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中,注入個人情感對提高作品的藝術水平有何幫助?

神韻軒書法


書法本身的功能,一是記事,二是抒懷情志。縱觀歷代和現代書家之大作,完全體現了書家的情感。蘭亭序,寒食帖,和祭侄文,都顯示了書家的情志,悲歡。現代毛澤東主席的書作,更是充滿了書家的情懷志向。帶有情感色彩的書法作品,才是不朽之作,是精品,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才能流芳百世。








一葉小舟82704


書法作品中書法家的情感表達是確實存在,而且是書法家的真情的流露,抽象寄託。有富有感情的作品,的點畫多堅實,字形結構或整體作品章法團聚。

富有感情的書法作品,更帶有一種韻致,有使得作品更加生動,充滿一種精神的力量。甚至和欣賞者的心靈產生共鳴和交流。當然書法作品中的情感和欣賞者對作品的理解與交流需要欣賞者具有較豐富的書法知識和書法創作的情感體驗。這種欣賞力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的。

這個情感的投入,古人要比今人更勝一籌,在無硬筆工具書寫時代,毛筆書法在人們的生活中的非常重要,從官方文書到文人的書信和民間書法,無不傾如古人先賢的畢生精力。所以採有了《蘭亭序》《祭侄文稿》這樣的作品,包括《黃州寒食帖》。如果這些因為距離我們較遠,不易理解,我們欣賞一下毛主席的詩詞書法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毛主席書法和他的詩詞一樣,是毛主席偉大革命一生的紅色歷程和心路歷程的詩詞和書法藝術語言的表達。所以毛主席的書法和詩詞中的情感最充沛也最高瞻遠矚。毛主席詩詞很少有寫自己的,幾乎都與中國的革命有關。毛主席詩詞和書法中的情感有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所以毛主席的書法氣象格調宏偉遠大,振撼人心和歷史。若說題主這個問題,不能不談毛主席的詩詞與書法。


翰墨書道


書法家的情感在作品中的體現,以及如何體現情感,比較難理解。但這是客觀存在的。稍加觀察,我們就能看出來個大概。

從歷史的看,這個現象非常明顯而直觀。

一、高官書法的清雅正大,韻味中和

明中晚期之前,史上有名的書法家,清一色都是朝庭高官。他們的字,基本都是風格清朗俊逸,氣象堂皇正大,絕無奇異狂怪的作品出現。在書法作品中,難以表現個人情感,無論其技法千變萬化,但中正中庸,中規中矩,是其不變的主基調。這和他們的身份地位高度契合。在他們的作品中,清一色表現出深涵,內斂的絲絲情感。

(王羲之大報妹至帖)

(趙孟頫《歸去來兮辭》)

蔡襄《澄心堂紙帖》

二、凡歷史上出名的方外之士,專業書家,與高官書家風格迥異。兩相對比,反差懸殊。

前者如懷素,八大,弘一。

(智永為僧,但為皇家御用,專為皇家及寺院書寫書法範本。他的書法,和高官書法風格悉無二致。這不難理解)。

(懷素《自敘帖》)

(八大山人手札)

(弘一華嚴經句)

後者如張旭,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張旭、黃庭堅是地方小官,米芾是專業書畫家;顏真卿國破家亡)

(張旭《斷千字文》局部)

(黃庭堅《諸上座帖》局部)

(米芾《臨沂使君帖》)

他們的書法風格,或博大雄渾渾,氣象凜凜(如顏真卿);或江河奔流,澎湃激越(如懷素);或標新立異,迥出時倫(如張旭,黃庭堅,米芾);或泠然清輕,澄澈空明(如八大,弘一)。

從他們的書法風格,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自我情感無拘無束的暢快渲瀉和出世人生的暢達表現,以及萬事皆空的簡淨和寂滅。

三、明末清初書家群體的反叛與抗爭的情感迸濺

明中後期至清初,政局變幻,先是嚴嵩擅威專權,後是魏忠賢結黨營私,李自成荼毒為禍,清兵攻城掠地,朝廷士大夫,或被處死貶謫(如張瑞圖),或身仕二朝,屈辱莫名(如王鐸)或滿腹經綸,“不得志於有司”(如徐渭,傅山)等等,高級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命途多舛。

