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林家家境很好的话为什么黛玉进府只带了一个婆子和小丫头?

毛荷西


林家家境好是不用置疑的。

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又钦点出为巡盐御史。人家是真才实学,比贾敬、贾赦、贾政这些世袭官爵之辈要强吧?况且林如海的祖辈父辈都曾袭过列侯,“虽是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贾母之女贾敏出阁前,王夫人说她“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时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贾母所有儿女中最疼贾敏,她把女儿远嫁苏州图什么?不说高嫁,至少也要门当户对吧?而贾家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大族名宦之家”呀!所以林家也差不到哪去。

林如海让黛玉去贾府时郑重其事地择日,又为同往求官的贾雨村修荐书,打点“所有费用之例”和饯行之事,“预为筹画”,他必然会为女儿进府事宜周密安排。

林如海“年近半百,再无续室之意”,那么黛玉的家庭教育就成了问题;一个从小“上无亲母教导,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女孩儿,会被认为没有教养,长大后找婆家会被诟病;再说这样的环境对她的健康成长不利。这些正是林如海的“内顾之忧”。贾母失去了爱女,所以对其唯一命脉格外关心,“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所以派遣男女船只接她,也是作了长远安排。这与林如海的想法不谋而合。

说了半天,回到主题。黛玉进贾府,为何只带了一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呢?

其一,年轻一些的嬷嬷,一般自家都有未成年的孩子,会面临嫁娶和生儿育女等问题,要让她远离故土,长期骨肉分离,肯定不舍;也许过些年告老回家,可以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林如海能为贾雨村考虑周全,能不为嬷嬷的后顾之忧思之再三?

其二,随黛玉进贾府的王嬷嬷,是她的“自幼奶娘”,会让黛玉身处陌生环境有安全感。再说,王嬷嬷岁数大了,想必她家里儿女已成人,孙子已长大,不再需要她操心照料,或者是她孤身一人无家可归。无论哪种情形,林如海都会考虑一直挽留她,最后为她送终。贾雨村做了黛玉的塾师,林如海都要报答他,何况王嬤嬷奶大了黛玉!这是由林如海的善良本性使然。

其三,黛玉带进贾府的丫鬟是十岁的雪雁。丫鬟小,可以多陪黛玉几年;黛玉想家时,可以和她说说家乡话,调节远离亲人的失落感和身在他乡的孤独感;黛玉进府时不过七、八岁,跟雪雁属同龄人,有共同的话题和童趣;待黛玉出阁时,雪雁年龄也不是太大,可作赔嫁,也可让她选择离开,而那时黛玉已有归宿,不再孤独。这应该是林如海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苦心安排!反之,如果是一个十二三岁的丫鬟,虽然可以更好地照顾黛玉,毕竟不会长久,过两年就到即笄之年要嫁人。作赔嫁,黛玉还小;黛玉出嫁,她又太老。再说,十二三岁的女孩未必愿意远赴他乡为仆,她的家人未必同意,林如海未必考虑不到。

其四,王嬷嬷和雪雁,一个让黛玉有了安全感,一个让她不再有孤独感。到贾府后,贾母自然会悉心照顾,给她配备得力下人,林家自然会“筹画”“有所费用之例”!钱能解决的事,对于林家就不是事。

林如海为黛玉的安排计划,表现了他低调做人的胸襟,深谋远虑的智慧和周到细致的爱女情怀。


咸鱼论翻身


首先,林家家境绝对是好的。

第二回中这样介绍林家:“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可见林家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五代以上,而林如海自己也是探花,有担任着巡盐御史到重要职位,足见他们家和他自身的功底都是不薄的。



其次,林家家底不薄,然生活则未必如贾家般奢华。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章对此做了详细描述:

“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到外祖母家后,一路行来,对贾府对建筑,装饰,规矩,甚至丫头仆妇们对生活习惯都觉格外惊异,以至于发出步步小心的自戒,可见这与她平日里对生活常态有很大差别。

由此可见,林家既是鼎盛之家,又是书香门第。林如海为人低调,生活不搞排场,保持平常心,这是林家的生活作风。而大搞铺张,极尽奢靡,这是贾家的生活作风。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家境的差别,而是生活态度的差别。

可惜的是林家的鼎盛之产最终还是被贾家的败家子们挥霍了。



第三,林黛玉只带一丫头一奶妈不仅表现了林家的低调和节俭,更体现了林家对贾家的尊重和礼貌。

首先在家的时候,服侍黛玉的人可能就不很多,当然也不可能这么少。这两个可能是最贴心的了,一个给她生活的照顾,一个是她精神的陪伴。其次林家和薛家来贾府不一样,薛家是举家投靠,这已经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林家只派女儿寄居,如果不出意外,终究要回去的,到了贾家就全盘由贾家照顾了,这是林家对贾家的尊重。

