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如何找到張騫的,張騫對漢進攻匈奴的功勞大不大?

用戶7277547835719


首先張騫是海選出來的,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從匈奴俘虜的口中得知在西方有個大月氏,跟匈奴有仇,因此想派人去聯合大月氏,一起對抗匈奴,張騫當時是個郎官,屬於皇帝的侍從,應募上了,成為正使,還有一個匈奴人棠邑父,做他的副使,總共一百多人,出使西方,尋找大月氏。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仔細分析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點,以及漢武帝北擊匈奴的過程,得出結論,張騫的出使,對於漢武帝北擊匈奴的成功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然而張騫出使西域,以及他後來提出的結盟烏孫的戰略,對於鞏固漢對匈奴的勝利,卻起了極大的作用。試論之。


一,張騫出使西域的大致經過: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繼位,年十六歲。兩年後,公元前139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聯合起來對抗匈奴。


但是張騫這一走就是十三年,杳無音信。因為張騫在路上被匈奴人抓住,一關就是近十年,直到公元前129年,監視他的人放鬆了,張騫帶著棠邑父逃出來了,繼續西進,找到了大月氏,但是大月氏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已經不想反攻回到故地(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張騫在大月氏沒有達到目的,他繼續在西方考察,瞭解和訪問了其它國家,如康居,大宛,大夏,還得到了身毒的信息(Hindu,印度,漢朝的音譯還是很準的)。


帶著這些情報,他踏上了歸國之路,但是在路上又一次被匈奴人逮住了,一年後匈奴單于死了(軍臣單于,被衛青氣死的,衛青剛剛收復了秦朝時的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地區。軍臣單于的弟弟伊稚斜自立為單于,驅逐了軍臣單于的兒子於單),趁著匈奴單于爭位,內部混亂,張騫帶著老婆孩子以及副使棠邑父回到了漢朝,此時繼他出使已經過去了13年。


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始末,他後來還有一次出使,是在漢匈漠北決戰幾年後進行的,目的是與烏孫國(今新疆伊犁一帶)結盟,作為對匈奴的牽制,斷匈奴右臂,主要是鞏固對匈奴的勝利。


二,漢武帝北擊匈奴的主要戰役與張騫在其中的身影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漢朝的國力也上來了,所以,對匈奴的反擊提到了日程,他或許一開始是沒有底的,想找個幫手,所以派張騫去聯合大月氏一起幹,但是張騫一走就沒有音信,因此,漢武帝決定自己動手。


公元前133年,張騫走後六年,漢武帝主動出擊,在馬邑誘敵設伏,集結重兵,等待單于入網,但是軍臣單于很謹慎很狡猾,發現了破綻,誘敵合圍失敗。匈奴開始報復,不斷襲邊。

(馬邑設伏,無果而終,拉開了漢匈對決的序幕。)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為了反擊,派四路大軍出塞,這是第一次正面出擊,四路大軍,各帶萬騎。最終結果,三路無功,只有衛青龍城之戰,小有所獲,斬首七百而回。(龍城之戰,張騫還沒有回來)


公元前127年,衛青收復河套地區,因為位於黃河以南,史稱河南地之戰,這是秦始皇北擊匈奴攻取的地方,水草豐美,宜耕宜牧。是漢朝的一個極大勝利。明朝失去了這一地區,為害極大。(河南地之戰,張騫還是沒有回來,他是次年才回來的)


漢朝得了河套地區,軍臣單于受不了打擊,掛了,他的弟弟伊稚斜自立為單于,對漢朝瘋狂反撲。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決心加大力度,派衛青統帥六將軍,十餘萬眾,出河套以北,大破匈奴右賢王,史稱漠南之戰。(漠南戰役,張騫沒有參加)


公元前123年,漢軍繼續北擊匈奴,擴大戰果,這一次張騫參加了,“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漢書張騫傳》)。這是張騫的直接戰果,因功封侯。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始開闢第二戰場,從河西走廊入手,主將是霍去病,春天首戰,大捷,夏天二戰,又捷,到了秋天,匈奴單于對河西匈奴首領渾邪王不滿,導致渾邪王聯合休屠王等人歸漢,霍去病又主導了受降之役,一年之內三戰,完全平定河西走廊。(河西戰役,張騫沒有參加)


當霍去病在河西走廊作戰的時候,張騫與李廣在東線作戰,不過作戰不利,張騫由於沒有按期與李廣會合,導致李廣軍隊的失利,剛封的侯也弄丟了。“騫為衛尉,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霍去病建功立業的時候,張騫沒有取得戰果)


