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于无声处34


为什么都说没这种可能?本来就是假设性问题,何况,我认为韩信完全有可能真的脱离刘邦,只不过缺那一点点机缘。如果他真的脱离了,显然会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首先,韩信肯定不是那种愚忠的人。虽然他曾经说过刘邦在自己落魄之时对其破格提拔,解衣衣之,推食食之,有知遇之恩。甚至在关键时刻一口回绝了项羽使者和自己的谋士蒯彻劝他自立的提议。但是,韩信对刘邦,可不是一味的顺从,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获得足够的地位、权势,如果不满意的话,他随时有可能反叛。有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不顾大局强攻齐国


在韩信连续攻灭魏、代、赵、燕等国后,又发兵攻齐。刘邦两手准备,也命说客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投降。田广决定归顺,韩信本也准备撤兵,却因谋士蒯彻劝说,不能让郦食其一个文人功劳在自己之上,于是毅然攻齐。齐国本已决定投降,所以放弃抵抗,被韩信杀得大败。田广以为郦食其出卖自己,将其烹杀,转投项羽。虽然韩信最终成功灭齐,但本来可以兵不血刃解决齐国问题,韩信却浪费兵力,并让事情冒了风险,有了不确定性,还搭上了一个重要人才郦食其的性命,此外,让汉军显得言而无信,影响声誉,对之后刘邦的作战和统治都有不利因素。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韩信要自己有功劳,让自己获得实际的利益,可谓不顾大局。

二、要挟刘邦封其假齐王


韩信攻下齐国后,正逢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急需韩信救援。韩信非但不去,还给刘邦送去一封信,以齐人反复无常为由,请求设立假齐王管理齐地,气得刘邦破口大骂,不得已封了他齐王,命他攻打西楚。这种乘火打劫的行为恐怕也是后来刘邦处置韩信的一个重要因素。韩信正是得到了刘邦齐王的封号,才出现了那段“义正言辞”拒绝项羽说客的名言。而这,说白了就是因为刘邦满足了他的要求。如果刘邦没有满足他,恐怕结局就不是这样了。难保韩信不会倒向项羽或者自立。

所以,韩信在刘邦麾下,不代表他不会离开刘邦自立。他没走只是因为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那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了,韩信还会不会那么听话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韩信之后的人生轨迹也验证了这一点。

刘邦一统天下后,韩信改封楚王,因为收留项羽爱将钟离眜被告谋反,刘邦伪游云梦,韩信怕杀身之祸杀钟离眜,而刘邦还是抓走了他,降为淮阴侯。此后韩信在长安一直口出怨言,耻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为伍。刘邦征召韩信随军出征,韩信也一直借故推脱。完全处于一种消极怠工的态度。


而最终韩信的死,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是他真的参与了陈豨叛乱。当时陈豨离京,韩信送他时说等他起事,韩信就在京城响应。后来陈豨果然叛乱,刘邦亲征,韩信称病不随军征讨,暗中与之通信,要在长安杀吕后刘盈来响应陈豨。最后,事情败露,吕后与萧何联手,谎称刘邦已灭陈豨,召开庆功宴,韩信不敢不去,进入长乐宫后被杀死。

虽然很多人认为韩信没有参与谋反,是官方给他的欲加之罪。但是,韩信之前的种种举动说明他的不满,他虽没有了当年的造反资本,却有了造反的动机。个人认为,韩信谋反的可能性远大于未谋反。

(蒯彻)

故而,在当年项羽的使者和蒯彻劝他自立时,如果韩信的政治敏锐性更强,能够认识到刘邦今后会对自己动手,或者说,蒯彻和项羽使者的说辞更有煽动性一点,让韩信认识到不能屈居刘邦之下。恐怕韩信真的会自立。


那如果韩信自立了,之后天下局势会变成鼎足而三显然是不言自喻的。韩信的军事能力显然是当世无双,他先败楚军于京索之间,后连破魏、代二国。刘邦把其精兵尽夺,韩信又带着一群老弱残兵灭了赵国逼降燕国,刘邦故技重施再夺其精兵,韩信还可以带老弱残兵灭齐,并在最后完成对项羽的合围。这样的军事实力,足以让他在兵力远少于他人的情况下高歌猛进。


而另外两方,项羽的勇猛举世无双,破釜沉舟的壮举、领袖灭秦的声威、天下盟主的身份,如果可以让韩信从刘邦身边离开,就足以让项羽在短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而刘邦,论军事能力三人中最差,却有最高的政治能力,身边又有张良、陈平、陆贾等谋士说客,这些人擅长分化瓦解各国,为刘邦争取盟友,让刘邦逐个击破。加上刘邦能屈能伸的性格,一定不是那么容易就败的。

所以,如果真的韩信脱离刘邦自立,结果就是韩信依靠军事实力、项羽依靠勇猛与声威、刘邦依靠政治和外交,可以鼎足而三较长一段时间。


伊耆角木


这里是芒果论史!

