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蓝玉案”中的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还是似奸非忠?

燕家家主


洪武二十六年,明初重大政治案件蓝玉案爆发,立族一公、十三侯、二伯,往后十余年,受此案牵扯而死的更是多达一万五千余人。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据《逆臣录》、《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一,锦衣卫指挥蒋瓛呈献证据,告发蓝玉意图在皇帝籍田时谋反。是故,朱元璋以谋逆处斩凉国公蓝玉及其党羽,引发了朝廷的一次特大地震。

那么,蓝玉究竟有没有造反呢?蓝玉本人是忠,是奸,抑或似奸非忠?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下蓝玉究竟是何方神圣。

蓝玉,常遇春妻弟,太子妃舅父,明朝开国名将也。其作战有勇有谋,屡建战功。

蓝玉初在常遇春账下任管军镇抚,因其骁勇善战,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随后,参与下锦里,北征大漠,攻占兴和,平西蕃动乱。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世袭罔替。

其后,在常遇春、徐达等名将皆逝世后,蓝玉更是南征北讨,消灭了绝大多数的残元势力,一举结束了明与北元的恩怨。因此,其女被娉于蜀王朱椿,自己更是晋封凉国公,被朱元璋赞为“比之卫青、李靖”,可谓风光无限,万人瞩目。

可是啊,这接连而至的恩宠和赞誉使得蓝玉日益骄恣。他不仅蓄养了众多家仆,还纵容家仆欺凌百姓,为祸乡里。有一次,蓝玉强占农田的恶行被百姓检举了,于是御史找蓝玉查问,但是蓝玉非但不战战兢兢,反而恼羞成怒,将御史赶出家门。

这之后,蓝玉仿佛被“狗仔”们盯上的明星般,黑料频出,屡上头条。既有早年北征大漠时,强奸元主妃子的丑闻,又有私自提拔军中亲信的黑幕。还有啊,他竟然敢对朱元璋给的封官赐爵不满,丝毫不顾朱元璋的面子,和别人说:“我不堪太师耶?”仿佛他戎马倥偬半生后的退休生活太无聊,每天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挑战朱元璋的怒气值上限,好给他平淡的生活掀起些许波澜,给他荣耀的一生加点刺激!

我们都说朱元璋卸磨杀驴,残杀大臣。但他在蓝玉这些事的处理上,却给了蓝玉无数次机会。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平生最忌恨贪官污吏,于是在吏治上很是下了番苦工,他为官员们制定了一个“铁榜”,对各种贪腐行为定了个惩罚的标准。都说事不过三,朱元璋为开国功勋们定了个惩罚章程,初犯免罚,再犯罚一半俸禄,三犯罚全部俸禄,四犯与庶民同罪。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细数下蓝玉的过失,好像怎么算也不只四次了吧。所以不是老朱不给机会,实在是老蓝太作,愣是要造反,即使有免死金牌也没用。

那么说到这里,有人就下定论了,敢情,老朱还真没冤枉了他,可不就是个奸臣吗!

笔者私以为这个结论下早了,且有点武断。因为蓝玉确实劳苦功高,在常遇春和徐达去世后,撑起了明朝军事的一片天。早期还年轻时,也是个很听话的有志青年。何况,老蓝的女儿嫁了朱家老十一,老蓝的甥女儿是堂堂太子妃,还有个甥孙叫朱允熥。可以这么说,老蓝一家子子孙孙的富贵都系在老朱家呢!这种情况下,老蓝可谓老朱家的第一打手,再忠心不过了!

那么,这么个休戚与共的大忠臣最后咋就反了呢?唉,这事儿吧,真怨不得老朱,真是天不给他老蓝富贵。为啥这么说呢?只因为老蓝一家富贵所系的人是太子朱标!