公元前119年,漢匈總決戰,漠北之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各統五萬騎兵,另有幾十萬的步兵和後勤保障部隊,戰馬十四萬匹。(”上令大將軍青、票騎將軍去病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衛青越過沙漠,單于也想誘敵深入,趁漢軍在越過沙漠後行軍疲憊,以逸待勞。雙方都有作戰的意願,可以算是決戰了,在決戰的情況下,匈奴戰敗,單于逃跑。霍去病沒有遇上單于,但是戰功一樣顯赫,大破匈奴左賢王(僅次於單于),並且封狼居胥山(外蒙古烏蘭巴托附近),築壇祭天。(漠北戰役,張騫沒有參與)


漠北之戰以後,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大業基本完成,”是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漢書匈奴列傳上)。

(漢武帝北擊匈奴的主要戰役)


張騫失侯以後,漢武帝主要留他了解外國事務,張騫趁機提出聯合烏孫國,結為姻親,斷匈奴右臂,牽制匈奴。漢武帝再次派他出使,這就是他的第二次出使,當時烏孫國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冒然同意。這次張騫派出了許多的副使,讓他們去西方各國訪問,並且帶當地國家的使臣來漢朝考察,開啟了雙方的交流。張騫死後沒幾年,烏孫國就與漢朝實現了和親(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先後和親聯姻),成為漢朝在西域得力盟友,再後來陳湯出師誅滅匈奴的郅支單于,烏孫也是出了大力的。所以張騫聯合烏孫牽制匈奴的戰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後來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時還說”烏孫大國,控弦十萬,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後漢書班超傳》)


結論:張騫是一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在漢武帝北擊匈奴的過程中,張騫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並不大。可以說,漢武帝是在沒有張騫消息的情況下,獨力與匈奴作戰的,並且也確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漢武帝一開始是希望派張騫找個幫手來共同對付匈奴的,然而當這條線杳無音信,靠不住的時候,他就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想辦法上了,這是漢武帝的偉大之處。


但是張騫對於後來鞏固漢朝對匈奴的勝利,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漢朝多了一個戰略要地,多了一堆盟友,而匈奴卻是相反,一正一負,匈奴一步一步衰落,再也無力反擊漢朝了。


張騫出使出域,除了對抗匈奴之外,對於中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蘿蔔傳到了中原,西域各族從漢朝得到了絲織品和鐵器,還學會了鑄造鐵器和鑿井技術。在張騫之前,中原漢人對於河西走廊以西的世界幾乎是毫無所知的,所以司馬遷稱張騫是”鑿空西域“,張騫開啟了中國人向外探索的一個新時代,也開啟了絲綢之路的壯麗篇章。


再思樓紀


漢武帝是如何找到張騫的,在史料沒有記載。張騫對漢朝進攻匈奴,功不可沒。

在古代地圖是稀缺的東西,西漢時期,對西域地區是陌生的,所以沒有地圖,對外界的情況不瞭解。而張寒出使西域,不僅在經濟上使西域與漢朝的互通交往。在軍事上,對各地區的地理環境,地勢等了解,為後來西漢進攻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太史公的史記中記載,張騫被人稱為“鑿空”。是中西交通的開拓者。

張騫出使西域,瞭解西域的情況後,回國後,向漢武帝提出徹底戰勝匈奴的軍事戰略——“斷匈奴右臂”。武帝採納其意見,後來的河西和漠北之戰,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使西北邊防隱患逐漸消彌。

一、張騫是什麼情況下出使西域的呢?

楚漢之爭時期,匈奴冒頓單于趁機擴張勢力,控制了中國東北部、西部、北部等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奴隸主政權與強大的軍事機器。

西漢初期,匈奴以西域為軍事上的據點和經濟上的後盾,經常侵佔、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

漢朝初期通過和親的方式,暫時穩定西北邊境的秩序。西漢統治者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

漢武帝繼位後,在文帝、景帝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國力增強。改變了以往對匈奴的策略。有資本抵抗匈奴。從被俘的匈奴人嘴裡得到消息,大月氏國與匈奴的矛盾。於是才有張騫出使西域,想聯合大月氏對匈奴的打擊。同時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合作和交往。

二、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率領100多人,其中有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

在張騫的帶領下,西行走進河西走廊,原本該地區是大月氏人居住,後因匈奴的掠奪,西遷鹹海地區,重建家園。此地被匈奴控制。張騫一隊人碰到匈奴人,被抓獲,得知張騫要出使月氏後,被扣留。單于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

匈奴單于對張騫採用軟化,拉擾的方法,打消他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各種威逼利誘,也沒動搖張騫出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匈奴人軟禁了張騫十餘年。

在公元前129年,匈奴人對張騫的監視松卸下,乘機逃出。出來後,打聽消息才知道大月氏國,已西遷。張騫繼續向西走,過庫車、疏勒,蔥嶺,直達大宛,張騫向大宛王說明了出使月氏的使命,在大宛國的幫助下,達到康居,康居國派人直接把他送到了大月氏國。

