪异的老虎。

  老虎是猛兽,但大多数老虎并不吃人,相反尽量远离人群,这是已被动物学家证实的。但是吊睛白额兽不同,按照《水浒传》的描写,这吊睛白额兽,是一头典型的食人虎,所以才成为景阳冈上的一害。

  历史上,变成食人虎的老虎并不少,其原因则耐人寻味,食人虎多半是老残伤病,因为无力捕捉更敏捷的动物,才改为食人。由此推测,吊睛白额兽恐怕也是这种情况。

  但是,从武松和它的对峙来看,吊睛白额兽动作灵敏、体格强壮,既不老,也不伤,外观看不出患病,因此只能推测它有某种间歇性的疾病,当时没有发作而已,但如果发作就会严重影响老虎的生活,而导致它不能进行捕猎,只能改为食人。

  我的推测是吊睛白额兽可能患有某种脑部疾病,确切地说,很可能是动脉血管瘤压迫脑神经,引发间歇性癫痫和头痛。

  您说这不是胡说么?有证据么?


  证据不好说,但我觉得至少可以有些蛛丝马迹,由此可以做两点推测。

  第一,这老虎的形象——吊睛白额。白额也罢了,吊睛可不是每个老虎都这样的,它为什么吊睛呢?萨大胆推测是因为瘤子压迫神经引发长期头疼,造成了老虎表情的变化,老往上翻白眼,被外人误认为吊睛了……

  第二,根据武松自己的说法,这景阳冈上原来没有老虎的,吊睛白额兽很明显是外来虎。老虎从外地跑来,要么是所谓游山虎,来几天就走,这只肯定不是,要么是小老虎出来找自己的地盘,从描述来看吊睛白额兽是成年虎,也不存在这个原因。那么,老虎都有自己的地盘,它怎么会跑到景阳冈来呢?我的推测是这老虎有癫痫,发作起来满山乱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就到了景阳冈,肿瘤压迫神经影响了老虎的记忆和定位能力,回不去了。饿急了,就在景阳冈就地变成了食人虎。

如果这样,老虎被武松乱拳打死就说得过去了,动脉血管瘤是一种怕震动的疾病,剧烈震动会造成血管瘤破裂,武松的拳头虽然不能打破虎头,但是震破老虎的动脉血管瘤,让老虎大出血而死还是可能的。那样,老虎七窍流血的原因也就更容易解释了……

  这样说来,吊睛白额兽被武松打死,也是武二爷的运气好啊。


Hai子君


水浒中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是真的吗?他真的能用拳头打死老虎吗?为何在动物园里看到的老虎,连狮子都不怕,人能打得赢狮子吗?

一连串的问题,可见朋友对于武松能不能用拳头打死老虎存在怀疑。

当然,我们都知道,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哪怕这部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是有原型,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但是毕竟是文学创作,自然有加工的成分。比如水浒传中,公孙胜还能够腾云驾雾,还能呼风唤雨,打仗的时候弄得飞沙走石。

这些都是因为作品的需要进行的文学加工和创造。

自然,在很多人看来,武松打虎仅仅是因为施耐庵先生在塑造武松这个角色时,为了突出武松的无所不能,突出他天人一般的勇猛和无畏,所以才有了武松打虎这一故事,可以说,这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武松的个人品牌传播,甚至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如果进行科学分析,或者严肃地对照当时的情况,武松有没有可能真的打虎呢?

从水浒中所描述的情况来来看,当时武松从沧州柴进家回清河县,目的是为了看望哥哥武大郎,因为武大郎残疾,加上武松得知自己并没有打死人,所以十分高兴。

在景阳冈的时候,武松就多喝了一种叫透瓶香的酒,然后不听劝告,跌跌撞撞上了景阳冈,然后就打死了老虎。

对此,有人就提出,其实这个故事所描绘的发生地点就有错误,因为沧州、阳谷、清河这三个地方就如同现在杭州、南京、上海这三个地方,地理位置类似。

也就是说,从沧州到清河县,就如同从杭州到上海,阳谷就好比是南京,我们现在从杭州到上海一般不会路过南京,武松当年从沧州回清河路过阳谷县的可能性也不大。

也就是说,武松根本不可能路过景阳冈,这完全是杜撰了一个地名,然后又加工了一个故事。

而武松这个人在真实历史中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从资料来看,武松也是一个衙门都头,武功十分高强,后来死在牢里,今天在杭州还有武松墓。

所以,由此可以得出一点,武松这个角色是真实的,起码是有原型的,在他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加工,但是打虎是绝对不存在的,人的战斗力也不至于打死老虎,武松也没有机会打虎,这完全是小说的加工,仅此而已


