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思成:中國復興?看看中國建築就知道了

上世紀四十年代,梁思成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建築史著作《中國建築史》。在書中,他慨嘆中國建築保護傳承的缺失,更為學習西方建築“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而憂心忡忡。今日讀來卻好像正在警示當下……


梁思成:中國復興?看看中國建築就知道了

梁思成

我國曆代沒有鑑賞前人建築之習慣

中國金石書畫素得士大夫之重視。各朝代對它們的愛護欣賞,並不在於文章詩詞之下,實為吾國文化精神悠久不斷之原因。獨是建築,數千年來,完全在技工匠師之手。其藝術表現大多數是不自覺的師承及演變之結果。這個同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建築情形相似。這些無名匠師,雖在實物上為世界留下許多偉大奇蹟,在理論上卻未為自己或其創造留下解析或誇耀。因此一個時代過去,另一時代繼起,多因主觀上失掉興趣,便將前代偉創加以摧毀,或同於摧毀之改造。亦因此,我國各代素無客觀鑑賞前人建築之習慣。在隋唐建設之際,沒有對秦漢舊物加以重視或保護。北宋之對唐建,明清之對宋元遺構,亦未加珍惜。重建古建,均以本時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內容,不為古物原來面目著想。寺觀均在名義上,保留其創始時代,其中殿宇實物,則多任意改觀。這傾向與書畫仿古之風大不相同,實足注意。自清末以後突來西式建築之風,不但古物壽命更無保障,連整個城市,都受打擊了。

梁思成:中國復興?看看中國建築就知道了

梁思成手繪建築圖

  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餘。在歐美,古建實行的保存是比較晚近的進步。十九世紀以前,古代藝術的破壞,也是常事。倖存的多賴偶然的命運或工料之堅固。十九世紀中,藝術考古之風大熾,對任何時代及民族的藝術才有客觀價值的研討。保存古物之覺悟即由此而生。即如此次大戰,盟國前線部隊多附有專家,隨軍擔任保護淪陷區或敵國古建築之責。我國現時尚在譭棄舊物動態中,自然還未到他們冷靜回顧的階段。保護國內建築及其附藝如雕刻壁畫均須萌芽於社會人士客觀的鑑賞,所以藝術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藝術的進境是基於豐富的遺產上

今日中國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將來複興建築的創造問題。欣賞鑑別以往的藝術,與發展將來創造之間,關係若何我們尤不宜忽視。  

西洋各國在文藝復興以後,對於建築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覺的創造階段。他們研究建築歷史及理論,作為建築藝術的基礎。各國創立實地調查學院,他們頒發研究建築的旅行獎金,他們有美術館博物館的設備,又保護歷史性的建築物任人參觀,派專家負責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築創造,同他們其它藝術,如雕刻,繪畫,音樂,或文學,並無二致,都是合理解與經驗,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現的。


梁思成:中國復興?看看中國建築就知道了

梁思成與林徽因


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注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著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薰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於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於豐富的遺產上,今後的中國建築自亦不能例外。  

無疑的將來中國將大量採用西洋現代建築材料與技術。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築技藝之特點,在以往都是無名匠師不自覺的貢獻,今後卻要成近代建築師的責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老樹上發出新枝,則真是問題了。

梁思成:中國復興?看看中國建築就知道了

手繪建築圖

這種建築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歐美建築以前有“古典”及“派別”的約束,現在因科學結構,又成新的姿態,但他們都是西洋系統的嫡裔。這種種建築同各國多數城市建築毫不牴觸。大量移植到中國來,在舊式城市中本來是過分的唐突,今後又是否喧賓奪主,使所有中國城市都不留舊觀?這問題可以設法解決,亦可以逃避。到現在為止,中國城市多在無知匠人手中改觀。故一向的趨勢是不顧歷史及藝術的體價值,捨去固有風格及固有建築,成了不中不西乃至於滑稽的局面。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至於消滅的現象。幾十年來,幾個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曾不斷的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實在是反映著外國人經濟侵略時期。大部分建設本是屬於租界裡外國人的,中國市民只是隨聲附和而已。這種建築當然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作者:梁思成(1901-1972),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曾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