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偏愛小何嘛


因為窮人家孩子要先經驗每個事情,有的事情不是不會是沒有經歷過,有的事情不是不會做而且沒有想到……因為窮沒有吃,所以她們知道節約,因為窮父母要外出上班,所以她們要自己燒飯…(自力更生)所以窮就早當家了……



兩朵麻麻


我爺爺奶奶一共有6個孩子,兩個早夭,剩下我爸他們兄弟4人,我爸年紀最小。爺爺年輕時是秀才,覺得自己是文化人,所以什麼活都不幹,全靠奶奶一人做活養家。積勞成疾,在我爸8歲那年撒手人寰,爺爺身體也不好,那時候大伯也才十五歲。

那個年代家家無餘糧,大伯要開始養老父親和三個弟弟,沒日沒夜的在磚窯上背磚坯,至今腰病纏身。我爸10歲時爺爺去世,至此無父無母再無依靠。兄弟幾個顛沛流離,苦苦求生,受盡人間各種苦楚,終究憑著雙手成家立業。

我記得爸爸喝醉酒說過:“我一定要把所有你和哥哥需要的都準備好,不要像你爺爺一樣,除了外債什麼也沒有,再也不讓你倆受苦”。我聽著淚目。

窮人的孩子不是要早當家,是為了活下去。


我是海夫人


有個朋友給我講了她的故事:大學畢業以後,她一個人在外地生活了很長時間,學會了做家務,甚至能燒得一手好菜。後來偶然一次機會,朋友給母親燒了一頓飯,她母親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我一直以為你不會做飯,還挺擔心你自己生活。

朋友說,她在母親手底下學不會任何家務。學包餃子,母親會擔心漏餡;想拖地,母親會嫌棄她拖得不乾淨;就連買菜,也會被母親說買的既貴又不新鮮。所以她和母親的相處模式就是,她在沙發上玩手機,母親一邊幹活一邊嘮叨。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不忍心讓他們幹活,孩子年紀稍大一點又嫌棄他們幹得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不會做也不願意做,甚至很多孩子對父母做的事熟視無睹甚至覺得理所當然。

孩子初學難免出錯,這時更需要家長的鼓勵。耐心地陪孩子多做幾遍,不要焦躁和呵斥;讓孩子意識到出錯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哪怕多試幾遍就能成功。

在孩子嘗試失敗時,要對孩子做得好的部分給予肯定;對孩子做得還不夠好的地方,要幫助孩子理性地分析。很多時候,孩子的“不懂事”,只是家長太過“懂事”。


鄉村界扛把子


每個孩子來到人世間都是一個天使,但是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不一樣,造成了不同的性格和成長軌跡。我們重點談論一下窮人家的孩子。

因為貧窮,父母給不了孩子過多的玩具,沒辦法帶他們出去旅遊、開闊視野,也不能享有和同齡孩子一樣的玩耍時間,久而久之,孩子被逐漸束縛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中,加上父母行為、語言的影響,逐步接受了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

之所以早當家,是因為被逼無奈,造成了過分的早熟,不符合年齡段的成熟。我記得小時候問父母要零花錢,都是一毛錢,後來看到周圍的夥伴都買了一個玩具,需要5毛錢,就找我媽要。印象特別深刻,從吃過午飯開始就要錢,要到快上學了還是不給,我就開始哭鬧,整個下午我也沒去上學,我媽也沒有幹別的事,就因為這5毛錢。從那以後我就知道了,別人有的你不一定能有,我也很少再跟父母要零花錢。在別人看來,這樣的孩子很懂事,其實誰又願意做這樣懂事的孩子呢,尤其是不符合年齡段的懂事,只不過狠狠委屈自己罷了。




為生活來不及疲倦


很簡單,

因為窮,所以你需要承擔更多。

因為窮,你需要懂得更多。

因為窮,你需要委屈更多。

因為窮,你需要理解更多。

我上初中時,我除了上學,還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所以每到星期天,我是扛著任務量回家的,這因為這種艱辛,我學習比別人和你努力,生活比別人更節儉,回家比別人更疼父母。

出入社會時,家裡沒有任何補貼,除了窮就是窮,所以我比別人更努力,更辛苦,更多的賺錢,為的是不讓父母不那麼辛苦,不那麼操勞。

所以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都是被逼的。


用戶三國之志


大家好,我是廣西官哥,下面我們聊一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個話題,有錢人家的孩子生活安逸,並沒有嚐到一天三餐只吃兩頓或者一頓,而窮人的孩子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深刻體會到需要拼博,才能有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我的觀點就這些


廣西官哥


因為窮家的孩子更董得珍惜,也不會浪費每分每秒,而新時代的窮人,比如父母五六十年代,養七八十年代這一批,並不太當家。反而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鉅變、教育水平欠缺、愚昧崇拜學歷等因素,窮人家孩子,不太早當家。

當然我只是狹隘的從身邊看例子,別的一概不討論。

很多同齡人家裡也是農村的,就為了上學,竟然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當家?我看沒希望了。

再說一句,什麼樣的孩子,早當家?