張騫達到大月氏國後,說明緣由,但大月氏現在安居樂業,不願再起戰端,此次張騫出使大月氏國,沒有達到先前的目的。經歷了十三年,重回大漢。

《史記》載“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導繹,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既臣大夏而居,……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張騫在公元前119年,率領300人再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勸說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歸順大漢,斷匈奴右臂;再者就是宣揚大漢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他們成為大當的外臣。同時分別訪問了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國。擴大了西漢的政治影響,增加了互相瞭解。

在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長安。為後來在西域設立軍事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奠定的基礎。

三、張騫出使域後,根據瞭解的情況,對匈奴用兵,把匈奴勢力逐出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經歷了十三年,在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張騫帶領100多人出使西域,回到長安的只有張騫與堂邑父兩人,向漢武帝呈述了出使月氏國的經過和途經各國的情況。烏孫與匈奴的矛盾,採取“斷匈奴右臂“的策略,與烏孫聯盟,打擊匈奴。

《史記》記載:“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以及“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漢武帝採納了張騫的建議,與烏孫聯盟。昆莫遣使來漢後,目睹大漢的強大,在匈奴威脅下。元封初,昆莫再次遣使者來漢“獻馬”,並表示“願得尚公主,為昆弟。”漢武帝同意昆弟和親,“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昆莫以為右夫人,”漢烏關係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張騫扣留在匈奴十餘年,對匈奴的瞭解,進行的分析,向漢武帝提出了徹底戰勝匈奴的軍事戰略。

在公元前123年,衛青率兵進攻匈奴,張騫為校尉,征討漠北,戰勝匈奴。

在公元前121年,張騫奉命與“飛將軍”李廣,出征匈奴,河西大捷。

在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匈奴退出了河西走廊,向西北退走。此年,張騫率500人,訪問西域各國,增強了各國的聯繫,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為後來漢朝在西域設立軍事和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張騫出使西域,是西漢第一位通西域的政治使節。他提出的“斷匈奴右臂”的軍事戰略,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同,在後來漢武帝以及後繼之君漢昭帝、漢宣帝為了實現這一軍事目標,奮鬥了六十多年,最後將匈奴勢力逐出西域,並促進了呼韓邪單于歸漢。張騫在當朝戰勝匈奴的鬥爭,功不可沒。他的功績永垂千古。


史學長空


回答這個問題呢,首先明確標題,張騫不是漢武帝找到的,是他自己回來的。

其次呢,先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西漢王朝自建國後就一直受到匈奴騷擾,漢武帝從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西邊呢還有一個大月氏國,和匈奴人有世仇,並有報仇之意!漢武帝一聽,這好啊,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啊,便決定溝通與西域的聯繫,準備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在此歷史背景下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再次呢,我們看一下張騫出使西域的歷程。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及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請注意,這個堂邑父雖為匈奴人但對大漢王朝卻是忠心耿耿,後面還會出現的。就這樣,張騫領著隊伍出發了,可是當走到河西走廊時,碰上了匈奴的騎兵,全部被抓走送到了匈奴王庭,於是乎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匈奴人為了軟化張騫,打消其出使西域的念頭,又是送媳婦又是美酒佳餚,可張騫呢,媳婦我要了,美酒佳餚我要了,但就是不能改變我出使西域的使命,就這樣被匈奴人軟禁了十年之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騫趁匈奴人不備帶領隨從逃跑了,他沒有跑回大漢王朝,而是繼續向西跑到了大宛國,一路的艱辛與苦難暫不與說,單就這份意志已很少有人能與之相匹。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種種遭遇和來意後,並表示若今後返回漢朝,奏明皇上,定重重酬謝,但是呢,你得先派人護送我到大月氏國去。這大宛國王也是很想和大漢王朝通使往來,就很高興的答應張騫了。可當張騫來到大月氏國後,大月氏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無意復仇匈奴了,張騫呆了一年多也未說動大月氏國出兵匈奴,於公元前128年開始返國,回來時,張騫改變了歸途路線,沒想到還是被匈奴騎兵俘虜了,就這樣,又在匈奴呆了一年多,趁著匈奴為爭奪王位內亂,張騫和堂邑父逃回了長安,看看,這個匈奴人是不是很忠心,說明我大漢王朝確實民心所向!張騫出使西域共歷十三年,可謂偉大之極!

最後呢,看一下對進攻匈奴的功勞。其實呢,張騫回安之後又二使西域,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等國宣揚了漢朝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大漢聯手,打破了匈奴對大宛國的控制並獲得大宛的汗血寶馬,功勞還是有的!




