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画家郝大成


主要长,易断,在刺杀时抖动大,力量不集中,所以要求高,不易制,不要认为加粗,粗了也握不住,刺杀效果更差,粗细合手,又不能太沉,硬度要高,韧度要强,就是现在技术,也很难


用户8339457742079


马槊之所以不被普及是因为这种兵器不是一般人能玩的,太难练很多人吃不了这个苦,就放弃了。

马槊杆的制造工艺也不是很复杂隋唐时期都可以批量生产

网上之所以传闻“马槊制作复杂,制造一根要花数年时间,还多半不成功”。

那是他们偷换了概念他们说的是极品马槊,那是给将军用的,可不是士兵用的那种。

就像锻刀一样,一个作坊就能批量生产。

但是你要是找欧冶子、干将莫邪这样的大师锻刀他们多少年也锻不出来一把

这就是一个道理好几年才能造一根的马槊杆,那就不是一般人用的东西。

马槊这个东西就是重剑和长枪的结合体长度能达到4米以上,只用重骑兵使用。

由于马槊太长前头又沉,导致手持马槊时,马槊呈现的是一条弧线

这样就增加了使用难度要使用这种武器,让它发挥威力,必须下苦功夫

这样长的武器,必须同时具备硬度和柔韧度,才能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折断。

这就使得马槊的选材要求相当高,同时还要辅助相应的工艺。

由于重骑兵对马的要求比较高宋朝失去对燕云十六州的控制后,马匹渐渐供应不上

缺失战马也是马槊消亡的一个原因

欧洲为什么不用

欧洲人由于体格原因,都是正面硬刚的,这种技巧性的武器他们根本不会用

再说欧洲是联邦制,没有那么多士兵,也没有太大规模的战争

对他们来说,一般常规武器就能解决,甚至单人都能影响战局

也是他们总是崇拜个人英雄的原因。


老虫


▲大名鼎鼎的马槊

有刃为矛,无刃为枪。在骑兵成阵形突刺战阵和战阵用长矛防御的时候刺击是最适应阵型的,而矛的刃是为了让矛可以具有横扫的能力,这使得矛成为兵卒们所普及的马上全能兵器,但在阵战中长枪也不错。

▲尊贵的马槊

而槊也可以说是矛的升级版,它的刃更长,杆更重,长短更适中,更加的平衡稳固。慢慢的,槊就成了高级别战士或者武将的专属兵器。由于槊可砍可刺,为了满足高级别将士,槊要保证扎上人槊杆不断,砍伤人不死震伤,故此在槊杆重量、硬度和柔韧性上下了功夫。

▲专家复原的陌刀

因为这种槊要装备给像陌刀队手一般的高级战士,所以国家也不缺钱。在打造槊杆的时候,工匠们先会选择一块上好的柘木,将其用胶泡起来,在用麻绳斜着勒进去,等结实了就用厚布缠绕。等到几年后槊杆坚硬且富有韧性,刀砍上一个线,枪扎上一个点,放水里涮涮痕迹都没了。

▲大小不同的槊头们

在槊杆造好后就把同样重的槊尾和槊头分别按在槊杆的两头,槊杆一个铁旮瘩带个枪尖,槊头好似加宽、加厚、加长的越王勾践剑。最后标好尺寸往树上一挂与地面平行,放秤称一称至少得有十斤。

▲重骑兵(左)骑士(中)与重步兵(右)

欧洲在战斗力地位上与中国持槊武士齐平的从军者是骑士,骑士弓刀失马步剑一样样样精通,骑士老爷上面能战斗下马也能战斗,但他们一般会手持和一般人一样强的长枪随着战阵突刺,在长枪折断后用长杆斧子的斧尾刺击、斧头砍杀敌人,或在落马后用斧子和双手剑继续战斗,故此不需要马槊。


南政昔风


先纠正下这个题目,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兵器,分为马槊和步槊,其实就是长矛的变种。但是近年来被一些网文不断神话,搞成了什么靠“韧性”把人弹飞的武器,还“不伤手”,这就太尴尬了。