第一,父母都在線,都有能力時間精力和態度,親力親為做好教育。

第二,父母懂教育(看書了),會教育(實踐了)。

所以,下面的話,也是身邊看,噴子您不認識我,所以我身邊啥情況,您沒資格插嘴,謝謝。

我身邊看,西式教育的孩子,早當家。

比如,普遍的:

三歲,自己洗澡,洗衣服(操作洗衣機)。

五歲,幫廚(切菜,用烤箱)。

七歲,幫帶弟弟妹妹,自己收拾房間。

同樣看華人朋友的孩子,以上幾個代表性的時間大概是十二歲,十六歲,大學前後……

父母會教育的孩子,早當家。,






JJ給我三分之一陽光


窮人的孩子特別懂得父母的不容易。

因為家庭條件不那麼好,父母省吃儉用,甚至從牙縫裡省出來的錢供養孩子。節儉辛苦勞累,算計著每一分錢。只為孩子能吃的好,穿得暖,不比別人太差。

窮人的孩子知道父母幹活不易,不能坐享其成,自己一點點的分擔,都能減輕父母的父母。

人情冷暖從小就耳濡目染。如果自己不努力沒有人可以給你依靠,如果自己不爭氣沒有人可以當你的靠山。

窮人家的孩子肩膀上的負擔更重,生活逼迫他們責任感更強。他們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希望,自己總有一天需要承擔重擔。

不想步父母的後塵,就得努力。只有自己的努力可以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同時可以改變父母的生活。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是生活的逼迫,是隱忍的擔心。瘦弱的肩膀必須扛起生活的重任。





空空道人解君愁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是一句勵志激勵人的話,類似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效用,聽多了說多了,彷彿這句話成了自然而然真理般的存在,不需要前提條件,不需要論證,這就是絕對真理。對於這句話抱有牴觸態度的孩子,長輩們往往還會有一副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姿態。

窮人的孩子這樣過童年

當城裡孩子享受著得天獨厚的教育,咀嚼著爸爸媽媽送到嘴邊的飯菜,跟隨著爸爸媽媽翻山越嶺的旅遊,而窮人家的孩子卻正做著這些事……

1歲,在搖窩裡自個爬來爬去,不時鬧鬧剝棉花的媽媽;

2歲,在奶奶的背上走家串戶,認識小夥伴;

3歲,跟著小夥伴這裡跑那裡跳;

4歲,跟著爸爸媽媽去田間,一個人坐在田埂上玩蛐蛐;

5歲,每天按時幫家人餵豬、餵雞;

6歲,幫媽媽洗衣服、掃地,收拾好家裡;

7歲,學會煮飯,然後將飯菜送給田裡幹活的爸爸媽媽;

8歲,照顧弟弟妹妹,保護他們不受欺負;

9歲,跟著爸爸媽媽下地,栽秧割麥子樣樣都行;

10歲,學騎自行車,在N+1次的摔打後,又收穫了一項技能。

自懂事起,窮人家的孩子就知道如何幫家裡人分擔,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讓爸爸媽媽不那麼辛苦。

與此同時,他們也收穫了一份難能可貴的財富,那就是懂事、獨立、善良還有堅強。

窮人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很喜歡一檔節目,叫做《變形計》,將城市和農村的孩子身份互換,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可能很多朋友也看過。

當時有一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說的是在貴州深山的一個貧困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小兒子梁訓連續六年獨自生活。

上學、餵豬、挑水、燒飯每一樣都得梁訓自己來做。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14歲的他看著就像10歲不到,還因為吃一個雞蛋不能被吸收而病倒。可這個孩子非但對爸爸媽媽沒有一點怨言,反倒覺得他們打工賺錢不容易,養活自己很辛苦。

同樣地年紀,而城裡孩子卻是肆意揮霍金錢,欺負弟弟,辱罵家人,將父母看做仇敵大打出手,把好好的四口之家鬧得雞犬不寧,也讓親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都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即使生活不是那麼地富裕,但父母卻是給了我們生命,給了他們能給的一切。我們應該時刻告訴自己: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物質的缺失,要明白擁有了爸爸媽媽,就是得到了世界上最美好,最珍貴的禮物。

窮人家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

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我們家窮,你要懂事聽話,要知道爸爸媽媽賺錢的辛苦,不要惹事,好好學習……”

見慣了父母沒日沒夜的勞作,早熟的孩子們也知道唯有讀書才能掙脫現狀,改變命運。雖然現在社會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寒門出貴子的幾率被大大縮減,但是人始終都要相信一句話: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但能創造自己的人生,不拼一把怎能知道是贏是輸!

知識是無窮的,只要有了文化底蘊,做事就會有底氣。只要不洩氣,努力學習,生活就沒有什麼不可能!

因為不管身處哪種境遇,努力拼搏都是成功的必然前提。再說了,苦難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財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天才愷46550235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早當家?

“窮”字首當其衝,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父母必要奔波於討生活的日常勞作中,孩子當然無暇顧及。大自然的規律:適者生存!決定了孩子從出生就要適應環境,慢慢適應沒有父母依靠的生活,也就過早的體驗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相反,一個從小不愁吃喝的孩子,父母不光能夠提供良好的教育,陪伴的時間也長加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他不會體會到缺吃少喝的無奈生活,更想像不到生活的艱辛。

早當家,更多的是承擔起家務活。父母的艱辛對孩子來說,肯定看在眼裡,孩子肯定會默默的努力,努力擺脫這種困境,這也是好多窮人家的孩子早早眼裡沒了光,缺少了孩子的天真。生活的艱辛不允許他撒歡!

我自己農村長大的,有時候和兒子聊起我小時候的事,他根本理解不了,因為他體會不到那種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