老朱对他这个嫡长子是给予了无限厚望啊,甚至不惜毁坏自己的名声,也要为太子朱标造势。朱标也不负厚望,成长为一个与其父截然不同的宽厚仁慈的太子,麾下不管是老朱安排的,还是慕名而来的,总归也是有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就当一切都显得那么岁月静好的时候,朱标去世了。哇,那真叫一个晴天霹雳,老朱瞬间就不想活了,差点哭死过去。

当老朱头脑冷静下来以后,想想觉得不稳妥,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个勋贵武将本是为了朱标准备的,只等朱标一继位,那大家都鸡犬升天。主子还是主子,终归他们是不敢造次的。但朱标的两个儿子都很年幼,幼主继位,最忌权臣和外戚。于是这些个勋贵变成了老朱临死前清理的对象。

老蓝因为飞扬跋扈的作风,为老朱所忌惮,更何况老蓝和胡惟庸还不明不白,与胡惟庸案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被朱元璋选上的太孙不是和蓝玉有血缘关系的朱允熥,而是庶出的朱允炆。各位看官这下明白了吧,蓝玉不死,天理难容呐!

所以这时候,蓝玉是忠是奸,还是似奸非忠其实都无所谓了。他到底谋反与否,甚至有没有想过谋反其实也无所谓了,因为蓝玉必死无疑!


无笔


蓝玉是明朝开国名将,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

蓝玉是名将常遇春的妻弟,早年他在常遇春麾下,因作战勇敢且常打胜仗而深得常遇春赏识。

1.骁勇善战,不断得到提升

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称赞蓝玉,因此蓝玉得到不断的提拔。

之后蓝玉先后跟随傅友德、徐达、沐英攻打四川、北元和吐蕃,由于表现优异,蓝玉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封为永昌侯。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蓝玉为右副将军,傅友德为左副将军跟随大将军冯胜率兵攻击东北的纳哈出部。

蓝玉模仿唐代名将李愬,玩了一把雪夜袭庆州,纳哈出迫于无奈,决定向明军投降。

冯胜任命蓝玉为受降的代表,蓝玉在这次受降仪式中暴露出他狂暴、强横的缺点。

蓝玉见纳哈出的衣服破旧,于是脱下自己的外衣,让纳哈出穿上。纳哈出表示要蓝玉把酒喝了他才能穿,而蓝玉坚持必须纳哈出穿上外衣他才喝酒,结果双方因此闹僵了,蓝玉的手下还砍伤了纳哈出。

眼看受降之事就要泡汤了,幸好冯胜得知消息,赶紧出面安抚纳哈出,才把受降仪式进行下去。

2.第一次出任主帅,捕鱼儿海完美演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被任命为主帅,率领15万士兵出征北元。四月蓝玉来到捕鱼儿海,离北元帝脱古思帖木尔的营帐只有百余里。

脱古思帖木尔以为明军不会深入到这么远的地方,明军前锋到达他的大营时,风沙漫天,毫无防备的北元大军瞬间溃败,脱古思帖木尔只带着太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门等几十人逃走。

明军抓获北元官员千余人,人口七万多,大量的牲口、图书、兵器、车辆被明军获得。

后来脱古思帖木尔在逃亡途中被杀,捕鱼儿海一战,使北元彻底丧失重新入主中原的可能。

朱元璋欣慰地将蓝玉比做卫青、李靖,并封为凉国公,蓝玉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3.居功自傲,飞扬跋扈

取得巨大军功后,蓝玉性格中飞扬跋扈的一面暴露出来。

早期在征云南元梁王胜利后,蓝玉派人到云南贩卖私盐,从中谋利。捕鱼儿海战役后,蓝玉私吞了许多珍宝和驼马,并且还玷污元帝的妃子。

朱元璋知道蓝玉的所作所为后勃然大怒说:“蓝玉如此无礼,岂是大将军所为?”朱元璋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他为了告诫蓝玉,将其改封为凉国公。