木金木火


大家好,我是調侃歷史,歷史問題我來答。

張騫通西域。如果大家翻開史書,僅憑字裡行間中也能看出張騫那堅韌不拔的探險精神,那十年如一日對大漢的忠誠。

歷史背景

匈奴,是我國北方的遊牧部落。在秦末漢初中原大戰的時候,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帥下逐漸統一了草原各部,將目光投向了中原。

在漢王朝建立後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進攻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在第一場勝利後不顧手下勸阻乘勝追擊,結果中了匈奴的誘敵之計,被困在了白登山七天七夜。漢朝與匈奴的第一戰以漢王朝失敗收場。

經此一戰,漢王朝只得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並送去大量物資來還取休養生息。

到了漢武帝劉徹登基後,經過了文景之治的漢王朝此時已國富民強,漢武帝也開始著手準備進攻匈奴。

《史記·平淮書》: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就在漢武帝在與大臣們探討如何進攻匈奴的時候,一名匈奴軍官被漢帝國的邊境部隊所俘虜,漢武帝從俘虜口中得知在匈奴的西面有一個叫月氏的部落,這個部落與匈奴有血海深仇。

漢武帝覺得,如果能與月氏部落結盟,兩年夾擊匈奴,不僅能減少漢朝面對匈奴的壓力,反擊匈奴的勝算也增加了不少。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開始尋找前往西域的人選。

張騫出使

在公元前138年的一天,長安未央宮前的金馬門旁貼出了一張招賢榜。榜單的內容就是招攬出使月氏的使者,最後這張皇榜被剛剛成為宮廷侍衛的張騫揭了下來。

司馬遷評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

公元前138年,長安西北120公里外的甘泉宮外,漢武帝劉徹親自為張騫送行,張騫帶著100多人的龐大使團向西出發了。

九年如一日的張騫

月氏自從被匈奴趕出河西走廊西遷後,張騫的使團中包括從匈奴投降過來的嚮導堂邑夫都不知道此時的月氏究竟在哪裡,只能按照細微的線索一路向西。

在出了隴西之後,一行人就進入到了匈奴境內,只不過100多人的使團要想在不被匈奴人察覺的情況下穿越9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快,在祁連山腳下,張騫率領的使團被匈奴人發現了。

張騫一行人西去未成,反而被押送到了匈奴王城(呼和浩特附近)。匈奴的軍臣單于想拉攏張騫為匈奴效命,張騫的不合作與不妥協讓匈奴只得一直囚禁他。

《史記》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

被匈奴軟禁起來的張騫一邊想著如何逃跑,一邊觀察著匈奴的生活方式與習俗。為了瓦解張騫的意志,軍臣單于還給張騫娶了一位匈奴女子為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匈奴對張騫的戒備也漸漸放鬆了起來。

九年後,張騫帶著自己的隨從堂邑夫在外出打獵的時候趁機逃跑了。講著匈奴人的語言,穿著匈奴人的服裝,張騫很容易的穿過了匈奴人的重重關卡。

而月氏因為匈奴的打壓下分裂成了兩支,大部分選擇西遷到阿姆河流域成為了“大月氏”,少數留在敦煌南山地區的成為了“小月氏”。

張騫得到消息後,繼續向西南方向行進尋找“大月氏”,經焉耆、庫車、疏勒等地,翻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王聽過張騫的經歷後,對張騫感到格外的驚奇和欽佩,但此時的大月氏已經穩定下來,安居樂業,對漢朝的夾擊策略並不感興趣。

張騫在大月氏滯留了一年後,決定帶著他在西域總結的資料回到長安。

東返之路

在返回長安的道路上,為了避開匈奴,張騫選擇了從青海地區回國。張騫再次翻越帕米爾高原,經莎車、于闐迂迴北上。不過羌人此時也投靠了匈奴,張騫再次被匈奴俘虜。

公元前126年,軍臣單于去世,張騫趁此機會帶著妻子與堂邑夫回到了長安。

距離他出使西域已經整整過了13年!

張騫歸來的消息震驚了整個長安城,在朝堂上,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的地理、物資、習俗等,讓漢王朝的視野一下子拓寬到了西域地區。

司馬遷在史書上贊張騫出使西域有“鑿空”之功。

隨軍北上

公元前123年2月開始,漢武帝派衛青率6路大軍進攻匈奴,張騫作為嚮導也隨軍出征。

張騫多年的匈奴生活使他熟知匈奴的作戰特點,為漢軍指點行軍路線和紮營佈陣。張騫因此被封為“博望侯”。

《史記》:“張騫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消滅了渾邪王的部隊,並越過了焉支山1000多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匈奴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張騫,他的功績足以讓世人銘記。