实际上东西方的长矛类武器差异很小,主要工艺大多是硬木。也有一些特殊的使用填成实心的竹子或篾条复合,但总体上人们没有要求槊或枪变成“柔软”,所谓的“韧”,更接近金属刀剑那种刚柔相济的概念。

中国古代“杆”的制作工艺并没有厚此薄彼,矛上面的东西,不能给戟、刀、枪用?没有这个道理,它们都是相通的,没必要专门拿槊来说事。

我们需要明确个概念:槊杆、矛杆、枪杆甚至大刀柄都是一种东西,换谁都是一样。槊杆也并不是什么神术制成。有武将世家做的高档武器,自然也就有揭竿而起的垃圾工艺。加工工艺得分出三六九等,高成本武器可不是谁都能用得起。

最差的矛杆就是白蜡木,有柔性,可以耍花枪。这种杆子非常容易制作,柔韧性上佳,因此成了江湖卖艺、演武的重要道具,同时也成了大规模武装军队的廉价武器首选。

《武备志》中认为最好的枪杆是“稠木”,其二是“合木”,还要求用“劈开”的而不是“锯开”的。用竹子也可以,但“攒竹”腰太软了不能用,北方的干竹子不能用,只能用东南的竹子。

明代武术家程冲斗的《长枪法选》对枪杆的采用有很明确的描述:

其木色有稠木、有檀木、有尖栗木,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多不坚牢易断。必 选生成者为上,有檕条木,有牛筋木,有茶条木,有米枯木,有拓条木,有白蜡条木。各处土产不同,各名其异。惟取坚实体直,无大枒枝节疤者为上。根头可要盈把,便好持拿,自根渐渐细至稍上。不软不硬为妙,如太软太硬,则拿捉不如意。调制如法,便好运用也。今 军伍中多用竹竿,但要选苗竹,竹节稠密者佳。大抵竹不耐用,拿拦击刺之间,力大则破矣,干又自裂,可用盐卤久浸,使常有润色,略可取用耳。

古代大部分矛杆是漆皮的硬木,为了防止炸裂和腐烂,人们的确会选用沤过的木头,沤的时间也比较长,有晾三年沤三年阴三年的说法。貌似很夸张,但过去人盖房子、做棺材、造家具用的木头很多也是这样的,现代家具工业无非是使用机器烘干罢了。在有准备和具备供应链的情况下,古代人获得一根老木杆并不是很难的事。

再好一点的,会选择在槊杆外包篾条,有竹篾或葛藤、木蔑等类型,它们被胶合在杆身上,继而打磨成光滑形状。可以为木杆提供一定的韧性,也让单纯的木头材料变得更结实。

中国古代长杆兵器的复合制法,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构性能,在刚性与韧性中取得平衡。同时这种工艺会让杆面变硬,这样就很难出现戚继光抗倭时,倭寇拿刀轻易剁断枪头的情况。倒不是真的像有些网文说的那样,为了能在马上戳人不断杆又不伤手臂而设计,这完全是一种小说中的奇谈怪论。

后世也一直在使用这种复合杆,这在中国兵器的特色,只是现代人一般接触不到这种工艺了,一些民间耍把式也不会懂得“军标”的奥秘。

至于西方的骑枪为什么不这样...我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是看了电视里那种扎中人后“碰”一声爆裂的硕大骑枪。我只想说,你中了西方影视剧的毒了。

西方人的骑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有部分重骑兵会在比武的时候使用加了脆木杆的矛头,这样木杆会在扎中人的时候断裂,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大家都是玩玩而已嘛,点到为止。

实际的骑枪远没影视中那么夸张,最多是个锥形结构,为了达成更长的枪型,故意造成前细后粗的椎体。

西方骑兵们从古至近代的演变中,很少很少出现什么“一次性骑枪”。相反,他们的长杆骑枪和重型骑枪玩的很溜,动辄3米4米的长度,这种东西为了手臂用一次就扔?你开玩笑呢。他们更多的是因为骑枪做的太长,不利于刺中后拔枪,以及枪身变得太脆太容易损坏才会如此无奈。

