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作为千古一帝,为何不亲自把雍正扶上位当几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夺嫡的局面发生?

张云飞114264261


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思维,皇帝晚年最好退位为太上皇,一方面退休了好好享享清福,另一方面也给儿子腾出位置,避免骨肉相残。

但皇帝可不这样想,皇帝是什么?天下至尊!享受过国家大权掌握在手中、百官朝拜万民臣服的滋味,怎么甘心退居二线?

虽然是亲儿子,江山总有一天要交到他们手中,但儿子是至尊和自己是至尊,这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扶上马送一程这种想法皇帝不可能有。

所以逻辑正常的皇帝就没有想当太上皇的,除非是现实所逼。

比如唐玄宗,安史之乱中逃到了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位称帝,他就不得不成了太上皇;还有宋徽宗,金军兵临城下便赶紧禅位给太子,意图甩锅,但还是没逃掉,父子俩人都被掳到了金国。

康熙既无儿子胆敢称帝,也无外敌打到都城,他有什么理由要退位?

况且他最初属意的继承人并不是雍正,而是太子胤礽。

按照他的设想,其他儿子都只是胤礽的磨刀石,用于磨炼胤礽的意志,锻炼他的才能,使他成为更好的大清太子,进而成为合格的帝王。

但康熙没想到的是,儿子们被他教养得太好了,都挺出色,大家谁也不想当磨刀石,看到机会闷头就上!这几兄弟本是狼,康熙却错把他们当成了哈士奇。

最失策的是,他寄以重望的胤礽不是真金,经不起火炼。被几个兄弟连消带打弄得失了方寸,康熙很失望。

九龙夺嫡是康熙最不想看到的情形,只是他已经无法控制局面,因而暴怒,对于冒出来的八阿哥半点不留颜面。对其他阿哥也没手软,蹦得越欢他的打压也就越严,若是涉嫌谋害兄弟,那更是该罚就罚该圈就圈。

反而看似不争的四阿哥胤禛入了他的眼,再一琢磨,这孩子不错,对太子一直忠心耿耿,既没有结党营私,也没盯着某个兄弟猛打不放,可见人品贵重。再看他办的差事,也都一板一眼完成得很好。行吧,那就他了。

如此胤禛才成为了雍正,他不是最初就被康熙选中的,而是在重重考验中脱颖而出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即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以说是千古一帝。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可谓是功劳卓著。

正是因为康熙才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康熙在位期间,却出现了令其最头疼的九龙夺嫡,三十多个儿子中,有九个都觊觎皇位,想谋得太子之位,令康熙真是伤透了脑筋。


(康熙)

那么,康熙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自己当几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夺嫡的现象的发生呢?这个提法肯定是参照乾隆退位,然后让儿子嘉庆当了皇上,自己当了三年太上皇。

其实当年,乾隆退位时不想超过爷爷的在位时间61年。而我们都知道乾隆退位以后,虽然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政权还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即使老眼昏花,话语不清,还是不肯放权。此时的嘉庆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也就是说,乾隆也是贪恋皇权的。乾隆所谓的让位,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吧。

康熙贪恋皇权


作为历朝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更明白皇权的重要性。谁当皇上,皇权握在手里谁就说了算。如果谁想挑战皇上的权力,那么谁就没有好果子吃,即使他是太子,也不例外。

谕礼部曰:"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索尼的孙女)所生,但是其母在生下他两个时辰后就去世了。由于同胞哥哥早夭,胤礽是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的。其中原因估计康熙心里最清楚,一是皇后诞下嫡子有功,而随之皇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把胤礽立为太子一方面是给皇后的一个交代,二是对自己与皇后感情深厚。

康熙说"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

康熙虽然平时很忙,但坚持亲自抚养和教育这个生而丧母的孩子。康熙曾对大家说,自己一天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问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而胤礽聪慧而好学,文武兼备,康熙对他是更加宠爱,甚至是溺爱。康熙允许胤礽结交朝臣和外臣,目的就是锻炼他的能力,培养自忠于自己的一帮大臣。康熙还让胤礽代为祭祀、监国等事物,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赞誉。

(胤礽剧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在纵容太子,同时也默许索额图(太子的叔姥爷)所定规格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康熙还纵容太子挥霍浪费,如历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皆较皇帝上乘,命令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东宫内花销亦高于皇帝。