但是蓝玉把朱元璋的警告当成耳边风,继续他的狂妄表现。

蓝玉从捕鱼儿海班师回朝,经过喜峰关时已是深夜,由于守关士兵未及时开门,蓝玉居然纵兵破关而入。

班师回朝后,朱元璋给了蓝玉太子太傅的头衔,蓝玉却非常不满地对他的义子说:“我不堪太师耶?”结果这名义子跑去向朱元璋告密,出卖了蓝玉。

蓝玉领兵在外,经常擅自升降将校,他还蓄养了许多庄奴和义子,这些人依仗蓝玉的权势到处欺压百姓。

有一次蓝玉抢了东昌的民田,朱元璋派御史追查此事,蓝玉却把这名御史赶走。

4.以谋反罪被杀

尽管朱元璋对蓝玉的骄横极为不满,但是蓝玉却是坚定的太子党,他是太子妃舅父。朱元璋为了日后大明江山的稳固,需要蓝玉去守护,所以他对蓝玉的不法行为一直没追究。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不久后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为以后帝国的接班人。

太子朱标有多年的治国经验,在朝中也积累了不少人脉,朱元璋认为太子是可以驾驭蓝玉的。

朱允炆则不一样,他年纪小,经验缺乏,要想驾驭像蓝玉这样的悍将十分困难。

于是,为了江山的稳固,朱元璋决定帮助朱允炆清除障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发蓝玉谋反。蓝玉最后因谋逆罪被诛九族,并且被剥皮囊草。朱元璋利用蓝玉案处罚了上万人。

尽管蓝玉死有余辜,但是他的谋反罪是被冤枉的。

因为朱元璋在蓝玉案结束后,公布了《逆臣录》,里面有蓝玉案涉案人员近千人的口供,却没有蓝玉和二号人物曹震的口供。

蓝玉在二月八日被捕,仅仅三天后就被匆匆处决。一个涉案人员超过万人的谋反大案,对主犯的审理仅仅只有三天,而且连主犯的口供都没有就匆匆处决了主犯,可见这个“谋反案”是有很大猫腻的。

尽管蓝玉谋反是被冤枉的,但是他死得并不冤枉,他飞扬跋扈,无人臣礼,屡次触犯朱元璋的警戒线,如果他不是太子死党,以朱元璋的爆脾气,蓝玉应该死过好多次了。


雨夜读史


明朝在南京宣布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历经了十年多的征战,才几乎平定战乱,横扫了北元势力。


蓝玉真正崭露头角是在明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蓝玉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从洪武十四年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这七年的时间才是蓝玉作为明将真正崭露头角的时间,这段时间的蓝玉,将蒙元残余势力一直追到了贝加尔湖,曾经不可一世的黄金家族终于撤离离开了中原大地。


蓝玉也因为这份北征大胜的不世之功,开始骄纵狂妄,成为了明朝洪武中期名副其实的骄兵悍将。


在“蓝玉案”发生之前,朱元璋曾经郑重其事的的颁布过《大诰武臣》。


它的出现是在文官集团被极度打压之下喷薄而出的,这份《大诰武臣》其实就是用来警惕明王朝中的那些曾经功勋将士。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些人是最为警惕,也是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手段过于强悍,则很可能引发他们的兵变。


提前警告也许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蓝玉在取得北伐大捷之后,开始变得嚣张跋扈。在途径喜峰口的时候已经是深夜,镇守喜峰口的士兵们未能及时迎接蓝玉入关。盛怒之下的蓝玉不仅大骂守城士兵,还下令强行毁关而入,引发的朱元璋的警惕。


侵占农田、蓄养家奴、纵容义子这些事情传到朱元璋耳中的时候,朱元璋下令御史前去调查,蓝玉不仅仅没有配合调查,反而将负责调查的御史驱逐出去。


朱元璋分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蓝玉当面表现不满,大发牢骚。在军队中的蓝玉更是未经朱元璋的同意擅自提拔亲近之人,破坏规则,无视法度。


以上种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激化了朱元璋对于蓝玉的愤怒,朱元璋立国之初虽然办法了34个免死铁券,可是这些免死铁券却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并非什么样的罪行都能够免其一死。


“谋逆不宥”者除外!!!