比如波兰的“翼骑兵”,这可是一支响当当的骑兵队伍,在欧洲的历史上纵横驰骋。他们的长枪可长达4-6米,这使得翼骑兵总能先捅死敌人。

翼骑兵长枪使用枞木制作,也是复合结构,取两段枞木芯,把中间掏空,然后胶合在一起再磨成圆杆即成。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减重,过长的长矛在重心上存在问题,太重对于手臂是种折磨。

正因为这种空心的木材复合结构,使得翼骑兵的长矛常常在几次或单次战斗后损坏。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成本考量”,在非必要的时候就不浪费这些东西了,会让哥萨克打前队,当炮灰,或者干脆用刀解决战斗。

不过就算是这样,打几次就坏的坑爹玩意儿也很容易消耗,这使得翼骑兵们经常性的囤积长矛,长矛的制作也越来越“成本化”。翼骑兵离不开长矛,他们的压轴战法就是膝盖挨膝盖的在马上组成密集长矛方阵,波兰人后来在城市里可是把翼骑兵长矛当做“弹药”储存的。

即便如此也抵不住长矛的消耗,因此翼骑兵们只能再携带一些矛杆,让扈从在空闲时余制作一些“缩水矛头”拿来替代,这些缩水矛头安装在半截矛杆上便可以凑合作战。

曾被认为是中世纪最强大骑兵的“马穆鲁克骑兵”,他们的长矛干脆就是硬木杆,然后缀上包铁枪头。这种装备也被称为“拜占庭式长矛”或者“波斯长矛”,是一种从西亚到中亚非常普遍的矛型。

这种矛杆偶尔会在上面制作铁箍来强化并防滑。马穆鲁克骑兵打仗走的是狡猾的路子,他们是全能型的战士,进行了刀、枪、弓的全面武装。碰到轻骑兵他们用长矛对决,碰到重骑兵则使用弓箭,必要的时候他们能下马当步兵作战。长矛并不是唯一依赖的武器。

条顿骑士团也是个不错的古代例子,枪技是条顿骑士团员非常重视的武艺,许多人从小时候就开始进行训练。他们的骑枪依然是硬木杆,多为2-3米的中等长度,前细后粗,有螺纹握把。


因为枪头比较大且开了血槽的原因,条顿骑士并不是很担心枪头拔不出,至于许多玄幻小说上所谓的“冲击力折断手臂”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们往往更在意枪会不会脱手。枪型变成前细后粗也是出于对重心平衡的考虑。


所以,中国的马槊杆并没有复杂到哪里去,西方也没有什么“非要如此”的需求。战争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装备到最后的武器东西方几乎都差不多。


王司徒军武百科


首先回答题主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答案其实题主自己已经在第一个问题中说出来了——制作太复杂,一根马槊的制作时间长达数年,而且成功率不到一半。

所以马槊的使用者都是富贵出身,说简单点,这东西不是富人根本玩不起。

哪怕是在中国,马槊的流行时间也及其短暂——大致上流行于隋唐时期,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它的流行与府兵制的后半段时间是重合的。

历史上,也只有府兵制时期的军队将领才能用的起这东西。

原因有三:

首先,他们有这种需求。

其次,他们富有。

最后,那时候当兵都是要自备武器的,换句话说,这东西是可以当传家宝的,再加上府兵制时期,开府养兵的都是世家大族,这些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富。他们给军人的待遇相当好,所以那个时代的军人是一份不错的职业,一个军人完全可以花一生的时间来制作一支这样的武器,然后传给下一代。


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

马槊的制作之所以复杂,是由马槊使用者的需求决定的。

第一种需求是普通武器的需求——坚硬、耐用。这一点完全不需要解释。

第二种需求只有练过真正的武术的人才知道,所以这是很多人所忽略的,毕竟现在没有人用这东西打架了,所以没这种需求,而练套路武术的也没有这个需求。

这个需求就是——用着不累。

这一点看上去有点搞笑,其实不然,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在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学得好武艺,卖与帝王家。

