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爱读清史之人都知道,《镜花缘》是约在《红楼梦》问世后半个世纪,十九世纪初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其清奇的视角“另具一副手眼,另出一种笔墨”的长篇渲染了女性的风骨及风姿,系清代作家李汝珍独自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而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认为是李汝珍借鉴了《红楼梦》的结构和思想创作的。因此也没有被入围世界名著,这也是有据可循的。

胡适在《镜花缘考证》里,评价《镜花缘》为“第二流佳作”。小说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新奇的艺术构思,在我国文学史上赢得了较高的地位。而在笔者多年的研读后,亦觉得《镜花缘》是承受了《红楼梦》的艺术影响,而创作出来的“第二流佳作”。两部小说均是从看懂女性更细腻的的内涵、颂扬女性不输男子的曲线救世的清奇之风骨铺述开来。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两部巨著的前脸与瓜葛吧。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壹、《镜花缘》对《红楼梦》的借鉴和继承

①、两部巨著开篇引言之无独有偶。

《红楼梦》曹公开篇

作者自云:因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真事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又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己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饜肥之日,自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牗,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防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阅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假语存”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镜花缘》汝珍开言

昔曹大家《女诫》云:“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节而不可无者也。今开卷为何以班昭《女诫》作引?盖此书所载虽闺阁琐事,儿女闲情,然如大家所谓四行者,历历有人: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非素日恪遵《女诫》,敬守良箴,何能至此。岂可因事涉杳渺,人有妍媸,一并使之泯灭?故于灯前月夕,长夏余冬,濡毫戏墨,汇为一编;其贤者彰之,不肖者鄙之;女有为女,妇有为妇; 常有为常,变有为变。所叙虽近琐细,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淫词秽语,概所不录。其中奇奇幻幻,悉由群劳被谪,以发其端,试观首卷,便知梗概。

从上述两部巨著的开篇,非非斗胆猜测,李汝珍的“昔曹大家......”明面是直指以东汉史学家、皇上皇后的女老师班昭撰文的《女诫》做全书主旨。此意在于有利于本书于官于民都能通畅流传出版,因为对于一部书来说,作者思想性的长期存在,才能具备其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而当时,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度被定为清朝禁书,大大的延迟了其在民间流传和普及的程度,并一度殃及性命。这在一个作者来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红楼梦成书之后,命途多舛,一度在乾隆朝被列为禁书,以至于后四十回原稿散佚,至今踪迹全无。最后以高鹗、程伟元的续作得到了民间最大多数的认可,才得以现代完本流传下来。

张爱玲在其撰写的《红楼梦魇》中开篇就说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②、两篇巨著因缘何在,又有何牵连?

在清朝文字狱大兴的时代,真正被最后引爆的,则是《红楼梦》开篇便豁然矗立在人们面前的那两座巨大府第——宁国府与荣国府!何谓“宁国”?欲国家安宁也。何谓“荣国”?欲国家荣耀也。论荣耀,荣国府贾政长女《贾元春才选风藻宫》,贵为皇妃,随后又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皇恩重元妃省父母》,这份荣耀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曹雪芹最早期的《红楼梦》版本中,偏偏就在开篇不久的第十三回,偏让那个宁国府当家儿媳妇秦可卿,一条白绢吊了卿卿性命,暴死在天香楼上(此处以脂砚斋之批注为据,今版为改编版),最后由荣国府的大管家凤姐牵头,弄出个惊天动地的“大出殡”,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国无宁日,焉有荣哉?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秦可卿之死87版红楼梦

因此鉴于这一说法的揣度和流传,难免遭到统治者的联系,而后来的几朝皇帝,则因为红楼梦中对于年轻男女的爱情描写追求激烈,因为认为有“宣淫”之嫌,封建卫道士们就依旧把它列为禁书,导致这部宏篇著作多舛而跌宕的命运。

因而《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该是受了《红楼梦》命运的影响,才有了其曹大家班昭的开篇引言做序吧,毕竟这位汉代史学家,曾出任皇帝皇后甚至是皇太后的老师,并著有训诫女子德行的著作《女诫》,以此为荣,流传万世。那么其《镜花缘》选这种即暗喻曹雪芹,又明指曹大家班昭的手法,可谓一箭双雕,任谁也说不出什么去。