而蓝玉的嚣张跋扈几乎在一步步的逼着朱元璋做出正确的选择。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状告蓝玉谋反,试图谋杀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诛杀蓝玉,牵连人数高达一万五千人,纵观历代王朝,这样的谋反案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其实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位强悍的朱明帝王只是利用蓝玉谋反的罪名来大肆抨杀骄兵悍将,维护自己王朝的长治久安。对于朱元璋而言,诛杀祸乱根源,维系王朝稳定才是他心中最为直接的目的,所谓的蓝玉谋反仅仅只是一个帝王诛杀他的借口罢了!


其实处于权利高层的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错,蓝玉的种种行为其实也是性格和成长环境使然,从战乱年代走过来的武将,他们大多脾气火爆,不愿意接受管束,是忠是奸也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定论。


论忠义而言,蓝玉曾经为大明王朝的稳固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心血。可是论其品行,他又经常恃宠而骄,欺压百姓,抢占民田,无视王朝法律,可谓是罪有应得。


历史总探长


蓝玉到底是可惜了,其实人家只是一个武夫,唉最终也死在这个武上了!

咱们先来介绍一下蓝玉吧。

蓝玉可不简单,除了是一员猛将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他是太子朱标的大舅子,厉害吧。这要是弄好了,得有多大的权势?可是,人呀,真的没法的。

如果朱标即位,蓝玉将是朱标最大的臂助。可是朱标没等到即位就死了,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此时蓝玉的身份就尴尬了。你说本来是件好事,咋就变坏事了呢?谁能想明白,而且,还得提前改变行为方式,肯定是难的,不光是难的,你我普通人能做到吗?你看本来是大舅子,那么朱标与蓝玉平辈,朱标是能镇住蓝玉的。可是,一万个可是来了,现在蓝玉是朱允炆的舅舅,大了一辈,将来可就不好说了。于是,为了给朱允炆去掉这个隐患,朱元璋这家伙,大家心里明白了吧,这死得也太冤了吧?

其次,再来说道说道蓝玉为啥只是一个武夫?

话说一次蓝玉上朝奏事,没有一件能够获准,但蓝玉不仅不知收敛,还更肆无忌惮,即使陪皇上吃饭,也出言不逊。一次,他见朱元璋乘舆远远经过,便指着说:“那个乘舆的人已经怀疑我了!”此语一出口,大祸即来,便有锦衣卫蒋,密告蓝玉谋逆,说蓝玉试图与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垣等,准备在皇上外出搞活动的仪式时,乘机劫驾,以图谋反...稍作审问,便由刑部炼成死狱,四面构陷,八方株连,共一万五千人,朝廷中的勋旧,几乎一扫而空。你说,本来就该老实,他还给人送借口,是不是一纯金武夫?

当然啦,如果老实也难一死。但,活着不是就有办法吗?大不了光着身子回家还不成?

其次是蓝玉自身还很多地方不干净,唯恐自己死得慢。比如早年打仗时,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私干元主妃,妃惭自尽死。但虽然犯了大错,他也不去认错,认为自己有功。他的骄纵不法,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但是蓝玉这时又犯傻了,他竟敢在很多人面前大叫:“我不堪太师耶?”晕,当多大的官,首先得活着才能享受不是?这个道理他都不懂。

此外,他还胆大包天把手伸到了军权,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官员,布置自己的势力,你说朱元璋能允许吗?

第三,蓝玉只所以胆大妄为,其实,不是他太忠和太奸,就能简单解释的。要从他的为人和本性,才能说得通的。那就是一个平常爱犯浑的人,最后给作死了!

所以,蓝玉的教训告诉我们,小人千万别得志,小心拉日后拉清单!