在这些好武艺中,最厉害的就是枪法,而枪法的巅峰却是槊。

下面我介绍一下什么是槊。

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讲,槊就是长矛的重型版。

它的具体形态是一支加了长杆的剑。

没错,你没看错,我也没讲错。

马槊就是一支加了长杆的剑。

说得再具体一点:

槊杆长一丈二,槊锋长一尺八,一支完整的槊总长度是四米半。

下图是槊锋实物:

所以,只有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前面说马槊使用者的需求里有一点是用着不累。

这个需求要求它必须轻,所以就排除了金属制品的可能。

如果只有这两个需求,马槊的制作仍然不需要那么复杂。

这就要看马槊使用者的第三个需求——能够缓冲力量。

也许你曾注意过,马背上使用的武器都有这个需求,比如,从实用角度来讲,马上不能使用剑,只能使用刀,原因就是因为刀是弯的,砍的时候力量可以得到缓冲,不然的话不是武器脱手,就是手腕断掉。

在长武器的使用上,中国产生了府兵的马槊,欧洲产生了翼骑兵的空心长枪。

两者有不同:

马槊靠弹性来缓冲力量。

空心长枪缓冲力量的方式则是——断掉。

所以,正是马槊使用者的这三个需求决定了马槊的制造非常复杂。

简单点说,马槊要轻、要坚硬、要有弹性。

明白了这三个需求再回头看一下马槊杆的制作,只能说一句,中国人的老祖宗真聪明,现代材料和工艺都难以搞定的东西,居然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完整可用的解决方案。

再看看同时代的其它地方,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会的人们会叫中原以外的地方为“化外之地”、“蛮夷之邦”。

以上。


品墨食色


马槊杆,或许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有点陌生,但它作为一种重型骑兵武器,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攻击属性加成极高,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并非常人所能驾驭,所以它的普及度就远远不如其他轻型武器。

历史上有传闻说:马槊杆的制造工艺极为复杂!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国使用马槊的历史,当属秦汉时期最为流行,整个古代史上也占据一定的历史地位,同样,他也被曹操作为趁手的武器,想当年大唐王朝的大将李世民,就是拿着一把长槊平定天下,这也是唯一一件能够区分战力高低的武器。远在异国他乡的欧洲,也对这件物品情有独钟,但他们对于这件武器仿佛远不如国内珍重,基本都是一次性标枪。

同样的武器在不同的国度为何大相径庭?

其实主要取决于其用途和制作材料的获取难易程度,相比较于我国,欧洲的马槊杆选用的材料也更加便宜粗糙,之所以用一次就会被抛弃,就是因为他们的马槊更短更脆弱,一方面为了减少后坐力,当然他们设计的初衷就不是为了反复利用,相当于我国古代弓箭一般,很少会有人将此捡回来再用。

我国的马槊杆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我国关于重型武器的锻造史也由来已久,自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积淀,经过众多工匠的发扬与传承,马槊杆的制造工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讲究,究竟是不可避免还是过多的繁文缛节?这里就不得不承认,我国国内马槊杆还划分着不同的用途。

将军所用的马槊杆

作为古代战神一般的存在,将军所选用的武器也必定是整个部队中最为精良的匠心制作,据说这么一把马槊杆,通常需要耗时3年,不仅需要上等的韧木木干作为原材料,而且还要将其抛光打磨到粗细均匀,这类绝世武器,一般同一批次中,成品率极低,这才是其造价高昂的主要原因,带它出征,不仅犹如战神附体,而且会给予人以爆棚的自信心,同样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顶级象征。

普通士兵也会用到马槊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马槊杆的成品率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可以批量生产,复杂的制造工艺也进一步被简化,但这毕竟是武器,从方案的定制到生产,都是由政府严格管控,分工明确,个人很难掌握其完整的制作工艺,当然普通士兵所用的武器,毕竟是和将军有着天壤之别的。

万事万物的发展,终究不过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再由有形化为无形的过程,制作工艺的复杂,必然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局限性,当然也并非史学家的凭空捏造