如此,惯子如杀子,太子胤礽养成了脾气暴躁,不可一世、蛮横无理的性格,甚至还做出了任意鞭挞王公大臣,到处树敌,搜罗美女等事情。康熙都以为太子没错,错在身边人身上上,于是经常换太子身边的侍从,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是没有缺点的,是别人在教唆太子做坏事。

长此以往,康熙训斥太子,说他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训"。康熙帝巡幸塞外时,胤禔等皇子打太子的小报告,说他的种种不良的表现。且太子对7岁弟弟得了重病之事,感觉无动于衷。

康熙说,"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实录》)这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康熙觉得太子想来分他的皇权。特别是在返京途中,康熙帝发现皇太子在夜晚偷偷在他的帐篷外边偷窥,觉得太子会“弑逆"。

从上述可以看出,康熙是多么贪恋皇权,废太子的真实原因就是太子觊觎皇位,有可能会篡权。所以,康熙能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当太上皇吗?显然不能。

(雍正剧照)

康熙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那是因为在康熙心中,在九王夺嫡的过程中,他也不知道该到底让哪一个儿子继承大统。

太子第一次被废,已经35岁,在太子位上做了33年。而此时,诸皇子的心一下子活了,都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可能会被康熙看中,明争暗斗,都想施展一下拳脚。

康熙帝深恶皇子结党,内外勾结,上下串联,蓄谋大位。他说:"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

但是康熙看到那个乱腾劲,又觉得废太子后给太子一个教训,太子知错就改就好了。在一年后,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又被复立。但是三年之后,发生了太子再度被废之事,原因与第一次太子被废如出一辙,这次太子结交大臣,想靠对方的力量促使自己早点登上皇位。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之后,康熙的九个儿子都参与到了皇权的争夺中,康熙一时焦头烂额,看看哪个皇子都觉得不是那么合适当太子,于是太子之位就一直空着。无形中,更纵容了儿子们的明争暗斗。或许直到生命垂垂老矣,康熙才选中了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继承自己的皇位。

那么,如此说来,康熙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的。


历史漫谈君


乾隆皇帝在自己晚年的时候,直接转入幕后成为了太上皇,躲在病床上指挥着整个大清的江山。为何康熙在自己晚年的时候,不直接把雍正扶上位,自己在幕后当太上皇,从而避免九子夺嫡的局面发生呢?

在我们现代社会,当人老了之后,就会把手中的大权全部交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从而退居幕后,安享晚年。

毕竟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无论是精力还是能力都出现了巨大的退步,与其自己因为精力不足从而发生错误,不如早一点退居幕后,既可以享一下清福,更可以避免孩子们的争权夺利。

所以当大家看到康熙宁死也不放权,更是引起了自己众多儿子们产生的九子夺嫡之时,总认为康熙的行为跟千古一帝不太相符。

或者说当时的康熙可能是真得老了,已经老糊涂的地步,最终让自己的儿子们相互争来夺去,所有皇子们几乎所剩无几。

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所谓的皇家有亲情的存在吗?

也许很多人会说父子之情,血浓于水,可是当你的孩子的数量达到十几二十几个的时候,你还会认为这样的亲情依然存在吗?

其实所谓的亲情,说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分,一个从来没有养育过的孩子,哪怕你的内心有多想亲近一下对方,但是浓浓的陌生感直接打断了你所有的行为。

除此之外,这些孩子们虽然都是同一个爹,但是却并非同一个妈,尤其是这些妈与妈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的明争暗斗。

后宫当中为了争宠,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使出来,能活到最后的妃子们,谁的手里敢说自己是干净的。

所以说这些皇子们之间,看似亲密无间,其实这一切都是给当朝的天子演戏而已,可以说论演技一个比一个强大,因为没有演技的皇子都已经死在了半路上。

也就是说所有的皇子都处心积虑的想要夺了康熙的位置,毕竟天子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大清权势最高的人只有一个。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皇帝的康熙把权势下放,也许尝到甜头的皇子们会直接让康熙早日归天。

只要权力一天不在自己手中,这些皇子们的内心就不安稳,万一要是身为太上皇的康熙感觉自己的选择不对呢?他要是想换人怎么办?