調侃歷史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

        漢武帝想派遣使者到月氏,於是招募可以勝任的人才。漢武帝為何會派遣張騫,史記裡沒有說明。

        但我們可以分析探討一下。月氏距離大漢數千公里,路途遙遠,而且匈奴是必經之地。可以想象在當時的環境下,此行及其兇險,非有勇之士不可勝任也。

        外交使者需要面見月氏首領,熟悉外交禮儀,擅長外交辭令,陳述利弊,引導月氏與大漢結盟,共伐匈奴。非有謀之士不可勝任也。

       張騫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有謀的合適人選。據說有次漢武帝與平陽公主外出打獵,一個士兵無意中惹出一隻老虎,虎發怒,見人就咬,士兵毫無辦法,爭相逃命,這個時候張騫挺身而出,制服了老虎,給漢武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張騫毛遂自薦去月氏時,漢武帝就任命於他了。

      月氏之路一波三折,張騫二次被匈奴抓住,但都沒有屈服,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無數個夜晚,遙望東方,那裡有故鄉和親人。張騫也沒有忘記大漢天子對自己的光榮使命。

        就這樣堅持了十三年,精神的折磨沒有壓倒張騫。反而張騫利用在匈奴的機會,不斷熟悉匈奴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瞭解匈奴的秘聞和軍事動向。逃脫回到大漢之後,參加了衛青大將軍對匈奴的討伐戰,張騫熟悉匈奴當地水草,對軍隊的後勤補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遠伐匈奴做好了物質準備。

        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張騫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靜看水


漢武帝登上皇后開始實行“察舉制”以選拔人才,也就是最早的“舉孝廉”,張騫就是漢武帝第一批選拔而來的人才。由於張騫有膽識、忠誠,所以被選為漢武帝的侍衛,又稱郎官。在漢武帝打算派人出使西域的時候,張騫已經到了漢武帝的身邊了,所以漢武帝並沒有專門找張騫,而是張騫自告奮勇,近水樓臺先得月。

張騫分別於公元前138、119年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的目的地是大月氏,共歷時13年;第二次是造訪烏孫國,四年後返回長安,不久便去世。兩次出使的目的都相同,即與月氏與烏孫結成“斷匈奴右臂”的聯盟,但收穫卻各不相同。

由於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是河西走廊,而當時河西走廊尚控制在匈奴人的手中,所以張騫一行離開漢朝邊境不久便被匈奴捕獲。結果,匈奴並沒有殺張騫,反而給他送位漂亮的匈奴妹子。不得已,張騫只好娶妻生子,在匈奴一住就是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張騫並不每天混吃混喝,而是一直念念不忘兩件事情。一是熟悉匈奴人的民俗習慣,地理風貌,軍事組織形態及戰術陣法;二是伺機逃走。所以,後來張騫終於得到了逃跑的機會,一路向西輾轉到了大月氏。當然,到了大月氏碰了一鼻子灰,因為月氏人早已習慣了安逸,不想再招惹麻煩,所以張騫只好返回。結果,歸途中又被匈奴捕獲,直到軍臣單于去世時,張騫才趁亂逃回漢朝。

那麼,張騫對進貢匈奴人的功勞大不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大將衛青之所以能在後來的“河南之戰”及“七將軍伐匈奴”的戰爭中斬獲頗豐,全得益於張騫這個“軍師”加“嚮導”。否則得話,衛青就如同一個瞎子,到時候估計比李廣還容易迷路。只可惜河西之戰,衛青失利,張騫受牽連被貶。沉淪一段時間之後,張騫又開上了武帝二次出使西域的列車。而這次西域之行,張騫並沒有說服烏孫馬上與漢朝結盟,但卻開闢了絲綢之路。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引言:

公元前139年,適逢漢武帝劉徹即位的第二年,京城長安何處貼滿了皇帝剛剛頒佈的詔書,一時間人頭攢動,可卻沒有一個人敢揭那塊皇榜。只見那皇榜上分明的寫道:“朕初登大寶,倍感匈奴之威脅,為大漢千秋計,特向天下招募忠勇之士出使大月氏,以結秦晉之好,共同討伐匈奴!”皇榜上給的條件非常豐厚,什麼封妻廕子,加官進爵都不在話下,可大月氏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更不要說上哪去找了,這是個九死一生的差事,正當老百姓們議論紛紛時,一個年輕人突然湧上前去,一把揭下皇榜,一時間,所有人都呆住了,居然會有人去覽下這等差事,在眾人的目瞪口呆中,青年被兩邊的士兵迎去了皇宮。沒幾天,青年手持符節,帶著一百多人組成的使團緩緩向西離去,誰知這一去,竟是整整十三年!