文心采露苑


胡惟庸案、蓝玉案,朱元璋时期的两大重臣谋逆案颇有相似之处——震惊天下,同时又疑点重重。胡惟庸、蓝玉以及数万被株连的大臣们,究竟是否真的有谋反之举,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话题。


蓝玉,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是一位有勇有谋、屡立战功的猛将。他最大的一桩功绩,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大破北元,俘获了除元主和太子之外的几乎全部北元残部,基本摧毁了北元的职官体系。此战让蓝玉名震天下,本来欣慰至极的朱元璋准备封他为梁国公,最后却改赐为凉国公。



据说这个临时改名,是因为朱元璋得知蓝玉奸污战俘中的元妃以致该女子羞愧自杀的事情。朱元璋是草根上位,坚持从严治军去赢得百姓口碑,蓝玉这种做法无疑令他很不爽。由此也可以看出,蓝玉尽管骁勇善战,骨子里却仍然是行事鲁莽的一介武夫。他自恃战功显赫,在朝中表现也是傲慢无礼,朱元璋封他为太傅时,他也是毫不掩饰地说自己难道不应该当太师吗!有这样一个无礼无畏的猛将在身边,朱元璋显然没法安枕。


蓝玉与朱元璋之间的嫌隙开始变大,太祖本来就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于是愈加猜忌蓝玉。1393年,锦衣卫逮捕了蓝玉的部分下属,严刑逼供之下终于挖出来蓝玉企图篡位的大阴谋。无论这个阴谋是否属实,反正接下来的过程就与曾经的胡惟庸案如出一辙了,蓝玉没有上诉的机会,就被朱元璋发狠清洗了。受到此案牵连的有一万五千多人,太祖还下令禁止为其中的任何人翻案。而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之前的幸存者如定远侯王弼、冯胜与傅友德等人,也被迫自杀。





蓝玉实际上是忠是奸,与他的凄惨结局并无太大关系。关键是朱元璋认为居功自傲又大权在握的蓝玉,肯定会对自家王权构成威胁。清洗蓝玉,不过是太祖针对开国以来的军功贵族一系列清洗行动中的最后步骤而已。


生猛历史


蓝玉的忠奸不好分辩,但他的死并不冤枉。

在明朝朱元璋时,很多开国功臣都受到了诛杀,那些曾经跟随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农民兄弟几乎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而惟独蓝玉在朱元璋打压开国功臣的时候没有被牵连到,可以说他的运气是非常好的。当然这里面也主要是因为当时他并不在高位,相对比于那此开国大将来说他并不出众。那他后来又为何会陷入“蓝玉案”中呢?

其实朱元璋对于蓝玉还是寄予厚望的,在一众开国大将下台后,就到了这些小将上位了。这时蓝玉就受到了重用,被派去征讨北元残余的势力,蓝玉没有让朱元璋失望,果然把北元打得很惨。这自然也就受到了奖赏,也就成为明朝的将才。

蓝玉这个人就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打了几次胜仗就望乎所以了,受了几次封赏,内心就彭胀了,变得目中无人了,对于皇帝的奖赏并不满足,还有一次竟妄想向朱元璋要太师一职,这就彻底激怒了朱元璋,但朱元璋并未治罪于他。只是这也就为他后来死埋下了伏笔。

对于蓝玉的自恃有功,专恣横暴,举止傲慢等行为其实朱元璋,暗中是提醒过他的。有一次因蓝玉有功,朱元璋本是要封他为梁国公的但因他犯错,也就封为凉国公,并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让他反醒,结果没想到蓝玉还是不知悔改,经常言语傲慢,冒犯太祖。

不过他虽跋扈,但他却是太子朱标的心腹,这也是朱元璋能够容忍他的原因。朱标是朱元璋认定的接班人,只要蓝玉能够尽心辅佐太子,朱元璋也是能够对他睁只眼闭只眼的,可惜的是朱标却早死,这也是他会被诛杀的原因之一。

朱标死后,元璋就想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文,而此时的朱允文尚年幼,朱元璋惟恐朱允文镇不住蓝玉,怕皇权会落到蓝玉的手上,这也就使元璋对蓝玉动了杀心。

所以后来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有了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这时蓝玉是否真的谋反,还是没有,在朱元璋看来都不重要了。这时就刚好有理由治蓝玉的罪了,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蓝玉案,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