综上所述,林黛玉只带两个奴仆,既是生活习惯,更体现了林如海为人处事的内敛和涵养。


林樰熳倚楼看江湖


相比于四大家族的豪奢,林家满满的是低调,这种低调里面并不失其尊贵,作者在塑造林黛玉身份和其家族的时候,可能也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曾经的荣华富贵都成过眼烟云,那么林家的低调,或许是他们作者写此书的时候更希望想要的那样子。

这是书里面表示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黛玉进贾府只带了一个奶妈和一个丫头,这也给了贾母表现母爱的机会。贾母这位老太太老年丧女,是人生的一大悲哀。用她的话来说,我们这么多儿女独疼你母,那么现在贾敏不在了,贾母把对女儿的爱转移到外甥女的身上,所以按照府里的姑娘们的标准,给黛玉配齐了丫头奶妈,试想一下,假如黛玉浩浩荡荡带着一群丫头奶妈簇拥而来,那么贾母又如何来表现她的爆棚的母爱呢?外祖母的亲又在哪里?

第三层意思为突出林黛玉主角的光芒。林黛玉本性里面是孤高气傲的,这种孤高气傲,不需要人群的簇拥,她是世外仙姝,人少更能突出她的气质,如果说配上一大群人前呼后拥,那林黛玉就不是林黛玉,她就成了王熙凤了,王熙凤喜欢热闹,跟林黛玉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第四层意思突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惹人怜惜的状态。年幼丧母本就孤单,再加上如此刻画出的孤单形象,是不是令人印象更为深刻?有着强烈的表达效果。


苏小妮


林家是黛玉的母家,它是独立于四大家族之外的存在,但林家比起四大家族也毫不逊色。林家祖上袭过列侯,到如海时,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除了父辈的功勋,林如海本人也十分出色,以科举出身,考中了前科的探花,迁为兰台寺大夫,后为扬州巡盐御史。所以林家是世代簪璎、书香门第。

这样看来黛玉的家境就很好,可是为什么她初到贾府为何只带了一个奶妈和一个小丫头?原因有三但很简单。

第一,黛玉入贾府是寄住亲戚家,不好太张扬

黛玉入贾府是投奔亲戚而来,黛玉自然不好太张扬。如果是林家一起前来,自然需要讲究排场,可是如今只是黛玉孤身一人前来,就不好也不必这样做。

贾府是黛玉的舅舅家,而且贾府处处都在显示富贵,黛玉即便带了再多的人也无法与整个贾府相较,而且从贾政、王夫人常用物品的朴素可知,真正的富贵从来不在外表的这些装饰和排场,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和表现才是最好的展示。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王熙凤的夸奖半真半假,但也是借她之口道出贾府众人对黛玉的印象。黛玉这样的世家小姐,良好的家教和生活环境培养出来气质不是可以假装的,黛玉的气派浑然天成。

黛玉在家时念书时老师是做过官职的贾雨村,伴读都有两个丫头,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所以黛玉之所以轻装简行到贾府,也是为了表现礼貌。

第二,黛玉是投奔贾母而来,自然要示弱,且随行的人不在多在精

黛玉此次会到贾府都是因为贾母疼惜黛玉幼年丧母,为了更好照料黛玉所以才把黛玉接到身边照顾,如果此时黛玉带着无数的人前来,那么就会给人黛玉受到很好根本就不需要贾母疼惜的感觉,这对投奔贾母的黛玉来说是极为不好的,所以黛玉只带了一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就是在示弱,营造一种黛玉需要保护的氛围。

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褕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黛玉的这一行为极为聪明和恰当,看到黛玉的弱小即便贾母对黛玉多照顾一些,别人也不好说什么。事实情况也是,即便黛玉没有带人来,贾母也会给黛玉足够的人员配置,把黛玉照顾的妥妥帖帖。

而且换一种思路,如果黛玉带了太多的人来,贾母也就不好把自己身边得力的丫头安排到黛玉身边,也不好帮助黛玉尽快熟悉贾府事宜,也不好在平日里给黛玉更多的帮助。所以黛玉不带多余的人来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黛玉带到贾府的两个人也很有讲究,一个是黛玉自幼的奶娘王嬷嬷,奶娘其实和娘亲查不到,她是自幼看着黛玉长大的,也能够极好的照顾黛玉。而且很有可能她当年就是贾敏的陪嫁,那么正好方便黛玉熟悉贾府。雪雁虽然年纪小,但是她随着黛玉一起长大,天真无邪正好陪着黛玉。所以随黛玉入贾府的人不在乎多而贵乎精。

第三,黛玉到贾府只是小住,没有必要带太多的人

黛玉此次到贾府只是小住,和薛家想要常住贾府的意愿不同,林如海如今还在世,黛玉迟早是要回到林家去的,只是因为后来林如海去世了,黛玉才二入贾府常住,所以此时黛玉也没有必要带太多的人,够用就好了,且人带多了麻烦不说,也会给别人林家太张狂和肤浅的印象,所以没有必要带太多人。

其实如果黛玉不如贾府,一直留在林如海身边,或许对黛玉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黛玉的病并非不可好,只要不见外姓亲友不闻哭声,好好保养黛玉也是能够平安一世的,可是就是因为来到贾府饮食不得保养,且为宝玉流尽了无数的眼泪,黛玉的病才越来越严重。可是黛玉和宝玉的姻缘前世就早已注定,黛玉不可能不进贾府,也不可能不和宝玉相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他们的爱遗憾而美好,也许黛玉入贾府也是最好的选择吧!



