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穿過享殿,在此看到了小亭子內那一截一米多高的樹樁,這是子貢親手所植,由此而成為了儒家聖物。按照文獻記載,孔林內有許多楷樹,但除了這個樹樁之外,我認不出哪一棵是楷樹。對於此樹名,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楷,木也,孔子冢蓋樹之者,從木,皆聲。”看來楷字在這裡讀“皆”,而上次我聽導遊向遊客講解說,這叫皆木。然而對這個字的讀音,我始終存有疑惑,因為宋人孫奕在《履齋示兒編》中說:“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後人以為楷模。”想來這是楷模一詞的原始出處,也就是孔林中的楷樹和周公墓園中的模樹,但直到今天,楷模一詞還在風行,然第一個字卻不讀皆。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子貢手植楷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殘存的楷木樹樁


為什麼以周公墓和孔子墓中兩種樹做為楷模一詞呢?明葉盛在《水東日記》中說:“臨川吳文正公澄問曰:‘模、楷二字,假借乎?’曰:‘取義也。’曰:‘何以取木為義?’曰:‘昔模樹生周公塚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塚上,其餘枝疏而不屈,以質得其直也。若正與直可為法,則況在周、孔之塚乎?’”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碑亭旁還有一塊碑


看來模樹顏色很正,楷樹的樹枝寧折不彎,由此而形成誇讚人品質專用之詞。然在參觀周公廟時,在院內也看到一些古樹,同樣認不出哪棵是模樹。程霞在《模、楷二樹形象略考》中介紹說:“模樹是生長於周公墓前的樹木,《淮南草木譜》記載,模樹具有樹葉不調、四時不同的特殊性。楷樹是生長於孔子墓前的一種樹木,《植物名實圖考》雲:楷樹俗名黃連木,木質堅硬,江西、湖廣多有之,其用途有多種:木可以作笏、枕、棋,可制器;葉可作茶、蔬。”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不知道哪棵是楷木


此次前來特意仔細觀察孔林內的樹木,但始終未找到與子貢手植楷樹樁相像的樹木,然從歷史記載來看,楷木乃是從其他地方移栽來的,西晉郭義恭在《廣志》中說:“夫子沒,弟子各持其鄉土所宜木,人植一本於墓而去,冢上特多楷木。楷本出南海,今林中楷木最盛,間有因風摧折者,人或得之以為手板。”


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都從各自的家鄉帶來樹苗種在孔林之內,但郭義恭說楷木原產於南海。但孔子的弟子中沒有南海人,宋周必大則認為楷樹有可能出自西南氐羌:“頃在長沙,見教授項公安世雲:其婦翁任浚嘗倅階州,境內產楷槐。疑即此木。蓋孔子時,武都屬氐羌,未通中國。弟子自遠方來攜植墓林中,後世轉階為楷,而音則同。”(周必大《文忠集》)


是哪位弟子帶來楷木種在了孔子墓上,各種文獻未見記載,但周必大也說此樹的讀音是皆。然而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則稱這種樹只有孔子墓才有:“古之木,今有無者多。如楷木,只孔子墓上,當時諸弟子各以其方之木來栽,後有此木。今天下皆無此木。”


沿著神道一路向前行,還是沒能認清哪棵是楷木,然而張岱在《陶庵夢憶》中稱:“曲阜出北門五里許,為孔林。紫金城,城之門以樓,樓上見小山一點,正對東南者,嶧山也。折而西,有石虎、石羊三四,在榛莽中。過一橋,二水匯,泗水也。享殿後有子貢手植楷。楷大小千餘本,魯人取為材、為棋枰。”


張岱明確地說,在他那個時代還有上千棵楷木,想來從張岱所處的明末時期距今日沒有幾百年,應該林中還有一些楷木,只可惜我不認識它們的真容。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孔伋墓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孔伋墓前的平臺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孔伋墓後還有一塊小碑


神道的左邊看到了孔汲墓,此墓碑上刻著“沂國述聖公”,後方僅半米處又有一塊小碑,上刻“三世祖墓”。前方不遠則是孔子的兒子孔鯉之墓,其墓碑形式與孔伋相同,前面大碑刻著“泗水侯墓”,後方則為“二世祖墓”。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孔鯉墓


繼續前行幾十米就看到了孔子墓,可見兒子墓和孫子墓分別排在孔子墓前的左右兩方,這種墓葬佈局所說是很講究的攜子抱孫,對於這種排法,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享殿正對伯魚墓,聖人葬其子得中氣。由伯魚墓折而右,為宣聖墓。去數丈,案一小山,小山之南,為子思墓。數百武之內,父、子、孫三墓在焉。”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孔子墓前的供桌