牧之文化


武松打虎原形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还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脱有病,把圣旨谢绝了。他有通天的本领,除了做文章,他又会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打拳等等……。


机械大王boss


武松打虎历史上确有此事吗?有何依据?。凡看过《水浒传》的,梁山好汉武松,给人印象极深,行侠仗义,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狮子楼,怒杀西门庆等,但这必竟是小说中的描写,民间传说。

历史上是否有真实武松,据有关资料显示,确有此人,有的说是河北邢台清河县人,也有的说是宋代杭州涌金门外的江湖艺人。形象奇伟,武艺过人,后被当時杭州知府高权赏识,任命为都头,行走于衙门。不久高权因得罪权贵,遭人陷害,罢官免职,武松被赶出衙门。

据说继任者为蔡京之子蔡鋆,这个像伙一上台,即苛政于民,怨声载道,当時人称“蔡虎”,武松对其恨之入骨,寻机将其杀掉,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最后惨死狱中。这大概就是“武松打虎”的由来。

不同的是人间虎危害,远远高于动物界的虎,这也是客观的存在。百姓感其恩德,将其葬于西湖西泠桥畔,后世有人题碑“宋义士武松之墓”,听说西湖边上确有一个武松墓,可惜1955年被毁。


老兵4200


我认为武松打虎打得并不是真实的老虎。

武松打虎来源

武松打虎的故事出自明朝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根据小说讲述,宋朝时山东清河县的好汉武松,路途上结识宋江,两人遇到便觉得英雄相惜,互相结拜了兄弟。宋江送了武松一些盘缠,就各自分别了。武松走到山东阳谷县,觉得十分饥渴,便看到一个酒庄,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冈”,此地正是景阳冈。武松叫道店主人赶紧拿酒来,筛了一大碗,顿觉的酒烈,十分满足。紧接着又喝了两碗,这时店家出来制止了他,说这酒只能喝三碗。武松不知何意,店主解释说这酒很烈,一般人喝了三碗,就走不过前面的冈。武松不以为意,继续喝酒,一连喝了近十碗。酒饱饭足后,武松继续上路,在前面的山里头,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黄山景区,碰到了一只老虎,有人说是华南虎,具体什么品种待考证。武松拳打脚踢,就把老虎打死了,拖着老虎皮下了山。当地受老虎的灾难已久,官府出兵也没能剿灭老虎。很快武松就被冠名打虎英雄。武松一直回到了清河县武大郎家,在县里做了都头,相信后面的剧情大家也知道了。打虎武松的故事经电视剧小说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西湖武松与《水浒传》武松

但是我们可能还知道一座武松墓,去过杭州西湖的应该见过,就在西泠桥苏小小墓的附近。1894年,武松的棺木被工匠无意中挖了出来,上面赫然写着“武松之柩”,工匠赶紧放了回去。这事也从侧面证明了西湖武松墓并不是衣冠冢。有人说此武松不是彼武松,同名同姓的多了去,我们可以继续往下研究。

根据《杭州府志》记载,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今河北),相传拜过铁臂膀大侠周侗为师,是岳飞的同门师兄。武松武艺高强来杭州卖艺,被知府高权相中,做了都头。是不是特别像,朝代也是宋朝,必须提醒武松和武大郎没有直接关系,武大郎是明朝人,妻子叫潘金莲,不过武大郎没卖烧饼,当的是阳谷县的县令。潘金莲也是大家闺秀,和武大郎恩爱甜蜜,生了几个孩子。所以没有后面武松杀嫂、逼上梁山的事情。


没几年,高权得罪了权贵被罢官,武松也受到牵连。新上任的知府为蔡京的儿子蔡鋆,仗着蔡京的权势,胡作非为,当地百姓怨声载道,称他为蔡虎。武松对他恨之入骨,当街就把他打死了。很快武松也被捕获,遭到毒打,死在牢里。杭州人对他感恩戴德,合力将他葬在了西泠桥附近。

西湖宋义士武松墓

1942年,上海滩老大杜月笙出资为武松重修墓碑。1964年,武松墓却被要求迁移,武松遗骸也被丢到乱葬岗里。直到十年结束,人们才把拆毁的墓地回迁,武松的墓地原址和遗骸都已经无法辨认。专家根据当时拍摄的照片,重新修建了武松墓,现已成为西湖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尽管武松没有打过老虎,却是真的为民除害,侠肝义胆的真好汉,武松的结局也很悲惨,但是他做的事情人们会永远记住的!