痛苦不平的人生經歷,鬱結激憤的個人情感,矛盾,憤懣,無助,不平但又無力迴天。書家群體將這種複雜糾結的情感,通過揚棄書法上所有的清規戒律,打破一切框框,不拘格套,任情而發,獨抒性靈,隨性揮灑。

同時,大幅紙張,絹本的使用,也為他們表現這種情感提供了物質保障。這是史上前所未見的鉅變。

如:

張瑞圖拋棄藏頭護尾的傳統戒律,作品表現為斬截爽利,鋒芒畢露,銳角昂揚,英氣凜然,把王羲之一系的內擫(即方折)風格推向極致;

(張瑞圖《唐人詩條》)

傅山一反太平官員帖學末流的虛滑甜媚,作品表現為海河奔浪,滾滾而下,江河氾濫,洶湧澎湃。把王獻之一系外拓(即圓轉)風格推向極致;

(傅山自書詩條)

徐渭生不逢時,絕世困苦,九次自殺未成。其書法,點畫不計工拙,左右衝突,前後迸濺,狂放不羈,變幻奇譎,山崩海立,撼人心魄。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憤懣的傾瀉,痛苦的掙扎和激情的揮灑。

(徐渭《應制詠墨詩》)

王鐸身仕二朝,書法同樣渲瀉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他的大幅作品,筆連字連,攲側不穩;一筆到底,夭矯翻騰;點畫渾厚遒勁,變幻莫測,筆力霸悍,大氣磅礴。創造漲墨,前無古人,驚世駭俗。

(王鐸《為單大年詩軸》)

他們的作品,藉助書法,毫無保留的,不加修飾地飽含著對亂世人生離亂悲憤的盡情渲瀉。一改歷代帖學強調的秀雅含韻,轉向重、拙、大,強調氣勢激昂。點畫狼簎,筆勢奔放,結體詭異,造型誇張,大小反差,對比強烈。

書法家的激情,反映在作品上,有如電閃雷鳴,金戈鐵馬,洶湧澎湃,浩浩蕩蕩。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絕無虛偽矯飾。

四、篆、隸、楷等靜態字體,只能表現風格,無法表達情感。

情感是對傳統的繼承和揚棄的基礎上,託書法的意象而生髮的。情感不是想當然的注入進作品的,也不是照虎畫貓模仿出來的。為注入虛無縹緲的假想的情感,只能使作品顯得或扭捏作態,或無病呻吟,或胡塗亂抹。

古人說:“書,心畫也”;“字如其人”。觀照歷史,信知言之不妄。

您認同,轉發點贊;不認同,來日再見!


快樂書法營


沒有個人情感的作品,謂之死書、呆書。書法中注入情感,是形成獨特風格的必要條件,也是賦予作品藝術靈魂的必由之路。書法藝術須要借鑑,但絕不能囿於模仿,書法最耐人尋味之處,必然在於和而不同,必然要有“過人之處”。

將個人情感注入書法作品,是書者由臨習到創作、從“小學生”到“研究生”轉變過程中必須嵌入的步驟環節。

當然,這個情感建立在書法理論與實踐醞釀發酵的基礎之上,是一種既理性又感性、既遵循法度精神又極具個人特質的情感,是經過深思熟悉、啟發頓悟之後的情感,決不是隨心所欲想之當然。比方說有些江湖書法慣使野路子,你不能說他沒有情感,而這種情感就脫離了書法基本的法度精神,是十分偏狹且“自我”的情感,這種情感有不如無。

成熟的書法家與書法作品,必須融入作者的個性元素,而情感情懷是這種個性元素的靈魂支撐。我們從一幅作品中,可以依循其技法特點與風格特徵,聯繫並觸摸到書者的情感情懷與情緒。比如,從《蘭亭序》的溫文爾雅可以透析出王右軍的紳士風度與貴族氣質,從《祭侄文稿》的粗獷豪邁可以聯想到顏魯公剛正不阿、熱血沸騰的性格情懷,還有“八面出鋒”米芾的狂放不羈……今人學書,學於古人取法乎上固然有理,但絕不可落窠入套,喪失個性情懷。

