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结婚36年不与丈夫同居,丈夫病逝她守寡42年,临终道出原由

在民国时期,由于新旧思想的冲突,走在时代浪潮前的文人们也迷茫了。他们抵制包办婚姻,却又和媒妁之女结婚,他们追求爱情却又经常移情别恋。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个民国时期矛盾的女文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苏雪林,生于1897年。幼年时期,由于新的思想潮流没有大规模地进入中国。

她结婚36年不与丈夫同居,丈夫病逝她守寡42年,临终道出原由


那个时候,女子是不允许上学的。由于父母的宠爱,苏雪林几经周折最终还是学到了不少的文化知识。这也让她开阔了眼界,想要寻找一份真正的爱情。可是,父母让她接受教育、学习,已经够纵容她了,在那个年代她已经是个异类,所以父母是无论如何不会让她自己去寻找所谓的爱情。

但是为了照顾她的感受,便让她先和自己未来的丈夫张宝龄先接触。张宝龄出身也不差,大户出身,还曾毕业于麻省理工。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张宝龄也对包办婚姻有抵触心理。两人未结婚前,张居国内,苏远在法国留学。双方在结婚前,便通过信件沟通、培养感情。

她结婚36年不与丈夫同居,丈夫病逝她守寡42年,临终道出原由


可是,由于双方都稍有抵触心理,最终苏雪林要求父母退婚。病重在床的苏母,遗愿就是看到两人结婚,苏雪林也不得不同意结婚。张宝龄的身份转变很快,迅速地适应了丈夫这个身份,可是新婚夫妇却仅有名而无实。甚至在结婚当天,两人也没有睡到一起。谁能想到,这一分床,就分了一辈子。

1925年,两人成婚但是双方并没有夫妻之实,很快两人便又分开了。1926年,张宝龄去上海造船厂任职,苏雪林去苏州任教。偶尔张宝龄会前来探望外,也没有其他交集。张宝龄后来在苏州置办了一套房子,并根据自己的知识设计了装修方案。可是,张宝龄生性冷淡和苏雪林热情的性格相,反矛盾就一点一点的堆积。

她结婚36年不与丈夫同居,丈夫病逝她守寡42年,临终道出原由


直到有一天,双方终于再次分居。明明是不合的婚姻,两人为何不离婚呢?原来,苏雪林是天主教信徒,遵从教义。张宝龄也因为苏雪林的影响,逐渐改变性格,爱上这个女子。更何况,当时的苏雪林已经小有名气,如果离婚那影响就太大了。为了自己的前途,苏雪林只能选择分居。

1949年,双方最终诀别。张宝龄留在了内地,苏雪林漂洋过海赴台。从此之后,两人再也没见过面,离得远了,双方关系反倒是好了起来。这个时候,苏雪林才想起张宝龄的好,因她逐渐转变的性格、为她做的许多小事,还为她专门学会了自己的方言。

她结婚36年不与丈夫同居,丈夫病逝她守寡42年,临终道出原由


这些事,让苏雪林感动不已,但是晚年回想起曾经因温馨的生活而感动,反倒觉得可笑。1961年,张宝龄去世,消息几经碾转,经过半年才到达苏雪林手上。结婚36年,双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时间不到4年,别说子孙后代,连夫妻性生活也都没有过。

苏雪林从小娇生惯养,她不会给张宝龄洗一次衣服,做一次饭,这些家务都是张宝龄所做。而张宝龄也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却甘心屈身做这些家务。1999年,苏雪林走完了一生,享年103岁。

她结婚36年不与丈夫同居,丈夫病逝她守寡42年,临终道出原由


临终前回忆自己为何不与丈夫同居,为何不生个一儿半女,她只是说:没必要,我自己可以,我要把时间投入到学习研究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