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寫書法時,怎樣避免墨多洇墨、墨少幹筆,用墨深淺不一的問題?

用戶長樂


首先第一點:用紙。寫作人確定所用紙張是否習慣,宣紙分生宣、熟宣、半生熟宣,純生宣在不注意用墨的情況下肯定容易洇墨,在純生宣寫時候墨略少而書寫速度過快時又很容易出現枯筆,也就是幹筆,所以純生宣不好控墨,除非有深厚的功力和常年書寫的經驗。

第二點:用墨。眾所周知瓶裝的墨汁裡都含有膠,無非就是有的膠性大有的膠性小,所以只用墨汁是不行的,需要兌水來調和,從而達到適合自己書寫習慣的程度。那麼兌水的程度就有意思了。舉個例子說:比如用純生宣寫,寫楷書時書寫速度可能會慢一點,那就需要把墨調的略濃,這樣書寫時候不會導致墨洇的多、快;那麼同樣的紙,寫行草書,書寫速度肯定會略快一些,那麼墨汁的就要調整到比寫楷書時的墨加的水略多一點,否則墨焦拉不開筆,過於澀,也寫不出流暢的字來。

所以濃淡乾溼的墨色變化是有相應的條件的,兩方面去著手,肯定會熟練的掌握墨色的變化的。


誠銳


《芥舟學畫編》有一段精彩表述:“天下之物本氣之所積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崗復嶺以至一木一石,無不有生氣貫乎其間,是以繁而不亂,少而不枯,合之則統相聯屬,分之又各自成形……,總之,統乎氣以呈其活動之趣者,是即所謂勢也。”此所謂畫中之氣,說氣機也好,氣韻也罷,其實都是一種無形的氣——“沖沖沖沖氣”,氣藉助筆墨形象顯現其存在,其存在顯現生髮運行而得勢。勢者,形之勢,亦氣之勢也,此勢便包含著相反相異和相併相似。如果畫中形勢只有相反相異,便會呈現一盤散沙,都是相共相似,畫面則嫌呆板少變化。相反中有相成,便是一個“分則各自成形,合則統屬相連”的和諧完美的世界。畫家如果真能證悟此道,創作過程自然會心手雙暢,如石濤所謂“自一生萬,自萬歸一,天下之能事畢矣。一畫了矣,畫道彰矣。”

古人對於書法線條的描述是“屋漏痕”等等,黃賓虹則將之歸納為“平、留、圓、重、變”無不說明持筆運筆的速度和壓力的問題,只有解決了認識問題跟他也就迎刃而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