这个提问实在是有意思,那我也来大开脑洞,探讨一番韩信称王能不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先说结论吧,我觉得是可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

韩信在死前曾经说“悔不用蒯彻之言”,那么蒯彻之言是否有道理呢?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弄清楚当时的具体背景与具体环境。


刘、项、韩三家军事实力对比

最容易拿来比较的就是量化的数字,潍水之战后,也就是蒯彻向韩信进言“三分天下”战略的时候,韩信拥兵三十万,驻扎在齐地,项羽拥兵十万,大本营在楚地,刘邦拥兵二十万,大本营在秦地。

单纯的从军队数量上来说,韩信强于刘邦,刘邦强于项羽。

接下来我们引入军队质量。

韩信的大军刚刚和龙且的二十万大军进行了一场大战,部队的实力得到了检验,加上韩信曾经用三万没有经过训练的老百姓击溃过赵国的二十万大军,可以得出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是超一流,训练士卒的能力是超一流。

而项羽拥兵最少,但他的十万军队几乎一直处在和刘邦的对峙中,且在龙且葬送掉二十万大军之前,项羽面对刘邦的具体战役都是占上风。再加上项羽有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可以得出项羽的军事指挥能力是超一流,训练士卒的能力也是超一流。

刘邦相对来说要差一点,当他和项羽的手下对决的时候,刘邦往往可以获得胜利,但是当刘邦和项羽正面作战的时候,刘邦基本都是失败。再加上刘邦没有什么知名战役,所以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是一流,训练士卒的能力也仅为一流。

我们将军队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可以得出刘邦、项羽、韩信三者的军事实力。

韩信强于项羽,项羽等于刘邦。

刘、项、韩三家政治实力对比

在治理国家这一块上,项羽加上韩信也不是刘邦的对手。

首先来看刘邦,有萧何这个史诗级人才帮助他治理关内根据地,这使得关内经济欣欣向荣,人民对于汉的认同度非常的高。而且刘邦每次打光了军队都可以从萧何的手中得到补充,关中就是刘邦的能量来源。

与此同时,韩信集团有很大一部分骨干力量是刘邦集团成员,如张耳、曹参等人,刘邦曾经趁韩信张耳睡觉收缴韩信兵权,由此可见中高层将领(如曹参)对刘邦的忠诚度较高,韩信想要自立山头还需面临的一个阻力就清楚集团内部的“刘氏分子”,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

但好在韩信之前的军队已经被刘邦收缴,这三十万大军是靠他自己搜罗起来的,底层士兵对于刘邦基本无认可度,这是韩信独立最大的依仗。

而项羽是三者中最惨的,龙且带着二十万大军送死,英布投了刘邦,钟离昧被他主动疏远,范增负气离去,死在路上,项羽集团几乎处于被掏空的状态,是三者政治环境最差的。

所以说政治实力上,


刘邦强于韩信,韩信强于项羽。

综和比较结果

综合来说,韩信集团的实力和刘邦集团实力相近,项羽集团最差。项羽此时拼尽全力也只能与刘邦对峙而不能铲除刘邦,但在韩信独立的威胁之下,项羽、刘邦二人的对峙必定会停止。

如果韩信对项羽、刘邦二者中的任何一方发动攻击,都会招来另一方的袭击,刘、项会从敌对关系转为盟友关系。所以三者之间会存在微弱的平衡,而不会再轻易大动兵戈,最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是开放性题目,大家大开脑洞,发挥自己的想法一起热烈讨论吧!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苍茫大地很遗憾地告诉你: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能形成,原因如下:

一、项羽、韩信的格局远逊于刘邦。



文友们都为韩信遗憾,认为他过分看重刘邦的知遇之恩,没听盱胎人武涉、齐国人蒯通的游说,错失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机遇,最终被刘邦、吕雉的夫妻老婆黑店坑了!事实并非如此!