从关系上来看,康熙与皇子们其实就是所谓的敌对关系,而且还有更主要的问题。

康熙从一个八岁就开始登基,并且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出手把鳌拜给打败的天子,对于权势的欲望要远远超越所有人。

足足六十年的时间里,自己都习惯了各种的发号施令,也习惯了自己的说一不二,哪怕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是错误的,可是谁敢站出来反对。

这就是古代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某一天突然变成了太上皇,以前说一不二的天子,直接退居到了幕后,自己躲在病床上,想听听朝中的要事,居然还要经过当朝天子的同意。

真要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直接死了来得痛快,毕竟自己曾经在天子的位置上待了那么久,早就已经把指使当成了习惯,怎么可能习惯被人指使。

就好像古代的将军都希望自己是战死沙场,而非老死在病床是一样的,身为天子也是一样。

康熙只希望自己某一天是倒在龙椅之上,而非躲阴暗的宫中病床上等死。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康熙虽为千古一帝,可是在处理传承问题上面却显得相当幼稚,并非他不会处理,而是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到这一步。

说白了就是一个想法,自己在位的时候,任何光明正大的形象都必须的,等自己死后,管他洪水滔天,所谓的九子夺嫡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许相互之间争斗一下,才会给大清留下最有实力的天子。


虎头山小妖


想起太上皇这几个字,我就忍不住要讲一讲赵武灵王的故事,估计只要是听过赵武灵王故事的皇帝,没有一个愿意当太上皇的。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雄才大略的君主,赵武灵王绝对算是一个,梁启超曾经评价赵武灵王是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完全是可以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相提并论的一个人。

为什么对赵武灵王的评价会如此之高呢?就是因为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使得战国时期的赵国从弱国一下子变成可以和秦国比肩的二号强国,并且对此击败北方的匈奴,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有才能的君主之一。

当时赵武灵王基于战国时期复杂政治、军事、外交形势,采取了壮年退位,自己负责赵国对外的军事外交,而让自己的儿子赵何负责国内的政治,这种二元政治开创了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趋势的一个另类案例,也就是最早形势的太上皇。

计划听起来很完美,在此期间赵何将国内政治整理的很好,而赵武灵王也攻灭了中山国,取得赵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成就,赵国也一下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都说术业有专攻,专业一点确实更精通。

如果后面不是赵何活活饿死了赵武灵王,估计他们俩个人的政治合作还会被传为千古佳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赵武灵王后来后悔了,不希望赵何担任赵王,而是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赵章来继承自己的王位。

谁都有后悔的时候嘛!问题的关键,赵何已经是赵王,你再想废立就由不得你了。结果在沙丘平台,被赵何活活饿死,断粮断水三个月后才去给他收尸,一代君主雄才大略如赵武灵王者,历史上还是有几个的,但是死相像他这么难看的,也当真是没有别人了。

无论是哪一个皇帝,都不会愿意当太上皇的,比如李渊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逼迫他当太上皇的,唐玄宗是马嵬坡兵变后,被唐肃宗遥尊为太上皇的。

最有意思的太上皇应该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害怕金兵打来自己逃不了,就把皇位传给了宋徽宗,以方便自己的跑路,结果宋钦宗掌权后,又把宋徽宗从南方给迎了回来,靖康之变的时候还是被金兵给一锅端了。

在有了如此多的经验教训后,清朝的唯一的太上皇,应该就是康熙的孙子乾隆了,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雍正能够在九子夺嫡中杀出,被康熙立为皇帝,就是因为康熙喜欢乾隆,想要把皇位传给乾隆。

乾隆继位的时候自然十分感激康熙,因此在25岁即位的时候就对天发誓说,我皇爷爷在位六十一年,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位超过六十年的,以表示对康熙的尊重,其实谁25岁的时候能够自信自己能活到85岁,乾隆这么说无非是像我对读者的承诺一样,要是有一天我成为唐家三少一样的作者,我给大家发一千万的红包。

结果乾隆真的活到了85岁,因此传位给了嘉庆,自己当了三年太上皇,但是乾隆不同于以往的那些悲惨的太上皇,乾隆是把所有的军国大权牢牢把持在手里,可以说是让位不让权。

康熙作为千古一帝,自然不会走以前那些悲惨太上皇的路,自己当个太上皇,然后给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烦。

另一方面,康熙的儿子太多,也出现了选择困难症,就康熙的儿子来说,能够符合君王标准的,三五个皇子是不在话下的,无论是太子,老三,老四,老八,老十四都是很有能力的。

前期康熙一直想要立太子胤礽为皇储,精心培养三十年,应该是清朝将近三百年唯一一个太子,结果遭到群起而攻之。康熙也是心灰意冷了,最终采取了秘密立储的方式,应该算是封建皇位继承方式的一种进步。

