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把书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丹江小鱼儿


练书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精练

有人说书法练多了,对你所练习的书法的点、横、竖等笔画会有熟悉的感觉,熟能生巧,渐渐的,你不仅看出该书法的门道,而且也会模仿得比较像。

当你一直坚持每天练,那么,不断强化的关于某书法的记忆不但会得到巩固,而且还会强化,让你印象更深,更有感觉。在重复的活动中,很有利于形成熟练的记忆,而熟练了会有所悟,俗话说“孰能生巧”。

但是千万不要只顾埋头临帖,那是误区。

不按科学训练套路傻练一气的,误以为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成功,纯粹是蛮干。因为,每一天练习的时间都是在抄帖中渡过的,根本没有花大工夫用心揣摩原作技法,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读帖,殊不知,照着字帖写是练不出来的,等于错上加错,不断的固化毛病,字越写越死板……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这是需要我们练字的同时要抽时间“悟”的,悟出了特点,你就有感觉,就有兴趣,写起来就愉快,写起来也就会像,并能渐渐从形似进入到神似的阶段。

当然你过很多天才练一次,等于是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很难成功的。

因为只有坚持经常练,经常思考,你所练的书法就会像是好朋友一样,和你对话,和你交流,让你明白,它是有什么风格、韵味等方面的特点的。光想着不实践也是没用 。

所以练到一定程度想要提高台阶的话就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精推细敲。一点点琢磨,这样你的书法肯定会提高一个台阶


欢乐国学


书法提高到新台阶,从来源渠道上看,是“学他”与“自悟”的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他山之石,终于始见攻玉,从根本上说,归功于长期的临摹与帖学实践。因此,临摹是书法人终生不竟的功课,也是书法学习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坚持临帖,深临细照,精益求精,也最易实现书法的突破。

书法提高到新台阶,从效果形成上看,是技法技能的累积出现了突然跃升效应。书法学习本身就是艰苦细致的磨练与修养,学千学万,终究还是要落实到线条,体现于笔字章法。技能是书法的工具与基础,也是最“可学”的内容,得技能者才有望得天下,不得技能者注定飘萍无根劳而无功。把主要精力投入在笔法、字法、章法的打磨砺练上,是每一个书法人成名之前,必须始终紧抓不放的事。

书法提高到新台阶,从书法养成上看,是理论转化为理性、技法固化为能力,并贯通了书法审美的结果。书法从来都不只是字内的功夫,字外的功夫非常重要。理论积学是书法理性认知的来源,而由技能突破的理性认真,则可以打开更深更远的书法审美观。反过来,审美视野也会影响理性认知,成为书法在技能技法层面突破的内力。

浅谈。插图为抱庸习作,选自《抱庸硬笔行楷唐诗三百首》。


抱庸詩書


首先第一点,要临习古帖,比如中华十大古帖

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王羲之《兰亭序》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自叙帖》

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明:祝允明《草书诗帖》

还有比如唐人钟绍京的《灵飞经》等,都是非常值得临习的古帖。

接下来就是要坚持了,我个人的建议是每天都练。

除此之外,多进行一些书法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哲谈文史


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读读这些俗语,我想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书法,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的方法、技法,当然要以写为基础。任何技巧的掌握,都是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过程。所以只有多写多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古代书法家王羲之临池练习,日复一日,浇出一池墨梅就是刻苦练习的结果。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书法水平也一定不会有质的飞跃。

其次,要有正确的方法。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比如:“读、摹、临、背、意、用”六字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那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要按照这六字法循序渐进地练习,并且不断思考,笔画写的方法对不对?运笔的方法对不对?为什么写的不好看?与贴中的字有哪些不同?等等。要在练习的薄弱环节多下功夫,如那些不太容易掌握的笔画上,不易把握的结构上……在掌握了临帖的基本技能后,才会有所发挥,创造,从而形成自我的风格。