張騫劇照

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張騫!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在那個沒有GPS,沒有汽車,沒有完整的地圖的時代,張騫靠著兩條腿和那顆勇敢的心,步行數萬裡,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時間,鑿空拓荒,硬生生走出來一條綿延數萬裡,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那麼,我們不禁產生了疑問,張騫是如何被漢武帝發現的,他聯合大月氏對匈奴作戰功勞大不大呢?

一.張騫出使——無奈之舉

張騫來自陝西漢中的一個小地主家庭,家裡人為了讓他出人頭地,花錢給他在長安買了一個郎官,雖說品階不高,可郎官跟在皇帝身邊,升遷機會大,可張騫卻非常不走運,幾年下來還沒有升官,身上的錢倒是花的差不多了,家裡人幾次寫信問他近況如何,這些都讓年輕的張騫倍感壓力,家裡已經沒有足夠的錢繼續給他買官了,自己也不甘心只做一個默默無名的郎官,想要飛黃騰達,只能鋌而走險。

剛巧,那兩年正趕上新皇帝漢武帝即位,漢武帝一上臺就舉辦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選,並從其中提拔了董仲舒等人才,董仲舒因為他的天人三策被任命為諸侯國國相,連寫了一封吹牛信的東方朔也被提拔做了待詔公車,這讓張騫看到了希望。很快,漢武帝以他出色的戰略眼光希望與西方的大月氏國聯手(大月氏與匈奴之間有世仇,這是漢武帝看到的機會),為後期他出兵匈奴做準備。

大月氏的位置示意圖

正如前面所說,這是一個九死一生的差事,誰也不知道大月氏在哪,面對未知的領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危險,這是個出力還不討好的工作。但這份工作對張騫而言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張騫此時已經沒有退路了,與其這樣灰頭土臉的回老家,不如拼死一搏,如果能夠成功自己必然飛黃騰達。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抱著這樣的夢想,張騫揭下了皇榜,成為漢武帝派遣出使大月氏的正使,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二.歪打正著——“失敗的外交家”

張騫一生,曾兩次出使西域,一次是在建元二年,任務是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另一次是元狩四年,任務是勸說烏孫國叛匈歸漢。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家之一,張騫這兩次出使都沒能完成任務,卻陰差陽錯的開闢出一條通往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可謂歪打正著!

1.第一次出使

建元二年,張騫帶著漢武帝的命令率領一百多人出發了,要到達西域就必須經過河西走廊,彼時匈奴實力強大,河西走廊還在匈奴的掌控之中,張騫一行人在經過匈奴領地時被匈奴人以非法入境罪扣押。

張騫劇照

為了瓦解張騫的意志,匈奴人給他提供了住所和食物,還安排匈奴女子嫁給他,漸漸的,張騫的生活和匈奴人沒什麼兩樣,匈奴對他也就放鬆了警惕,張騫趁機逃出了匈奴的領地,繼續向西,終於抵達大月氏,可大月氏人在被匈奴擊敗後遷居大夏故地,那裡土地肥沃,大月氏人早已經忘記了與匈奴的仇恨,張騫幾次勸說無果後無奈返回,結果又遇到匈奴的扣押,在匈奴待了幾年後,趁著匈奴內亂逃了回來,等他到達京城長安時,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三年時間。

2.第二次出使

元狩四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希望烏孫能脫離匈奴,與漢朝達成戰略同盟,這一趟,張騫的旅行要順利的多,彼時漢武帝已經打擊匈奴多次,河西走廊已經併入漢朝的版圖,張騫帶領著隊伍一路上順風順水到達烏孫。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可惜事與願違,張騫到達烏孫時正趕上烏孫內亂,國家處於動盪之中,根本無暇與張騫等人溝通交流,張騫的第二次出使又失敗了。但是,張騫的副使們先後到達了西域的其他國家,轉達了漢朝與之交好的夙願,為後來絲綢之路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張騫兩次出使,均未能完成任務,作為外交家,他是“失敗的”,但是,他卻用他的雙腳走出來這條絲綢之路,為有心對外交流溝通的中國人與外國人搭建了橋樑。自此之後,不斷的有中國人西出陽關,又東歸中土,這條絲綢之路始終煥發著他的生機與活力!

三.寧折不彎,張騫的勇士精神

作為外交家,張騫是“失敗者”,因為他兩次出使的既定任務都沒能完成;作為將軍,張騫也是“失敗者”,漢武帝認為他滯留匈奴多年,熟悉匈奴的一切,因此任命張騫領兵出征,結果卻貽誤戰機,最後落得個削職為民的結果。因此,當初那個郎官張騫想要飛黃騰達的理想最後實現的結果卻是曇花一夢。

但是,張騫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卻是不可磨滅的。面對未知的領域,張騫敢為天下先,向充滿危險的西域前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往往就在於你不敢邁出那一步,而其他人卻敢。僅此一點,張騫就無愧於民族的英雄。其次,張騫出使西域,兩度被匈奴扣押,面對匈奴人的酷刑與消磨,張騫卻始終能堅持本心,外出十三年毅然決然返回漢朝,要知道,時間是最能消磨一個人意志的東西,因為時間,大月氏人可以忘記仇恨,魯濱遜在荒島生活了數十年最終回到了英國,但那畢竟是小說裡的人物,而張騫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能做到這些的,歷史上又有幾人?