虽然在那个时代,《红楼梦》的流传被列为禁书,但续书者程伟元、高鹗曾说:<strong>“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几二十余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可谓不径而走者矣”。而到了一七九一年,程、高摆印出版的百二十回《红楼梦》,“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基于上述原因,相信爱书之人李汝珍,必也是曾宛转周折,想尽办法的看过曹公的《石头记》的。因为李汝珍之好友、妻兄许乔林在《镜花缘》的题诗里有这样的诗句:“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这句话足以说明了《镜花缘》的成书是受着《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说完李汝珍对曹雪芹隔空相惜的因缘,再回过头来看曹公开篇我之今译“虽然我的罪孽不可免,但是闺阁之中一直以来就人才辈出于我,因此不可因为我的顽劣不端,一并将其巾帼不让须眉的品性才情抹杀,......虽然我资质不够,但也不妨假借他人之语,村夫直言,写一段故事出来,也可为我认识的闺阁女儿的事迹,写传记昭告天下,使世人真正认识到,这届女流为何毁誉参半,又因何清奇盛才而流传于世。

李汝珍的开篇亦有我译:这本书所写的虽然是闺阁女儿家之闲情琐事,然而正如曹大家所说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种女性代表历来就有,不仅仅本质高贵,且冰雪聪明。若不是当初遵守《女诫》中的教导,何以有今日的成就。因此又岂能因为这些女子所经历的事迹在社会贡献中显得渺小不足为道,亦或这些女子有美丑之分,就将其事迹一并隐去,纠此缘由,我才有了不管此篇一写经年,耗费多少心血,也要为她们的事迹编写成书,表彰其真正的贤良聪慧,批判其虚假卑劣不屑的行径之......”

此前我们遍翻《红楼梦》以后的几十部长篇小说,都没有类似这样的开头,而唯有这部《镜花缘》与其结构之相似,内涵亦直指女性,因此我相当笃定的认为,李汝珍是受了曹公的启蒙,才有此著作的产生。毕竟,与曹雪芹相比,李汝珍也实为其半个世纪以后的后生仔。

贰、《红楼梦》与《镜花缘》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个开花,一个结果。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对于非非而言,看过这两部书后一经多年,对红学仍有深入探究之心。曾分别看过张爱玲、周汝昌、刘心武三位红学专家的著作。每次看都有新的发现和领悟。让人感叹其伟大之处。而对《镜花缘》则是每每想起,则是觉奇趣玄幻,妙趣横生。尤其对唐小山百花仙子的风骨尤为赞叹。许是非非才疏学浅,对《红楼梦》中的女儿们是每每念及,便觉胸闷气短,叹其中之女子,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无一让人一纾胸气之人。

当然我们说一部著作,其之所以能称为名著,自是因为其对社会价值的贡献和引人深思的内涵意义所在。《红楼梦》就是这么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镜花缘》却是作者一厢情愿的奇思妙想,最终还把其对提高女性地位的初衷,大有引回到三从四德的《女诫》中去。因此有点自相矛盾的残点所在,终究不能与曹公的《红楼梦》相提并论。但其相似之处,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其实也可说是曹公给了李汝珍灵感而作,在现实主义的无奈下,给予了作为当时来讲超现实的升华。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

①、均已十二为由,分出个子丑寅卯。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从这两部巨著的人物分析上我们看得出,虽然其构思有如出一辙之嫌,比如《红楼梦》里荣宁二府所牵涉的女子有二百多人,突出描写的也有二三十人之多。而《镜花缘》里描写的主要人物也是将一众女子喻为“百花”、百花仙子等各色女仙。我们来看这百花中有“十二师”、“十二友”、“十二婢”之分,在海外还有“名花十二”等等。而《红楼梦》第五回有“十二钗”判词,概括地描绘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暗寓她们的命运和身世。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又分为三册:正册十二钗,副册十二钗及又副册十二钗。