可以说蓝玉的死,最主要的原因也还是他自身的专恣横暴、举止傲慢、无人臣礼所导致的。所以说蓝玉的死并不冤。


鹰志


朱元璋杀蓝玉不冤枉,安给他的罪名“谋逆”那是真正的冤枉,至于受蓝玉牵连被杀的一万多人,只能说他们运气太霉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朱元璋自开朝建国以来,对文臣武将都一直持打压态度,一方面是确保皇权的稳定,一方面是因为那帮开国功臣的确有骄横跋扈的苗头,这不怪朱元璋,要怪就怪他们都是一群泥腿子,包括皇帝,一旦泥腿子得势,没有不嚣张的。

朱元璋有资本嚣张,因为他是皇帝,但是那些勋贵们要嚣张,那就是找死,打天下得靠那帮不怕死的兄弟;坐天下,那就得讲规矩,特别是在皇权社会里,唯有低调才能全身而退。

蓝玉运气很好,在洪武年前期的几大案都没有牵扯到他,比如“胡惟庸案”、“空印案”等都没有牵连到蓝玉,其实主要是蓝玉那个时候并没有展露头角,他一直在军中效力,而且并没有显赫的位置,无论是跟着冯胜、傅友德,还是徐达、李文忠,蓝玉都还是小字辈儿。

等那些功勋大将都被朱元璋收拾得差不多了,这种“飞鸟尽,良弓藏”的把戏,历朝历代都在上演,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再怎么收拾,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总得要人收拾,戍边的几个儿子还挑不起大梁,能打能杀的不是老了,就是杀了,就蓝玉还是个顶梁柱,就他吧。

朱元璋对于蓝玉还是寄予厚望的,主要有两层关系:一是蓝玉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二是蓝玉是太子朱标的人(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

蓝玉不负众望,领军在北方讨伐残元势力中独当一面,而且建功卓著,朱元璋也是厚厚的重赏了他,封为“梁国公”,地位显赫。人一旦有了过多的荣誉,就一定会漂,蓝玉也不例外,自从在朝中声名鹊起后,愈发的张狂嚣张起来,虽然他有资本,但是没有资格!

朱元璋对蓝玉的嚣张跋扈其实是容忍的,最多也是就是把“梁国公”改封为“凉国公”以示警醒,至于大家一直说的蓝玉在军中势力过大,伐元期间羞辱元王妃,过关不入破门而进,私养义子等等事情,其实朱元璋都只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没有对蓝玉动杀心。

蓝玉出那些烂事儿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一年,而杀蓝玉的时候是洪武二十六年,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不可能忍受蓝玉五年时间才最后清算。

朱元璋杀蓝玉,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子朱标死了;二是继承人朱允炆太年轻。

太子朱标一死,朱元璋对于整个朝局的权力分配的设想完全打破,当时整个大明王朝能够在朱元璋死后,顺利接手的只能是朱标,威望高,能力强。朱标一死,朱元璋就得重新考虑皇权的继承,这是个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无论把皇帝位置给谁,一定是跳不过蓝玉这一关。

朱标在,蓝玉能活,既是因为他们是亲戚关系,更多的还是朱标能够控制蓝玉,至少朱标能够控制大明王朝其他所有的权力来制衡和对抗蓝玉,那么朱标一死,蓝玉就无人可以控制,加上他骄横的性格,未来一定是大明的不确定因素,不说造反,但一定会是个棘手的权臣。

当朱元璋确定了朱允炆继承皇位后,蓝玉可以说就必须除掉了,朱允炆太年轻,别说经历战争时期的残酷了,就连洪武年间朝中的权力斗争都没有经历过,他登基了,没有能力,没有经验,更没有威望来压制蓝玉。

朱元璋下了杀蓝玉的决心,至于借口,“谋逆”是最好的借口,也只有谋逆之罪才能完美的绕过朱元璋颁给蓝玉的“免死铁卷”。那么“蓝玉案”牵扯的一万多人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就分两说了。

一是朱元璋希望借助“蓝玉案”把未来可能干扰皇权的开国勋贵们一并铲除,二是因为蓝玉入狱后,毫无节操和底线的乱咬,比如审问蓝玉的主审官由于对蓝玉用过刑,被蓝玉告为同伙,朱元璋毫不犹豫的把主审官都杀了。