我每次走到孔子墓前,都會有一種本能的崇敬感,故今日我走到墓的正前方,把相機放在旁邊的小亭上,恭恭敬敬地向孔子三鞠躬。我注意到孔子墓前的供桌上擺放著三盤水果,此供桌的後面有一個石臺,石臺上依然供著五穀。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孔子墓碑下面的王字果然缺一筆


站在前方看過去,墓碑的下方被遮擋了一部分,但恰好擋住的是“王”字的最末一筆,據說這種做法有掌故在,《老山東的趣聞傳說》中寫到了康熙年間,皇帝到孔林拜孔子時的情況:“當康熙帝走到孔子墓前準備跪拜時,卻赫然發現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墓’,便略顯尷尬,站在那裡並不跪拜。祭祀的鼓樂已經奏起,康熙帝皺了皺眉,卻仍然站著不拜,眾人全都愣住了。這時《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子孔尚任立刻明白過來:皇帝是隻拜師不拜王的。於是,他立即叫人拿來一匹黃綢,把碑文中‘文宣王’三個字蓋住,並添上‘先師’兩宇,成為‘大成至聖先師’。改好之後,康熙帝才開始祭拜。為了以後不再出現類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這道矮牆,墓碑上只露出‘大成至聖文宣幹’,‘王’字的底下一橫則看不見了。”


這個傳說的真偽難知,但從現場情況看,石供桌的確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對於孔子墓冢的形狀及後世維修情況,《中國曆代名建築志》中有如下簡述:“孔子墓的形制尊重了他生前的選擇,即採用‘馬鬣封’的形制。孔子的喪事是由弟子公西赤主持的,棺,用四寸桐木板,槨則用五寸柏木板。棺槨的裝飾則從內到外分別使用了夏商周三代的禮儀制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尊師且備古也’。當初的墓地‘高四尺,樹松柏為志焉’‘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其後歷代增擴重修十六次,增植樹株五次,東漢永壽三年(157),魯相韓赦修孔子墓,造神門,建齋宿;南北朝時植樹六萬株;宋代撥調軍士守衛;元至順二年(1331)建林牆,築林門;明洪武、永樂年間相繼擴增,擴至佔達十八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聖祖康熙帝至孔林祭祀,應孔尚任之請擴地十一頃多,將孔林增至兩百萬平方米;雍正八年(1730)耗銀25200多兩重修門坊、林牆。孔子歿後,埋葬在魯國都城北牆外洙泗之間,其子孫接冢而葬,兩千多年從未間斷。至今已延續2400多年,葬人近80世,林內墓冢累累,多達10萬餘座。”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看不出是馬背狀


仔細端詳一番,我還是看不出孔子墓像拱起的馬背,也許重修後的孔子墓已經改變了形狀吧。宋孔傳在《東家雜記》中提到:“真廟東封,王欽若言:祭文宣王,詣墳設奠,得芝五本,詔遣入。內殿頭楊懷玉祭謝,復得芝草四本。”


看來孔子冢上曾長過靈芝,我今日站在這裡仔細探看一番,除了看到上面的小草之外,能找到任何特異之物。按照清王培荀在《鄉園憶舊錄》中的所載:“孔聖墓生蓍草,然叢生五十莖者最難得,聖祖嘗手摺一莖玩之。”孔子冢上還有蓍草,康熙皇帝曾親手摺了一枝蓍草把玩,而今的孔子墓周圍已經看不到蓍草的痕跡。


其實孔林在歷史的沿革中發生了不少的事情,比如北宋末年金人南侵,衍聖公孔端友跟族人避兵前往南方,他們離開後孔子墓差點被毀。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子貢廬墓處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從子貢廬墓處看孔子墓


瞻仰完孔子墓,接著看旁邊的子貢廬墓處。這間小房子面積也就是二十平米大小,不知道最初的面積是多大,但子貢卻在這裡住了六年,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對老師的尊崇超過了所有同學。但後世更多則是關注他在經營方面的才能,如果以生意人的觀點來說,時間就是金錢,那時的子貢又不能靠網上經營,也不能連線他人來搖控運作,這都說明了子貢完全不考慮經營問題,他能於此孤寂地守墓六年,這足見他對老師的情感有多深。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遠觀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未找到那兩塊白話碑