<strong>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有: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薛宝琴 尤二姐 尤三姐 邢岫烟 李纹 李绮 夏金桂 秋桐 平儿 龄官 娇杏;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 袭人 鸳鸯 小红 金钏 紫鹃 莺儿 麝月 司棋 玉钏 茜雪 柳五儿。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镜花缘》中的人物则引以原文:“公主道:“闻得向来你将各花有‘十二师’、‘十二友’、‘十二婢’之称,不知何意。此时主上正在指拨宫人炮制牡丹,趁此无事,何不将师、友、婢的寓意谈谈呢?”上官婉儿道:“这是奴婢偶尔游戏,倘说的不是,公主莫要发笑,所谓师者,即如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之类,或古香自异,或国色无双,此十二种,品列上等。当其开时,虽亦玩赏,然对此态浓意远,骨重香严,每觉肃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师,因而叫作‘十二师’。他如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之类,或风流自赏,或清芬宜人,此十二种,品列中等。当其开时,凭栏拈韵,相顾把杯,不独蔼然可亲,真可把袂共话,亚似投契良朋,因此呼之为‘友。至如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芙蓉、蓝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来香之类,或嫣红腻翠,或送媚含情,此十二种,品列下等。当其开时,不但心存爱憎,并且意涉亵狎,消闲娱目,宛如解事小环一般,故呼之为‘婢’。惟此三十六种,可师,可友,可婢。其余品类虽多,或产一隅之区,见者甚少;或乏香艳之致,别无可观。故奴婢悉皆不取。”

从上述两部的内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镜花缘》的确是仿《红楼梦》中人物结构来写女性中各自不同的品性。给她们以“人以群分”的手法,让世人在这“十二”又“十二”中,品味出其不同层次的品性、学识、容貌与气质。镜花缘中的百花争雄与红楼梦中百花仙子谁冠群芳的手法几乎相一致,其所要表达的正所谓“气味相投”的意思,而“气”在女子身上喻为气质,“味”则喻为情趣、趣味。因此不同层次的女子对不同的情趣与气质自然又有不同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二人均把女子划分为十二的原因。而据非非猜测,十二这个数字,则是根据中国自古的十二个时辰,十二生肖而来,其作者的言外之意,亦是让看官们借由此处,对所述之女子,自己区分出个子丑寅卯的意思吧。

②、《红楼梦》如果是在提出女性命运之因,《镜花缘》则是为解决女性命运之果。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 众所周知,曹公写《红楼梦》一是为了突出大时代下家族的兴衰;二就是为了凸显那个时代下女性,不被重视,只能随波逐流的命运。从第一回写香菱的身世,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为引,展开了对女性命运不公的书写。因此前面我说对于《红楼梦》这本书,我更喜欢翻看脂砚斋的点评和周汝昌等红学大师的红学研究。因为一想到其后悲伤的命运,就心生悲戚。原本一院子水做的女儿们,个个冰清玉洁、才貌出众,娇生惯养,却十几载春秋的光景,就死的死、卖的卖、下嫁的下嫁,好不凄惨。但正是曹公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写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纵有骄人的才情,却也无法突破封建制度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纵是巾帼不让须眉,豪情万丈的探春最终也不得不顶着公主的名义,和亲远嫁。而不在荣宁二府内的另一个烈女代表,尤三姐因为不堪被柳湘莲误会,自刎而死。这些自身刚毅的女子在那个时代下尚且不能自主,不能自保。而其他这些徒有一腔心高气傲,冰清玉洁风骨的女儿们,又焉能躲过曹公早就埋伏好的劫难之箴但让我最欣慰的却不是留下来苟活的女儿们,而是在大观园还未完全凋落时就已死去的女儿。黛玉之死虽然是高鹗执笔,却让我感受到作为作者对她的偏爱之情。黛玉终究是还完了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便仙去了。虽是在情感上,受尽了府内人的“闲气”,落得个“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下场,却终究没有经历大家族的破落和自己无处容身之窘迫。这不是偏爱是什么?高鹗的续写,最好之处是让黛玉保持了女儿家的清明之心与高洁之情,没有把她也推向衰败无奈之处,她的死类似于一种高潮中的愕然而止,这才是高鹗的高明,以这样一种结局,让大家都心存不甘,对黛玉这样一位主角人物之死难以释怀。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 反之,若是让这么一个心高气傲的林妹妹落入他人之手,流离失所,才是曹公当初之不忍和不愿吧。只是逝者的离去,加快了宝玉看破红尘的脚步,随之而来的家族没落,婚姻的不顺,让宝玉这块顽石在经历了警幻仙姑指点的人间风月后,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引渡,回到青埂峰“复还本质,以了此绛珠还泪的公案。因此说曹公的这部《红楼梦》虽然提出了那个时代的问题,尤其是女性命运不能自主,不被重视的问题。却终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把命题抛给了时代,因此在当时那种制度下,是在挑战皇家权势的底线,是在要一个说法。但终究如他自己书中所表达,
    无错之人却共同制造了一个伟大的悲剧,乃是”悲剧中的悲剧”。《红楼梦》这部书的命运,和他书中描写的家族命运,女儿们的命运一样,被时代埋没,只能私下流传,却无法作为当时一部名正言顺的著作问世。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 而《镜花缘》虽然也是笔触一致,并描摹曹公的思想结构,也写女儿们的风骨,但
    他却使他笔下的女儿们升华了,李汝珍用他自己清奇的写法,让他的女孩们摇身一变穿越回了那个任用女将,思想开放的大唐武后周朝。大家都知道,武曌创立了周朝,又因为其自身的原因,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对女官上官婉儿厚爱有佳,李汝珍就是顺着这根藤蔓,使得他笔下的一众女子,变成了各司其职的百花仙子,并在小说的开头亦埋下一个神话的伏笔,大意是这样的:在王母娘娘寿宴时,百花仙子得罪了嫦娥仙子,并对其立誓,若百花在不应齐放时违令齐放,自愿坠入凡尘,受一世磨难。 后心月狐奉玉帝诏下凡,临行时,嫦娥告诉她,当令百花齐放,以显威名。于是,心月狐下界,转世成为武家女儿,后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才人。武则天废唐改周时,一日,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诏百花盛开,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神无从请示,又不敢违旨不尊,只得开花,因此违犯天条,被劾为“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于是玉帝就把百花仙子贬到人间。《镜花缘》这部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红楼梦》魇《镜花缘》“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插入武则天在位建立周朝时对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贡献。武则天在位时对女性地位提高所做的事:1、允许女人参政,公开让女人参与科举考试;2、规定妇女一样可以参加经济劳动,寡妇和男人一样可以得到国家授田;3、破除原来父死守孝三年母死守孝一年的古礼,规定父母死子女同样守孝三年;4、革除男子死后女子不能改嫁的封建礼教。
    这样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它朝代完全不同,正是这段历史,给了李汝珍丰富的创作灵感,从而使这部小说最终成为一部女性励志小说。在根本上提出了对女性地位的解决方案。而这部小说的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在非非看来,他还结合了中国古代两大名著的构思,即《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两部。因为小说的前半部描写游历各国所见到的奇闻轶事,大有西游记中,唐僧带着四个徒弟游历各国,取得通关文牒的构思。