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无法用一个标准来评判,但是他在洪武年间,绝对没有谋反的心思,至于朱元璋死后他会不会有,就说不好了。他的死,既是自己性格的使然,也是当时朱元璋对于皇权平稳过度,未来明朝政权稳定的考虑的牺牲品。


沉墨I方之城


蓝玉,明朝开国将领,拜大将军、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被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受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明朝开国功勋基本被屠戮殆尽,史称“蓝玉案”。说实话蓝玉这个人做的事按历朝历代的法律来说都是该死的。

1、结党营私。自从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就成了军中第一人,大量在军中安插私人、培植党羽,只要不和蓝玉同一阵营的军中将领都遭到打压、排挤。对于蓝玉的独断专行,朱元璋有过多次劝告,蓝玉都不听。

2、无视皇帝。蓝玉居功自傲常常不将朱元璋放在眼里,在皇帝的酒宴上就敢口出狂言,称军队中一切事物都控制在他手上。另外朱元璋给蓝玉太子太傅的官职,蓝玉还嫌官小,与自己一派的官员编排皇帝是非。

3、殴打朝廷官员、攻打朝廷关隘。蓝玉北伐回国到喜峰关关门的时候已经半夜,关隘里的人就是开门慢了点,蓝玉直接率兵攻打。蓝玉为人跋扈凶残,侵占民田、纵奴行凶的事没少干,有仗义敢言的官员追查这些事都会受到殴打辱骂。

4、与“叛党”来往甚密。蓝玉被杀前常常聚集朝中重臣商议事情,其中前军都督杨春、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人都牵扯到之前的胡惟庸案中,这些人侥幸逃脱后还不老实又积极投靠蓝玉。蓝玉要是不想谋反拉拢这些人做什么?

可以说蓝玉这个人自有取死之道,不能说无辜被杀。至于谋反的罪名,从他被抓前的一系列行动来看确实有这种意图,但没形成计划,就被精通权谋的朱元璋先发制人了。朱元璋杀蓝玉没错,错在株连太广、杀戮太重,一万五千多人中肯定有冤死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刀叔导读:蓝玉后期目无王法确实是咎由自取,但‘蓝玉案’的制造却冤枉了他。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蓝玉的战功在朱元璋时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

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可就是这么一个地位那么高,而且为国家奉献那么大的人,最后的下场却是非常的惨。

其实对于这名开国大将后来的惨烈下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赏识宠信,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法纪的事情。

蓝玉也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因为他屡次立下战功,所以皇帝就特别大方的奖赏他,但是他却没有感谢皇帝,反而认为这些是他应得的,是他打天下应得的。甚至有的时候,他认为皇帝给他的太少了。

在一个国家里,皇帝就是最高的人。如果有人敢反驳他,甚至质疑他,那么这个人离死也不远了。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

次日,蓝玉连同家属一并处死。株连处死的高官,有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伯爵二名,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一万五千人。史家感叹道:“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朱元璋念其旧情,以及蓝玉的女儿是自己的儿子蜀王的媳妇,便命郐子手将蓝玉整张人皮剥下,留全尸,并填上杂草送至蜀王府里“留念”。

蓝玉身为大将军,的确比较跋扈,平时多养义子,乘势暴横。朝中御史按察,他也敢驱逐这些“纪检”人员。而且,俘获北元可汗妃子后,他也敢入帐侮辱,使得元主妃子羞愧自杀。

即使没有这些“过错”,以蓝玉的功劳和能力,他也逃不出一个“死”字。

朝廷专门公布《逆臣录》,以显示“蓝党”谋反证据确凿。其实全是诬陷不实之词。朱元璋要处死骄横跋扈的蓝玉,就如同处死胡惟庸一样,易如反掌。但是要株连一个庞大的“蓝党”,必须罗织“谋反”的罪状不可。然而《逆臣录》编得仓促,漏洞百出,反而露出了罗织罪状的马脚。

