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明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还有海外贸易的发展?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农耕时代靠的是人力,

大明时代也有几百年的历史。

明代怎么过着过着就衰落了呢?

我总结有几个原因

农业被商人把持住

商人被宦官把持住

其实啊,历史真真假假。


绿豆作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一度有着繁荣的经济。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000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而最后因为农业衰败引起的农民起义灭亡。

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执政的这段六七十年时间里,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

从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执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国学紫微


明代对手工业发展采取积极保护政策,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流程不断改进,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渐渐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市场的主导。明代的手工业主要是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等。矿冶在明代分官营和民营两种。矿产品的种类主要有金、银、铜、铁、铅、汞、煤炭等,铁的使用最广。起初是官营,在官营矿冶从事劳动的为“坑冶户”。他们除税粮照交外,可免除部分杂役。但自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令民得自采炼”之后,民营矿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冶铁的主力采冶技术不断改进。

矿冶

烧爆、火药爆破用于采矿,冶炼用的木风箱改为活塞式,炼铁炉容量加大,从生铁到熟铁的冶炼可连续生产,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纺织业在明代主要分丝织业和棉织业。纺织品除部分供宫廷专用外,大部分走向市场。官营丝织作坊设于京师和江浙一带,归工部管辖。民营丝织业也主要在南方苏杭地区。明中叶以后,江南的苏、松、杭、嘉成为丝织业的中心。张翰《松窗梦语》卷4载“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而以三吴为最。余先世以机杼起家,而今三吴之机杼致富者尤众。”明代纺织业最有特色的是棉纺织。

木风箱

棉花种植的推广和当棉布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时,棉纺织业的发展是情理中的事。当时社会对棉纺织品的需求量很大,内廷宗室的消费、廷臣藩属和边卫军士的赏赐,都用棉布。民间对棉布的消费更大。这必然促进棉织业的发展。当时大江南北家家有织机,户户机杼声。如果说丝织业主要集中在南方,棉布的纺织几乎遍布全国。在元代制瓷技艺的基础上,明代瓷器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产业中心是江西浮梁县的景德镇。景德镇瓷器在宋代就很出名,就连景德镇地名也是以北宋真宗年号“景德”命名的。

棉花种植

明代中前期,景德镇瓷器生产以官窑为主,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现在收藏家们喜好的洪武、永乐、宣德、成化等瓷都是官窑制品。嘉靖以后,民窑兴起。明代太常寺少卿王世懋(1536-1588年)在《二酋委谭摘录》中记载景德镇烧窑盛况“景德镇官窑设焉,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一种土,一把火,造就景德镇瓷都的千年辉煌。瓷器烧造技艺的创新,使明代景瓷更上一层楼。如旋坯技术的改进、吹釉技术的运用、做坯造型的探索创新等,成功地造就了景德镇薄胎瓷、玲珑瓷和镂空瓷的产生。

景德镇瓷器

青花瓷是景德镇的传统产品,驰誉中外。成化年间还发明了“斗彩”“五彩”等瓷。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造纸术据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到明代已经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从造纸技艺来讲,明代仍然延续了古老的造纸术原料脱浆、打浆、抄造、干燥四个环节必不可少。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纸张有福建、浙江、江西交界山区所产的“竹纸”和安徽宣城、泾县、宁国所产的“宣纸”等。造纸术促进印刷术的发展。明代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得到应用,铜活字的应用尤为广泛。

青花瓷

许多古籍如《十七史》《二十一史》《十三经注疏》,戏剧、小说类著作,都用活字印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用套色印刷绘画和画谱一类的作品。明代海运事业的发展促进造船业发展,而且达到古代造船业的高峰。当时造船工厂遍布沿海、沿江各地。江苏、福建、湖广、浙江等地形成许多造船重镇。《明会典》卷200载,朝廷规定“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许多官办船厂,组织严密,工种齐全。如南京龙江船厂按专业性质将生产组织分成四厢(坊厢)一厢制木梭橹,二厢造船木、铁件及缆绳,三厢修补日船,四厢制造棕蓬等物明代造船业不仅规模大,而且种类全、数量多。