抱庸淺談。文中插圖為抱庸習作。


抱庸詩書


個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禮記》中提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即是屬於情緒範疇;杜甫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一種典型的情緒反應。

個人情感與書法創作的關係至為緊密。一方面,中國書法美學認為書法具有抒情功能,主張書法是人之心靈的寫照與表現,書法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抒發情感,表達情緒。蔡邕雲:“為書之體,須入其形,或悲或喜。”孫過庭在《書譜》中認為,書法應該“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否則,“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提出書法創作的目的就是表達書者的情緒情感,這與漢代楊雄、明代項穆以及清代劉熙載等人的“書為心學”及相關命題是一脈相通的。

另一方面,不同的情感對書法創作的效果、氣韻有不同的影響。元代有一位書法家叫陳繹曾,文辭汪洋浩博,書善真行草篆,他在《翰林要訣》中說:喜怒哀樂,各有分散。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自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書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

筆者以為:喜、怒、哀、樂等不同的創作情緒,影響人體的“內氣”變化,而“內氣”的變化又影響人手臂的伸縮轉折等,從而導致字的面貌則有舒展、險峻、內斂、流麗之別,不僅如此,即使同類情緒,由於深淺程度不同,也會在書法藝術作品中表現出“變化無窮”的味道和韻致。





春池洗硯


書法二字,可以這樣解釋:就是在文學創作中隨著自己的激情震盪,靈魂震憾,舉筆疾書,一吐為快,就是書法。而毫無文學根基,賣弄技巧,裝神弄鬼,不是書法!〈我就是要懟下面發言的那位智慧書法,字如蚯蚓,胸無點墨,不知羞!)





鑑水漁翁


個人感情,既當時寫字時的情緒,或豪情萬丈,或憤懣悲慼,或酒酣耳熱得意忘形,或睹物思人憂愁多慮,這些或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都能通過書家手中的毛筆宣洩出來,鋪陳於紙上,以感染觀者。

這裡可以舉兩個例子。

一、蘭亭集序

蘭亭之大名,世人皆知。

東晉永和年間,一幫儒雅文人相聚於會稽山陰蘭亭。文人聚集,免不了飲酒作詩,是日,共得詩三十七首,眾人便將所做之詩統為一冊,又公推王羲之作序。

那天王羲之喝大了,比起朝中做官,王羲之更喜歡和這幫不羈瀟灑的同好相聚,看著身旁諸好友妙句頻出,王羲之無比興奮,這才是我輩儒家子弟該有的樣子,瞧那溪水潺潺,雨霧繚繞;欣賞絲竹聲聲,輕歌曼舞;享受著偎紅倚翠,紅袖添酒。王羲之沉浸在這場文壇盛會里,漸漸地,酒意上湧,文思彷彿火山熔岩一般欲待噴薄而出,於是再也忍耐不住,隨手扯過一張蠶繭紙,飽蘸濃墨恣意揮毫,於是一篇飄逸瀟灑神乎其技名動天下的《蘭亭集序》橫空出世!

第二天,當王羲之再審視時,亦覺得此帖遠超自己平日之作,只是對其中偶爾抹出的墨團不甚滿意,遂提筆重寫,卻再也寫不出原帖所具有的瀟灑恣意的味道。

為什麼?因為這時已屬王羲之刻意為之,沒有了當日特有的情緒和氣氛,這便是情感推動,情緒宣洩所賦予作品的獨特風采。

現在流傳後世的據說是後人摹本,傳說右軍真跡被唐太宗李世民帶進了墳墓,隨後李世民的昭陵又被軍閥溫韜給盜掘,但是據當時記載,從昭陵取出的寶貝里並沒有《蘭亭集序》,近代有學者研究指出,正本《蘭亭集序》很可能陪葬在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中。

如果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想來一心想開乾陵而未遂的郭沫若先生泉下有知也該有些許欣慰。