小说红楼


林家的家境不必贾府差,林黛玉进贾府只带一个婆子和小丫头,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是书香家庭的处世低调的作风使然,也是林家自信的体现。

林家家境不必贾府差。

第一,林家和贾府一样有世袭的爵位。

林家是列候,贾府是公爵。林家的爵位虽然比贾府低,但是也是有爵位的。

第二,林家的根基比贾府还深。

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宁荣二公对警幻仙子说,他家已近百年。当时贾府的爵位传了四代。贾演和贾源是一辈;贾代化和贾代善是一辈;贾敬和贾赦、贾政是一辈;贾珍和贾琏、贾宝玉等人是一辈。

林家到林如海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比贾府的根基深。林家是列候的时候,贾府只是金陵城的大户人家,还没有爵位。林家的历史至少比贾府多50年。

第三,林家是诗书之家。

林家都是读书人。林如海是探花,林家是书香世家。读书人都低调。从来不赫赫扬扬的。

第四,林家五代人都是有爵位有官职的人,林家没有坐吃山空的败家子,林家的财富应该一代比一代多。

林家与贾府一样丫头、媳妇、婆子、佣人一大堆。林黛玉没带那么多人,是因为她不想张扬。

  • 林家是诗礼之家,一贯低调。

  • 林家自信,不必带许多人来撑门面。

林家的家庭条件摆在那里,没有必要带许多人来证明自己家庭条件好。

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中间一个人穿着非常随意,他周围的人都西装革履的。按照以貌取人的习惯,当然是西装革履的人有钱,有地位。可是真相让你大吃一惊,这位穿着随便的人是老板。其他人都没有他有钱。

真正的富豪,已经不靠衣服、车子装门面了。他即使穿路边摊的衣服,别人不会觉得他是穷人。

林黛玉就是这种情况。黛玉的母亲当年可是真正的千金小姐的派头,贾府现在的小姐差远了。嫁女要高嫁,贾敏这样的千金小姐找的婆家能比贾府经济条件差吗?不会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林家的家庭经济条件,所以黛玉没必要带着许多人来贾家,仿佛自己家有钱一样,如果那样,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 林如海没给黛玉带大量的下人来是为了证明他相信贾府会善待林黛玉。

如果黛玉带来的人多,说明林家不相信贾府会好好待林黛玉。带来的人少,说明林如海相信岳母和大舅哥能善待自己的女儿。

  • 林黛玉是来贾府做客,不是一住不返。


林黛玉进贾府是为了让林黛玉接受贾母的教养,让黛玉和表兄弟表姐妹们玩耍,免得孤独。将来黛玉长大了,还是要回到家里,在家里出嫁的。黛玉有父亲,哪能住在贾府就不走了,她迟早要回到父亲身边。因此林如海没有让黛玉带许多下人。

终上所述,林黛玉进贾府没有带许多人。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对于林如海来说,贾敏嫁给他属于下嫁。他多年受儒家文化影响,必然不会在贾家面前显摆,那不是小巫见大巫吗?再则贾敏是贾家最好领导者贾母最疼爱的女儿,黛玉是贾母对亡女最深的牵挂和寄托,而且是贾母一再写信,要求接黛玉过去的。所以,林如海只安排了一个从小带着黛玉的乳母和一个小丫头,带小丫头是能陪伴黛玉时间长些。这不是家境的问题。而是教养问题。做事低调,不讲究排场,永远让别人感到舒服。林如海是深得皇帝的信任的,手中又掌握着肥缺。他为人低调、做人谨慎,这也是他多年为官之道吧。





就在灯火阑珊处


林家再怎么家境不好,也不至于请不起几个佣人!我觉得这恰恰是林如海的乖觉处!试想,婆子,Y环一大帮,进贾府吃,住都要贾家安排,这不是找不利索么!女儿都要寄养,都要别人安排,找那么些外人干什么!林黛玉投奔外祖母,钱财不会很簿,如果林家很穷,断不会让弱女投巨富,让女儿遭白眼。但即便有钱,也主宰不了黛玉后来的衣食住行,老的王妈可让人黛玉冷时添衣,饿时进食,小的小雁,可伴黛玉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