韩信是有颗感恩的心的,当年赠他饭的漂母,在韩信封王后回赠千金;韩信对汉王刘邦心存感激,曾对蒯通说:汉王解衣推食,我不能忘恩负义。



但我希望能帮读者们拔开迷雾见着青天。韩信只想在刘邦手下封王,没有角逐天下的大志向,这才是他不肯与项羽、刘邦三足而立的根本原因。

韩信并不像文友们想象的那般皮薄。韩信经萧何举荐,坦然受了刘邦的筑坛拜将,随后势如破竹,一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地区,韩信扫平复反的魏王豹、赵国、代国、用广武君计策招降燕国。竟不顾汉使郦食其已说降齐王的事实,趁齐王准备降汉、撤除防御之际,打到临淄,又打败龙且的楚国援军、杀死龙且,赶跑齐王田广,竟又上表毛遂自荐当假齐王。韩信的脸皮该厚时还是厚得出来的!逼封齐王这等事情他也是敢做的!

韩信政治上的最大梦想不是夺得天下,而是在刘邦手下裂土分王。他从没有想过和汉王分庭抗礼,他从没有称帝的野心。这也是千总汤和大头兵朱元璋在涿州军营中,汤和像朱和尚的马弁的原因!但汤和比韩信政治悟性力高得多,从不向和尚伸手要权、从不向和尚炫耀军功、和尚封啥爵就做啥爵,从不挑精捡肥,汤和这个朱和尚革命的引路人,开国时第一次封爵连公爵也没封到,但他依然勤勉工作,最终封公,能功成身退,不是没理由的!

但韩信忘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一个手握逼封到的王印、又不思进取的军事奇才,等待他的只有死路啊!刘邦不是慈善家,他心怀天下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王爷韩信,能是年轻时就想像秦王一样威风八面、君临天下的流氓亭长刘邦的对手吗?

项羽的最终理想也只是推翻秦王朝,封个王,他这个王比韩信的要求高些,是个大哥王。他进入咸阳,为故国复仇,行杀人放火之能事,最终还放弃咸阳,返回楚国,做了个霸王,就再无进取心。他与刘邦、黥布等的战争,无非是收拾不听话的小弟,让他消停些。



综合上述,韩信、项王均无天下争霸的雄心壮志。

二、刘邦军事集团(除韩信外)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实力不容低估。

读《史记》应该客观,韩信一路势如破竹,除了韩信的卓越指挥才能外,还因为对手太弱。如井陉之战,如果成安君听了李左车之言,韩信能否活着出去都是个问号!刘邦面对的则是超级能用兵、战斗力爆棚的项羽集团,刘邦和项羽斗智斗勇,也能抗衡,张良、萧何、陈平、樊哙、周勃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派武涉游说韩信三足鼎立,只是在龙且死后、项羽集团实力衰退后的权宜之计,一旦项羽缓过劲儿,他一定会拿实力较弱的齐王韩信开刀。到时刘邦趁火打劫是必须的!韩信能否闪过项、刘雷霆之击是个大大的问号!

三、韩信所部均是刘邦旧属,能否跟着韩信造反,也是个问题。

文友们看好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这没错。但韩信的后勤保障能力、驾驭文臣武将能力都是难题。后世三国时的汉中之仗,曹操就因为后勤问题输给了大耳贼刘备。

刘邦的旧将跟韩信打项羽、帮刘邦打天下,拼命是必须的。但如果韩信自立门户,形同背叛,有几人死心踏地跟着韩信要打大大的问号啊!而且韩信有致命的缺陷,不善搞政治。三国中的钟会收复蜀地后,想自立为王,成功了吗?论军事才能,当时钟会、邓艾、姜维号称三驾马车,邓艾已被钟会灭了,钟会、姜维联手不还失败了吗?要知道刘邦可是防着功臣们一着,家小都在关中萧何、吕雉那里扣着哩!连老丞相、老朋友萧何也要把家族中男丁赶到刘邦营中立功兼做人质!其他在齐国韩信处做官的大臣们能没有人质在刘邦或吕雉处吗?

刘邦动辄到韩信营中不打招呼带兵就走,让韩信另外招兵,一是因为前线军情紧急,二是因为怕韩信有自己的韩家军。刘邦建国后,把韩信由齐王改封楚王,都是怕韩信坐大,简言之,刘邦一只眼睛盯着和项羽的前线战事,一只眼睛盯着手下各个王们哩!刘邦的人生信条是:只允许我刘邦流氓无赖,不允许他人学我刘邦流氓无赖。往韩信这类王手下掺沙子之类的功课刘邦绝不会少做,这可能也是韩信不敢分家的原因!