第三,要努力克服瓶颈。任何人在学习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在取得一定进步后就停滞不前了,这就是所谓的“高原现象”。这时我们就要正视现实,树立信心,持之以恒,才能在不断地摸索练习中有所突破。如果悲观失望,自怨自艾,就可能因为失去信心而放弃,导致半途而废。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沿着一个目标不断迈进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冉冉升起wxs


书法提高一个新的阶段,大体上离不开勤奋、思考、交流、书外功、外加天赋。



第一,勤奋是进阶基础。书法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必须坚持不懈,常年临池习作。读帖,临帖,背贴,创作,缺一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万万不能有所收获。

第二,思考是进阶的保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于总结善于专研,对于技巧上的东西反复琢磨,对于纸墨性能做到迅速掌握特点。这都需要动脑筋勤思考,一味的苦练是不行的。

第三,交流是进阶的有效方法。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认知局限。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缺陷,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取长补短,对比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怎么改进。通过比赛,展览,业内活动,达到交流的目的,不断修正方向,提高水平。



第四,书外功是强大的外援。虽然不能直接提升书写水平,但是艺术都是相互融通的,古来书家都是博学多才,学识渊博。通过美术,音乐,文学,戏剧,完善自我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只有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了,才能明辨真伪,找到不足。



最后,天赋这东西多少要有一点。不过有句话叫“勤能补拙”,再好的天分也需要后天的努力来实现,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勤奋刻苦。不要迷信天赋,更不要自卑于进步缓慢,坚持就是胜利。

献上拙作,与书友共勉。


柏柏刺客


法则一:写字要端庄平静而重心准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说:“凡是写字贵在平正安稳,首先是用笔的巧妙。有向下的笔势,也有向上的笔势。有倾向一边的笔画,也有歪而不正的笔画;还有斜着的;从整篇看,有小的字也有大的字。有(长)高一些的字;也有(短)矮一些的字。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初学书法,字体的笔画与字体章法的分布,但求既平安而又方正。”

明代书法家项穆说:“书法有三个要注意的地方:初学写字时要注意防止不均匀和倾斜,继续学下去后知道了写字的规矩,就要防止笔画与字体的不灵活或者出现呆滞现象。最终学的熟练后,要防止任意的狂涂乱造的怪现象和不守规矩的俗气。

2

法则二:字体形象舒服而上下平稳。

王羲之说:“写字的形象与气势不能上面宽而下面窄,如果这样重与轻显得不相配。字画和字间的空白布置应该远近均称,上下合适。自然就会平稳起来。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说:“字的结构有上下两部分的,大多是(惟上重下)就是以上面为中心,而重在下面。上面轻的如头上顶戴着装饰物,如:叠、警、声之类的字就是代表。书论《八决》里所说的如:人体长得均称,上下比例协调。又不那么头轻尾重,头小尾大的。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说:“想写字先要预先心里想好字的形象,布置的笔画让它们平正稳妥,或者有意外生出的体势。令其有异样的美感才是巧妙的书法。”

3

法规三:字的轻重要平衡,左右要均称。

欧阳询说:“开始学写字的人先要立意字的大体形象,横评竖直的安排。对于笔画之间的空白安 排,务必均匀整齐。”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说:“所有字的偏旁,都要让它们狭窄而长,这样右边就有余地了。在右边的也是这样。观察它们的轻重,使它们相符合而又相当为最好。就是说大小轻重很平衡美观。”

4

法则四:布置空白要均匀合体显得字画清爽。

王羲之说:“分配笔画的间隔距离,布置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于行之间的空白,远近要均匀。”

清代书法家蒋和说:“布置空白有三点:一是字中的布置空白,二是逐字之间的安排空白;三是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开始学习写字的分布,都必须停止在均匀的地方。知道了停止在均匀的地方,就要求有点变化。倾斜于平正,疏远与密切;参差着落在其间。”

欧阳询说:“字有彼此互相对着的,也有互相背着的。各有各的姿态,不能出现差错。”

5

法则五:疏密符合,瘦硬得体。

欧阳询说:“四面安排均匀,八遍都具备所需。短的长的合乎法度,(高的矮的比例恰当)粗的细的字画要折中适度。”

王羲之说“要分配均匀点画,远近互相需要。象耕种时播种一样的有条不紊。研究其精细,然后再调和笔墨,让笔的细锋往来于纸上,疏密比较相符合。”

明代书法家项穆说:“人在写字时在于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是说性情中正和谐。还有肥一点,瘦一点而已。如写字要高矮合度,轻重协调匀衡。露在外边的笔画和藏在里面的笔画都安排的合适。刚劲或者柔美互相配合好,就像人世间的看相一样,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才算是端庄美丽的人形啊!”