瞻仰完孔子墓,繼續在孔林內探看,沿途看到不少的碑刻,只是未曾找到《大明文林郎曲阜世襲知縣孔君墓表》,我尋找此墓表的原因乃是上面的文字用白話刻成,明洪武七年,曲阜知縣缺員,朱元璋下旨要在孔子後裔中挑選一位合格者來任此職。經過推薦,孔子第五十五代孫孔克伸前往南京接受皇帝的面試,而對於當時面試的內容,刊刻在了景泰六年所立的此墓表上:


上曰:“你曉得作詩嗎?”對曰:“臣頗曉。”上曰:“頗曉即是曉的。禮部官,賜他紙筆,就以蔣山為題罷!”伸俯伏丹墀,須臾而成。其詩曰:“壓盡群山素有名,巍巍雄勢獨崢嶸。數峰碧玉朝天闕,一帶螺屏映帝京。雲竇雨晴龍虎見,月岩風暖鳳凰鳴。應知聖主無疆福,日聽崑崙萬歲聲。”詩呈,上朗誦數四,喜動天顏。笑曰:“莫說你別才調,只這首詩,也討個知縣做。恁多官,將此詩與他傳播天下。”


這是很有趣的記載,讀這段話似乎能夠看到當時朱元璋的形態,而有意思的是,元至大元年,當時的皇帝也為孔林立了一塊白話碑,蔡美彪所編《元代白話碑記錄》中收錄了《一三○八年曲阜加封孔子聖旨致祭碑》,該碑的碑文中有如下文字:


唐宋以來,累朝代,孔夫子封贈的名兒與來。今日皇帝初登寶位,孔夫子的名號,教眾學士商量與著呵宜的。一般奉聖旨商量了名兒,我行再奏者,欽此。六月初八日,香山司徒幹赤大學士、趙大學士、王大學士、安大學士奏:“如今眾學士商量定:加封孔夫子作大成至聖文宣王。大都、上都、孔林差人依舊例致祭,牲加太牢,齎制詞、香、祝文酒去呵,怎生。”奉聖旨,欽此。七月十九日,中書省奏:“孔夫子加封名號,翰林集賢院官人他每的言語是的。一般降與聖旨,差人祭祀去呵,怎生。”奉聖旨,準欽此。至大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懷萊東壁集賢院使御史大夫脫脫丞相、集賢學士通議大夫師著奏:“加孔夫子與了詞頭宣命。如今與課銀叄錠,表裡緞子壹拾叄疋,併合用祭祀物件,羞本院學士騎坐鋪馬,前往孔林祭祀去。更大都、上都合用祭物交與呵,怎生。”奉聖旨,教省家與者。欽此。差遣本院學士、嘉議大夫王德淵,於七月欽齎宣詞祭物至於孔林,卜於十一日丁卯,與守土官奉訓大夫兗州知州馬禧、孔氏家長撫,行三獻禮,王德淵親為祝文,宣賜銀幣,珍藏廟庫。


雖然這些帝王未曾用文鄒鄒的字句,但他們對孔子的推崇卻表達得很明確。


繼續在孔林內東看西看,如今已看不到破爛的墓穴,看來近些年相關部門對此都進行過整修。袁枚在《子不語》中講到過這樣一個掌故:


雍正間,陳文勤公世倌修孔林。離聖墓西十餘步,地陷一穴,探之中空,廣闊丈餘。有石榻,榻上朱棺已朽,白骨一具甚偉。旁置銅劍,長丈餘,晶瑩綠色。竹簡數十頁,若有蝌蚪文者,取視成灰。鼎俎尊彝之屬,亦多破缺漫漶。文勤公以為此墓尚在孔子之先,不宜驚動,謹加磚石封砌之,為設少牢之奠焉。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沿神道往回走


雍正年間,陳世倌在奉旨修孔林時,在孔子墓西側十幾米步遠的地方發現一處地穴,他派人前去探看,原來是一座古墓,棺材已經腐爛,但骨架仍在,並且裡面還有一些陪葬品。陳世倌認為該墓的歷史應該在孔子墓之前,所以他覺得不應驚動,於是命人用磚石把塌陷之處封閉了起來。如今我在孔子墓旁卻未找到這處更老的古墓。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洙水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洙水橋牌坊


沿著神道往出走,一直走到了洙水橋旁。《中國曆代名建築志》中寫道:“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春秋時孔子講學洙泗之間,後人以洙泗作為儒家代稱。但洙水河道久湮,為紀念孔子,後人將魯國的護城河指為洙水,並修了精緻的坊和橋。”


孔林:世界上延續最久的家族墓地(下)韋力撰

清理


站在洙水橋上,可以看到河裡還有一些水,當年孔子講學於洙泗之間,明日我將去探看洙泗書院,幾年前前往該書院時鎖著大門,希望明日該門能為我所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