苍茫大地顾炜斌


我认为是一定的,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没人能救命。只能韩信,派兵来解围。刘邦派出使者,去见韩信,希望韩信尽快出兵。项羽也看出来了,同样派出了使者去游说韩信。韩信向刘邦提出自己想做齐王,刘邦也没办法。就封韩信为齐王。当时蒯通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很危险。干脆自立为王,韩信没有同意。

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如果韩信自立为王,为什么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邦

首先,刘邦在对项羽的战争中,基本没有胜仗,逢项羽必败。但是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刘邦一直败,势力却一直在壮大。刘邦在对项羽的过程中,虽然军事方面不占优势,但是刘邦会用人,手下人才济济张良、萧何、樊哙。所以刘邦一定不会被消灭。会占有一席之地。

韩信

后期韩信在扩张战争中,灭了四国,手下拥兵数十万,军事实力强大,韩信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在灭赵国的时候,用三万人马,而且多是新兵和老弱病残,背水而战打败了赵国的二十万军队。创造了后世的一个成语背水一战。如果韩信自立,其他两方的人都没有能力消灭韩信。

项羽

项羽西楚霸王,运用骑兵出神入化,在战场对攻中,当时没有人是霸王项羽的对手。垓下之围之所以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韩信带领了30万军队来增援刘邦,但在第一天的战争中,项羽带人突进要斩杀刘邦,差点得手。晚上,四面楚歌,项羽误判,误以为土地都已经丢失。带人突围,最后不肯过江东,自杀身亡。如果韩信自立,刘邦就没有能力围困项羽。项羽独霸一方绝对不是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韩信自立为王,天下一定是三足鼎立。


历史如述


个人觉得没有这种可能,我觉得即便是韩信自立为王,他也不能够做到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因为这和韩信个人的性格有关。其实之前他也不是没有机会自立为王的,而且手下的人也曾多次劝过他,要抓紧机会赶紧自立为王,但是他却没有听,错失良机,以至于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我个人是觉得韩信的性格问题,导致他这样悲惨的一生,其实韩信这个人吧,真的是有勇有谋的人,只是很可惜,他没有刘邦和项羽那样的野心。刘邦的野心就不说了,那是一统天下的,项羽呢,虽然说没有要一统天下的野心吧,但尚且还要做个楚霸王呢,而韩信呢,他虽然说后来也问刘邦要王,但是他心里只觉得自己做一个大将军就够了。

这就是他们三人的区别,也是韩信不能和他们一样三分天下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我觉得是韩信的自身问题。他没有政治能力,而且政治敏感性也实在是太低了。且不说他到底有没有能力能够统领天下,做一个真正的君王,就连他自己在刘邦手下,功高盖主,而自己却丝毫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

就凭这两点,就足以知道,韩信是不可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韩信这样的性格,最多只能做到大将军,他没有君王的命数,自然也成就不了君王。如果说他的政治敏感性能够高一点的话,或许还能落得一个好的下场。





一夕一夏一世纪


如果历史上的韩信真的脱离刘邦自立为王,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极有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的。不过可能会很短暂,为何能形成三足鼎立,个人觉得原因如下。

一.当时的韩信实力足够强大,自立为王绰绰有余。

从当时的各方实力和所掌握的军队人数来看,韩项刘的军队人数比例为3:2:1,巅峰时期韩信手上掌控的兵力达到了30万,是项羽跟刘邦加起来的总和。这样强大的兵力足以自立为王,形成一方诸侯,如果运用得当,未来一统中原也并非不可能。尤其是韩信成为齐王之后,有自己的地盘,如果当初韩信真能果断一些狠下心来自立为王是绝对可以的,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有着极大的可能。



二.韩信军事才能出众,在军队中威望很高号召力很强,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愿意,三足鼎立并不会有多大的阻碍。

当初的刘邦打了败仗,把手里的2000兵力交给了韩信,而韩信愣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把兵力扩大到了30万人,这样的能力号召力是绝无仅有的。当初的项羽派大将龙且去攻打韩信,最后反被韩信所杀,而且之前的韩信更是先后打败齐国等几个国家,无论是统兵作战还是军事指挥,韩信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从自身掌握的兵力、威信号召力、还有军事作战指挥能力等,韩信是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只要自立为王,三足鼎立并非不可能。