二、祭侄文稿

公元七五五年,身寬體胖的安祿山反了,這個據說非常靈活的胖子很有些本事,一時間煌煌大唐被這死胖子攪得天翻地覆,唐玄宗逃出長安,路上還弄死了楊玉環。

可我大唐並沒有屈服,朝堂主流聲音也是抵抗到底,誓滅叛軍,於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湧現了無數英雄豪傑,其中有一個特別的人——顏真卿。

顏真卿,不光是個偉大的書法家,也是一個秉性剛直,為官清廉歷仕四朝的名臣,《祭侄文稿》就是出自顏真卿之手。

“祭侄”祭的是顏真卿堂兄顏杲卿的兒子顏季明,這兩人都被叛軍殺害。

顏真卿在山東做官,顏杲卿在河北常山郡當太守,當叛軍起時,天下大亂朝廷政令不通,於是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就成了兩兄弟間的聯絡員,在烽火硝煙中往來奔波聯絡互通,於是兩地聯結,互為犄角,抵抗叛軍。

無奈叛軍勢大,不久,顏杲卿父子城破被俘,慘遭殺害。就義之時,顏杲卿父子寧死不降,口中怒罵叛軍,又被割舌斷手,凌遲處死,此役,顏氏一族被殺者有三十餘人。

直到戰事終結,朝廷才有餘力對顏氏一族加以封賞,可是到這個時候連好好安葬他們都做不到,只找到了侄子的部分遺骸和頭骨。

可想而知顏真卿是在何等悲慼的心情下寫出這篇文的,親人死難,家國破碎,顏真卿心痛哀慟,巨大的悲傷憤懣下揮毫而就一氣呵成。

整部作品二百三十四字,字字泣血,二十三行,行行血淚!

這便是情緒的神奇力量,正是痛感戰爭殘酷,至親死別這樣的極致感情,才賦予了這部作品獨特的氣質,使之流傳千古!

可悲的是這樣一部滿載國仇家恨的作品竟然被灣省某些人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這都是些什麼玩意?

(此處略去各地方言罵人話三百字……)

——————————————

這是兩個正面例子,王羲之和顏真卿很好地駕馭了這兩種極喜極悲的情緒,並將之訴之紙端,成就了千古名作。

但是極端起伏的情緒和感情也是一把雙刃劍,運用不好則容易被情緒左右,不但寫不出好的作品,而且容易讓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若是你本身的創作水平已經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適當的感情注入卻能令你的創作更具靈氣,寫出更有風格的作品。


九應


羅丹說:“藝術即情感。”

說到底,書法也是用來抒情的。

別的不說,天下三大行書,都是抒情的。

但是,儘管抒情,如果你用錯了手段,別說書法藝術水平,就連書法也不是了!

試想,用單線平塗抒情,還是書法嗎?那是圖畫。

頓腳書、吼書、針管書、倒書、密密麻麻書,非常抒情啊,可那是書法嗎?不是,那是行為藝術。

書法就得按法度來,書法要抒情就得戴著法度的鐐銬跳舞。

書法創作中,注入個人情感肯定能提高作品的藝術水平,但應該注入在書法的點畫、結體、行氣、章法裡,而不是捨棄書法或外加一些非書法的東西。

書法的技法越好,表達情感越貼切越充分,技法情感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技法不到家,情感與書法就是兩張皮。例如甜俗的書法不能用來寫《祭侄文稿》,例如粗野的書法不能用來寫《蘭亭序》,例如適合用帖寫的內容不應該用碑,反之亦然。

總之,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浮躁,應該先把書法的法度搞懂,用筆法抒情,不然就會是非法倒賣個人情感。


大悔憶智冰


或者寫行書、草書,有時會有一種激情。有激情要在書法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又不失規矩,這是十分不容易的。孫過庭《書譜》對此境界的概括是非常精到的。他說:“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寄於胸襟,自然融於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庖丁解牛,技術高超,又精熟之至,雖目無全牛則胸有成竹,刀鋒所致,遊刃有餘。這個比喻正是用來說明筆墨技術精熟之後,到達心手兩忘的境界,此時人之情感統御創新,情感所發,筆墨所至。所謂心閒手敏,意勝於法,正是書法創作時的崇高境界。這時的創作,不去追求什麼既定的目標,也沒有什麼事先的巧於佈置,運筆隨著心意走。腦海裡的字,隨著誦讀的詞句緩緩流出,筆畫的粗細方圓,字的大小結構,形的正側斜傾,墨的濃淡枯潤,全憑著記憶和性情,信筆而來,散落於紙。如問為何如此,答曰:習慣使然,精熟使然。書到精熟,無心於變,自然觸手皆變。書至熟時,信筆而書,筆墨的風神、妍潤、枯勁、閒雅隨之而來,便到無心而為、卻臻完美的崇高境界。

