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阻防疫情,宅在家裡翻看去年拍的照片,忽映入眼簾的是一組照片還附有一段紀實故事,那是去年我同幾位攝友來到平陸縣探秘地窖院文化時,發現的這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地窖院,是一座歷史悠久擁有三百餘年明清年代的“古宅”。院子門邊四周雕刻精美,古典而清雅,以木質的紋理與磚石的特質,還有古人的希冀與憧憬,嵌入時光的深處。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現在的院主人姓尹,已七旬高齡。老人告訴我們這座地窖院建築風格在當地絕無僅有。雖已歷經三百餘年曆史滄桑,呈現著古人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但是還蘊藏著很多辛酸的故事。說著順著他手指的地方出現一口深井,在每逢下大雨時,洞坡流下來的水都會被阻擋流進這井裡邊,從而保證雨季院子裡不會遭遇水災。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老人說:這座地窖院最早的主人是位周姓大財主,家財萬貫,那時候良田百畝僱傭了很多扛活的長工,都住在這裡面。為監視長工和預防竊賊,還設有瞭望哨口,通過哨口就可監視第一道大門及洞外的一切情況。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來到這個第二道大門囗,由青磚砌成,門樓上翹脊飛簷,玲瓏剔透,青色古雕瓦雖有幾塊掉落但仍排列有序,建築工藝精良。老人指著門樓下面的青石板,真可謂是“水滴石穿”,年久被雨水滴打的坑顯露無遺,窺見這座院子歷史悠久。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雖然這周姓的大財主家財萬貫,也經不住戰亂的洗禮,八年抗戰時期,大財主舉家小逃難而去,留下這座院子被日本鬼子佔領並設立了司令部,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才回歸到人民手中。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走進窯洞,在牆上有一塊三米長左右的黑板,老人欣慰得說自從日本侵略軍投降走後,這座院子被政府收回,建成學校,也就是當年的“張店第四完小”,他自己小的時候就在這教室裡上課學知識,幾十年直到後來建成了新校舍才搬遷出去,隨後政府把院子賣給了他,陪伴他生活到現在。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當我們問起夏日雨季來臨時,是怎樣保證這院子不遭遇水災,他指著院子裡的那塊大石板說:夏天大到暴雨時常發生,地窖院又處於低位,排水防災是必須的,這石板下面就是一口深井,雨水會從石板處流進井裡,防止窯洞被淹。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隨後老人帶著我們來到當年老財主的糧倉,指著窯洞上面的小洞口講道:窯洞上面是碾麥場,每逢收穫好的糧食,都會從這通道流下來進入糧倉,不用人去扛。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又指著窯洞底部下方用磚堵住的洞口,介紹說這是五六十年代時挖的地道,裡面有好幾裡地遠,自己小時候經常在裡面捉迷藏,當時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用來備戰防災廣積糧,那個年代我們這裡周邊到處挖的都是地道,不稀罕。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另一側則是院連院的通道口,原來這裡幾座院互通著,可以從這裡通往另一座地窖院,因年代久失修,裡面已經坍塌,在通道另一端院子已被主人填埋,只留下這一個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人行通道,沒有人敢進到裡面去,危險。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裡給老人按上了自來水,而自來水的管子就是從窯洞口上面的煙囪裡放下來的,管子不會裸露,冬天特冷的時節管子也不會被凍住。況且每個窯洞口都備有通往院外的煙囪。當時老財主僱用了許多長工,每個窯洞都住滿了人,這煙囪是專供窯洞裡面冬季取暖燒柴火出煙用的。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買下院子已經有幾十年了。住進來的時候栽下這棵“老汗美”梨樹,現在長得比院子還高,每年樹上都結滿了梨子,成熟後軟甜可口,好吃極了。還特別邀請囑咐我們到梨子成熟期過來嚐嚐。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參觀完後,老人家回到自己住的窯子裡,爐子上煲的大米粥,蒸的饃饃、菜已經熟了。招呼我們來吃,婉言謝絕老人的好意後,他自己端起飯菜坐上坑臺,邊吃邊看著電視,生活得舒坦愜意。說兒女們都在外面打工買了房子住進城裡,他自己一個人守著這座“聚寶盆”不願去城裡打攪他們。

七旬老人獨守三百年前“古宅”,有人出100萬不賣,怎麼回事

當我們告別老人來到院子高處,拍下了這座“古宅”的全景圖。想起老人剛才說過,前幾年有位富豪,看上了這座“古宅”,出價一百萬,老人不賣自有他的道理。在老伴去世後獨守著這“聚寶盒”幾十年,一直生活在這個裝載他酸甜苦辣和幸福安康的“古宅”裡,過著簡樸的農耕生活,和這座“古宅”一起慢慢變老。願老人家健康長壽!

【喜歡更多的圖片故事請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