康熙大概也是在最后一刻才下定决心要立雍正为皇帝的,毕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好几个皇子还是有机会跟雍正叫板的,以致有说法称雍正是改了诏书,抢了老十四的皇位,直到这几年历史专家把康熙的遗书拿出来,这种说法才逐渐烟消云散。

从雍正对康熙的感激程度来看,对这个皇位的得来也是有一点意外的,正因为如此,雍正在针对康熙庙号的评定上,力排众议,坚持要上祖号,使得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依然庙号可以为祖,并且还是圣祖。

雍正的意思是:“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有意思的是,乾隆以十全老人自诩,如果死后能整一个祖号,那自然是十分完全的,乾隆死后嘉庆和大臣商议“继统绪则为守成,论功业则兼开创”想要给乾隆立祖号,结果以“万年之后,当以称宗为是”。

其实根本就是嘉庆对于乾隆当太上皇的行为深恶痛绝,嘉庆要是像雍正一样,我就要给我爹立个祖号,你们这帮臣子敢拦着,实际上还是父子感情浅,在乾隆死后15天之内,嘉庆就把乾隆在太上皇期间建立的以和珅为首的政治集团给清算了,让你丫当太上皇,让位不让权。


史论纵横


我答。

若非无奈之极,谁肯为难儿子?亲生的啊!

康熙征战到四五十岁,一生戎马,对骨肉亲情,自然格外珍视。

自己亲自养大的太子,忤逆不孝。

历史记载:太子从帐篷缝隙(一说割开缝)窥探康熙。

好像也有康熙回銮,太子设埋伏,只是暴露了没得逞。

康熙废太子,伤心恸哭。

加上圈禁大阿哥十三阿哥,够伤心了。

而“扶保”胤禛登基,无疑是老早树起一块靶子,让八爷党攻击。

不立太子。八爷党看起来同心协力,实际上十四爷另有小算盘。他们不很留心老四,内部互相提防。有缝隙,就容易各个击破。

做太上皇,自然享有极高威望。

雍正登基,八王他们明里暗里,故意捣乱。十四阿哥甚至故意激雍正杀他。

雍正登基后,采取措施:让九爷去西北军营,让十爷去张家口,十四去“守陵读书”。如康熙在世,就不见得会实行。

十四爷会跟八爷抱团,求得康熙怜悯,给雍正找事。

遣散八爷家奴,彻底摧毁八爷党,就别指望了。

可怜父母心!


莘县村民


首先,康熙是否真的认定雍正完全可以接班就是个问题;其次,康熙身体一直不错,是突发疾病去世的,或许还想再观察几年;第三,皇权这种东西,一旦拿到就不会轻易放掉。皇权面前无父子,退位做太上皇的要么是被局势所迫,要么就是厌倦政务了。康熙显然没到厌倦政务,这种情况下退位,大概只会导致父子反目吧。

第一,康熙是否完全认定雍正可以接班


我们知道,雍正继位一直是历史疑案。康熙究竟是不是让雍正继位,究竟有没有留下明确的传位旨意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别说什么康熙遗诏,那是雍正继位后才颁布的,未必就是康熙的意思)。就算康熙确实是让雍正接班,究竟是对他十分满意呢?还是在所有儿子都不满意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了一个毛病稍微少一些的?抑或是在最后实在无法取舍只是凭直觉定了一个?因为康熙花了几十年时间培养的继承人一直都是太子胤礽,胤礽被废后康熙肯定是很无奈的,重新选择继承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他可能真的没有下定决心。

第二,康熙对自己的身体或许比较自信


史料记载,康熙身体一直不错。甚至直到他去世前还在打猎,后来是突发疾病,一病不起,结果在不到半个月内就驾崩了。一个临终前不久还在打猎的人,会想到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吗?想不到。就算要退位,也要选择正确时间点。万一退位了再活了二三十年,你让他多难过?

