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医生很少用经方治病?

黑皮梨


西化学院中医,头痛医头,失掉了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开方乱拔毛,头痛加一味脚痛加一味。开出了喂牛的二三十位大方


风124307102


经方难学,在临床上使用经方,需要医师具有精准的辨证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及主证,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在临床中经方加减更难,一不得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时方在此方面比较容易掌握。例如去年有一幼儿经常感冒发热,在我市人民医院住院两次,每次一个星期左右,在院还好,出院就烧,反反复复,无法痊愈。他父亲打电话给我要我帮他开一个处方,我听了他情况后,脑子里当时出现两个汤头,一个是经方柴胡桂枝汤,一个是时方玉屏风散。因为当时小孩没有面诊加上年龄小,我心中没有把握使用柴胡桂枝汤,只好使用玉屏风散加苏根,荆芥,薄荷,柴胡,三付使其痊愈。我想应该是时方比较容易操作的原因吧。


用户8343389681345


有其事必有其理。

经方用的少,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经方之难精也。经方用药精炼简便,但对医者要求甚高。先须熟悉经典,无论黄帝内经中人体生理病理还是天人合一养生之道都需有一定了解,对伤寒金匮条文至少必须清楚,六经辨证思路明晰,标本中见气化之理基本熟悉。至少得做到方证对应才能看到疗效。如果基本功不过硬,选方用药六经不清,经腑不明,寒热混淆,虚实紊乱,不但无效,甚至有害。

第二,经方处方,所选药物,多数价格低廉;组方多数简练而药味甚少;用药得当时疗程简短。如此一来,收费低廉,不符合当下商业社会发展要求,产业链不够丰富,利润不够丰厚,不论主管部门还是经营者都不满意,甚至医生也无法依此而养家糊口,连部分百姓也觉得药材如此常见而不值钱所以难以信任。

第三,看着没有西医科学。太过简单土气,没有贵重高端上档次的设备背书,不够高大上。

所以,经方要想流行,得翻土啊!

如此这般,


陕西太和医学流派


一,收费低,风险大,为了生活,虽然知道疗效显著,但是在如今的医患关系下,稍有不慎,身败名裂!

二,现现今中医,“医经学派”的多如牛毛,“经方学派”的则凤毛麟角!经方肯定少用!

三,晋升晋级,评选职称,理论高深的医经学派能说善辨,自然在论文上就高产,易于评上;而经方学派长于临床诊治、不善言辞,一句“有是证,用是方”,没有“五运六气、藏象学说”等理论的深奥,论文低产没看头,不易评上!

综上所述,不管从自身利害,还是从前途、钱途出发,学经方的中医师少,自然用的也少了!


荒冢庸人


伤寒论广为人知,不为人识,它不仅是治病的书,而且是救命的书。我所遇到的同行都在学习伤寒论,用经方去治病,这就是现实,伤寒论用药比较少很少超过12种中药,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现在不但用经方,而且是原方原量的去治疗病人,都达到很好的效果。



zy张


实话实说:

1.有些医生尤其是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认为经方不治病,所以不用经方;美其名曰古方不治今病!

2.经方药少而精,产生的利益不大!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3.有些医生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总觉得自己的处方疗效显著,不用经方!

4.经方是方证对应,一方一证!现在的大多数医生都认为是一人一方,万人万方,于仲景学说相悖,所以很少使用经方!


中医第一工作室


中医院基本都是靠药方上面的药材算钱,拿伤寒论上面的方子来说,一个桂枝汤只有五味药,其中生姜可以自己配,一副药配下来才一小把,收费大概就几块钱的样子。其他的一副药两味药,三味药的很多,药都不多。这样下去,你让医生怎么生活?按药算钱已经成了大家意识里中的习惯,如果收你五块钱的药钱,收50块的诊费,很多人都会不适应。这就是经方难用的问题之所在。


晚风9801


学习中医经典,需要时间、毅力和恒心,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而今,人心浮躁,追名逐利,岂甘淡泊名利,沉潜其中,甘于清贫。既然没掌握,便无从谈到应用了。我的一点偏颇的陋见。


旷野烈火


我们医院院长正一直带领我们学习经方,这东西易学难上手,没个三五年的苦功夫是很难运用到临床实际当中,到现在我还是半桶水,不敢轻易使用。


九九医生


现在的原料中药来源已经“南辕北辙”啦,古籍记载的经方原料都是野生的道地中药材,而现在的原料都是现代农业种植出来了的家种中药材,因此仍然照搬用经方难以达到古籍记载的临床疗效的。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制剂工艺技术而面对现代中药材,方能达到药到病除之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