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導購圖”、一支“外賣隊”、一位“導購員”,這條“社區商業街”的新模式有點意思

“家裡沒油了,想買點,可是小區進不去。”

“糧油店裡有,我聯繫人幫你送過來,你等會……”

金山區石化十村小區出入口,在小區內經營一家糧油店的趙老闆站在路口,指著“十村商鋪導購圖”,為過往路人“導購”小區內商鋪的貨品。這正是疫情防控下,社區商鋪經營探索出的新模式。

一張“導購圖”、一支“外賣隊”、一位“導購員”,這條“社區商業街”的新模式有點意思

圖說:“導購員”(右)在小區門口接單。 石化街道供圖

近日,諸多沿街商鋪陸續重新開放,與石化街道其他居民區不同的是,石化十村小區內有17家小商鋪,這裡是小區的“社區商業街”,也是附近居民的“生活購物圈”。為了疫情防控,街道全部居民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外來人員一律禁止進入小區,影響了其中4家經營糧油、日用品、雜貨等生活必需品的商鋪“生計”。

“當時一天都沒幾單生意。”那幾天,趙老闆心急如焚,帶頭跑到十村居委會“告狀”。這條“社區商業街”如何做到“防控疫情+復工復產”兩不誤?街道、居委會以及由小區商鋪、物業、業委會、社區民警組成的商鋪自治管理小組為此動足了腦筋。經過幾輪討論,他們很快探索出一張“導購圖”、一支“外賣隊”、一位“導購員”的疫情防控下社區商鋪經營新模式。

一張“導購圖”、一支“外賣隊”、一位“導購員”,這條“社區商業街”的新模式有點意思

圖說:“外賣隊”負責送貨。 石化街道供圖

十村居委會為小區內需要外賣的商鋪定製一張“導購圖”,裡面列出了各個商鋪的經營範圍、聯繫方式等內容,張貼在每個樓道,做成廣告牌放置在出入口,並製成電子版發在小區微信群。同時,由商鋪員工、居委會幹部組成“外賣隊”,對小區內的居民實行送貨上門。針對小區外的居民,商鋪每天指定一名員工輪流擔當“導購員”,引導過往居民購物,再由“外賣隊”將商品送到“導購員”手中。

“現在好多了,有時候還忙不過來。”沒多久,趙老闆就已經完成了5單生意,昔日愁眉苦臉的她如今喜笑顏開。

為做好轄區商貿業、企業的防控疫情和復工復產工作,石化街道掛圖作戰,將轄區商業街劃分為13個重點網格,26個小網格,成立以市級、區級駐點幹部組成的13個工作組以及城管、派出所、市場監管所等職能部門組成的督導組,專項負責商鋪、賓館、超市等商業體的疫情防控排摸、督導工作。同時,街道各職能部門協同合作,在督促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當好“店小二”,與企業共渡難關。

本報記者 毛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