第三,皇权不会想轻易撒手


自古退位的皇帝,多是迫不得已,少有主动退位的。有的是发生宫廷政变,被自己儿子胁迫当了太上皇(比如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有的是面临战争,消灾躲祸(如宋徽宗看到金人打来了推卸责任退位)。有的是儿子自行登基,自己不知道就当了太上皇(比如李隆基安史之乱中逃走避祸,结果儿子李亨被拥立为皇帝了)。最奇葩的像是乾隆,因为自己想着活不到这么久,就立誓在位不超过康熙的六十一年,只做六十年皇帝,结果活的太长,君无戏言下不来台只好退位。确实有一些真的是主动退位的,但他们大多是厌倦政务,所以撒手不管,把烂摊子扔给儿子。

康熙至少还是能稳稳掌握朝政的,所以不存在被儿子逼迫退位,题主又说让他帮着雍正稳定政局,所以也不能是厌倦政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退位了就很尴尬,太上皇和皇帝的职权怎么分呢?


如果康熙完全不放权,像后来乾隆传位嘉庆一样,那就起不到作用。因为太上皇不放权,这样的皇帝等于是个太子,既然太子胤礽可以被废,为什么新君就不能被废?其他兄弟照样可以跃跃欲试。如果康熙彻底放权,那雍正没有约束了,他的政策让康熙不满的话他怎么办?看在眼里多难受?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皇帝,突然要看别人眼色了,你能忍?

如果部分放权,那就是最可怕的结果,因为会造成“两个太阳”。朝中大臣会形成“太上皇党”和“皇帝党”,最后很容易父子反目。


我们来举两个反面典型。一个是战国时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雍,就是提前退位了,自称主父,把王位给了小儿子,结果后来又觉得亏待大儿子,给大儿子更多权力,结果两个儿子势同水火,赵武灵王最后支持大儿子搞政变,被小儿子打败了,一代英主就被自己儿子囚禁在沙丘宫活活饿死。人间悲剧啊。

还有唐睿宗李旦,把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但还掌握最高权力。结果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势不两立。最后太平公主要发动政变杀李隆基,李隆基先下手为强铲除了太平公主。李旦看着妹妹被儿子杀掉无能为力。康熙想学他么?


伊耆角木


人活着呢,权没了!

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不差钱》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小沈阳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

赵本山:恩?

小沈阳:人死了,钱没花了!

赵本山:人这一生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沈阳:啥啊?

赵本山:人活着呢,钱没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和金钱相似的权利,套用赵本山的那句话就是:

“人活着呢,权没了!”

在我们身边,很容易看到离退休老干部的失落感,在位的时候门庭若市,逢年过节更是人满为患,但一旦退休不在其位以后,应了那句人走茶凉,门庭冷落的那叫一个凄惨,此时此刻,老干部没有心理落差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是凡人。

权利是最难戒掉的毒品

这种心境套用在康熙身上同样适用,皇帝乃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的权利往往会让人欲罢不能,就如一剂成瘾最大的毒品,一旦尝过其味道,就终身戒不掉。纵观康熙一生,其对权力就有着比一般皇帝更为强大的执着,因为在其童年与青年阶段,皇帝的权利一直被当时的权臣们把持,以至于长大后,康熙用擒鳌拜来震慑群臣,树立威信。

后来的很多资料都证明,鳌拜其实没有谋反的心思,人家就是贪了些钱,圈了点地,对于地位如鳌拜那样的人物,这其实都不算事儿。擒鳌拜所列的罪状无疑都是借口而已,杀鸡儆猴就要挑最凶猛的那只鸡,很不凑巧鳌拜很符合这个条件。或许是心存愧疚,后来康熙又把鳌拜免去了死刑,改为圈禁。

这么不容易得到手的权利,康熙又怎能拱手于人,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玄武门……李渊……的惨痛教训,可是活生生的例子,历朝历代没人能够逃出这个魔咒!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九子夺嫡固然会让兄弟相残,但总比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好得多。

编辑


船夫聊名著


康熙的是一个很有掌控欲望的人,这一点可能有一些出乎大家意料,在大家的心里面康熙是一个贤明的皇帝,这种人心宽体胖,肯定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且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治国的心得。

可事实上康熙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当然这个自私得打一个引号,康熙的自私只是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比较一个重要的一点便是在权力的欲望上。

我仔细想想哦,不爱这件事情,其实鳌拜再怎么翻天覆地的折腾,他打心眼儿里就是为了维护努尔哈赤血脉的一员战将,不出多尔衮想要闹事情,结果鳌拜第一个站出来反抗多尔衮,最后被多尔衮连降几级,差一点点被踢出朝局,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鳌拜对于皇帝是十分钟新的,而他在康熙前期所做出那些事情,其实更多的就是想压制其他的大展,并没有对康熙做出什么大不敬,可是年幼的康熙仍然因此做掉了鳌拜。