張騫與漢武帝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張騫,這個兩千年前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郎官,靠著他一生的信念與追求,完成了幾千年人不曾完成的偉業,這份功績,比出擊匈奴所帶來的好處要多的多!

四.鑿空西域,過在當代,功在千秋

張騫出使西域,是夾雜著漢武帝好大喜功的特點在裡面的,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除了與烏孫結盟外,還要在西域各國宣揚漢朝的國威,為此,張騫的使團帶著無數的金銀財寶和數萬匹驢馬牛羊來送給西域各國,以示漢朝的強大,可這些財富的代價,卻是漢朝老百姓辛苦勞動的結晶,因為這些舉動,讓漢朝的老百姓們不堪重負,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降。

但是,漢朝與西域的溝通,卻是一個過在當代,功在千秋的舉動,隨著雙方溝通交流的不斷深入加強,無論是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還是民族大團結上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政治:加強對外交流,擴充漢朝版圖

自張騫通西域始,漢朝與西域之間的交流就不曾斷絕,漢武帝也曾派李廣利親征大宛,希望可以一舉拿下西域,但武力在當時已經是下策,尤其是漢與匈奴之間交兵數十年後再度對西域發兵,其結果也是李廣利損兵折將而告終。

西域地圖

隨著武帝的離世,漢朝開始了昭宣中興,尤其是漢宣帝時期,在匈奴發生內亂出兵攻打西域之際,派精兵二十多萬解救西域諸國於匈奴威脅之下,使西域各國真正領略到大漢的強大與包容,公元前60年,漢宣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2.經濟:歐亞交融,互通有無

隨著漢朝與西域各國的交流逐漸加深,雙方在各方面的優勢也在潛移默化間影響著彼此。西域各國的芝麻,胡蘿蔔,蠶豆,哈密瓜擺上了漢族的餐桌,出色的金銀製造技術流入中原,這些都大大豐富了漢族人民的飲食與文化,同時,漢族人民的冶鐵技術,鑿井技術等也紛紛傳入西域,今天新疆地區所使用的坎兒井就是漢族人與西域少數民族共同智慧的結晶。

結語:

張騫的出現是一個偶然,是漢武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選擇,但他所代表的勇氣與堅毅卻是每一箇中國人民骨子裡所必備的。即使沒有張騫,也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乃至無數的人走向西域和更多未知的世界,因為中國人的心是無限大的,思想有多遠,我們就可以走多遠!


相城歷史小學生


漢武帝即位時,張騫在朝廷擔任“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張騫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品行端正的優點。勤於政事的漢武帝肯定是瞭解張騫的品行、能力的。當漢武帝得知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時,便決定派張騫出使西域,以聯合大月氏攻擊匈奴。

張騫對漢進攻匈奴是勞苦功高。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說服大月氏與漢朝聯盟,但直接交往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等國,為西域歸漢,抗擊匈奴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公元前119年,匈奴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漢武帝再命張騫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召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里,烏孫因內亂未達到目的;在西域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公元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使者回國,報告了漢王朝的強盛,增強了烏孫對漢王朝的信任,促成了細君公主嫁昆英及解憂公主嫁岑陬的親姻。張騫利用外交手段促成了西域歸漢,開闢了絲綢之路。為攻擊匈奴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如此,張騫還隨大將軍衛青二次進攻匈奴。公元前121年,張騫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進擊匈奴。

所以說,張騫對漢王朝攻擊匈奴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不是漢武帝找的張騫,怎麼找?沒法子找,在張騫之前又沒有人去西域。最後是張騫自己回來的,在外奔波了13年才回來。

張騫是我一直特別佩服的,他是陝西漢中是城固縣人。13年裡兩次被匈奴抓獲,還娶了匈奴姑娘,可張騫不改其志,努力回到長安,走的時候帶了100多人出使西域,回來的時候就帶著匈奴翻譯堂邑父和匈奴妻子。

張騫出使使時27歲,本是一個低級官員,回來後就被封侯了,功勞不大不會封侯。

背景

西漢一直飽受匈奴騷擾,漢高祖劉邦都攻克不下,只好通過和親來保平安。可漢武大帝不能忍,但是他對匈奴也不瞭解啊,而且聽說被匈奴驅趕的大月氏想報仇,就想要向西去找大月氏聯合一起打匈奴。