如果任筆胡來,聚墨成形,激情是有了,卻寫得一片塗鴉,有何藝術性可言?所以,書法激情的表達是要有基礎的,那就是必須具備筆法、結構、章法的功底,必須掌握運筆、運墨,懂得筆勢之妙,一句話,表達激情的作品要合乎規矩,才能稱道。好比是世界體操比賽,動作難度再高,也必須合乎標準。難度既高,又合乎標準,再表演得輕鬆自如,才能達到世界比賽的至高境界。書法的創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作者情感往往來自於環境,或是由於受書寫的內容影響,產生髮自於內心的與所寫的內容共鳴的情感。孫過庭《書譜》有云: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孫過庭講的正是情感在揮寫作品時的種種影響。相傳蘭亭雅集之日,王羲之酒酣之際,揮毫寫就《蘭亭序》,次日醒來再書,竟不能再現當時之韻味。這正是在情感支配下的淋漓盡致的發揮,是超越自我的不可複製的傑作。

我也有這樣的體會,譬如寫作品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和《宿藥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兩首詩,那是悠然孤獨的情感,彷彿身在靜謐的月光之下,面對松風群山在遐想。此時,在筆端下流出的字跡,大小相近,提按相間,援筆多而疾筆少,圓筆多而方筆少,潤筆多而枯筆少,作品呈現一派疏朗、平和的景象:詩詞言志,書法達情,書寫時的心情與作品的意境是相通的、連貫的。這也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雲斐書畫


書法創作中,不但要注入情感,還要注入意念,沒有情感的注入,字就機械呆板,沒有生機,沒有靈魂,沒有意念(虔誠而忠實的態度)的注入,字則軟弱虛飄,沒有骨力,沒有堅實厚重的感覺。

書法有兩大功能,一個是觀賞性,一個是抒情性。一幅好作品,能讓人看了,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越看越有味,越看越耐看。無意之間,讓人浮想聯翩,心旌搖曳。相傳,歐陽詢一次騎馬外出郊遊,偶然發現晉代大書法家索靖的碑刻,便立馬下來看了一會兒,看完覺得索靖的字很平常,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他牽馬剛剛離開石碑不遠,又覺得不放心,於是回來再看一遍,這一次他覺得字寫的還可以,有自己的風格,算得上一位書法家。等他騎上馬走上好一段路的時候,覺得碑上的字好象還沒看夠,於是又策馬揚鞭趕了回來,仔細的揣摩碑上的字體來,這一次,他越看越痴迷,深深的被索靖的書法所折服,在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不肯離去。

關於書法的抒情性,孫過庭說,羲之寫《樂毅》,情則多怫鬱;《黃庭經》則懌怡虛無;《太史箴》則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逸思神超,……

書法作品的各種風格,其實是書家的情感所致,字象即是心象,它是人的內心情感世界的外化,即使同一個書家,在不同的情感狀態下,展現出來的作品風格也有所不同。

我們的各種感情,是如何在書法中呈現出來的呢?書法作品表達我們內心情感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通過書法本身的筆墨點畫線條結體形態氣勢的變化來表達,二是通過作品的文字內容來表達。比如,顏真卿《祭侄稿》,即使我們不理解作品內容到底寫了什麼,通過它的“氣象”我們也能體悟到書者那種失去親人的悲憤之情和大義凜然的精神氣節。再看岳飛的《出師表》,岳飛的忠義報國之志和諸葛亮的忠義文章,交相輝映,一股英烈之氣在字裡行間馳騁縱橫,勢不可擋。

書法者,抒發也,寫字者,寫志也。心有豪情壯志字乃氣象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