一件武器从研发到工艺成熟,当然也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显然不可能一气呵成,欧洲为什么不如此?后世也不会继续再沿用,当然也是由它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毕竟能够顺应整个历史大潮,让历朝历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接受的武器,至今也还都争论不休,一切没有定数,终究在发展中砥砺前行。


历史红尘


都是胡扯的,文明点说就是网文作者臆想的。

要说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一点,不管是马槊还是步槊,在南北朝中后期到隋唐时期都是军队中极其常见的兵器,用现在话说就是制式兵器。这种兵器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格一致、造价适中、制作流水线化、通用性强。

就以唐初军中装备的武器为例子,当时一个马步军混编的作战军团,除去攻城和防守的大型武器装备外,单人作战兵器无非就是横刀、长牌(步兵用)、团牌(骑兵用)、长枪(步槊)、马槊、长弓(单体弓)、角弓(骑兵用)、弩、陌刀、长斧、大棒(箍铁)、还有一些零散装备的铁锤和挠钩。

那这些兵器是由谁提供呢?由国家或者说军政集团提供。

有人说,不对,实行府兵制的时候就是自备武器。这句话没错,府兵制初期确实是由民兵自备武器装备,民兵们将自己筹措到的武器装备交给军府保管储存,训练或作战时再由军府按照上交情况发放给个人使用。

初期还可以操作,可是越往后问题越明显,自备武器带来的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兵器号铠规格不一样,质量差距也很大,甚至外观都有很明显的区别,这就给作战、训练和阅兵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所以到了后来,主管府兵的折冲府就换了政策,只交钱不用再自带兵器装备,由军府统一发放。这样一来,府兵(民兵)就都用上了统一规格的装备,在训练、阅兵、作战上带来的极大的优势,而管理者也得到了好处,他们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强迫农民多交钱,却提供廉价的武器装备),赚取了大量的差价。

所以到了后来,府兵一个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的兵府官员利用制度漏洞开始大范围的贪污,而兵府管辖的农民不仅被迫交钱还要义务服四十年兵役,导致大量的在籍民兵逃跑。最后府兵制名存实亡。

当然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自备武器装备的时期是短暂的,大部分情况下,兵器装备是由国家提供,也就是制式装备。

现在回到马槊这个问题上来,马槊这种兵器在隋唐时期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大规模列装的兵器,它并不是网文所说的造价极其昂贵,做工非常的难,比如这位网友说的,“制作太复杂,一根马槊的制作时间长达数年,而且成功率不到一半。”

这完全是胡扯的!

这种制式兵器从图纸、选材、锻造、安装、储藏都有一整套流程,基本和现代的流水线生产没啥区别,有专门的工匠、专门的官员和政府部门负责制造与监督、管理。“北齐诸冶皆有局丞。隋诸冶皆置监,监有上、中、下三等,皇朝因之,掌铸兵农之器,以给军旅、屯田、居人焉……军器监掌缮造甲弩之属,辨其名物,审其制度,以时纳于武库;少监为之贰焉。丞掌判监事。凡材革出纳之数,工徒众寡之役,皆督课焉。主簿掌印及勾检稽失。录事掌受事发辰。”

说白了就是这其实是大规模的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活动,并不是你想象的几个人的手工艺品。

很多人因为不明白马槊的使用方式,而想当然的认为马槊是骑兵(将领)快马突击用的,类似于下图。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这种姿势其实是追击敌人或者冲入敌阵前的情况。这是冲锋中的一种持槊姿势,而不是战斗姿势。

在一般的战斗情况下,马槊是由双手操控的,主要进攻方式就是在马上左右刺击。


《梁书·羊侃传》“侃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

“齐王元吉亦善马槊,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

因为马槊主要以刺击伤敌,所以槊杆一定要用坚硬的木料制作,不能有太多的弹性。这种实战用的兵器和街头杂耍艺人耍的那种花枪完全是两码事,一种是为了杀人,一种是为了表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说那积竹柲是咋回事?其实这并不是很难的工艺,相对于制作角弓,这都是很简单的技术。所谓积竹柲其实就是在硬木芯外边封贴竹片,缠丝麻或者马鬃,然后刷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枪杆(槊杆)开裂,顺带增加强度。不过这种工艺相对于缠丝刷漆还是麻烦不少,所以普遍上,矛槊还是用硬木缠丝刷漆做杆的更多一些。