清代学者包世臣也说:“古代碑贴上的字体,大小很有相(径庭)象狭窄的小路和宽广的庭院同时存在。就像老头用手携着幼小的孙子同行,高矮不齐却是情意真挚,心痛的关爱着。”

6

法则六:写字连续不同而有所变化。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在有很多笔画同时使用时,其形状各有不同的地方。很多点画齐放在一起,体势互相冲突违背。(如蒸字下面的四点水的体势就是这样)”

隋代书法家智果说:“重复的笔画就靠紧一些,就象吕、昌、爻、枣(异体字)絲、羽等字应该左面紧窄一些,右边宽一些。而森、磊、淼等字则应以同等道理兼用安排。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仰面倒下的仰着相同向的或者是相背着的,就是两字并为一字的。必须要求点画上下倒而仰着的,有离开或合并的体势。就象鱼身上的鳞羽一样,互相连接又编排有次序,而又看上去不整齐。就是说象鱼物的鳞羽有参差而又整齐的状态。”

王羲之说:“两个字合为一体的,重复的不要太长,单形的不要太小,有夹裹形体的不要太大。虽然笔画很密,安排好了,看起来确胜过笔画稀蔬的。矮短的字胜过高长的字。如果是写一张的书法,须要字字有意境上的区别,避免有雷同的迹象。

7

法则七:以奇形的体势表现出

方正的结果,还要内外相称

明代书法理论家赵宧光说:“想写好用以题额(署书)的书法,要先想好一个字,根据文词的程序所需要,(体裁)然后拿起笔(拈笔)。落中间笔画时,即完成全体布局的构思。落左笔时要考虑到右边的空余,落右边笔画时要注意左边的布局。上下都一样。”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写字须要有出奇的放荡潇洒,常出新鲜的字体景色。以新奇的手法完成正统的字体表现,不主张用旧的墨守陈规。”

8

法则八:象形自然中的形态,广取它们的神采。

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谈论书法时说:“点画就象高峰顶上的墜石,与山石相击后,逼真的象是要崩落似的。横画就象天空很长的一道云彩,隐约的存在着形态。竖画就象万年的枯藤直而垂下。撇画就象断开的犀牛角而离开了犀牛一样。捺画就象崩开的浪水一样,击打着向前奔跑。斜钩画()就象用三百斤的力量拉开了射箭的强弓,比如将要发箭而有簧力的弓。高厥画就象强力的射箭弓转折相接处(筋节)。所以,每写一个字都各象其形体,才是巧妙的。这样的写字才算书法的结构。”

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说:“作为书法的体韵,应该各象其形态。如坐立。如行走。如飞起来。如动态中。如远去了。如回来了。如躺在那里。如起立。如愁的表情。如欢喜的样子。如虫子在吃木叶。如长剑和锋利的戈式兵器。如强弓和坚硬的箭。如柔水一样。如火燃一样。如天空的云如阴天的雾。如太阳和月亮。每个地方都横竖有象形的体势,才算是书法啊!”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深切了解书法的人,只看它的神采,忽略也不需要重视字形。”