首次出使西域

沿河西走廊出發,這一片屬於匈奴管轄,於是很不幸,張騫一夥人被抓了。

匈奴想要拉攏張騫,就一直讓他住在匈奴領域,並給他找了媳婦兒,可是他一直沒有忘記心中的使命。

在匈奴這裡呆了10年的時間,他也對匈奴人有了深刻了解。某天他找準機會帶人跑了出來。

那個時候啥交通工具也沒有,只有馬,而且那一片路多難走啊,又是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又是翻帕米爾高原的,現在就是開車走這條路都不好走。這一行人風餐露宿,死了不少,歷盡千幸萬苦終於到了大宛,大月氏人居住的地方。

大月氏人現在住的舒服,已經不想著報仇的事兒了,但是很佩服張騫(我也佩服),張騫勸說無果,只好返回。回來的時候又被抓了,慘的很,又被抓了,過了一年才逃回來。回來後看到長安城痛哭不已。

張騫13年在外,對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都有了瞭解,並且帶回了地圖。還有石榴,葡萄,汗血寶馬等好東西,併為後來衛青攻打匈奴做出了汗馬功勞。

張騫憑藉頑強的意志出使了西域,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看世界的人”,司馬遷也是稱讚不已。


美妹觀歷史


張騫出使西域,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實如果真問起來漢武帝是怎麼找到張騫的?說出來可能有些大跌眼鏡,因為漢武帝一開始招攬這批隊伍的時候,其實就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張騫的本身是一個鬱郁不得志的郵官,看這個名字大家也知道他一開始是幹什麼的,當時呢,漢武帝想要派自己的使團去初始月氏,但是這樣一個作戰思路,其實大家是表示反對的,為什麼跟匈奴打仗你總不可能把希望寄託於一個渺無音訊,而且還不知道有沒有存在的一個國家的身上吧!最後張騫出使西域,證明這個想法確實太不靠譜!所以我相信當時有的一些大臣也看出來漢武帝這個想法得無異於異想天開真有這麼棒,那簡直就是拿所有的大臣當傻子一樣忽悠啊!

所以,漢武帝只能夠以非官方的形式去民間募集一批人去出使西域!這些人吶,其實大部分都是棄子!也就是看著能不能成功,不能成功的話丟了也無所謂!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就是張騫出使西域居然成功了,而且還給整個大漢王朝帶了新的機遇!

其實就問大家一個問題,漢武帝一開始出征匈奴,他的具體的戰略是什麼?

簡單來說,漢武帝就是想把匈奴人給趕出去!匈奴每年都要南下去騷擾北方邊境,漢武帝十分痛恨這件事情,所以他派軍隊過去把匈奴人給趕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一開始的情況就是這麼簡單,如果漢武帝一直堅持這樣的策略,那大漢王朝的軍隊是沒有任何長進的,為什麼我的目的就是把匈奴人給趕出去,其他的事情我管不上,真的要派軍隊深入大漠把匈奴人給幹掉,我打這種戰爭我到底圖個啥?

但是張騫出使西域到達西域各國瞭解風土民情,瞭解這些地方還有多少人,還有多少東西,並且這個地方有多少奇珍異寶的時候,當他回到朝廷跟漢武帝親自說出這些事情的時候,漢武帝整個大的戰略都要發生變化,為什麼?原先我只是想把心被人趕出去,就這麼簡單,其他的事情我管不著,所以匈奴人愛怎麼鬧騰怎麼鬧騰,只要不進入我的國家就行,但現在我要把匈奴人徹底的給趕走了,我要徹底的降服行動人,為什麼我要到七月去把這些好東西全給運回來,我要親自看看,當知道西域有這麼一塊好地方,以後我想把這塊地方化為己有!

張騫出使西域,雖然說可能具體原因不是張騫出使西域給漢武帝造成的,但是張騫出使西域卻能夠讓漢武帝這個想法變為現實,西域都護府的設立讓整個大漢王朝的眼界更加向外開拓一分!並且,西域都護府成為了大漢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基石!每年絲綢之路所帶來的商機契機以及帶來的技術材料等等方面的革命,給整個中原大地帶來的可是難以想象的福音啊!

比如說軍隊裡面的刀的點鋼技術!還有就是農作物比如說小麥葡萄之類的東西!更加帶來好處就是財富方面的積累!總之,文化,思想,財富,政治經濟各方面大漢王朝都在開通西域都護府以後邁向了一個巔峰!

所以匈奴人不能讓他鬧騰,讓匈奴徹底安靜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他的王庭給她覆滅了!這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對於這件事情徹底堅信決心,否則這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你上哪裡去集結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