蓝玉处死七个月以后,朱元璋似乎意识到“胡蓝二党诛杀过当”,下了一道诏书:“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杀了四万多人,功臣宿将死得差不多了,“概赦不问”云云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朱元璋为了政权的稳定性,同时铲除一切对于自己不利的因素,这才策划了蓝玉案,而蓝玉案的影响根本上还是在于加强了朱元璋的中央集权。作为一个帝王重视权力是无可厚非的,朱元璋绝不允许他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地位,而蓝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触犯了这一点,蓝玉案的影响可以让朱元璋稳定政权,朱元璋当然要这么做了。

可蓝玉毕竟是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级别的大臣,对于这样的大臣却最后被他用谋反的罪名诛杀,对于朱元璋来说也算是不好的影响吧!


王铭苇


“忠”与“奸”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忠”,就是对皇帝绝对的忠诚,言行举止,都是出于维护皇帝,或者是保护皇帝家天下的目的。这样的大臣就被称为“忠臣”。

(蓝玉雕塑)

与之相反的就叫做“奸”,这样的大臣就叫做“奸臣”。

朱元璋最早是把蓝玉当忠臣的,对蓝玉也非常放心。

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征讨西蕃叛乱大胜后,朱元璋封他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还赐给他世袭爵位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平定西南动乱,依然是大胜。战后朱元璋评功,认为蓝玉功劳最大,增加俸禄五百石,还把蓝玉的女儿册封为蜀王(朱椿)的王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大破北元。这也是蓝玉一生最了不起的功劳,这一战,让北元从此再无力与明朝抗衡。朱元璋高兴地称赞蓝玉是卫青、李靖再世,晋升其为凉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蓝玉又奉命平叛西南,胜利后,再被加禄五百石。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蓝玉平叛西北,朱元璋又有封赏。

(朱元璋画像)

可以说,直到这时候,朱元璋一直都是很信任蓝玉的,也认为蓝玉是忠臣,而且朱元璋对他所上奏的事情,都很认可。

可是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朱元璋就屡屡否定蓝玉,对他上奏的事情也多不同意。

先是蓝玉在平定西北后,为了彻底解决西北的问题,曾向朱元璋建议,要征集当地的老百姓当兵,用以讨伐朵甘、百夷等少数民族部落,但是朱元璋不同意,命令他赶紧把部队带回来。

接着这个过程中,蓝玉又向朱元璋提了几条建议,朱元璋都不听,这时候蓝玉忧心地说:“上疑我矣。”

然后就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把蓝玉下狱审讯,接着对蓝玉进行了最严厉的处罚,以谋反罪处死,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同时因此被牵连杀死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

这样,原本的“忠臣”蓝玉,就变成了大奸大恶的“奸臣”蓝玉。

史书上说,蓝玉是因为立了大功后,居功自傲。一是他蓄养了不少庄奴、义子,横行霸道。二是强占民田,还不服御史查问,将其赶走。三是北征南返时,晚上抵达喜峰关,守关官吏没及时开门,他就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四是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

但是,这些问题,为什么都集中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呢?之前蓝玉是个好人,突然就变得这么恶了呢?还有,就算有这些,也不算个大问题,更不表明蓝玉是“奸臣”,要处以“剥皮实草”这样可怕残酷的刑法。

那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成为蓝玉一生一个关键转折点呢?

(朱标影视配图)

这件事就是太子朱标去世。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

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是朱标的妻舅,对朱标忠心耿耿,甚至把朱棣会对朱标不利这样的事情,都直截了当地说给朱标听。同时,朱标很贤德,朱元璋很早就让他管理朝廷,他也因此在朝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就是说,蓝玉既忠诚于朱标,朱标又震得住重兵在握的蓝玉。所以,年迈多病的朱元璋,一点儿也不担心,蓝玉当然是“忠臣”

但是朱标死了。朱标死后,年幼的朱允炆继位。朱允炆既年幼,又没有威信,蓝玉根本就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逆臣案》中曾记载,蓝玉曾说过“如今上位病缠在身,殿下年纪又小,天下军马都是我总着”这样的话)。这样一来,蓝玉自然就成为“奸臣”了。既然是奸臣,当然就得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