9

法则九:字体有挺拔险劲的风度而气宇轩昂。

南宋时期书法理论家姜夔说:“要创作高超容色(风采)的书法,一是须要书法作者本人的品德高。二是须要学习古代优秀的神品法规。三是须要纸和笔的质量好。四是须要字体结构险而有劲。五是须要(高明)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知识。六是须要墨色浓淡合适而又写出的字很滋润。七是须要把相对向的或者是相背着的笔画安排得当。八是须要字的结构与章法常出现新的意态。这样,自然高个的字,相是秀美整重的人。矮个的字,象是精明而勇敢的人。瘦的字,象是山沟积水处样的瘦弱样子(瘠)。肥的字,象是富贵而快乐的人。有劲的字,象是习武的人。有娇艳姿色的字,象是美女。歪倒倾斜的字象是喝醉酒的仙人。端庄秀丽的字,象是有礼仪修养的人。”

比如北宋时期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评论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文字体时说:“取细的与浓粗的中间体势,刚强有劲力而不屈从。就象有正义的官员执法一样,当面纠正缺点(面折),敢于在朝廷面前据理力争而直谏错对的风范。至于其点画工整妙美而又意态精确,没有可增加或减少的地方!”

10

法则十:书法格调统一,章法奇观。

清代学者张绅说:“古代人写字,就象作文,有(字法)字的体势,有(章法)所有字组合的书法结构。有(篇法)全篇文字形成的方法。全篇字的结构必须首尾相接应。”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一个字的点画是决定着一个字的规矩。一个字的写出,是决定全篇书法的基本调子。”

当代文学家(剧作家)马少波先生说:“书法不仅要有写字的笔画形象美观,还要具备作品思想内容的高尚。”

书法理论学者华云说:“书法的章法就象战争中布置用兵的阵法,阵容严谨,有雷厉风行之势。有着集体观念出兵必胜之态。用书法的理论说就是有通篇一体的韵味!全体结构象是法律一样,而书法点画之美,就象治理国家的法律条款,字字有力,句句有理。藏着威仪和表率作用,令人有肃然起敬的风度。所以有了楷书模范的说法了。而其书法的内涵和字形的结合,它的韵美就象是悦耳音乐一样,拨动着欣赏者的心弦。有着深厚的底蕴,有着动人的感染力。通篇字的笔画力度象武术者的功夫,功底深厚而又扎实。而她的柔性美,就象太极拳一样藏着精气一体的内力,外柔而且内刚。最关键的是楷书的方正透露着光明,不含瑕疵,就象肩负正义的豪杰,胸怀的远大而精神永远不会衰竭!其作品清新,就象春天的巍峨山峰,出现初绿的景色而奇妙壮观!浩空辽阔无边无际,有令人欣赏而受启发的奇特美好,这才是有端庄如楷模之艺术天地啊!”


徐缺626


我是一名大学书法专业的学生,今年六月分即将毕业,在大学四年生活中,根据在校学习与老师沟通交流累积了一些浅薄经验,有以下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①要注重对书法知识的理解。

首先,对书法知识的理解,对学习、提高书法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如书法知识中各种笔法的作用,可以活跃人的思维,并能培养自己本身高雅的格调、审美的情趣,陶冶情操。

还要学习古代名人提出的书法理论,例如:唐代·孙过庭《书谱》、宋代·苏轼《论书》等都可以查阅书籍积累学习。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铺垫过程,可以避免学书误解,另一方面,积累理论知识,并不是单纯写字,而成为一名“字匠”。

②要做到先观察再书写。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写好字的关键,。在书写之前仔细观察每个字,每列字,每章字,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如此反复,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那么在书写其他字帖中也可以做到运筹帷幄,做到心中有数,也能避免出现走弯路的状况。

③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多思考,多对比。

所谓熟能生巧,练习书法主要看心境,不可急于求成,想要有效提高本身是没有捷径的,只有持之以恒练习,由量变到质变,手上会形成完美的肌肉记忆,结果必然可观。

其次就是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多去思考对比,反复尝试,也可请教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指导,书写完毕,查缺补漏,对比反复,终有质变。

以上为我个人的疏浅观点,我也每次善于挑战自己,在书法作品形成后也是比较满意,希望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为自己打造更完美的书写水平,谢谢大家。








大野小生


有几种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法则一:写字要端庄平静而重心准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说:“凡是写字贵在平正安稳,首先是用笔的巧妙。有向下的笔势,也有向上的笔势。有倾向一边的笔画,也有歪而不正的笔画;还有斜着的;从整篇看,有小的字也有大的字。有(长)高一些的字;也有(短)矮一些的字。