三.当时的局势有利于韩信自立为王,项羽与刘备已征战多年,战局陷入胶着,项羽等各方势力也曾劝说过韩信反叛,在当时的情况下韩信自立为王并不会有什么阻碍。


当时的楚汉争霸已多年,两方已经筋疲力尽,状态极差,在短时间内谁也奈何不了谁,而韩信就是其中决定胜负的一方。可以说当时的天下局势就掌握在韩信的手中,只要韩信倒下哪一方,哪一方的胜利将毫无悬念。

当时的局势可以说对韩信极为有利,兵力他最多,军事指挥他最厉害,项刘两方又疲惫不堪,只要他愿意,三足鼎立可以瞬间形成,然而其所谓的忠义最终害得他被杀且夷灭三族,不可谓不惨,一失足成千古恨。

总结:如果韩信愿意自立为王,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三足鼎立是一定可以形成的,因为无论从各方面实力来看,他当时极为强大的。


温史


韩信如果在打败齐国后,脱离刘邦,自立为王,天下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最终韩信还是会失败,做不到刘邦一样统一全国!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基于两点:

一、韩信,号称兵仙,带兵如神,在跟随刘邦后,先后带兵攻占魏国、燕国、赵国和齐国。



在攻打魏国时,在黄河渡口故设疑兵,整顿船只,给魏王豹渡河进攻的假象,而实际上早已安排大军半夜乘坐木盆、木桶悄悄度过黄河,夜袭魏国都城,大败魏军,俘虏了魏王豹。

还有韩信在与项羽大将龙且大战时,命令士兵连夜制作沙袋,将潍河上游堵上,第二天亲自率领一半大军涉水与龙且大战,故意显露不敌之态,龙且本来就瞧不起韩信,看到韩信不敌,立即下令全面进攻,结果当大军刚到河中央时,韩信下令上游士兵打开沙袋,湍急的河水一下子就把龙且大军冲垮,韩信大获全胜。

因此,从之前韩信指挥的几次战役就能看出,韩信熟读兵法,并活学活用,对于打胜仗手到擒来。

而且韩信自从与刘邦分兵东进以后,军队规模日益扩大,等到他称齐王时,手下已有三十万大军。已经超过了项羽和刘邦。



所以说,不论是指挥官韩信,还是手下兵马,都具备了自立为王的条件,韩信凭借这俩个条件,必定能在刘邦与项羽之间分一杯羹,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韩信带兵如神,但性格高傲,做事犹犹豫豫,能打天下,却坐不住天下。

韩信虽然带兵打仗非常厉害,但是为人御人手段就差远了。从韩信当上齐王的过程就能看出,韩信身为人臣居然威胁刘邦,要求刘邦给他齐王当,不然不去解救她。

在项羽兵败自杀后,项羽之前的手下钟离昧来投靠韩信,结果韩信为了向刘邦表忠心,把钟离昧头砍下来送给了刘邦,钟离昧在死之前大骂韩信: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钟离昧骂韩信和项羽一样,不善待手下人!

等到韩信被降为淮阴侯,还一副高高在上样子,讽刺樊哙,不屑与樊哙同列侯爵。



总之,韩信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以后,感觉人都飘起来了,看不起下属,有人来投靠他,却把人砍了表忠心,所以说,就算韩信能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最后他也会被其他人打败,或被自己手下杀死!

觉得大侃说的对,就给点个赞,不对的话全当消遣。谢谢大家………


大侃聊历史


这绝无可能。

首先,韩信离开项营投奔刘邦的时候,项羽要对付的不止刘邦一支力量,而且,项羽凭一直以来的为人,各路造反的诸侯对他都是口服心不服,况且,当时天下各路义军,只有刘邦的帐下有张良和萧何这样的文人打理各种事务,项羽身边本来有个亚父范增,可是鸿门宴后却被项羽赶走,从此,项羽再无有效制定任何策略性的举措,最后四面楚歌,众叛亲离。

再说韩信,本是市井出身,刚好天赋异禀,能够帅军打仗而且奇谋致胜。但他的特点是必须追随王者,从他早年基无良友,落魄时凄惨遭受胯下之辱,在刘邦军中不得重用就选择离开,要不是萧何追回,哪有了后面的十面埋伏。可见韩信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后来的杀身之祸是因为不负责任的发泄要自立称王,其实只是一句气话。所以,韩信只能作为将才冲锋陷阵,并无王者的深谋远虑,这点和项羽差不多,即便他真的称王成功,也是很快就会被灭掉。