鼠哥说奇闻


历史上没有。在《杭州府志》中有记载武松的事迹。原来,武松为了生计,凭借自己一身武力游走在江湖卖艺。因为武艺高强而被杭州知府高权所重视,随后,武松到了知府做了一名县衙捕快。

高权认为武松是位有志之士,便决定栽培武松。不久之后,武松就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当时,高权因为得罪了达官显贵而被遭到诬陷,随后,朝廷罢免了高权的职位。

武松因此也受到了牵连,被衙门解雇,再次成为了无业游民。不久之后,新知府上任,这位新知府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儿子,名叫“蔡虎”。蔡虎仪仗父亲的势力,处处欺压百姓。

当地百姓们担心受到蔡虎报复,只能处处忍气吞声。武松得知蔡虎的行径后,对他百般厌恶。一天,武松决定要为民除害,只要能杀掉蔡虎,自己愿意牺牲性命。

不久之后,武松借机铲除了蔡虎这个恶霸,但是武松也遭到官府通缉入狱。随后,武松被判了很重的刑罚,最终在狱中去世。当时杭州白百姓,感念武松的勇气与恩德。

便将武松葬在了西冷桥畔,并立有“义士武松之墓”的碑。因此,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打虎,打的是一名叫“蔡虎”的恶霸。


趣史吧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武松打虎,历史上确实有此事。但是打的这个虎不是百兽之王老虎,而是一个恶霸名叫蔡虎。

接下来我来说说武松打虎的两件事,我们普遍认为的武松打虎是来自于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讲述的是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路过一个酒家喝了十八碗酒, 醉后欲行赶路,酒家看他喝多了,告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景阳冈上果然遇到一只猛虎。

武松奋起反抗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祸害。后被世人传为佳话,打虎英雄。

而历史真实的事件是,在《杭州府志》中有记载武松的事迹。原来,武松为了生计,凭借自己一身武力游走在江湖卖艺。因为武艺高强而被杭州知府高权所重视,随后,武松到了知府做了一名县衙捕快。

高权认为武松是位有志之士,便决定栽培武松。不久之后,武松就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当时,高权因为得罪了达官显贵而被遭到诬陷,随后,罢免了高权的职位。

武松因此也受到了牵连,被衙门解雇,再次成为了无业游民。不久之后,新知府上任,这位新知府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儿子。名叫蔡虎,蔡虎倚仗父亲的势力,处处欺压百姓。

当地百姓们担心受到菜虎报复,只能任其欺负,处处忍气吞声。武松得知此事之后,对她百般厌恶,恨之入骨,武松决定要为民除害,只要能杀掉蔡虎,愿意牺牲自己性命。

不久之后,武松找到机会铲除了蔡虎这个恶霸。但是武松也遭到官府通缉入狱,最后,武松被判了很重的刑罚,最终在狱中去世,当时杭州百姓们,感念武松的勇气与恩德。

将武松葬在了西冷桥畔,并立有“义士武松之墓”的碑。因此,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打虎,打的是一名叫蔡虎的恶霸。









带你走进中国历史长河


一提到武松打虎,这个概念从我们的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个形象就是《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我们知道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而他的体裁是小说并不是史实,小说的特质就是虚构,其所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武松打虎这一桥段是虚构的。既然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么在生活中有武松其人吗?

据史料记载,还真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武松,武松是一名宋朝的义士,于1055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的清河县。正所谓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年少的武松过着浪迹天涯,逍遥自在的日子。据《浙江通志》记载,在那年的烟花三月下了杭州,曾经在杭州的涌金门街头一带练摊儿卖艺,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路经此处,看见武松武艺出众,于是便让他到巡府干差事,成功的混入了人民的行列不久后受任都头。因功升为提辖,成为高权的心腹。

后来高权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作为高权心腹的武松也被继任者给赶出了衙门。继任杭州知府的叫蔡鋆,即京城太师蔡京之子。这个蔡二代在杭州为官期间,虐政殃民,杭城百姓怨声载道,常言道苛政猛于虎,所以老百姓背地里都称其为“蔡虎”。

被逐出衙门的武松,对蔡虎的公愤私仇越积越多,终于有一天,在喝了三大碗之后,武松心中的气愤忍无可忍,藏匿在蔡鋆回家的路上,等蔡虎过来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数刀将其捅死。武松也因寡不敌众被捕下狱后死于牢狱之中了。当时的杭城百姓,为感其为当地除一“虎”,自发为其殓葬,造墓于西泠桥畔。而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情节正是由此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