所以康熙这个皇帝是一个很有掌控欲望的人,他希望把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面,在康熙晚年的时候,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且向康熙介绍西方的科学天文学,根据传教士的描述说康熙这个人特别喜欢研究这些东西,并且对于这些学科表现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没错,就是有一个,但是康熙他希望把这些东西都让自己一个人去解读,这一任何人去接触科学或者天文学都被康熙痛斥或者直接除以罪行。

最后让这个西方的传教士不解的便是整个紫禁城只有一个人懂得科学和天文学,那就是已经老迈的康熙,至于其他人对于科学的理解和概念,则是康熙所一直宣扬的科学是奇技赢巧这种事情。

其实康熙也十分明白科学和天文学的正确性,从他积极地研究科学和天文学这一点上来讲就已经证明了这件事情,与此同时,他又向别人宣扬说科学是奇技淫巧,又证明康熙这个人其实是一个私心特别重的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希望牢牢的把一切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把这些东西交给其他人。

你让他把自己皇帝的位子交给其他人,然后自己去当太上皇,我告诉你,他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做,年少轻狂的时候,面对鳌拜的咄咄逼人,她依旧选择把鳌拜给抓住,然后废了鳌拜的权力,自己在皇帝的这个位子上,坐在后来面对吴三桂的咄咄逼人的时候,他又把吴三桂的三番给顶了下去,并且抓住了吴三桂的儿子,绝了吴三桂的坟,所以康熙是骨子里就是一个不打算认输的人,即便你告诉他说你还只剩下几年的寿命,或者你手底下的儿子以后会在你死的时候闹腾,康熙也不会承认,是因为自己才导致自己的孩子争夺皇位,而且他也不想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交出。

况且我们可以去看一下乾隆当太上皇的时候,虽然嘉庆当了皇帝,但是时尚真正的权力仍然握在乾隆的手里面,否则按照家庭的脾气,如果乾隆真的把权力交给了嘉庆,嘉庆立刻就把和珅给办了,但是我可以看到的就是和珅在乾隆当太上皇的时候活得好好的,而且一直手握大权,一直到乾隆死了之后才被嘉庆给处理了。

由此可见,当太上皇不是一件好事儿,哪怕你们父子之间可以说做到亲密无间,但事实上人心隔肚皮呀,在权力的面前任何东西都会被腐蚀掉,你的保证,你的儿子不会因为权力最后跟你反目成仇吗?不可能的事情,康熙也打不了这样的包票,所以,康熙绝对不会这么做。


漩涡鸣人yy



一、康熙不是千古一帝。

二、天无二日,土无二主。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关于康熙是不是千古一帝这个问题,只是一小部分人认为而已,或者说那些看电视剧被洗脑的人认为。

这些人认为康熙千古一帝,宋安之并不反对,毕竟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请不要以自己这部分人来代表所有人,这样就是在给康熙招黑。

关于太上皇这个事情。

最通俗来说,就是天无二日,土无二主。

大家想想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帝制家天下模式,说白了就是集权于帝王一人身上。

大家想想这种模式下,康熙如果主动退位当太上皇,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是康熙舍得这个最高统治权吗?

其次是康熙当了太上皇,如果雍正的执政方式与他的理念有冲突,甚至雍正会动支持康熙的老臣,康熙真的可以做到无欲无求,一件事都不管吗?

很明显不会,康熙可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皇帝。

其次历史上的太上皇下场多是不好,一般是被迫成为太上皇的,诸如唐高祖李渊。

主动成为太上皇的,确定有不错下场的,诸如宋高宗与宋孝宗、乾隆帝与嘉庆帝。

但是首先要搞清楚,这两个组合,太上皇往往是掌握大权的,像宋孝宗和嘉庆帝都是仁厚之人,也好控制,或者说他们不会因为权力与父亲发生冲突,所以还可以维持下去。

但雍正是什么人呢?

雍正可是个狠人,正所谓知子莫若父,康熙能不知道雍正的缺点吗?