如果除去开裂这个因素,很多矛槊杆完全就是用硬木刷漆制作,枣木、椆木、柞木等都是制作槊杆的材料。通过阴干、取直、刷漆等工艺,兵器坊就能够大批量的生产装配枪矛产品。

实际战斗中,有时也会遇到槊杆折断的状况,比如著名的猛人程咬金。“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行俨先驰赴敌,为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乃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结尾说一句,不要刻意的神话某一种兵器,更不要把一些乱写的网文当成可信的资料。


冬眠要趁早


“矛长丈八,曰槊”,丈八蛇矛是不是有一点熟悉,没错,猛张飞所用的丈八蛇矛估计就是马槊的一种变种。

可以肯定的是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马槊。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时,曹操诗兴大发,就曾经横槊赋诗,做出了著名的《短歌行》,意图“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阿瞒都说自己“持此槊横扫天下”,可见当时马槊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武器,并且深得曹操的喜爱,当然也可以说,曹操为马槊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广告。

马槊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

马槊的发展与流行,当然离不开骑兵,所以由汉朝至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时期才发展到了巅峰。

隋唐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马槊高手,像大家所熟悉的用三板斧的程咬金、用双鞭的秦琼和尉迟恭,都是名动一时的马槊高手,而不是使用奇门兵器。

到了两宋时期,宋朝失去了北方边境,失去了战马来源,马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马槊的制作难度为什么这么高?

虽然不知道马槊为什么这么流行,但是长达一丈八的马槊,换算成现在就是两米五,这样的一个大家伙,如果全是铁的,真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哪怕是使用最好的材料、名贵的柘木制作马槊杆,达到用刀砍上去发出金属之声的要求,也是非常的困难的。

所以,排除了半米长的、锋利的槊锋,单纯的制作马槊杆,也要耗时三年之久,更何况成功率只有四成。难怪会成为达官贵人、将门世家的最爱,一般人真的是用不起啊。

对于欧洲使用的粗大的骑枪,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在打仗的时候折断,但是号称“一次性武器”的骑枪,显然不适合中国大地。

后世失去了广阔的战马产地,马槊再也不是主流武器,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首先说一下马槊作为一种武器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期曹操挥兵南下,于赤壁大战前,意气风发,酒至酣醉,横槊赋诗,说明曹操的武器就是马槊。至唐朝,马槊的使用更是达到了巅峰。像人们所熟知的程知节(程咬金),尉迟敬德,还有李密等人的武器也都是马槊,这些都是有资料可考的。由此不难看出使用马槊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小兵手持马槊大战敌人的。首先,马槊从名字上就能明白,是马上的对战武器,在古代,战马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不是贫苦人家的子弟能拥有的,而且上面所列举的几位名将就是马上战将。再者,马槊的制作极其复杂,流程繁琐,从选材到最终成型,一杆上好的马槊要经历数年之久,这其中的成本花销也是巨大的,要是一般的人能用的起吗。要是说把马槊作为制式兵器配发全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步兵里倒是有一类长矛兵,但长矛和马槊决定是两种武器,就算在使用手法上有些相近,但也只能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兵器,它们在制作的流程步骤工序上也是有天差地别的。总结一句话就是,马槊是贵族的兵器,就像如今高尔夫是贵族的运动一样,你不能说羽毛球也是手里那个东西把球击出去,就认为两者是一样的。



枫林听涛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正好在看外国人拍的“马可波罗”,其中有一段武士教马可波罗刀术的片段,武士打掉他的刀以后就问他你以为刀柄后面的布条是装饰用的吗?然后马可波罗马上就把那个布条缠在手上,武士再也打不掉他的刀了。这段故事可以送给评论区质疑古代已经存在的而且大面积使用的武器的那些人,存在的东西居然还怀疑真实性,脑回路不是一般的清奇。