而刘邦可是雄才大略,在他年轻时就尝过生活艰辛的滋味,在楚汉争霸初期,又训练出超强的生存能力。在他最危险的时刻,没听说有他最亲近的集团成员背叛,可见他的个人魅力之强大,这在当时无人可比,也是因为这样的能力,所以才能收拢英布,韩信这些猛将为他打天下,虽然这些人最后又被他灭掉。

所以,在东汉建国初期,无论前期灭秦,后期逐鹿中原,力量对比虽然有戏剧性的变化,最终都会很快演化为对比悬殊,除了最大的那个,其他谁也做不大,也就绝不可能发生某种势力长期割据的情况了。


一个老豆


三足鼎立和七分天下,这两个结果对于韩信来说,哪个难度更小一点?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判断出来:乱世之中,割据势力越多,自己越能立足。

韩信在历史上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楚王,都占据了天下1/7或者1/8的地盘与势力。但他依然没有成事。那就更不用说三足鼎立的这种局面。所以韩信就算脱离刘邦,也形不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性格中有三大缺陷,导致他永远不可能单独成事

第一个缺陷:轻信于人。这是领导者的大忌

韩信一直对刘邦极有信心,他相信刘邦不会把他这只功狗怎么样。

因为他觉得自己曾经做过两次非常大的牺牲:

第1次是:公元前204年刘邦彭城兵败后,刘邦逃到了韩信的军营中。趁着韩信还是在睡觉的时候轻松的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第2次是: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刘邦跑到了齐王韩信的军营中,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由齐王改为楚王。

这两次对于韩信来说,他认为的是自己将手中的精兵全部上交给刘邦,是自己做出的重大牺牲。而刘邦对他又有解衣推食之恩,以及三不杀的承诺。

所以韩信始终认为刘邦不会杀自己。但他忘了刘邦是一个帝王。

第二个缺陷:优柔寡断。太纠结了,必受其乱

韩信的性格是很优柔寡断的,特别在对于处理政治事务上。

韩信自立最好的时机是占了齐国之后被封为齐王的时候,刘邦与项羽打得不可开交,而自己却拥有精兵强将。

当谋士蒯(kuai)通,劝他自立,他倒是万千纠结了。

一方面他觉得刘邦对自己有恩,不忍心背叛刘邦。另一方面与刘邦讨价还价,让刘邦确认自己的王位与封地。

如果他当时但凡能下的狠心,无论是自立还是联合刘邦对付项羽或联合项羽对付刘邦,华夏大地上都会有他自己的一份基业。

所以当刘邦打败项羽腾出手来后,马上便剥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还是两头不讨好。


第三个缺陷:恩怨心重。身处高位,不能有感情。

当历史上漂母对韩信的一饭之恩美谈的时候,就注定了韩信的悲惨的结局。

他那个时候已经是楚王了。一个王,心中要考虑的永远是自己的王位,以及各种维护自己王位的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当韩信作为一个王对自己的以前救命恩人给予千金来报答时,他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因为王不能有感情。

韩信的一生,总结出来就是需要被肯定,他所做的一切事,都透露出他骨子里那种极度的自卑。这是原生家庭对他造成的伤害。本来他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他没有把握住。


少校柳下惠


会倒是会,可持续时间不会太久。

依照当时的局势,韩信独立了就独立了,刘邦能奈他何?刘邦是个很清醒的人,他不会跟项羽一样。英布早期是项羽的人,因为背叛项羽,被项羽灭族,还被楚军追杀,惹得英布投奔刘邦,和项羽势不两立。

刘邦不会那样,韩信如果要独立,刘邦没办法,只能面对现实,要么他会和韩信结盟,要么他会给韩信更大的利益来换取韩信的忠诚。这两者都不会把韩信拉到项羽那一方去。

之后天下局势稳定,刘邦采用张良妙计,会合诸侯于一路,孤立韩信和项羽,并且用反间计瓦解可能存在的韩项联盟,照样一统天下。而韩信胸无大志,可能会偏安一方,等着被讨伐,项羽呢,更不可能做大,头脑太简单了,还不听劝。所以说无论如何刘都是会赢的,刘身边太多的能人,再加上刘悟性极高,短时间内未必不能扫除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