肯定知道,而且历史上康熙专门指出过雍正的缺点。

雍正怎么个狠人,康熙怎么哪里敢扶他上位,自己退居二线呢,恐怕到时候九子夺嫡兄弟自相残杀,会演变成父子自相残杀的悲剧了。

所以于情于理来说,不论是权力冲突还是雍正性格上面,康熙是绝对不会把雍正提前扶上位,给自己培养一个心腹大患的。


宋安之


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时候,他的子女之中,发生了惨烈的“九子夺嫡”争斗,这让康熙皇帝心力憔悴。康熙皇帝去世前。都一直没有确定他的继承人人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发出诏书,立雍正为皇帝(而且这个诏书,后世很多学者还认为,很可能是伪造的)。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的这个做法,也造成了雍正继位以后,很不服众。以至于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大都反对雍正,甚至连雍正自己的儿子弘时也反对他爹,为老八胤禩打抱不平,对他爹说三道四。这让雍正的执政,显得荆棘密布。

为了确保皇位的威严,雍正不得不对他的兄弟们进行残酷打击。连他自己的儿子弘时,他也把他驱逐出去,让他儿子郁闷而终。

任何一个皇帝肯定都不愿意看到儿子们兄弟相残的情况。康熙皇帝是聪明人,他应该料到,他没有及早传位,肯定会在儿子之中造成这种悲剧。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康熙皇帝在他干不动的时候,提前退休。先让雍正(也可以是其他皇子)上台,把儿子扶一程,给儿子树立一些威信。如果是这样的话,雍正(或者是其他儿子)的皇位就不会受到兄弟们的挑战,国家政权也非常稳定了。

后来的乾隆皇帝,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乾隆在他干满60年的时候,就提前退位,把嘉庆扶上马,送了他一程。这样,嘉庆在当皇帝以后,就没有遇到任何兄弟不服他的情况。

那么,康熙皇帝当初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胤礽画像)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得看看,“九子夺嫡”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九子夺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康熙对他在很早的时候,立下的太子胤礽不满,把胤礽给废了。因为废了太子,就没太子了,因此,他的儿子们才会争夺太子。

那么,康熙为什么对他的太子胤礽不满意呢?《清史稿》上说到了很多胤礽的不是,比如胤礽性格乖张,胤礽经常无缘无故打他周边的人,胤礽对兄弟们态度恶劣,把他们呼来喝去等等。后来,又说康熙带着胤礽外出的时候,胤礽半夜三更在康熙帐外往里窥视,似乎想对康熙不利。

《清史稿》说了很多这样的事例,这些事例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也就是胤礽试图夺取他父亲康熙的皇位,提早把他父亲康熙逼下台,他好自己当皇帝。

其实,这里有一个让我们很不理解的问题,胤礽已经是太子了,只要康熙去世,他就是皇帝。也就是说,皇帝迟早是他的。既然皇帝迟早是他的,他用得着用武力夺位吗?

(雍正画像)

历史上太子逼皇帝退位,自己提前当皇帝的情况,其实是很少的。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不是逼李渊退位了吗?不错,李世民是逼李渊退位了,但那是因为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在相互残杀后,李世民已经到了一种骑虎难下的地步。如果他不逼李渊退位,那么他肯定就会受到清算。要么是李渊清算他,要么是李建成的党羽们清算他。总之,此后他都将不得安宁。为了活命,李世民不得不做出逼迫父亲退位的举动。

但是胤礽并没有李世民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所以,胤礽其实是不需要夺位的。《清史稿》上的解释说,胤礽是觉得他当太子的时间太长了,都当40年了,康熙还坚挺地活着,这让胤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为了过一把皇帝瘾,所以他才铤而走险。

但是事实上,所谓胤礽夺位的说法,其实是非常荒唐的。我们知道,夺位是一件大事,必须是一个有步骤有组织的行动,而且还必须有军队强力支持。但是胤礽什么也没做,他不过就是在康熙的帐外往里面看了看罢了。这也算夺位吗?

而且,胤礽之所以晚上的时候,在康熙的帐外往里看。原因是因为白天的时候,康熙才批评了他。我认为,他当时其实是想进去,给康熙解释一下。但是最终他又没有这个胆量,在那里犹豫不决。

由此可见,胤礽夺位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胤礽并没有夺位,但康熙就已经对他不满,想把他拿下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康熙对皇位实在太留恋了。他甚至容不得他的儿子们在心里想一想。

既然康熙对皇位如此留恋,他又怎么会提早禅位给雍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