西游记中的原文:于是三藏送上了通关文牒。“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 《镜花缘》的后半部则开始描述被贬下凡尘的众仙女先后在各地被找到,并一起来到武则天的周朝,参加科举选才女的考试,有一百位才女中选,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非非想说,这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穿越小说?大约也是穿越小说之鼻祖吧。《镜花缘》前半部文风诙谐,趣味性强。游历各国的经历,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尤其是对于缠足、穿耳这些摧残人类肢体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抗议。
    胡适称颂说:“这种制度便是李汝珍对于妇女问题的总解决。”

综上所述:

就一部小说而言,如果说《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却因而引人深思。那么《镜花缘》则最终是一部喜剧,因为作者在通篇都基本上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主张男女平等。它要求女子也应自幼读书,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从而解决曹公在《红楼梦》中一众女儿的命运。但是愿望终究是愿望,李汝珍虽然想借此书中的如童话般的故事,引起社会回应,却最终以“镜花水月”这种看似不彻实际的想法来给本书冠名为《镜花缘》。此为其不自信不明确的观点表达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当时封建主义皇权的屈服和顺从。

《镜花缘》这部小说虽然描绘的神幻诙谐、引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但其后半部却通篇说教居多,失去了前半部的奇思妙想,甚至很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完成了此书。因此此书被后人评为“第二流佳作”。亦因为其思想性的不够明确,和在结构与创新上并没有自己的突出处,又因与《红楼梦》从结构到构思均有相似之处,被

鲁迅曾批为“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当然一部巨著能够流传至今,必有其可参考之价值,非非今日之所以写这两部名著之比较,也是希望能引发世人对读书,评书之各抒己见之意,毕竟每一代人的阅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不相同,因此应有新一代的人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在这些名著中找到亮点,和针对时弊之所用,供世人参阅,研读。同时非非在最后引用许乔林那句点评,并改一字为:“百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来作为本文的结语吧,也许这就是我们评书论典的意义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