造船厂

如郑和下西洋宝船船体长30米,宽56米,排水量3000多吨。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其所著《西洋番国志》中描述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在造船方面,中国曾远远走在欧洲前面。”明代手工业诸如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等,分工十分细密。明初户籍被编为“匠籍”的都是手工业者。这些工匠为宫廷服务时,采取轮作制。《明太祖实录》卷177记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确立“籍诸工匠,验其丁力,定为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轮作,三月为期交代”。

手工业者

即将各地编入匠籍的工匠编为若干班次,每三年到京服役一次。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进行改革,分不同工种,每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到京服役一次,工种多达60多种。明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手工业者的管理逐渐宽松,因工匠采取轮班制,每年到京应役的时间有限,故许多工匠成为个体手工业者,有的还形成规模经营。如纺织业的丝织业和棉织业,出现雇工生产。明代后期的苏州,机户至少在3万家以上。《明神宗实录》卷361记载,当时的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种资本主义的萌芽,十分有利于明代手工业的发展。


日照刚子


明代的农业是小农经济闭塞的,明末海外的玉米、番薯已经传到了国内,可惜并未引起重视以至于缺粮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颠覆了王朝。

由于朱元璋极度鄙视商人明代的商业是畸形的,商税极低,商人居于“士农工商”之末,商业是由官商及走私两种形态存在的,病态畸形的繁荣,政府并没有在商业税收上获利甚至逐步萎缩最后政府财政破产。

明代的手工业是及其发达的,虽说政府规定了匠户一定范围内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贸易的推动还是有不断的创新,《天工开物》当中就记载了很多,明末江南已经具备了很多工厂的雏形。

海外贸易由于朱元璋的禁海政策远远不能和两宋时期比,也是由民间走私商人主导的,瓷器、丝绸、茶叶风靡欧洲,使明朝成为了白银净流入国引发了“银贱铜贵”造成了通货膨胀,耕地植桑也使得粮价大幅上升加剧了明末天灾时的缺粮状态。


秋水长天1974


先回答问题:明朝的农业是传统农业的最好水平(科技、工艺和种植面积)。由于农业的发达,形成了富余的耕种土地,还产生了商业耕种;农业的进步也产生了多余的劳动力,就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良好的手工业和商业,加上世界一流的航海技艺,海外贸易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高寿仙教授所著的《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中记载:

“万历末期耕地增至916万顷,人口约1.91亿人。明代将近90%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农村,总体城市化率与宋代相比无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达的江南等地,明代后期城市化水平则达到较高程度。”

耕地和城市化率这两个数据我给大家一个参考值,民国的版图是要高于明朝的,民国末年的耕地约14.1亿亩,换算成顷(注意顷和公顷的区别)1410万顷,而民国末年人口城市化率在10.64%左右。

“明代后期江南的亩产量,比宋代大约增加了50%以上。明代中后期,农业形成了一种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

从上述记载就可以看出,明朝的农业确实发达,对手工业及商业的推动极大。至于明朝的海外贸易,那就不得不提郑和。

郑和下西洋,极大的推动了航海业,带去的东西,不管是作为礼物还是作为交易,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对外的海洋贸易。那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向是东北亚及东南亚,然后再经东南亚转运至西亚和欧洲。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明朝后期海盗猖獗的原因。

送你个问题以外的东西。

虽然海外贸易很繁荣,但它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反哺有限。这是由于这块贸易主要是被皇家控制,也就是那些制造局,主要的利润均被皇家拿走,而没有用于再投资再生产。


三月4670


按当时的明代农业手工业都比较发达甚至是名列前茅,大量的农业手工业的产量提高使得商业发展有很大的提高,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得明代的经济相对发达。


士心志记事


抱歉!这个问题,需要专业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云卷云舒152754837


资本主义萌芽初呈生态,至清闭关被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