法则二:字体形象舒服而上下平稳。

王羲之说:“写字的形象与气势不能上面宽而下面窄,如果这样重与轻显得不相配。字画和字间的空白布置应该远近均称,上下合适。自然就会平稳起来。

法则三:字的轻重要平衡,左右要均称。

        

欧阳询说:“开始学写字的人先要立意字的大体形象,横评竖直的安排。对于笔画之间的空白安 排,务必均匀整齐。”

法则四:布置空白要均匀合体显得字画清爽。

         

王羲之说:“分配笔画的间隔距离,布置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于行之间的空白,远近要均匀。”

法则五:疏密符合,瘦硬得体。

          

欧阳询说:“四面安排均匀,八遍都具备所需。短的长的合乎法度,(高的矮的比例恰当)粗的细的字画要折中适度。”

法则六:写字连续不同而有所变化。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在有很多笔画同时使用时,其形状各有不同的地方。很多点画齐放在一起,体势互相冲突违背。(如蒸字下面的四点水的体势就是这样)”

法则七:以奇形的体势表现出

方正的结果,还要内外相称

         

明代书法理论家赵宧光说:“想写好用以题额(署书)的书法,要先想好一个字,根据文词的程序所需要,(体裁)然后拿起笔(拈笔)。落中间笔画时,即完成全体布局的构思。落左笔时要考虑到右边的空余,落右边笔画时要注意左边的布局。上下都一样。”

总的来说还是要多加练习,细细揣摩。



翁子涵


您好,我是茅樊,很荣幸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书法学习中的瓶颈期指的是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障碍,使书法的提升出现停滞状态,这确实让人有点尴尬了。

当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急躁,也别灰心丧气,因为这是我们每个学书者的必经之路。正确的做法是静下来分析一下自己之所以出现瓶颈期的原因。我认为其原因无非两个:

其一,你在这方面真的没有悟性,再怎么写也就只能是这个水平了,甚至越写越丑。也就是说你不是这块料。如果真是这样,那咱们赶快就此打住,不要在这上边浪费时间了。当然,放平心态,就当一个乐子自写自了也未尝不可。

其二,你在书法上其实已经有了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都知道手的书写能力和眼的欣赏水平一般是不同步的。手的书写能力进步较慢,而欣赏水平却可以提升很快。所以,练书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感觉,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并不是你没有进步,而是你还没有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罢了。所以恭喜你,你真的是进步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度过这个瓶颈期呢?

一、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想想多少练字的朋友都死在这个阶段,若半途而废,你的书法命运就会和他们一样,着实可惜。

二、走出书斋,找老师,访朋友,喝喝酒聊聊天。让他们给你的书法作品把把脉,交流一下下一步提升的办法。他们大都是过来人,说不定他们的一席话会让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重拾信心,找到方向。

三、放一放书法,不写了。读读书,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书法理论。或者出去看看展览。一则散心,调整心态;二则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何乐而不为。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不利因素就会有有利的因素,出现问题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辩证地去看待、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一定能渡过瓶颈期,让自己的书法水平再登上一个新台阶。正如登山,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不怕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以上是茅樊回答,希望能帮助到您[鼓掌][鼓掌]





茅樊老酒收藏茅台馆


首先肯定是多加练习了。历史上大书法家都有什么"墨池""笔冢"。多加练习会让你熟悉毛笔这种书写工具,让你形成一种刻意练习。至少经过一万小时的有效练习才有进步的可能。

其次,要见贤思齐。要多看古人写的,要多看今人写的好的。揣摩笔意风格。我得书法练习不是很多,但是我曾经一年接触了3000多张古代碑刻拓片,之后感觉自己的鉴赏能力和笔意要比之前的好,有了进步。

再次,一定要加上自身修养,多看书。书法可以修身正心。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讲究境界的。只有自己的境界提高了,在境界上所承载的文化才有提升的可能,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