现在正儿八经的说下欧洲长枪和马槊的事情。至于马槊的制作之复杂已有大神普及,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欧洲长枪:看过不少欧美拍摄的古代战争片,他们比较认真的还原了历史。这一点真的需要中国导演好好学习,那些影片中有不少欧洲骑士拿着空心木枪两人互怼,撞击的时候是手持长枪并且用胳膊夹在腋下以免护手撞击手腕让手腕折断。在撞击的一瞬间必须放开握着枪柄的手。用手臂夹着的力量带着冲击力把对方撞下马。手臂和躯体有全身甲保护不会被擦伤。不清楚的可以看欧美类似的电影,有一部电影(不记得名字了)还有慢镜头看的很清楚。实在看不懂可以去查英文资料,英文看不懂请找度娘 谢谢。

中国马槊:中国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首先是中国的战争是人数非常多的大型战争,消耗的后勤物资是巨量的。是欧洲那些几百人的村斗不能比的。没有那么多的又长又直的一次性空心木头给你用,所以必须有能重复多次使用的骑兵长柄武器。马槊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唐朝之所以产生了马槊而不使用汉朝的戈,那是因为有游牧民族血统的大唐深知骑兵的弱点。对付那些还没有金属铠甲穿着兽皮甲甚至没有盔甲的游牧战士的时候,马槊就是一杆杀人机器。马槊的使用并不是全部都是刺杀动作,从现在看到的武术套路里面我们还是能看见一些端倪。在骑兵开始组队冲阵的时候那些锥形阵的锋刃全都是武力值很高的精锐骑兵组成,在第一轮撞击中技术好的可以利用槊的韧性弹开被杀的敌人继续冲阵,技术不好的就失去了马槊。失去马槊的战士就降低马速抽出横刀移动到阵型的边缘利用马速切割前面逃过马槊冲击的敌人。空出来的位置由后面的持槊骑兵补上去。阵型最前面的骑兵如果遇到对方的阵型不是很密集就会出现直线刺击准头不行的问题,那么马槊的韧性的一面就发挥出来了。看过武术里面大枪的使用动作就知道,马槊和枪除了刺、扎以外还有撩、拨、拦、拿、绞、挑、压、劈、崩。这些都需要枪杆具有韧性才能做得出来。马槊本身就是加了长柄的剑,骑在马上利用槊杆的韧性用力抖一下马槊就可以马上改变方向变成切割敌人或者从下往上撩的动作。有人可能说马槊的制作这么复杂你还能抖出枪花?清末的武术家耍大枪,耍个枪花出来那是基本功。实木做的枪杆能耍出枪花复合材料的肯定一样能,中国的反曲弓用的也是复合材料,使用中就是利用复合材料的韧性和弹性才能射的远。而且玩过大枪的人一定知道还有一种叫做借力打力的技巧,说白了也就是用反弹的力量击打反向的敌人,玩的好的人在杀人的时候非常省力。几万人的战争中体力消耗很大,省力是很重要的。说到这里还想起了国外知乎网里面老外问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明英格兰长弓一样的武器,居然有人说是中国人太矮了用不了长弓,还好还是有聪明的老外给他们解释了中国反曲弓的原理和射程以及工艺的复杂性,根本不需要长弓。中国人对武器弹性的使用深得其中三味。

说到后世为什么不用马槊了,那是因为唐朝以后中原沦陷大量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学习到了精良武器和盔甲的制作技术,西夏甚至发明了冷锻甲,马槊的威力大减。到宋朝的时候发现游牧民族使用的狼牙棒一类的武器对盔甲精良的骑兵有更大的伤害而且适合大量制作成本便宜,于是大量的出现了重型武器。同时因为缺马就把骑兵使用的重型武器加了根长柄,出现了步兵用长柄狼牙棒,击打骑兵并用狼牙把骑兵拉下马一顿锤。陌刀变成了专门砍马腿的朴刀,步兵长矛改成了勾连枪,连枷一端加长变成了拍棍。只要重甲骑兵落下马那就是任人宰割了。

这是一己之见,欢迎拍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